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疯狂和理智

爱情的复杂性,给对它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构成爱情的要素,内在地表现着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独特完整性。要了解这种情感的本质在多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理性的,首先必须明确它的结构。dvE中华典藏网

性爱的结构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作为一种完整的感受是由各种不同因素形成的。爱情的深刻基础是由生物因素(性欲、延续种属的本能)和社会因素(社会关系、两人的审美感受和伦理感受、对亲昵的追求等等)构成的。这就是把男女双方结合在一起的亲昵关系所特有的二重性。人的延续种属的本能因此而具有了社会性。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的个别因素可能是它内在固有的,也可能是从外部附加的,即非内在的。属于前者的是:性欲,爱慕,交往的欲求,对于亲昵情感对象的选择,男女双方之间的伦理和审美关系等等。但是,爱情也有非内在的、非一成不变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涉及面很广,是爱情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全社会的文化水平有关。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必然受到人置身于其中的道德环境的影响:思想、感情、理想、志趣、价值体系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生活的这一最隐私的领域的构成。爱情的复杂结构同心理生活各个领域有着直接关系。爱情的各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着。这就形成了一整套功能上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则构成爱情的本质。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产生于性能力的基础上,但性能力单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具体选择特定的异性对象。性能力的勃发在起初可以说是一种盲目的力量,一种无目标的内在本能力量。只有在获得关于某人的具体信息之后爱情才开始形成。这种相互“侦察”起初是在感官水平上进行的,但是有理智的参与。dvE中华典藏网

感性资料被不断地分析和综合。心理总是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男女双方都把异性对象的形象同自己头脑中早就存在的思想、观念、价值定向、观点加以对照。感官的知觉经过逻辑处理。这是一个对知觉进行思考的过程,是根据理性标准对这些知觉加以评价。每一方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对方的外貌和品质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他自己的观念和理想。dvE中华典藏网

被感知并经过处理的信息具有了感情色彩。如果直观对象符合主体的欲念和心意,就必然产生一定的感情。这种感情为感受提供特殊的情绪氛围。一个开始博得爱慕的形象就逐渐成为心理满足的实在内容。感情使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中的认识因素带有主观性。dvE中华典藏网

与此同时,相爱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变成审美关系。意中人的形象逐渐成为美的源泉。这个形象的个性特征被对方根据个人审美体系所感知。dvE中华典藏网

但是,这一切虽然直接反映了感受的内在直观性,却并未穷尽爱情实现的全过程。爱情还激发着人的能动性。它挑起交往和相互了解的欲望和追求。dvE中华典藏网

最后,男女双方的交往必然要求他们遵守相互间一定的道德义务。这不是法律上规定的,而是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离开了这种自愿遵守的道德义务,相互爱慕的感情也就不可能存在。dvE中华典藏网

上述爱情的基本因素并不是规则和行为的总和,下一阶段并不严格地在上一阶段结束后才开始。各种因素是综合地、同时地起作用,彼此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深刻的相互联系。例如,男子在情绪水平上理解一个所爱的女人时,他总是在认识和价值定向的各个水平上评价或者能够评价她的品质。除此之外他还体验到一定的情感,感知心爱的女人会给他带来美感的满足,但他也承担了道德上的义务。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因素的多样性,爱情的整体性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我们遇到的是一个理性所不可企及的领域。从古至今都认为人的内在本性从根本上说是无法认识的。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文艺作品之中。dvE中华典藏网

有时一等就得许多年。这种等待对于人的意志是一种严厉而可怕的考验。令人惊奇的是,一个爱动感情的娇弱女子竟会表现出非凡的刚毅和无穷的耐心,长时间地、年复一年地期待着幸福的光顾,盼望着与爱人重逢的良辰佳期。这种出自情愿的、充满浪漫情调的坚韧不拔精神可以万无一失地验证亲昵情感是否强烈,是否有生命力。这种精神证明对所爱的人怀有深厚的眷恋之情,证明所选择的对象在一定的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久别之前,情侣们总是相约等待重逢。dvE中华典藏网

荷马的《奥德修纪》描写了佩涅洛佩——奥德修的妻子为了等待丈夫征服特洛伊之后归来,整整等了二十年的情形。尽管众多求婚者百般殷勤,她都不为所动。佩涅洛佩虽然体现了她那个时代对宗法制家庭的崇拜,但她却成为历代夫妻感情忠诚和坚贞的楷模。奥德修既钦佩而又深受感动,他慨叹道:“主宰奥林波斯山的天神们赐给你的不是一颗女人的心,不是一颗动摇的心,而是一颗坚强的心。”dvE中华典藏网

