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封信
【内容提要】
美(这里主要指溶解性的美)应该能够消除双重的紧张,即精神力的紧张与感性力的紧张。美把思维与感觉这两种对立的状态联结起来,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折中状态。美学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一方面承认对立,严格区分这两种对立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结合的可能性,使这两者完全统一。这两方面必须相辅而行,偏颇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美的概念。
感性的人通过美(1)被引向形式与思维,精神的人通过美被带回到物质,又被交给感性世界。
从这里好像可以得出结论:在物质与形式、受动与能动之间必定有一个折中状态,而美就是把我们放到这个折中状态之中。实际上,只要对美的作用开始进行反思,绝大多数人也会对美形成这样一种概念,而且一切经验也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再也没有比这样一个概念更不合理、更矛盾的了,因为物质与形式、受动与能动、感觉与思维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任何东西都绝不可能居中调和。那么,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呢?美把感觉与思维这两种对立的状态联结起来,可是又没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折中物。前者是由经验确定的,后者是由理性直接确定的。
这就是有关美的全部问题最后要归结到的要点,我们如能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同时也就找到了贯穿美学全部迷宫的线索。(2)
不过重要的是,这里有两种极不相同的研究方式,它们在我们研究时必须相辅而行。我们说,美把两种对立的、永远也不会合而为一的状态彼此联结起来。我们必须从这种“对立”出发,我们必须完全彻底地、严格地理解和承认这种“对立”,从而使这两种状态最确定地分离开来;不然的话,我们就是把它们相混合,而不是相统一。其次,我们说,美把两种对立的状态结合在一起,这样美也就扬弃了对立。因为这两种状态永远是彼此对立的,所以除了把它们扬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它们相结合。因此,我们的第二项工作,就是使这种结合达到完善的程度,完全彻底地实现这种结合,从而使这两种状态在第三种状态(3)中彻底消失,在整体中不留任何分割的痕迹;否则我们就是把它们分离成一个个的个体,而不是把它们相统一。过去乃至现在哲学界就美的概念的一切争论都由此而产生:不是在研究时不从理所当然的严格区别开始,就是研究并没有达到完全彻底的统一。有一部分哲学家在反思这种对象时盲目地听任他们情感的支配,他们不可能得到一个美的概念,因为他们在感官印象的总体中区分不出个别来。另一部分哲学家仅仅把知性当作指南,他们也不可能得到一个美的概念,因为他们把美的整体只不过看作是一种个别,即使精神与物质成为最完善的一体,对他们来说这二者仍然是永远分离的。(4)第一种人担心,若是把在情感中相结合的东西再分离开来,就会从动力学方面把美扬弃,即扬弃了美的作用力;第二种人担心,若是把在知性中相分离的东西再综合起来,就会从逻辑学方面扬弃美,即扬弃美的概念。前一种人的意愿是,美怎么起作用他们就怎么思考它;后一种人的意愿是,他们怎么思考美就让美怎么起作用。因此,这两部分人都必然不会获得真理,因为前者想要以他们那有限的思维功能去仿效无限的自然,后者想要按照他们的思维法则去限制无限的自然。第一部分人担心,分解过于严格就会夺去美的自由;另一部分人担心,统一过于大胆就会破坏美的概念的确定性。但是,前者没有想到,他们非常正确地归之于美的本质的那个自由,并不是不受法则制约,而是各种法则的和谐,并不是随意的个性,而是最高的内在必然性;后者也没有想到,他们同样正确地要求于美的那个确定性,并不是要排斥某些实在,而是要绝对地包括一切实在,所以它不是有限,而是无限。(6)我们将会避开这两部分人所以搁浅的暗礁,倘若我们从美在知性面前分成的两个因素入手,但随后又上升到纯粹的审美一体性,美就是通过这种一体性对感觉发生作用,那么两种状态在这个一体性中将彻底消失。(5)
* * *
(1) 这里讲的美是指“溶解性的美”。
(2) 席勒认为,一方面美把感觉与思维这两种对立的状态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又不存在一个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折中物,这是美学碰到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圆满解决了,就等于抓住了美学全部问题的线索。
(3) 这里所说的“第三种状态”与前面所说的“折中状态”不同,后者是设想的,前者是实际存在的。物质与形式是彼此对立、各自独立的,因而它们永远不可能合而为一。只有这两种对立的状态彻底被扬弃,才会产生一种新的状态,不过这已经不是居中调和这两种对立状态的“折中状态”,而是独立于这两者之外的“第三种状态”。
(4) 情感(即自然)是统一一切的,知性是分解一切的;因而如若只受情感的支配,就只看到感官印象的整体而看不到个别,只承认在情感中的统一不承认事实上的对立;同样,如若只受知性的指导,就只看到相分离的个别,看不到相统一的整体,只承认对立,不承认有相结合的可能。
(5) 在我们做这样的比较的时候,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看到,唯感论的美学家注重感觉的证据而不注重抽象的推理,因此按事实而言他们比他们的对手(7)更接近真理,虽然就审视力而言他们是不能同他们匹敌的;我们看到,自然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总是这样。自然(感性)总是在合,知性总是在分,而理性又在合。(8)所以,还没有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人,比那些还没有结束其研究的哲学家更接近真理。(9)因此,一种哲学学说只要按其结论违反一般的感觉,就用不着进一步检验便可宣布它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也会同样正确地认为另一种哲学学说是可疑的,假设它按照形式与方法同一般的感觉完全相符合。一个著作家如不能像某些读者所期待的那样,像在炉边闲谈一样陈述哲学推论,他就会以后者为由来自我安慰。一个著作家如想靠牺牲人的知性创立一种新体系,人们就会以前者为根据使他默然。——作者原注
(6) 这里说的“有限”指的是个体性,“无限”指的是“整体性”,就是说,美的概念的确定性不在于个别的个体性,而在于整体的整体性。
(7) 即唯理论的美学家。
(8) 席勒认为,自然(感性)、知性、理性是认识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合—分—合的过程。
(9) 所谓“还没有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就是没有进入知性尚处于自然(即感性)阶段的人,“还没有结束其研究的哲学”是指已经进入知性阶段,但尚未进入理性阶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