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封信
【内容提要】
人性的观念与美的一般概念都是直接来自理性,人性观念的圆满实现就是美。但是现实中的人与观念中的理想人不同,他受到种种限制。这些限制总的说来有两种:一是单个的力的片面活动破坏了人的本质的和谐一致,造成一种紧张状态;一是两种基本的力(即感性力和精神力)同时衰竭,造成一种松弛状态。人在经验中基本上是处于上述两种状态,因而美在经验中对人的作用也有两种:适用于前者的是溶解作用,以恢复和谐一致为目标;适用于后者的是振奋作用,以恢复力为目标。
“紧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片面地受情感的控制,感性处于优势;一是片面地受法则的控制,形式占优势。溶解性的美也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以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活,即以形式解除物质的统治;一是作为活生生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加上感性的力,即以实在解除概念的统治。
总之,美在现实中的不同作用,不是来自美的一般概念,而是来自它作用的对象,即人在经验中的不同状态。因此,要了解为什么美是消除“紧张”的手段,就必须研究“紧张”在人的心情中产生的根源。
只要我们仅仅从人的天性的概念来推导美的一般概念,除了直接植根于人的天性的本质,并与有限的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局限外,我们就不必去想人的天性还会有什么别的局限。理性是一切必然的源泉,我们是直接从理性中汲取人的天性的概念,而不考虑它在现实的表现中可能受到的各种偶然的限制,因此,有了人的理想也就有了美的理想。(1)
不过,现在我们要从观念的领域下降到现实的舞台,考察一下处于特定状态的因而也是处于限制之下的人,从而证明这些限制本来不是来自纯粹的人的概念,而是由于外在的环境以及偶然地使用人的自由而产生的。人性的观念在人身上受限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有多少种,人性的纯粹内容已告诉我们,总的来说只有两种对立的离开人性的偏颇。就是说,如果人的完善是在他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和谐一致的振奋之中,那么他只可能因此而失去完善:不是由于缺少和谐一致,就是由于缺少振奋。在我们尚未倾听经验为此提供的证据之前,我们预先就已经通过纯粹的理性确信,我们将会发现,现实的人因而也就是受到限制的人不是处在紧张状态就是处在松弛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是单个力的片面活动破坏了他的本质的和谐,就是他天性的一体性建立在他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同样松弛的上面。正如我们将要证明的,两种对立的限制将通过美来消除,美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振奋,并以这种方式本着它的本性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带回到绝对状态(2),使人成为一个他自身就是完整的整体。
因此,美在现实中绝不会否定我们在抽象推理中为它定下的概念,只不过在现实中美的自由活动的余地比起在抽象推理中要小得多,因为在抽象推理中我们可以把它用于纯粹的人的概念。在经验所提供的人的身上,美遇到的是已经腐败然而还在进行反抗的材料,它从美那里夺去的理想的完善正好同它给美掺进去的它自身的个体特性一样多。(3)因此,美在现实中处处都表现为只是一种特殊的、受到限制的变体,而永远不会是纯粹的整体。在紧张的心情中,它将放弃它的自由和多样性;在松弛的心情中,它将放弃它那使一切富有生气的力。不过,如果我们了解了美的真正性质,它这种自相矛盾的表现也就不会使我们迷惑。我们不会追随大多数判断家,从个别经验中去规定美的概念,把人在美的影响下显出的缺陷归罪于美,相反我们知道,恰恰是人把他的个性的不完善转嫁给了美,是人通过他主观的限制为美的尽善尽美不断设置障碍,把美的绝对理想降低成两种受到限制的表现形式。(4)
我曾经断言,溶解性的美适用于紧张的心情,振奋性的美适用于松弛的心情。但是我说的紧张的人,既指处于感觉强迫之下的人,也指处于概念强迫之下的人。(5)两种基本冲动中的任何一种,如处于单独统治地位,对人来说都是一种强迫和强制的状态,而自由只有在人的两种天性共同作用时才会有。因此,片面地受情感控制的人,或曰感性紧张的人,须通过形式得以松弛,获得自由;片面地受法则控制的人,或曰精神紧张的人,须通过物质得以松弛,获得自由。为了实现这双重的任务,溶解性的美就显出两种不同的形体。第一,它作为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命,为从感觉过渡到思想开辟道路;第二,它以活生生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配备上感性的力,把概念再带回到观照,把法则再带回到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它是为自然人服务,在第二种情况下,它是为文明人服务。但是,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溶解性的美都不是自由地支配它的对象,而是依附于不是无形式的自然就是反自然的艺术所提供给它的情况,因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带有原来的痕迹,在前一种情况下会更多地陷入物质生活,在后一种情况下会更多地陷入纯粹的抽象形式。(6)
为了能够弄清为什么美能成为消除这两种紧张的手段,我们必须研究这两种紧张在人的心情中产生的根源。因此,请您下决心在抽象推理的领域再停留一个短时期,以便然后永远离开这个领域,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经验的原野上继续前进。
* * *
(1) 人性概念的圆满完成就是美,关于这一论点的详细阐述请参见第十五封信第五段。
(2) 即未受到任何限制的、纯粹的人的状态。
(3) 美在经验中作用的对象,并不是观念中的理想人,而是受到种种限制的现实的人。为了弥补他的缺陷,现实的人夺走美的一部分特性,同时也把他自己的个性特征掺在美里面。
(4) 席勒认为,美在现实中所起的种类繁多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作用,并不是来自美的一般概念,而是由于人在经验中受到种种限制而造成的,因而不能根据经验中的事实来确定美的概念。
(5) “紧张”是由于两种冲动中任何一种处于统治地位而造成的,因此“紧张”就是缺少和谐一致,失去平衡。
(6) 美不能自由地发挥它的作用,它受到它作用对象的限制,因此它实际发生的影响就带有它作用对象的痕迹。如果它影响的是片面地受情感控制的自然人,也就是无形式的自然,它就会陷入物质生活;如果它影响的是片面地受法则控制的所谓“文明”人,即反自然的艺术,它就会陷入抽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