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封信

【内容提要】Sgy中华典藏网

当人是完全的时候,就是说,当两种基本冲动同时得到发展时,人就有自由,否则就没有自由。Sgy中华典藏网

人始于单纯的生活,终于形式。人先是处于感性规定的状态,然后才过渡到理性规定的状态。处于前一种状态时,人还没有开始是人,感性支配一切,而在真正的人身内只有意志才是一种支配力。Sgy中华典藏网

人不可能直接从感觉转向思维,要从感性规定的状态进入理性规定的状态,必须暂时摆脱一切规定,重新处于一种像还没有由于感官印象而给人以规定以前的那种无规定状态。但是,原来的无规定状态是没有内容的,是一种无限的可规定性状态,而现在的这种无规定状态是有内容的。这样,为了保存人已有的实在性,必须保持状态的规定性,同时为了造成一种不受限制的可规定性状态,又必须消除已有的规定性状态。要想既保持又消除状态的规定性,那就只有一种办法,即给原来的规定也就是感性规定树立一种对立面,通过理性规定与感性规定的对立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Sgy中华典藏网

所以,心绪从感觉过渡到思维要经过一个中间心境(mittlere Stimmung),这种心境可叫作自由心境(freie Stimmung),因为在这种心境中感性和理性同时活动从而彼此抵消,心绪既不受物质的,也不受道德的强制。这种实在的和主动的可规定性状态叫作审美状态。Sgy中华典藏网

自由是不能支配的,这单从它的概念中就已经看得出;自由是自然(“自然”这个词取其最广的意义)产生的一个作用,而不是人的作品,因而它能够通过自然的手段加以促进和阻碍,这是前文所述的必然结论。如果人是完全的,他的两种基本冲动都已经发展,他就开始有自由;相反,当人是不完全的,两种冲动中有一种被排除的时候,他就必定没有自由;不过,通过重新给人以“完全”,自由也必定能够再恢复起来。Sgy中华典藏网

所以,实际上不论在全人类之中还是在个别人身上,都可看到那样的时刻,人还不是完全的,两种冲动中只有一种在人身上活动。我们知道,人始于单纯的生活,终于形式,他作为个人比作为人格时间更早,他是从限制出发而走向无限。因此,感性冲动发生作用比理性冲动早,因为感觉先于意识。感性冲动先行这一特点,是我们了解人的自由的全部历史的钥匙。Sgy中华典藏网

确有那样的时刻,因为形式冲动还没有抵制生活冲动,因而生活冲动就作为自然和必然而进行活动,因为人还没有开始成为人,在人身上除了意志以外不可能有别的支配力(1),所以感性就成为一种支配力。但是现在人须向思维过渡,而在思维状态中正好相反,理性又成了支配力,逻辑的或道德的必然代替了物质的必然。这样,在法则未能提高到居支配地位之前,必须先消灭感觉的那种支配。就是说,仅仅让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开始,这是不够的;在此之前,还必须让原来有的东西停止存在。人不可能直接从感觉转入思维,他必须后退一步,因为只有一种规定被消除,另外一种相反的规定才能出现。因此,为了把承受调换成自主,把被动的规定调换成主动的规定,人必须暂时摆脱一切规定,经历一种纯粹的可规定性状态。所以,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再回到纯粹的无规定的否定状态,在没有任何东西给他的感官以某种印象之前,他曾经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那时这种状态完全空无内容,而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同样的无规定性以及同样无限的可规定性同最大可能的内容统一起来,因为从这种状态中须直接产生出某种肯定的东西。这样,就必须牢牢抓住他原来通过感官所接受的规定,因为他不能失去实在性;同时只要这种规定还是一种限制就必须消除,因为须得有一个不受限制的可规定性。因此,现在的任务,就是既要消除又要保持状态的规定,而实现这一任务只可能有一种方式,即置另一种规定于这种规定的对立面。(2)天平的两个秤盘空着的时候是平衡的,两边放着的东西重量相等时,它们也是平衡的。Sgy中华典藏网

所以,心绪从感觉过渡到思想要经过一个中间心境,在这种心境中感性与理性同时活动,但正因为如此,它们那种起规定作用的力又相互抵消,通过对立引起了否定。在这种中间心境中,心绪既不受物质的也不受道德的强制,但却以这两种方式进行活动,因而,这种心境有理由被特别地称之为自由心境。如果我们把感性规定的状态称为物质状态,把理性规定的状态称为逻辑的和道德的状态,那么,这种实在的和主动的可规定性的状态就必须称为审美状态。(3)Sgy中华典藏网

* * *Sgy中华典藏网

(1) 在人的身上,也就是在“完全”人的身上,只有意志是支配力,感性和理性都不是支配力,它们都不起决定、支配的作用。当人只受感性支配的时候,人还没有开始是人,他还不是“完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还没有自由意志,感性就成了支配和决定一切的支配力。Sgy中华典藏网

(2) 规定作为一种片面的力所引起的结果必须予以消除,但按其内容又必须保持它,为此,就必须通过来自另一种力的反作用使之达到平衡。如果感性与理性同时活动起来,心绪就不再仅仅限制在个别的感官感觉之上,而是面向外在世界的全部内容。这样,不受限制的可规定性就同最大限度的内容统一起来了。Sgy中华典藏网

(3) 由于无知,这个词常被人们任意滥用,因而它的真正含义并不为某些读者所熟悉,下面就想为他们做点解释。在现象中可能出现的一切事物,可以处在四种不同的关系之中。一件事可能与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生存与康宁)有关,这是它的物质性质;或者它可能与我们的知性有关,给我们以认识,这是它的逻辑性质;或者它可能与我们的意志有关,是理性的人进行选择的一种对象,这是它的道德性质;最后,或者它可能与我们各种力的整体有关,而不是其中任何一种单独力的一种特定的对象,这是它的审美性质。一个人可能由于他的殷勤而使我们觉得可亲,可能由于他的闲谈而启迪我们的思想,可能由于他的性格而引起我们的尊敬;最后也可能与这一切都无关,我们在判断他时既不考虑某种法则也不考虑某种目的,仅仅由于观察和通过他的种种表现使我们喜欢他。在最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对他的判断是审美的。所以,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可是,因为人们受一个虚假趣味的引诱,并由于一种虚假的论证使这种谬误在他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因而他们很喜欢把任性的概念掺到审美的概念里,所以我在这里还得做一点多余的说明(虽然这些关于审美教育的书简几乎不谈别的,只是在驳斥这种谬误):心绪在审美状态中的活动虽然是自由的,在最高的程度上摆脱了一切强迫,但它绝不是脱离开法则而活动(4),这种审美自由同思维时的逻辑必然以及愿望时的道德必然的区别,仅仅在于心绪在此所遵循的法则并没有成为观念(5),而且因为这些法则没有遇到任何反抗,所以并没有作为强制而出现。——作者原注Sgy中华典藏网

(4) 既不受一切外在的强制,又遵循自身所具有的法则。席勒的这个论断是试图调和德国古典主义者所主张的严格遵守规则与德国狂飙突进派作家所奉行的那种不要任何法则的任性之间的矛盾。Sgy中华典藏网

(5) 就是说,在行动时并没有想到那些应该遵循的法则,而是在实际中“自动地”遵循了应该遵循的法则。Sgy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