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志卷之二

山水(上)IGD中华典藏网

野史氏曰:山祖崑崙,水源星宿,普散寰宇,起伏迴旋,變態不一。古今紀述,多以一二言形其竒勝,簡而文,精而辨。後之觀者,臥遊是賴矣。志山水。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鷄足山一名九曲巖,實居南徼,古屬西域。此名「鷄足山」,梵語云「屈屈叱播陀」。由漢、唐而附中國,至蒙古始入版圖。考《傳法正宗》及晉僧《法顯傳》、《印土名山記》、《大唐西域記》諸書,知為迦葉尊者入定處,故其山遂與五臺、蛾眉、普陀、九華並傳。即《大明一統志》亦載:「洱海東北百里,有鷄足山。」《滇志》載:「賓川州西北七十里,有鷄足山」,與《郡志》相符。葢此山發脉崑崙,即南支龍也。由西番雪山中出一脊,環麗江府西南。峯巒秀起,插日凌空。曲折南行,為鶴慶府西岡,劍川州東山。又南行二十餘里,層巒叠嶂,劃分兩支。一支自西南橫亘連岡,經浪穹後嶺,結為大理府之點蒼山。一支綿延迴折,繇東南行經南、北兩衙玉絲等塲。當洱海東北,或起或伏,東度三澗門,聳為青檀山;北度檀花箐,特起為鷄山頂峯。背抵西北,面向東南。自峯頂環觀山形,前分三岡,後拖一嶺,若前伸三爪,後支一距,宛然鷄足形也。後一支繇巔西北下四十餘里,至大石頭而止。前三支中列兩大溪,眾泉奔送。中支自頂巔下垂,繇銅佛殿、迦葉殿、慧燈菴至勝峯寺。自勝峯之右趺脉,又繇凌霄、圓覺兩菴之右下五里,為華嚴寺。又下三里,為萬松菴。又下二里,結傳衣寺。至此,地勢平曠,庵院凡十餘處。東西兩峯,宛然環拱。繇傳衣寺,下盡於接待寺。東支亦自頂分[泳-永+(瓜-、)],經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岩,直行迴捲而下,為西顧山。繇山南峙為塔院,乃下而盡,為報恩寺。西支亦自頂橫分,繇青檀山迴抱起伏三十餘里,為白石崖。又五六里,迴龍顧祖,乃結為拈花寺。前山三支,中支與東支,自巔至麓各三十里許;西支則四十餘里。皆蜿蜒起伏,錯綜環抱。磵樹幽曲,梵剎隱映。洵西南名勝也。IGD中华典藏网

山以峯頂為中,前後四支環拱。自東至西二百四十里,南至北二百里,山麓週圍四百里。IGD中华典藏网

考《白古記》一書,鷄足山,上古之世原名「青巔山」,洞名「華陰洞」。厥山左峯,名曰「花石迴龍峯」;今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崖轉下至文筆山塔院者是也。右峯名曰「青檀顧虎峯」,即青檀山太極嶺;趺至白石崖仰止臺、至拈花寺者是也。中一峯名曰「鐘靈啟聖峯」,即絕頂;中嶺自迦葉殿、勝峯寺,趺過華嚴、傳衣,盡於接待寺者是也。迦毘羅國淨梵大王因其山形像鷄足,遂更名曰「鷄足山」,名其洞曰「迦葉洞」,後訛為「華首門」。阿育王時,勅長者明智、護月、李求善、張敬成等來,創迦葉、圓覺、龍華、石鐘等庵,即為名勝之始(張敬成,即今賓居大王也)。考釋氏經典諸書,皆云:「迦葉尊者持衣入定鷄足山。」而世人賤近貴遠,妄謂西番別有鷄足,以便逞其荒唐奇怪之說,使人渺茫難稽。不知滇南在周時,版圖未入中國,原屬西域之地,為阿育王所封。且西方哈嘛僧,每年來朝鷄足者頗多;細詢之,皆云:自古相傳,此是迦葉守衣鷄足。使西方果有鷄足,又何為遠來朝禮?且崇禎庚辰,烏斯藏大寶法王亦遣其弟子來鷄足朝禮迦葉,則知此為迦葉入定之處無疑矣。按范石湖《吳船錄》:「唐乾德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竺求舎利及貝多葉書。有繼業三藏,姓王氏,耀州人,預遣中。至開寶九年,始歸寺。」其分記西域行程有曰巍峯、曰鷄足山、曰優波掬多石室、曰王舎城、曰鷲峯、曰溫泉二十餘井、曰阿難半身舎利塔、曰畢鉢羅窟、曰阿難證果塔、曰輪王塔(輪王即阿育王也),又曰塔廟甚多。以今考《通紀》,考之《吳船錄》,証以梵書、《法苑珠林》,稽之畢鉢羅窟、鶴慶石寶,及阿育王遺跡。如《酉陽雜俎》之說,與范石湖皆異代同符。則此鷄足華首門即迦葉入定之處;而西番別無鷄足,不待辨而自明矣。IGD中华典藏网

