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象的选择

无人能代替的对象ofQ中华典藏网

爱情的产生必定同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一个人相关联。这是一切亲昵感情关系的特点。ofQ中华典藏网

深厚的感情要求引起这种感情的形象经常萦留在心间。同时,这种感情还会强化这一形象的具体内容,使这一内容排斥或压倒个人的其它知觉、观察、认识、回忆。这种亲密的、在性质上已经分化出来的爱情愈深刻,引起这种感情的形象在人的意识中就愈占上风。ofQ中华典藏网

爱情对象的选择是对熟悉的众多异性中某一个人的具体偏爱,是对这个人的价值理想化。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深深地、忘我地、热烈地爱两个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ofQ中华典藏网

“他很有学问,很聪明嘛!”ofQ中华典藏网

“可他不善于穿著打扮!他那身衣服简直滑稽可梨”ofQ中华典藏网

“得了吧,对人家这么品头论足,活象个小市民!你看他多英俊!……”如此等等。ofQ中华典藏网

姑娘犹豫不决。最后的决心则取决于她的世界观,文化修养、气质,等等。ofQ中华典藏网

上述关于个人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观点,只是一个约略的概括,不应在每一个具体场合机械地搬用从而使它受到贬损,不应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我们决不是劝导一个男子或女子根据诸如鼻子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符合标准去选择生活伴侣。难道我们注定要爱上的那张面孔上这一无关宏旨的突起部位有何特点竟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吗?难道这个嗅觉器官竟能成为情侣双方不幸的根源吗?ofQ中华典藏网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眼睛、头发、脸型等方面。鉴于这个原因,我认为有必要做如下订正。ofQ中华典藏网

一、在阐述人的性刺激的各种个人特征所起的作相时,还应当指出,要想使各种品质在相互补充方面达到理想的境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种完全的相互补充将成为极大的不幸。因为按常理说,理想境界的实现也就意味着爱情的毁灭。爱情的产生只要求情侣双方大多数的特征和属性、特别是对个体来说是极其重要而又休戚相关的那些特征和属性搭配适度(尽管在形式上并不是绝对的)。ofQ中华典藏网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己意中人的面容、举止风度,感到他和自己志趣相近,那么对他的头发并非象自己所希望那样是卷曲的,而是平直的,他的鼻子形状略微偏离了审美标准之类,多半是不大在意的。尽管特征组合中有个别的“短处”,爱情照样会产生。男子对所爱的女人身上的缺点总是能够原谅的。他在择偶时并不斤斤计较细节,也不追求最高标准。反过来说,妇女也是如此。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她对一个男子的爱慕。ofQ中华典藏网

二、我们断言,在择偶过程中必然要对心上人的各种品质进行概括,即得出各种“长处”和“短处”的最后值。单就一种成份来看,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或绝对意义。必须通过这种成份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中的其他成份的相互作用来对它进行权衡。ofQ中华典藏网

男女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并不是对他的体格、气质和性格的所有成份进行比较,而是依据总的印象,从整体上对他进行评价。然而个别的优点也可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过,这些优点终究还是综合在个性的具体完整性之中的。ofQ中华典藏网

一般说来男女并不是孤立地去认识心上人显示出来的全部优点、完整的印象取决于对象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同时、我们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我们喜欢某人而不喜欢某人。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未卜先知,虽然它远远不同于宗教迷信的未卜先知。这是爱情直党的一种表现形式。ofQ中华典藏网

我们姑且接受这个已由科学恢复了名誉的用语,因为它的含义符合我们所研究的这种现象的某些特点、直觉的意思就是绕过必要的逻辑思维阶段,直接认识现实,自发地解决一定的课题。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心理“恍然大悟”的现象,即在发明和发现过程中常见的创造灵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着重指出,在对现实进行直接的、乍看起来是“不合逻辑的”认识过程中,这种突然感悟并没有什么神秘主义的东西。直觉是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由于在潜意识中积累了许多恰当的、经过验证的机制而产生的。直觉实际上促进了整个合乎逻辑的、严谨的思维活动,促使生物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生命需求自行满足。ofQ中华典藏网

人的爱情直觉实际上是这样表现的:他自发地、通过深刻的“感悟”、通过一种神奇的、实际上是下意识的直观行动来选择恋爱对象,而并不按照逻辑来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类问题。这一切都是心灵的独特的“未卜先知”的表现。ofQ中华典藏网

三、各种成份(因素)在具体选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这种作用取决于各种成份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的比例中,也存在着个别的差异。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特殊性。ofQ中华典藏网