易卜生的话剧《培尔·金特》所描写的也是这种情境。温柔的索尔薇格以她那迷人的魅力和恭顺多情令人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她等待着流浪在外的心上人归来。这一天终于来到时,这位“最纯洁的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唱着催眠曲让疲惫不堪的培尔·金特入睡。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作为对特定的人的选择,作为有意识的交流愿望,具有甘心情愿、深思熟虑、动机明确的行为的各种特性。换句话说,爱情是人性的自由表露的形式,是生活隐秘领域中美好和高尚、理性和善的观念的实际体现。爱情容不得强制和命令,从外部对人施加暴力是不会产生爱情的。爱情的实质是精神的自由振奋,是主体的自我实现。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位女主人公,牧羊女马赛琳娜,向安布罗西奥解释她为什么不能爱一个她所不爱的人时说:“我可是听人说过,真正的感情是拆不散的,逼着人去爱也是做不到的。既然是这样,又怎么可以叫我勉强交出自己的心呢。”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但它表现出来却又是个人的感情。爱情作为必然范围内的自由意志的表现,是情感的高度的、大胆的倾泻。然而她又随时发挥着在亲昵情谊中的道义责任感。dvE中华典藏网

现代人可以作为个人而自由地选择情投意合的对象,在没有任何强制、没有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自主地幻想、想象、热情追求、评价另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心意和价值系统来思考、决断、行动,这就使得他更看重自己的道德威望。爱情是肯定人的个性达到成年的形式,是个性现实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dvE中华典藏网

性爱的多样性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作为社会现象,它的实现总是采取特定的、因人而异的形式。表现得最为突出。dvE中华典藏网

例如,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北方(冰岛)童话,说的是一位叫赫尔佳的姑娘站在光秃秃的山崖上,心事重重地眺望着远方。突然她发现身旁有一位“英俊非凡的青年”。他“那双碧蓝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她”。后来他们俩交谈起来。故事发展得缓慢。赫尔佳向陌生人伸出手臂,那个陌生人原来是林中仙女的国王。赫尔佳爱上了他,于是他们就成亲了。dvE中华典藏网

接着又是一幅安闲恬适的家庭生活情景。“傍晚,赫尔佳躺在苔藓上,这时神奇的林间仙女国王在她身边坐下,他拿起七弦琴,奏起美妙动听的歌曲。”这是一种纯洁的、“北极地区的”爱情。dvE中华典藏网

易卜生把爱情比作永远“生长在冰雪下面”的花朵。和谐和纯洁,音乐和憧憬,这就是爱情的本质。dvE中华典藏网

那么南方的童话又讲些什么呢?它们把爱情描绘成巨大的激情、可以使人毁灭的疯狂。我们在这里找不到恬静的爱情,找不到平稳发展的情感。激情犹如闪电行空。所有的人都在转瞬之间不顾一切地陷入情网。《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几乎都是这种结局。这部充满美妙的爱情幻想、充满南国激情的书中所描写的是不受理智约束的炽烈情感。dvE中华典藏网

因此,可以这样设想,在不同的地理纬度上,爱情的情感因素和思想因素的搭配中,气候条件影响着人的气质。它们赋予这一社会现象以独特的色彩。根据费雷罗的看法,南方民族产生亲昵情感的方式是和北方民族不相同的。他在《拉丁文明和日尔曼文明中韵爱情》一书中说:“南方人的爱情主要是赞赏女人的形体美并希望品尝这种形体美。日尔曼式的爱情主要是满足于同所爱的人一起生活、劳动,以便给所爱的人带来……欢乐。”dvE中华典藏网

这意味着什么呢?南方人“用情感去爱”,而北方人则用“头脑”去爱。前者沦为“疯狂情感”的奴隶,后者则用思想控制自己的感情。北方的爱情有更多的理想,南方的爱情中有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激情沸腾。dvE中华典藏网

费雷罗写道:“总的说来,一个南方人哪怕只在短暂的时间内离开自己的心上人,就会陷入绝望境地,因为他的爱情不断地要求直接的感官享受,然而一个德国人或英国人可以长期远离爱人……而并不因此感到有所失……他满足于想象所带来的快乐。”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中思想感情是否丰富充实,归根结底取决于个性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人总的文化修养。一个人的意识只能发挥他所具备的那些价值。爱情是衡量文化修养的尺度。小市民的爱情粗鄙庸俗,联想力贫乏,不超出感官的享受。歌德给自己炽热的爱注入了精神美和强大的智慧。卡赞诺娃在她的回忆录中不厌其烦地谈论“女人的芳香”。普希金则用爱情创造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境。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的多种形式还具体地表现在它的产生方式上。这是一个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文学早就感兴趣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的实现直接涉及到一个人总的个性特征,涉及意识的各个方面。屠格涅夫用富有诗意的笔触描写爱情的神出鬼没。他通过罗亭的口说道:“爱情啊!它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它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消失。它时而突如其来,是那么确定无疑,犹如白昼一样令人快乐;它时而又象灰烬下面的炭火在阴燃着,当一切都被烧毁时,它又在心中燃起熊熊火焰;它时而象蛇一样钻进心房,时而又突然逃得无影无踪。”dvE中华典藏网