天柱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鷄足中峯,今呼為四觀峯者是也。自明歌坪攀躋而上十里許,方至其巔。孤聳峭拔,頂垂雲霞之表。遠近仰瞻,狀同天柱。IGD中华典藏网

花石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鷄足左峯。考《白古通》,名此峯為花石迴龍峯,又名鷄足為花石山,即指此山也。葢此山繇東轉南,逶迤起伏三十餘里。東南一壁,陡削千仞,嶙峋環抱,即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岩是也。山中名剎多建其下岩壁間。茅菴團標,不下百所,修靜之士居焉。其上有石鼓峯、點頭峯、道冠峯,滿月山、集賢山,重岩洞、鳳眼洞最為奇雋。IGD中华典藏网

青檀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鷄足右峯。自山頂西北而下十里許,至檀花箐。此山峻偉寛平,東北與絕頂相對,有象王峯、蓮花峯、古碑岩、飛鳳嶺、太極嶺。西南與蒼山相對,有木香坪、撒馬塲。IGD中华典藏网

面壁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熊羆岡上四五里許。尊嚴突湧,如巨人端坐。正向羅漢壁,肖達磨面壁之狀。IGD中华典藏网

象鼻山IGD中华典藏网

自明歌坪垂岡而下,至然燈寺。長三里許,宛然象鼻也。IGD中华典藏网

瓊樓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後,直連絕頂,高十里許。此山懸岩峭壁,插漢橫空。奇樹危石,怒突倒垂。層級重複,有若瓊樓。IGD中华典藏网

天池山IGD中华典藏网

自點頭峯垂下,旁出天池。還源禪師於其下建白雲居,遂隱居焉。IGD中华典藏网

鳳毛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寶蓮庵後。自仙鶴山垂巒右叠,有鳳毛儀彩之狀。擔當老人隱居其下。IGD中华典藏网

鉢盂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鐘寺前,下有鉢盂庵。山形豐隆圓起,正當兩澗之間。周環觀之,宛然鉢盂當胸也。IGD中华典藏网

馬頭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白草龍下。有泉出於馬頭之下,即名馬頭泉。IGD中华典藏网

羅星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文筆山之東南,沙址村山尾併南村山尾兩交處。有山正鎮水口,周圍半里。IGD中华典藏网

紫芝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雙水澗之上。其山紫色,如靈芝結朶。IGD中华典藏网

蒼波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拈花寺後。繇青檀山檀花箐自西而南,過金母山、白石崖,綿亘四、五十里。至此突起圓峯,迴對天柱,山形如几案。IGD中华典藏网

蹲象山IGD中华典藏网

繇蒼波山之東北轉而西向,長二里許。為拈花寺對案,形如象蹲。IGD中华典藏网

駢指山IGD中华典藏网

自蒼波山之西,繇辭佛臺過峽,斜拖一支,與蹲象山相對。IGD中华典藏网

松雲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下,萬松庵之後。亂松連雲,長三里許。人行其中者,希覯日月。IGD中华典藏网

臥獅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南村後山,在白石庵下。勢如臥獅,俗呼為羅磨祖山。IGD中华典藏网

文筆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塔院山。以其在東,上又有塔,故名。IGD中华典藏网

滿月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悉檀寺後。此山從九重崖分脉,豐偉端好,形如滿月。IGD中华典藏网

仙鶴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鐘寺後。山形橫展,勢如翔鶴。IGD中华典藏网

錦霞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寂光寺後。山形聳秀,嘗有晴霞冠翼其巔。IGD中华典藏网