一个中常的人实际上拥有更多的择偶可能性,而一个明显地偏离种属抽象常规的人,其择偶可能性则较为有限。他常常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独特的成份组合。ofQ中华典藏网

择偶的各种标准起着不同作用,这一事实十分重要。各种标准综合成一定的价值结构和系统。性吸引动机的这种无形的等级分类,具有某种因人而异的特点。择偶标难因人而异的等级分类的这种特点并不是某种随心所欲的产物。这些特点表现着主体品质的独特性,表现着他弥补自己“缺陷”的意向。ofQ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的生理结构和解剖结构越是和谐、越是接近常规,其择偶可能性也就越大。在生活实践中是难得有这种幸运的。这里可能出现爱情上的自我欺骗。从各方面看,个体的“鉴别力”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并不总是遵循十分恰当的标准的。这首先是指对一个人的外部身体特征的评价。ofQ中华典藏网

关于如何运用个人择偶标准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观察使我们有理由认为,男女青年一般所喜欢的是对象的整体形象,而不是他特有的局部特征。这取决于什么呢?当然不是取决于理想同现实完全的、绝对的符合。原因根本不在这里。ofQ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通常不会碰到与自己所有特征都一致的感情对象。一致几乎总是大体上的。许多特征的确符合个体的要求,然而另一些特征,尽管为数不多,却不符合个体本性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要求。ofQ中华典藏网

与此同时,根据辐照法则,对个体具有吸引力的那些特征必然产生辐射,其影响通过扩散和形态转化而波及其他因素。在认识恋爱对象的相近属性时,人的心理逐渐产生联想。ofQ中华典藏网

天然的性的“鉴赏力”也可能由于某些社会伦理方面的原因而发生变化。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人如果社会地位很高,声名显赫,在政治、军事、科学、艺术等领域享有威望,他就会吸引许多妇女。他的精神魅力甚至使他并不引人注目的外貌,包括他明显的身体缺陷,都具有某种内在的和谐。那些崇拜他的女子,他们的鉴赏力也会改变其第一性个性特征的某些方面。ofQ中华典藏网

一些伟大的表演艺术家、音乐家、作家的魅力无疑使他们的外貌也更富有吸引力。男性美的典范就有歌修式、拜伦式、普希金式之分。巴尔扎克的精神魅力使他容貌上的缺点、以至他那过份肥胖的身体反而成为优点。同时,心理上的厌恶、反感也会逐渐扩及一个人的外部形体特征。ofQ中华典藏网

我们可以把个人的品质按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特征加以分类,以探讨它们对性爱吸引起着什么样的客观作用。第一类包括一般被称作外在魅力的品质,第二类包括代表男女的内在魅力、精神魅力的那些品质。愿一类个人品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现代的作者倾向于认为精神美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这种看法会导致对性爱做片面的社会学解释。ofQ中华典藏网

一个妇女可能爱上一个男子,即使这个男子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勤劳的品质。有时一个男子会爱上一个外表漂亮、但社会品德并不出众的女子。这类实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内在的”道德因素同感情是矛盾的,对关系是有害的,然而它们多半毕竟是次要的。ofQ中华典藏网

与此相反,一个人丑陋的外貌在择偶中也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即使他具备最丰富的精神品德,也无法弥补这一缺陷。十六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在《经验论》中曾谈到两性关系的这种矛盾性,他写道:“其实我绝非藐视精神品质,不过,假如非要在精神美和形体美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不可,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老实说,我宁愿舍弃精神美,因为它只是其他更美好的事物所必不可少的,而对于爱情、对于同视觉和触觉关系最密切的爱情来说,即使没有精神美也总会有所得,但没有形体美则会一无所获。”ofQ中华典藏网

蒙田在这里对男女间性爱的高尚动机抱有十分藐视的态度。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同意他关于人的“外在魅力”起着极大作用的观点。一般说来,离开“外在魅力”(某些内在品质的反映),爱情就不会存在。ofQ中华典藏网

美容、时尚和爱情ofQ中华典藏网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促进相互倾慕有着重要意义的男性美、特别是女性美的某些“工艺方面”。首先谈谈美容术。早在古代埃及,美容术就颇受重视。当时美容术是人体、首先是皮肤、面孔、手指等部位的修怖艺术。古希腊以及后来的古罗马都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艺术。ofQ中华典藏网

早在公元前五千年的时候,埃及妇女便会修脚,染炭,涂画眼眶了。古罗马人普遍使用公共浴池,制造可棱皮肤保持柔嫩的油膏。到了中世纪,美容未受到捧、乐。修饰“畢孽的肉体”被说成是魔鬼才喜欢的勾当。ofQ中华典藏网