在距此许久以前,莎士比亚曾在《威尼斯商人》中这样歌颂爱情:dvE中华典藏网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dvE中华典藏网

还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dvE中华典藏网

它怎样发生?它怎样成长?dvE中华典藏网

回答我,回答我。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的火在眼睛里点亮,dvE中华典藏网

凝视是爱情生活的滋养,dvE中华典藏网

它的摇篮便是它的坟堂。dvE中华典藏网

有没有可以测定爱情发生时间的科学方法呢?我们往往无法把它和同情、习惯、友谊、尊敬区别开来。在这方面,科学所面临的是一个心理学难题。我们无法把人的目光装进试管里拿到化验室去化验。目光对化学试剂是没有感应的。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可以感知、可以确认,而且多半是靠直感。它轻轻地拨动人的最微妙的心弦。人怎样才能了解爱情已来到他的心田呢?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的开端通常是伴有许许多多令人奇怪、惊愕的情感、心绪。但是,在这诸多情感、心绪中有一种是主要的。爱情产生的第一个表现是迷醉。它那明净的光辉甚至会照进梦境。dvE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到由于迷醉而产生的战,他就不会堕入情网,达夫尼斯和赫洛亚就是这样开始恋爱的。起初,这两个年轻的牧人居住在雷斯博斯岛上不过只是两个朋友。忽然有一天赫洛亚开始用另一种目光看达夫尼斯。她惊奇地突然发现他很美。她感到迷醉。朗戈斯的小说中写道:正是这种迷醉“成为爱情的开端”。dvE中华典藏网

但是,迷醉还只不过是开端。它只是使人身心为之振奋。接着发生的是爱情,而爱情几乎是无法加以严格分类的,因为人对爱情的体验各不相同,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气质、教养、气候、实现爱情的可能性,等等。dvE中华典藏网

医生们常说,疾病是不存在的,只有病人,疾病作为一种现象,完全因人而异。性学家也可以说(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爱情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恋人。恋爱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燃起希望,有的人满腹愁肠,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委靡叹息,有的欣喜若狂,有的不思茶饭。不过,大多数坠入情网的人都爱长嘘短叹。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在他的小说《金驴记》中写道:长着山羊脚的潘恩大神看见可怜的普叙赫徘徊在路上寻找小爱神库比德时,说了一句充满睿智的话:“你步履蹒跚,常常踟躇不前,你全身苍白,唉声叹息,更主要的是你哭得两眼红肿,这就是说你害着相思病。”dvE中华典藏网

歌德认为,女人的心情无须加以理论分析,单凭直感就能猜得出来。陷于苦闷的维特给绿带的信中说:“噢,我知道你爱我,从你满含深情投来的第一个目光,从第一次握手,我就知道了……”dvE中华典藏网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人物雅葛丽纳和奥里维由于爱情而感到头昏目眩;他们抱在一起,边哭泣,“边听音乐”。雅葛丽纳“久久地坐在那里……全身蜷缩着,屏住气息,一动也不动,生怕动一动就会把幸福吓跑。”罗曼·罗兰说,爱情是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有时使人感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怡然自得,进入非理性的心理涅槃境界。人简直不知道他想要什么,爱情也经由蓬勃发展,繁花似锦而到衰老枯萎。dvE中华典藏网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完整的爱情的发展有“三个自然阶段”。最初,男女青年为自己创造一个抽象的理想。这实际上是个人爱情的必要前提,是在幻想王国里忍受折磨。男青年仿佛在梦中看见“公主”的身影在天空闪耀,女青年则日夜盼着自己的情郎。dvE中华典藏网

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小伙子突然遇到一个女人,非常符合他完美的理想。谢切诺夫在描述这个幸福青年的情感变化时说:“在我们看来,他是把自己的热情理想同现实中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这种爱情中,性方面的特征还很微弱,因为和鲜明的、因而是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并存的只是模糊不清的、还显得很隐隐约约的性欲望。”dvE中华典藏网

