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封信

【内容提要】izM中华典藏网

感性冲动(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理性冲动)都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不可侵犯。为此,这两种冲动都必须放松,保持在各自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形式的最大自由与存在的最大丰富结合在一起。izM中华典藏网

乍看起来,好像再也没有比这两种冲动的倾向更彼此对立的了,一个要求变化,一个要求不变。这两种冲动已经概括尽人的概念,可能调解这两者的第三种基本冲动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概念。人的天性的一体性好像完全被这种本原的极端对立给破坏了,我们怎样才能把它恢复过来呢?izM中华典藏网

我们的自然科学为什么进步如此缓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显然是对目的论判断的那种普遍的,几乎是不可遏制的偏爱。只要把这种判断当作“有立法权的”来加以运用,在做这样判断的时候,规定功能就会冒充感受功能。这样一来,大自然也许可能还会一再有力地触动我们的器官——但它那千变万化的现象对我们来说却丧失了,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不寻找任何别的东西,只寻找我们给它加进去的东西,因为我们不允许大自然向内朝着我们运动,而是相反,我们自己以急切地进行干预的理性向外朝着大自然追逐。假使几个世纪之后,有一个人以宁静的、纯真的、坦白的感官去接近大自然,因而碰到大量我们由于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而视而不见的现象,我们就会感到十分惊讶,在如此光明的白昼有这么多的眼睛,为什么竟然什么都没有看到。在构成谐音的一个个单音尚未合奏之前,就过早地追求谐音;在本不是无条件地必须由思维支配的领域强行建立思维的统治,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有头脑的思想家致力于科学中最好的部分而收效甚微的原因;而且很难说,究竟是未接受形式的感性,还是不等待内容的理性对我们扩充知识危害更大。izM中华典藏网

同样,我们的仁爱实践遭到破坏和变得冷淡,究竟是由于我们的欲望的强烈所致,还是由于我们的原则的严格所致,是由于我们的感官的自私所致,还是由于我们理性的自私所致,这也很难确定。要使我们成为有同情心的、乐于助人的、有作为的人,感觉与性格必须相统一,正如为使我们获得经验感官的开豁必然同知性的潜力相吻合一样。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忠实而又真诚地吸收别人的天性,把别人的环境化为己有,把别人的情感当作我们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能力,我们怎么可能恰如其分地、和善地、仁爱地对待别人?即使我们赞成这样的准则,也无法做到。如果试图打破欲望的支配,并通过原则来巩固性格,那么,不管是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还是在我们对自己的教育中,这种能力都同样地会受到压制。在情感非常活跃的情况下,要忠于性格的原则是困难的,因而人们就采取一种较便当的办法,通过钝化情感来确保性格,因为在一个被解除了武装的对手面前保持镇静,比制服一个勇敢而强健的敌人不知要容易多少。当然,这样一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收到所谓“陶冶人”的那种结果,而且我们用这个词是根据它最好的意思,意指改造内在的人,而不仅仅是指改造外在的人。这样一个受了“陶冶”的人肯定不会是粗野的自然,也不会作为粗野的自然出现。但是,由于他穿上了原则的盔甲,同时也就抵挡了一切对自然的感觉,他人无论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不能影响他。izM中华典藏网

在评判他人和评判应为他人出力的情况时,如果完全严格地把理想的“完善”作为根据,那是对“完善”非常有害的滥用。前一种情况将导致狂热,后一种情况将导致冷酷和无情。如果有人在思想中把要求我们帮助的现实的人暗地里换成大概能够自助的理想的人,那他的社会义务就变得无比容易。对自己严格,同时又对他人宽容,这才构成真正卓越的性格。但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他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宽容,对自己严格的人对他人也严格;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格,这是最可鄙的性格。——作者原注izM中华典藏网

(8) 人格和状态是彼此独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同样,保持恒定和变化的关系也是如此:没有保持恒定的东西,就没有变化。因此,一旦人格被扬弃,状态也就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状态的变换,人也就没有了内容。izM中华典藏网

(9) 人自身的保持恒定的东西只有同一系列的外在变化相对照才会显示出来,即它是靠变化来显示自己的。同样,人也不知道自身还有“绝对实在”,只有当他必须克服他身外的限制时,他才意识到他自身内有“绝对实在”,即人格。izM中华典藏网

(10) “形式”只存在于观念之中,是抽象地存在的;它只有通过物质、世界、内容等才会成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如果仅仅是形式,就等于没有形式。izM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