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大秦国全录
亦名《中国与罗马东部》,研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关系史的史学专著。夏德著。1885年开蕾公司出版。中译本据1939年重印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朱杰勤译。夏德 (Friedrich Hirth1845—1927),生于德国萨克斯科堡格腊芬顿纳。早年就读于戈特、莱比锡及柏林等地学校,以后专攻汉学,是德国重要汉学家。1870年(同治九年)考入中国海关,后任厦门海关帮办。1878—1886年在上海海关工作,历任九龙、淡水、镇江、宜昌、重庆等地副税务司、代理税务司和税务司等职。1897年辞职回国,从事汉学研究和著述。本书刊印后,引起东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者的广泛注意。中译本按原书目录分为自序、导言、史料考证和语言学上的推究结果4部分。认为:中世纪称为拂菻的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东部,即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而首先是指叙利亚。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史书上有关大秦的记载作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如果是指全帝国、意大利或古罗马的任何其他部分,便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臆说。本书的重点在考证部分,尽管作者考证的项目庞杂,但大致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1.从地理位置考证大秦及和大秦有关的国家之所在;2.从物产和东西方贸易来考证大秦并非指罗马帝国全部;3.中国和大秦的使臣往来。总起来说,作者确认中国古代所称的大秦国(又称黎轩、犁轩、犁犍海西国、拂菻或箖)主要是指叙利亚而言,隋唐以前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唐代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省,宋代则是塞尔柱帝国的一省。最后还就语言学上的推究结果作考证,但夏德自己也承认,在这方面“所提出的考证中,有些只是作为可能的假设”,供作参考。
山之四季
本书是唯美主义作家高村光太郎的随笔集代表作,作者隐居山林七年,用十六篇随笔记录下这段质朴宁静的日子。“一下雪,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出门外,满头满身披着白雪,其乐无穷。我小屋的周围的没有其他人家,只有森林、原野和田地。独坐小屋,由于落雪不似下雨,没有声音,感觉世界宁静岑寂。” 经历一番人生起伏后,他选择在大自然中涤荡心灵,积极地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从夏天到冬天,从细雨到飘雪,季节的脚步匆匆走过,七年的山居时光,一减再减,几近留白。文字间充满诗意的韵律和美感,令人也想仔细体味一年四景、三百六十五天的真意。
唐文选
唐文与唐诗对举,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文章学概念,既包括散体文,也包括骈体文;既包括单篇文,也包括著作的文;既包括无韵文,也包括有韵文。唐文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本书精选唐文,并加以注释,对读者了解唐文面貌有很大帮助。
实宾录
十四卷。北宋马永易撰。马永易字明叟,维杨 (今江苏扬州)人。宋徽宗时曾任池州石埭县尉。其事迹不可详考。只在 《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里有记载: 马水易曾著有 《唐职林》、《元和朋党录》、《寿春杂志》等书。《实宾录》见于晁公武 《读书志》称为 《异号录》二十卷。陈振孙的 《书录解题》作《实宾录》,谓永易所撰。《宋史·艺文志》又分 《实宾录》、《异号录》各三十卷,皆题永易所撰。关于本书,诸家记载,颇有舛错不合。据各本之说,互相参证。《宋史》误分为两书。而晁公武所见可能是较早的未经增广之本,所以名曰《异号录》。自元代以来,此书已长久散佚。被陶宗仪收入《说郛》的仅仅是很少的数条。清代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六百余条。都是 《说郛》里所未见的。但因原书散佚,其体例亦无法考证。马永易的原本与后人文彪增广的内容也无法辨别。所以只能除去重复,订正舛误,以类相从,整理编为十四卷,仍沿用陈振孙《书录解题》之名为《实宾录》。本书广泛收集古人的殊名别号编辑而成,内容颇丰。但亦有明显舛讹之处.或与称谓无关的也收录其中。但此书仍不失其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清顺治三年 (1646)宛委山堂刊 《说郛》一卷本、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 《说郛》一卷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诗序补义
(清)姜炳璋撰 姜炳章,字石贞,号白岩,清象山 (今浙江省)人。乾隆进士,知石泉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署江浦,旧县坝久废,谕民修筑,躬亲督之。堰成,开田数千亩,民因号为姜公堰。所作《诗序补义二十四卷》,以诗序首句为国史所传,如苏辙之例。但又有不同,删除首句下的申明之语,存其原文,与首句中离一字书之,一一订其疏舛。炳璋认为,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是诗人之意。《雄雉》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朱子顺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该诗之旨。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之要。尤其可谓解结之论。原作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