“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说法,在这里只是姑且用之。谢切诺夫的观点同索洛维约夫以及其他神秘主义者的学说相去甚远。谢切诺夫肯定爱情在这第一个必然阶段也有“性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还十分胆怯,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还深深地“隐蔽着”。dvE中华典藏网

第二个阶段是激情和热恋阶段。谢切诺夫是这样描述爱情的这一必然阶段的逐步发展的:“男人从此开始占有理想的情人。他的激情燃烧得更加旺盛,更加明亮,因为隐约模糊的性的欲望如今被鲜明的、令人忐忑不安的爱情感受所代替,况且女方也显露出前所未见的光彩。”dvE中华典藏网

时光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流逝。甚至在男女双方相得益彰的“幸福美满”的情况下,汹涌的、炽烈的激情也会丧失先前的力量。这时爱情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感情变得比较平静了。dvE中华典藏网

谢切诺夫写道:“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这样~个规律:激情的强度只能靠热恋的形象不断变化来维持。一年,两年,生活彼此雷同,双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早已悉数以尽,强烈的激情也随之消失。但爱情并没有毁灭。由于以女方的表象及其某些属性或全部属性为心理内容的反射频繁重复,女方的形象可以说同男方内心的全部活动结合在一起,因而她实际上已成了他本人的另半部。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的爱情,即友谊。”dvE中华典藏网

谢切诺夫断言,一个人如果在正常情况下经历了“完整爱情的所有自然阶段”,“他就很难再次热恋”。如果产生新的“情欲”,就说明以前的“情欲”没有得到满足。dvE中华典藏网

但是,也有这样的事例:爱情变成冷漠,有时还会变成仇恨。这是情侣双方的意识发生了深刻的情感变化。dvE中华典藏网

的确,为什么爱情有时会凋谢?为什么爱情之火会突然熄灭?为什么节日般的欢乐会变成平淡无味的生活?是哪个恶魔用他那件黑色斗篷遮住了人的眼睛并悄然无声地熄灭了幸福的星光呢?难道爱情果真是转瞬即逝,好景不长吗?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重大心理学问题之一。dvE中华典藏网

阿申·兹拉塔罗夫写道,爱情是如此娇嫩,有时温存也会使它受到伤害。寂寞逐渐腐蚀着爱情的发光组织。这时就会产生淡漠,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爱情的金色透明的光焰会象童话里讲的那样,迅快地暗淡下来。美好的兴奋心情将不知不觉地被烦恼的沉重阴云所取代。dvE中华典藏网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毁灭一切的寂寞呢?唯一的抗毒剂就是善于象初次相见那样去观察一切,重新发现已知,摆脱陈规旧套的禁锢。爱情的实质在于不断重新发现理想,永远感到情感的“饥渴”,在接触到美时感到无限的令人陶醉的快乐。dvE中华典藏网

要想始终保持“相爱如初”,首先爱情的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善于做到永不枯竭,只有这样对它的不断感知才能令人感到兴奋而又神秘;其次,钟情者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心灵。没有这些品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即使最热烈的爱情也注定要毁灭。dvE中华典藏网

爱情既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dvE中华典藏网

永不衰败的爱情,其秘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性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由于环境的丰富多彩,由于思想和感情的日臻完美,由于意识的不断更新。停滞会毁掉幸福,把清澈透明的活水变成死水一潭,把欢乐和迷恋变成烦恼。生活的单调乏味会虐杀爱情的蓬勃生机,破坏憧憬的金色图案。dvE中华典藏网

但是,还有另一些情况,也会最终使最温存的情感归于毁灭。例如,爱情可能毁灭于庸俗无聊、赤裸裸的兽性、情欲的狂放、本能的放纵、人性的缺乏、道德冲突、生活的贫乏。dvE中华典藏网

缺少深刻的情感内容、缺少一般精神内容,会使爱情贬值。爱情会逐渐流于半人半兽的交偶。法国作家都德在《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斯雷》这部小说中就描述了这种荒唐而虚伪的假爱情。都德在书中写道:“黎斯雷用一种荒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情:他象玩布娃娃似地戏弄妻子,一会儿拧拧她的脸蛋或是下巴,一会儿‘汪、汪’叫着在她身边兜圈子,要不就是象一只忠实而温驯的看家狗一样瞪着两只乞怜的大眼睛望着她。她对这种愚蠢的爱情方式感到羞耻,因为这种爱情把她变成了一个陶瓷玩艺儿。”dvE中华典藏网

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防止亲昵情感退化。否则爱情将被禽兽的生物本能所取代。dvE中华典藏网