紫雲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大覺寺後山。迴偃崇隆,形如覆雲。IGD中华典藏网

鐘靈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勝峯寺後。山形秀美,謂為一山靈氣之所鐘也。IGD中华典藏网

花影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萂勒地之後,又名馬鞍山。其峯頭與馬鞍相似。IGD中华典藏网

鳳凰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傳衣寺後。其山勢如鳳翱翔而下。IGD中华典藏网

象頭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大士閣之後。形如象頭,鼻耳皆具。IGD中华典藏网

金母山IGD中华典藏网

俗名金老太山。在河子孔上,高四五里。嵯峨雄俊,正對絕頂。金母即聖母也,其下有聖母龍王廟。IGD中华典藏网

白花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龍華寺之後。山勢崇湧,因前建有觀音閣,遂呼為白花山。IGD中华典藏网

插屏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迦葉殿後。高岩橫展,宛若屏開。IGD中华典藏网

高鼓樓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花影山之左。IGD中华典藏网

天鼓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滴水崖邊。其下空洞,人履其上,足聲逄逄然。嘗有大白蟒出現,俗相傳見者主吉。IGD中华典藏网

集賢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片雲居之後。繇九重崖而下,別起一峯。穹窿秀出,樹石掩映,下有流泉遶之。IGD中华典藏网

凌霄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凌霄庵後。其山自明歌坪側垂而下,至此忽突湧,宏大寛廣,勢欲凌霄。IGD中华典藏网

西顧山IGD中华典藏网

即九重崖盡處,與文筆山相對。山勢至此迴顧中峯,巒岫皆似西向。IGD中华典藏网

青陽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西顧、文筆兩山外。相去里許,更湧一山,豐隆有勢,實居震方,故得青陽之稱。IGD中华典藏网

片玉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九重崖下,集賢山之左,另聳一峯。順崖南行,勢不甚遠,而瘦削有致,如禽翅直豎。IGD中华典藏网

西來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白石崖之西。此山自青檀山太極嶺,層叠起伏,迴翔幾折,至此忽起一山,更為雄突。自此而下,遂為金母山、白石崖,諸峯皆極奇秀。IGD中华典藏网

公幹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鷄足山東南。自九重崖叠下鷄坪關,迤[這-言+里]南行,起而為朝陽哨坡。平原廣衍五六十里,突起數峯,形如羣仙拜舞。東面大河,又起而為廣黃山。西對煉洞,又起為馬益龍山。形勢寛舒,峯巒磊落,為鷄山之几案。IGD中华典藏网

牟尼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鷄足山左峯之外,東北去四十里。自魚盆、甲庒迤[這-言+里]而上,突出一峯,高二十里,山形如蓮花,多崖巒洞穴。西南與絕頂相望,有大石洞鸚鵡郎。東北臨金沙江,有四角山青石岩。IGD中华典藏网

大覺山IGD中华典藏网

在鷄足山東去九十里,即賓川東山之支。面對鷄足,山勢崇隆,遠近瞻望,峯巒最為奇秀。上有吉祥寺,鷄山大覺寺僧徧周建。山之西麓又有聖泉庵,皆為鷄山之別院也。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四觀峯IGD中华典藏网

四觀峯即天柱山之高峯,乃鷄足絕頂處也。峯勢陡絕,四望上聳霄漢。秋冬時有積雪,青雲籠繞,蒼素萬狀。攀躡而登至頂,平正如舒掌。自東及西一里許,南北僅八十步,張直指建羅城于其上。樓四闉,東曰「日觀」,西曰「海觀」,北曰「雪觀」,南曰「雲觀」。日觀,觀日出也。海觀,觀洱海也。遙望洱水,光平如面,正當山麓。雪觀,觀西域雪山也。雪山正當西北,干霄插漢,瑩潔如銀,然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雲觀,觀佛灮也。夏秋之間,天氣明爽,有時白雲布滿空界,如銀海晃耀。即于白雲中,現大圓光,外暈五六重,每重五色,中虛明如鏡。同觀者,雖千百人,各見己身,不見旁人。雖舉手動足,拱揖禮拜,無不肖像,是謂「攝身灮」。又或現圓灮如虹霓;又或現白毫灮,周圍籠映恒數十里;又或黃灮布滿峯頂;又或光中現銀船往來,篙楫具僃。禮佛者,齋宿祈禱,則佛灮變現,種種不一。四觀之名,繇是而起。遊者東繇猢猻梯上,西繇束身崖下。IGD中华典藏网