十九世纪美容术重新进入繁荣时期,不过这时它已有了科学基础。美容术作为使人保持健美的一门卫生学学科,其作用日益重要。ofQ中华典藏网

对于历史上所形成的高尚的美容技术,既不可否定,也不可低估。美容术所创造的真正奇迹在我们时代久负盛誉,无须为它再做宣传。ofQ中华典藏网

研究和评价历史悠久的美容艺术是一项复杂的课题。既要从中发掘合理的因素,也要指出其中卖弄色粗,追求虚荣的有害东西。ofQ中华典藏网

如果美容师小心翼翼地消除一个人面部的某种缺路,同时又保持这个人的容貌类型,其特有的外部特征,那么这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有些人(特别是某些妇女)无视美容师的忠告,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美貌,这就毫无道理了。ofQ中华典藏网

在这种情况下,美容术会给爱情帮倒忙。一个黑发女子经过染发变成一个金发女郎,或者一个女子通过整容,将长长的鹰钩鼻子变成小小的翘鼻子,这些做法都会改变自己容貌的类型。其结果会导致心理性质的误会,在择偶过程中造成假象。ofQ中华典藏网

欺骗大自然是不能不受惩罚的,这种轻率的捉迷藏游戏迟早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施用美容术,如果不抹煞,不伪造面部的个性特征和身体的属性,而是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地(分寸适度地)突出一个人的类型,那就是合理而得当的。ofQ中华典藏网

生活表明,美容术兼有利弊。就校正大自然的某种“制造上的疵病”而言,就在一定程度上美化身体而言,就审慎地(而不是过份地)突出个体所独具的天然特征而言,美容术的好处都是无可否定的。然而,美容术一旦将人的真正外貌弄得面目全非,造出一具精致的面具,用以掩饰缺陷,显示子虚乌有的优点,它必然变成骗局,成为幸福和爱情的大敌。ofQ中华典藏网

浓妆艳抹,过份修饰,会把妇女弄得象个洋娃娃。她的全部美貌显得矫饰造作。经过这样打扮,妇女就仿佛丧失了人的个性生物实质。ofQ中华典藏网

合理的使用美容手段,并不会掩盖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而是突出其天然形状,并赋予它一定的、个性突出的审美趋向。要想使面孔的某些特征引人注目,必须考虑到面孔构造的特点。墨守成规会损害自然美。椭圆型面孔需要突出嘴唇、眉毛和头发,而圆形面孔则要求突出其他部位。ofQ中华典藏网

美容术应当爱惜每张面孔、每个体形的生动特征。没有必要仅仅为了适应选定的标准而把略显丰满的体形改变成苗条的体形。过份瘦削会导致不良后果。在道守正常的审美比例的前提下,促使人的外形美的各种个体特征和种属特征更加突出,这才是美容术份内的事。美容术的使命是补救大自然之失误,而不是剥夺它的合法权利。ofQ中华典藏网

自然美通常是在积极从事劳动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断言,“太阳城”@里将不会有丑陋的人,因为妇女将靠着劳动保护优美的体形和健康的肤色。ofQ中华典藏网

妇女们“如果穿高跟鞋,不是靠身体的发育,而是靠养尊处优来达到美的目的,从而不仅破坏自己身体的正常发育,并且破坏自己后代身体的正常发育,那么她们会为此感到羞愧的”。康帕内拉由于力图强调美客术的弱点,不免立论偏颇,但他的基本思想却包含着合理的内核。美和娇嫩的身体是不能长期共处的、美的天然魅力来自人的经常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来自同大自然的交往,来自人的精神潜力的充分发挥。ofQ中华典藏网

在男女恋爱关系中,时尚(mode)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时尚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也具有社会性质。广义上的时尚概念是指一种独特的“标准化大众行为的动态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风气以及迅速变化的趣味和爱好等影响下自发形成的”。ofQ中华典藏网

在这一使人“刻板化”的形式中,经常有两种必不可少的、彼此深刻联系着的机制,一个是效仿,即认同( identification ),一个是标新,即对比(contrast)。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时尚的辩证法。作为一种现象,时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人一方面仿效自己心目中具有很高社会威望的人,另一方面又力求使自己有别于那些他认为无足轻重的人。换句话说,通常时尚有两个标准:对某个社会集团采取趋同态度,不加批判地接受该集团的情趣,对另一个社会集团则采取否定态度,竭力突出自己的行为,使之与这个集团恰成对比。ofQ中华典藏网