理智战胜疯狂dvE中华典藏网

每一桩真正的爱情中都独特地交织着不同的心理因素——从低级范畴到高级范畴。理智和疯狂、思想和感情是按照美的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密切地相互联系着,构成完整的感受,形成心理的和谐平衡。dvE中华典藏网

在今天,感情对隐私生活的智能成份起着什么作用的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情感的共鸣是爱情必不可少的。没有共鸣也就不会有亲切的感受,不会有真正的幸福。dvE中华典藏网

荷兰画家凡·高写道:“我是人,而且是一个有情欲的人。我要和女人在一起,没有爱情我就无法生活,我要有个女人,否则我将冻僵,变成石头。”他接下去又说:“我认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一种罪孽的和不道德的状态。”dvE中华典藏网

理智必然要给激情让路。但是,如果说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会变成铁石,那么失去理智控制的炽烈感情就会烧毁心灵。无怪乎莎士比亚在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中警诫世人说:“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dvE中华典藏网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指出,斯丹达尔是遵循古老的波斯美德的:“对于狂喜的心儿在它陶醉时所倾诉的一切,总要用清晰的头脑去思考一番;他是自己情欲的最忠心的奴仆,但是由于他有理智,因而又是自己情欲的君主。要了解自己的心,赋予自己隐秘的情欲以新鲜的诱惑,用理性来测量它的深度。”dvE中华典藏网

当然,在爱情关系中,学究式地拘泥于其理智方面只能使想象和思想过份地、病态地集中于情感对象本身的秘密。学究式的迂腐往往会损伤爱情印象的瑰丽。dvE中华典藏网

情感放纵无度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但是,过份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社会一心理生活的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爱情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dvE中华典藏网

柏拉图在对话《斐多篇》中说,心灵象一驾马车,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取者和两匹马。一匹是听话的好马,一匹是不驯的劣马,驭者是理智,好马是意志冲动,劣马是情欲。好马“能自制、知廉耻”,是“正确见解的朋友”,“他无须用鞭子驱赶”,“只用感激和言语”就行。那匹劣马寡廉鲜耻,而且又“耳聋”,因此“靠鞭打才能勉强驯服。”这匹马朝着肉欲的宴席疾驰。人强烈地希望亲吻、拥抱别人的身体,沉醉于享乐之中。可是驭着和那匹好马“难为情地反抗着”,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纯洁的、高尚的、合乎理性的爱情。dvE中华典藏网

柏拉图这番议论显然同《奥义书》中的训诫近似,“须知,自我即阿特曼,象一个君主乘坐着叫作躯体的马车,布迪即理性是驭者,悟性是笼头,情感是马匹,而目标是道路。当自我、情感和理性齐心协力时,它们的所有者便被称为贤者。”dvE中华典藏网

拉达克里希南在他所著《印度哲学》一书中评论上述这段宗教一哲学文字时,着重指出人类理性的决定性作用。这也直接涉及到爱情关系。他说:“理性的存在告诉我们有着某种高于一般自然的东西,要求把我们的自然存在转变为人的存在,有思想、有目标的存在。”dvE中华典藏网

弗洛伊德虽然是根据不同的理由,但他也把情感比作马,把理智比作骑手。然而他不承认意识、人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在他看来,社会生活(以及爱情)的发展道路取决于那匹马本身,即取决于无意识的情感,本能。dvE中华典藏网

毫无疑问,弗洛伊德的观点应当受到严肃的、原则性的批判,因为理智并不是美国作家梅恩·里德小说《无头骑士》的主人公,听凭那匹烈马把他随便带到什么地方去。dvE中华典藏网

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的爱情表现机制具有综合性质,它包含着文化修养和本能,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和感情。在这个复杂的综合体中,理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不是脱离必然的范围而随意地选择路线和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人这一系统中的制高点上。文化史的“最高宗旨”是通过它的职能而得到具体实现的。它内在地具有这样一种高尚的能力:窥探生活的秘密,照亮人性的非理性深渊,及时地发出危险警告,纯洁情感,使它变得更深沉、更富于目的性、更富于理性。dvE中华典藏网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有着极其复杂的自我调节系统,其中也包括亲密关系范畴。费尔巴哈认为,人性有三个“显著标志”:“理智、意志和心灵”。这就是那个通过抽象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的“神圣的三位一体”。人的这几种力量使他成为“统一体”,因此应当把它们看作“给人活力的、起决定作用的、占统治地位的”力量。理智不可能没有感情,也就是说不可能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可能没有理智,换句话说,爱情不可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dvE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