第十九封信

【内容提要】lVu中华典藏网

人的精神状态在未受感官感觉的规定以前,是一种被动的可规定性状态(Zustand der passiven Bestimmtbarkeit),是空的无限(leere Unendlichkeit)。精神接受了感官印象,空的机能(leeres Vermögen)转化成作用力(wirkende Kraft),精神的无限性也随之丧失,因为它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之上。通过感官感觉,我们获得了实在性,而实在性又是通过有限与无限的对立而显示出来的。精神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的活动,叫作思维,因而我们说美是一种手段,它把人从感觉引向思维,从物质引向形式,并不是说它帮助了思维,而是说它为思维创造了按其自身规律活动的自由。lVu中华典藏网

在我们的精神中有两种基本冲动,这两种冲动绝不可同精神本身混为一谈。这两种冲动如果同时活跃起来,两种对立的必然性就相互抵消,自然(或天性)就失去了对人的控制,意志就取得了主宰地位,它就有了自由。lVu中华典藏网

在人身上总是可以区分出被动的可规定性和主动的可规定性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以及被动的规定和主动的规定这两种不同的状态。(1)说明这个命题是我们到达目标的捷径。lVu中华典藏网

在感官印象给人以规定(2)以前,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边的可规定性。无穷的空间和时间供人的想象力自由使用,而且因为前提是在这个可能性的广阔领域中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所以也就无须排除任何东西,我们可以把这种无规定状态称为空的无限,但绝不可把这同无限的空混为一谈。lVu中华典藏网

现在感官被触动了,从无穷可能的规定中只保留下惟一的现实性。人身上产生了一种意象。前一种状态是单纯的可规定性状态,凡是在那状态中作为空的功能而存在的,现在成了一种作用力,有了一个内容;但作为作用力它同时也有了界限,因为作为单纯的功能它是没有界限的。所以有了实在性,但失去了无限性。为了在空间描绘一个形体,我们必须给无限的空间划定一个界限;为了对时间中的变化有一个意象,我们必须把时间的整体划分成部分。所以,我们只是通过限制才得到了实在,通过否定或排除才得到肯定或真正的固定(3),通过扬弃我们自由的可规定性才得到规定。lVu中华典藏网

假使不存在某种可以排除的东西,假使不是通过精神的绝对的实际活动把否定同某种肯定的东西联系起来,把不固定变成对立(4),那么单纯的排除永远演变不成实在,单纯的感官感觉永远变不成意象。这种内心的活动叫作判断或思维,而这种活动的结果叫作思想。lVu中华典藏网

在我们尚未在空间规定一个地点之前,对我们来说空间根本不存在;但是没有绝对的空间,我们也永远无法规定一个地点。时间也是这样。在我们还没有瞬时时间之前,对我们来说时间也根本不存在;但是没有永恒的时间,我们也永远不会有瞬时时间的意象。因此,我们固然只是通过部分才及整体,通过有界限才及无界限;但也只是通过整体才及部分,通过无界限才及有界限。(5)lVu中华典藏网

当我们断言,美为人开辟了从感觉过渡到思维的道路时,我们对此绝不可做这样的理解,好像通过美就能把使感觉同思维、承受同能动分离开来的那条鸿沟填平。这条鸿沟是无限的,若没有一种新的、独立的功能(6)居中调和,个别永远不可能变成什么一般,偶然永远不可能变成什么必然。思想是这种绝对功能的直接行动。这种绝对功能的外显固然必须由感官引起,但它的外显本身并不依赖于感性,相反,它是通过与感性的对立(7)而显示自己的。绝对功能的这种活动的独立性,把任何外来的影响都排除在外;美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手段,把人从物质引向形式、从感觉引向法则、从一个受限制的存在引向绝对存在,这并不是因为它帮助思维(这里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8),而仅仅因为它为思维创造了可以根据思维自身的规律来进行外显的自由。lVu中华典藏网