时尚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诸如家庭布置、行为准则、娱乐、体育、科学、艺术、语言标准、衣装、鞋帽、饰物、歌曲、舞蹈、美容等等。我们仅就其中与男女相互吸引直接有关的一些方面加以阐述。具体地说,这里涉及到的是人体的人工美化,以及两性在相识和求爱的各种情势中的特殊行为标准。ofQ中华典藏网

我们把这种现象姑且称作性美学文化的时尚。这些现象就功能而言同择偶和男女匹配有关。ofQ中华典藏网

时尚与以人的自然属性(皮肤、嘴唇、指甲、须发等)为对象的美容术的应用范围不同,它作为性美学文化的一个部分主要是研究人体的人工饰物(珠宝首饰,衣服、鞋帽等)的美。但这两个特殊范畴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点。例如,头发、眉毛和嘴唇的修饰既属于美容术范围,也属于时尚范围。ofQ中华典藏网

人的外貌审美化的各种现象是普遍的,具有心理传染力的,这表现了人对合理而优美的体形的追求。时尚也象美容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埃及人就制定了人体外貌的审美规范。例如,妇女只许佩戴特定的饰物,穿著款式严格的装束,蓄平直的长发,戴“司芬克斯式的”面纱。ofQ中华典藏网

古代希腊对人的装束和仪表则形成了另一种观念。古希腊人的主要服装是长衫和披肩,长衫很象衬衫,在肩上结扣,披肩是一块长方形布。这种衣装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美感想象力,它不致遮盖住人体的优美线条。ofQ中华典藏网

到了封建时代,时兴的是较严实而又庄重的服装。这种服装象蚕茧一样把妇女从头到脚包裹起来,蒙盖住身体的线条,使它具有人为的几何形轮廓。ofQ中华典藏网

但是时尚并不使任何样式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换花样。中世纪的那种带有波褶高领的严守贞操的服装,逐渐被袒胸露肩的低领衣服所取代,这种衣服饰有巴洛克式的花边和彩带,其色彩的艳丽可与孔雀的羽毛媲美。后来又时兴起装饰着洛可可式华丽图案的带有衬架的钟式裙,金丝线绣花的衣袖,假发等等。ofQ中华典藏网

千百年来,时尚花样翻新,变幻无穷。现今时代显然为时尚的永不枯竭的发明创造能力提供了最广阔的用武之地。时尚变得更开放,更讲究实用,更富有活力。ofQ中华典藏网

时尚要求人们不断更新服装和其他装饰。服装的新颖成份会使一个人为之面貌一新。形成不断变化的美的信条。在这方面供想象力驰骋的天地几乎是无穷的。ofQ中华典藏网

但是,时尚的新颖出奇不能超越一定的限度。从原则上说,这是历史形成的礼貌准则的限度,也是人的生物参数的限度。社会有权禁止时尚摆脱社会监督而变成传播色情风气和普遍勾引的手段。还有一个限度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种属的生物参数(归根到底也是审美参数)。时尚不应当歪曲人的形体,有损于人的健康,突出不自然的形式和线条,亵渎人的审美情趣。ofQ中华典藏网

时尚是一种矛盾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形成对衣着、饰物、靴鞋等等的统一的鉴赏力。这种时尚符合现代成衣的标准化大量生产。这种发展趋势在职能上无疑是进步的。但是,另一方面,时尚所具有的标准化特征又限制了个性,使它变成刻板的公式。在这种有时是异想天开的规定情趣的过程中,无疑存在一种盲目地摹仿一切新奇的东西而丢掉个人特点的趋势。ofQ中华典藏网

时尚不应当成为一种教条、一种绝对的标准,不应当压制人的个性。时尚的基本形式既然为审美开辟了广泛的可能性,它就应当符合男女的个人情趣,符合个人的创造积极性。因为一个人的外貌个性化和标准化终究应当和谐地融为一体。ofQ中华典藏网

时尚如果符合这些条件,它就不会造出一些没有个性的标准男子和女子,就象商店橱窗里那些打扮得虽然漂亮,却没有灵魂的人体模型一样。时尚只是指出人的外貌的一般审美要求,指出必然的变化方向,而并不压制个人的爱好。这样,男子和女子就能够在季节中最实用、最恰当的时尚范围内表现各自的个性。他们就能够把有价值的、有科学根据的社会审美标准和个人的情趣和谐地结合在一起。ofQ中华典藏网

人们遵循一定准则的亲昵生活和“公认的”交往形式始终需要多种多样的个人品质。对任何一种时尚都机械地、毫无批判地接受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衣饰用品而且把它们和谐地搭配起来,使之符合自己的特点,那就只表明他缺乏审美能力。ofQ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