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男人和女人
笼罩在永世的夏娃身上的诅咒
爱情把两个个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各个方面都联结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双方同时是爱情的主体,又是爱情的客体。这种交往的形式自然首先就是十分亲昵的。
爱情的基础总是相互的好感、彼此中意。这适用于作为肉体和精神、遗传和文化的整体的任何一个人。
但是,对异性的认识总是主观的。这不仅决定于必然产生的爱的激情,而且决定于各种社会因素。显赫的社会地位会提高一个人作为亲昵友谊客体的价值。
同时,对爱情客体的评价又在一定程度和形式上是对异性的天赋品质和长处的评价。
作为相互吸引和理想化的自然客体的两性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历史上是矛盾的,也是曲折的。这首先涉及妇女的社会地位、女性的品质和长处。妇女作为社会成员和男人亲昵感情的客体所应有的真正的人的价值长期受到恶意的损害、破坏和贬低。
在阶级出现以前的社会里,妇女一直受到氏族群体的尊敬。妇女抚育子女,维持原始聚居处的秩序,保持火塘里的火种不至熄灭,采集果实,使男猎手服从“家规”。在氏族群体里,妇女是主人,是受人尊敬的母亲。
但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自然而然地导致了阶级制度。男人成为生产资料的私有主、一切尘世财富的占有者,妇女则沦为男子永世的社会附属物。女人成了平庸的俏皮话的笑料和道德指责的对象。不错,诗人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歌颂妇女迷人的魔力,画家也不断地再现妇女的美丽。但是这些都不能取消男女不平等这种历史的不公。妇女被剥夺了拥有谋生手段的权利,遭受着阶级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压迫,世世代代沦为自己丈夫的奴隶,成为没有个人尊严,只是为了丈夫享乐和生儿育女的生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发挥了一种思想,认为在未来的理想国里无论男女都应该从事同样的工作和手艺。妇女甚至要同男子一样去效命疆场。但是,照柏拉图的说法,这并不意味着男女的价值是相等的。男子“在各方面都超过妇女”。因此,从本质上说,他们的价值是不相等的。他们参加这种或那种活动的程度是不相同的。柏拉图说,“妇女在数量上超过男子的程度相当于她们的本质按长处说不如我们男子的程度”。这位哲学家指出了这一点,于是在理想国中使妇女居于从属地位。他认为,使有许多欠缺的女性生物成为男性获得尘世幸福的工具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亚里士多德也持类似的看法。他在《政治论》一书中有时也为妇女鸣不平,但他认为妇女只不过是软弱的、不完善的人,亚里士多德通常持“中间路线”。他不把妇女和奴隶等同起来,但是他把妇女归入儿童、未成年人一类。因为妇女也有思维能力,不过“程度极浅薄”。一般说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妇女是发育不全的人。因此,他给予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丈夫是名符其实的一家之主。亚里士多德说,“丈夫象一个国君一样统治着妻子,象一个皇帝一样统治着孩子。”
古代雅典妇女的社会地位在文学中也有描述。倍倍尔在考察女性的这场悲剧的历史时指出:“妻子自然可以和丈夫同床共枕,但是不能和他同桌进餐。她对丈夫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老爷’;她是丈夫的仆役。她绝对不能出现在人前……丈夫可以把她当做奴隶出售。”
在古代的雅典,妻子处于未成年人的地位。法律规定她的义务是,用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话来说,做自己老爷的一条“忠实的狗”。有些古代的哲学家甚至“证明”,妇女“不属于人类”。她常常被看成是动物,有时甚至被说成是植物。
共产主义并不会消除两性之间现存的差别。它将为男女特有的素质最合理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男女两性所固有的长处和短处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补偿,形成人的完整画像。
社会主义革命使男女权利趋于平等。因而妇女的社会地位,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政治、经济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她们掌握和创造文化财富的能力以及积极建设新生活的能力,再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了。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男女之间生理上的不平等。照顾到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别和心理差别,在生产领域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捷列先科在分析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时指出:“妇女对各种奖惩形式的反应比男人更强烈、更敏锐。”对这一估价不应该加以绝对化。在实践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偏差,但这些偏差反而实际上印证着规则。
捷列先科写道:“尽管经济条件相等,但是生理上的特点(比如体力),还有心理上的特点使妇女在一些行业中劳动效率比男子高,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则比男子低。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电子工业中在传送带旁工作的主要劳动力都是妇女,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她们在处理小零件方面胜过男子。有些专家说,这是因为妇女的“手指更敏感”;有些专家则断言,就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处理小机件的本领而论,她们在心理上更善于全神贯注……
调查表明,在从事广告事业富有成效的企业中,大多数都是由妇女领导的。对于这一点美国人开玩笑说:‘广告事业靠的是独出心裁,花样翻新,而妇女是深通此道的。’尽可以怀疑这些解释是否都有科学道理,但男女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并且决不违背平等原则,这个事实终究是事实。不过,无可否认的是,和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的传统观念有关的纯社会因素有时也起作用。美国尽管女教师的百分比很大,女医生却不多,女医生在医生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也不见增加。这说明人们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劳动威信和能力看法不同:美国人除了看女牙医外,是很少向女医生求医的。”
性别对于职业定向的影响,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实践问题,甚至是一个旧思想残余问题。过去由于男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而为他们所垄断的许多职业,妇女本来也可以胜任。但毕竟有一些生理差别和心理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是否适合这种或那种职业。
个性之形成同个体的性别品质之生理表现和意识有关。同时,这一过程又是通过接受特定的、具有社会内容的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的途径而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
两性的心理差别早在儿童时期就萌露出来。男孩子选择男性“学习榜样”,女孩子则选择符合她们天赋的女性榜样。在一个新的个性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总是“阻力最小”原则,即用最少的气力去掌握这种或那种社会角色。儿童就是这样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了解和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是属于哪个性别的。心理上的这一“初级元件”进而被“置入”个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个体性别意识的严重迟钝或丧失必然导致内心平衡的破坏,导致心理失常。这种病症所固有的情绪不稳定可以造成悲剧性后果。
由此可见,应该把两性划一(妇女“男性化”和男子“女性化”)看作是一种由于不了解妇女解放的真谛而产生的一种时髦风气,一种人为地改变形体的作法。“挣脱”旧的社会枷锁并不是要消除男女之间现存的、先天性的生理差别。
当今时代男女社会角色必要的再分配必须照顾到两性的差别。遵循生活的这一要求,对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高效率,对于形成当代的具体历史实践,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所表现的乃是人的本质的特定形态,人的本质作为发展了的和社会化了的本性而存在的特定形态。世代袭传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丰富着人的内在本质。它们构成了人的生命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