但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思维的自由是可以被阻碍的,而这一点看来又和独立功能的概念相冲突。也就是说,一种功能,如果它只从外界接受它所作用的物质,那么它的作用也只能通过夺取物质,即只能从消极方面受阻;因此,给感性的激情硬加上一种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压制心绪自由的力,那是误认了精神的本性。经验固然提供了大量的例证,说明当感性更强烈地起作用的时候,理性在这种情况下看来也受到压制,但是必须通过精神的弱来说明情感的过于强,而不能通过情感的强来推论精神的弱;因为除非精神自愿地停止不再作为一种支配力,否则感性是不可能对人构成一种支配力的。(9)lVu中华典藏网

但是,在我通过上述说明试图反驳一种非议的时候,看来我又被卷进另一种非议之中,好像我只是靠牺牲心绪的一体性来拯救心绪的独立性。因为假使心绪本身不是分裂的,假使心绪本身不是对立的,它怎么可能从它自身中同时取得非能动性和能动性(10)的基础呢?lVu中华典藏网

这里我们必须想到,我们所谈的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精神。这种有限的精神只有通过承受才会变成能力的(11),只有通过局限才会达到绝对,只有在它接受物质的情况下,它才动作,才起创造作用。因此,有限精神总是要把要求形式(绝对的冲动)同要求物质(有限的冲动)联结在一起,如若没有这样的结合作为条件,它就既不可能有也不可能满足第一种冲动。至于在同一个实体中两种对立的倾向能在多大范围内共存,这个问题虽能使形而上学家感到狼狈,但不会使先验哲学家感到为难。先验哲学家绝不冒充他能说明事物的可能性,他只满足于确定知识,从这些知识中可以理解经验的可能性。没有心绪的绝对一体性,便不可能有经验;同样,没有心绪中的对立,也不可能有经验。所以先验哲学家完全有理由把这两种概念都看作是经验也同样必须具有的必要条件,不必进一步考虑这两者是否可以结合。另外,只要我们把精神本身同这两种基本冲动区别开来,这两种基本冲动的共存就绝不与精神的一体性相矛盾。诚然,这两种冲动存在于精神之中,并在其中起作用,但精神本身既非物质也非形式,既非感性也非理性。这一点有些人(12)好像总是想不到,因此只有当人的精神的活动方式与理性相一致时他们才承认人的精神是自主活动,而当它的活动方式与理性相违背时他们就宣布精神纯粹是被动的。lVu中华典藏网

这两种基本冲动中的任何一种,只要有所发展,按其本性它就必然地要求得到满足。但是正因为两者都是必然的,而且它们追求的对象又是对立的,所以这种双重的强制就相互抵消,意志在它们之间保持了完全的自由。因而正是意志(作为现实性的原因)(13)对这两种冲动都具有支配力,而这两种冲动中的任何一种本身都不可能支配另外一种。一个强暴的人,即使有从事正义事业的最积极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他是绝不会没有的),他也不会不干不义之事;一个刚毅勇敢的人,即使受到贪图享受的最强烈的诱惑,他也不会破坏他的原则。人身上除了他的意志以外再没有别的支配力,只有像死亡和失去意识这种可以消灭人的东西,才能废弃人的内在自由。lVu中华典藏网

我们身外的必然是借助感官感觉来规定我们的状态,规定我们在时间中的存在。这种感官感觉是完全不能自主的,所以怎样作用于我们,我们就得怎样承受。同样,我们身内的必然之所以能展现出我们的人格,也是由于感官感觉的刺激同感官感觉的对立。自我意识(14)不可能依赖于意志,意志以它为前提,因而人格的这种原始显示就不是我们的功绩,不显示也不是我们的错误。(15)我们只向意识到自我的人要求理性,即要求他的意识绝对一贯和概全一切;在此之前他还不是人,因而不能期待他会有人的行为。形而上学家无法说明由于感觉自由独立的精神所受的限制,而物理学家又无法理解由于这种局限的产生在人格中所显示出的无限性。不论是抽象,还是经验,都不会引导我们再回到产生普遍性与必然性概念的那个源泉;观察家看不到这个泉源在时间中的原始表现,形而上学的研究者不了解它那种超感性的根源。但是,既然有了自我意识以及它那永不改变的一体性,这就足以给凡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一切和通过人而形成的一切,给人的认识和行动设立了一体性的法则。关于真理和合理性的概念(16),早在感性时期就不可逃避地、不可假托地、不可理解地显现出来了;人们在时间中看到永恒,在一系列的偶然中看到必然,虽然说不出这从何而来,如何产生的。感觉与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产生的,完全不借助于主体的帮助;两者的渊源都在我们认识范围的彼岸,因而同样也在我们意志的彼岸。lVu中华典藏网

但是,如果感觉与自我意识都现实地存在,就是说,人依仗感觉已体验到一种特定的存在,通过自我意识已体验到他的绝对存在,那么他的两种冲动也就随着它们的对象而活跃起来。感性冲动随着体验到生活(即随着个体性的开始)而觉醒,理性冲动随着体验到法则(即随着人格的开始)而觉醒,只有在这时,即两种冲动都成为实际存在以后,人的人性才建立起来。直到人性建立起来之前,人身上的一切都是按照必然的法则发生的;现在人脱离了自然的保护,由他自己来维护自然在他身上设置并启开的人性。也就是说,只要两种基本冲动在人身上一活动,这两者就失去了他们的强制,两种必然的对立成了自由的产生源泉。(17)lVu中华典藏网

* * *lVu中华典藏网

(1) 关于这一论断的说明可参见第二十一封信的开头。lVu中华典藏网

(2) 规定(Bestimmung)意指精神有了特定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也就有了一定的内容,同时思维也就被限制在这个内容之中。lVu中华典藏网

(3) 我们要得到一个特定的表象(Vorstellung)就必须在空间或时间中确定一个点;我们要得到一个实在,就必须对无限加以限制。这样,我们只有把凡不等于A者加以排除或否定,才能达到A的固定。lVu中华典藏网

(4) 不固定只是无穷的可能性,因而不是实在;但如果固定了而不与另外一种东西相对立,也显不出它的存在。因此,必须把被限制的空间或时间同永恒的空间或时间相对立,才能通过限制显出实在。lVu中华典藏网

(5) 只有通过与个别、有限进行对照才能显出一般、无限;但为要思考个别、有限,必须把一般、无限考虑在内。lVu中华典藏网

(6) 这种新的、独立的功能就是思维(Denkkraft)。lVu中华典藏网

(7) 即通过对感官印象的抽象。lVu中华典藏网

(8) 因为思维是独立的,不可能受其他力的影响。lVu中华典藏网

(9) 席勒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感性或理性并不是一种压制对方的支配力。lVu中华典藏网

(10) 非能动性(Nichttätigkeit)指感官感觉,能动性(Tätigkeit)指思维。精神是一体的,因而在精神之中不可能有这两种对立活动的基础。lVu中华典藏网

(11) 有限精神(endlicher Geist)是通过承受即感官感觉而达到能动即思维的。lVu中华典藏网

(12) 如莱布尼茨。lVu中华典藏网

(13) 意志通过选择使某种东西成为现实。lVu中华典藏网

(14) 我们是依据自我意识主动地对感觉进行加工的,因而自我意识是内在必然的表现,而不是自由意志。lVu中华典藏网

(15)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原始显示,不是我们的意志的产物,因而它显示与否同我们(即意志)无关。lVu中华典藏网

(16) 参见第十二封信中第四段。lVu中华典藏网

(17) 为了避免引起各种误解,我必须注明,这里常常谈到的自由,并不是指人作为灵智必然具有的那种自由,这种自由既不可能给予也不可能夺走;我们所说的自由,是建立在人的混合天性(18)之上的自由。一般的人只是理性地从事,这就表明他有第一种自由;人在受物质限制的情况下仍理性地从事,在理性法则的支配下仍物质地行事,这表明他有第二种自由。后一种自由,人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前一种自由的一种天然的可能性。——作者原注lVu中华典藏网

(18) 即感性与理性兼而有之的天性。lVu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