翠屏峯IGD中华典藏网

在捨身崖前,一峯附崖並起。自南而西,高數十丈,濶如之,橫展如屏。自上觀之,頂與崖平。自下瞩之,峯身為崖所掩,莫可辨識。惟自禮佛臺斜眺,則別峯森秀,陡削爭奇,與崖乍合乍離;迴灮互影,巧若施設。雖江郎三片,不為專美矣。IGD中华典藏网

玉枕峯IGD中华典藏网

在四觀峯後。狀如玉枕橫峙,高可數十尺。IGD中华典藏网

石鼓峯IGD中华典藏网

在九重崖西。憑依嶺脊,南崖魁傑雄突,嶔崎百狀。東九重崖,西獅子林,兩翅橫開,若為所掖。陡聳千仞,翠在栴檀林上。聳出層雲,秀削孤峙。IGD中华典藏网

象王峯IGD中华典藏网

在飛鳳、太極二嶺之中。其峯突濶寛厰,層雲籠映,高霞繚繞,較諸峯獨為雄秀。IGD中华典藏网

鳳頭峯IGD中华典藏网

在銅瓦殿下。突出昻起,高四十尺,形如鳳頭。IGD中华典藏网

蓮花峯IGD中华典藏网

在象王峯之右。岫巒森秀,狀若蓮花。離離蔚蔚,遠浮霞氣之表,乃聖僧所居也。IGD中华典藏网

巖壁IGD中华典藏网

捨身巖IGD中华典藏网

在四觀峯西南隅。下嵌上突,憑據其上,若飛梯躡空,不復知下之仍有地也。愚人登此,捨身荒徼,冥頑化之不可,憫之者甃磚為垣以阻之。今環為城墉,足跡罕至,此風遂絕矣。IGD中华典藏网

華首門(一名「迦葉門」,載《通志》)IGD中华典藏网

華首門在四觀峯南側,巖如平劈,高數百仞,廣且數倍。巖壁有痕,內剜厥,狀如門,雙闕宛然。上簷飛突丈餘。周迴隆起,圜扉對掩,中裂一隙。其門左右各三丈三寸,高倍之,所謂迦葉奉佛金縷衣入定處也。壁間餘瀝津津,遊人取以洗目,俗呼為眼藥水。崖向西南,終夕晅暘,而水不盈勺;朝暮嘗盈,夙稱靈異。加之此巖平削千仞,仰視矗陡,俯瞰無際,而門嵌其中,鬼斧神工,至此窮絕。東自猢猻梯,西並捨身崖以抵束身峽,橫亘二里,俱自山頂平剖直下。至此叠為細紋,緣如腰帶。鑿壁為路,行者隨紋躡縷,恍若蟻之緣壁。從此下墜,尚有數級乃抵放光寺。上眺則縷紋交叠,繚白摺青。且面曝西暘,苔草雜色。雖丹青窮巧,不能繪其錯麓矣。IGD中华典藏网

按《大理府志》,迦葉門俗呼為華首門。此迦葉波入定之地,在鷄足山頂。唐南詔永貞間,有僧小沈,與二僧同結茅鷄足。一日自城歸,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來,反索食於我耶?」小沈遂走叩迦葉石門,訇然中開。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或謂小沈乃迦葉化跡也。(《滇志》同)IGD中华典藏网

又按《通志》李逸民〈遊山記〉:嘉靖間,有一僧自遠來,徑投石門,結草以居。自誓苦行,三年滿而後去。期滿之夕,夢石門忽開,中有多僧,延之使入。見殿宇金碧,門上各有金字對聯,惟正殿有金鎖不開。左堂僧眾皆黙坐,右堂如齋厨設供。謂僧曰:「汝勿去,得乎?」僧曰:「吾有願欲遊名山,尚未得住也。」言已而窹。猶記對聯,識而藏之。IGD中华典藏网

屏風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下,放光寺之後。高三十餘丈,濶亦如之。直插橫開,如斧削石磨,左右勻停,宛然玉屏也。IGD中华典藏网

羅漢壁IGD中华典藏网

羅漢壁在四觀峯東,從仰高峽橫突而起,西抵旃檀林。陡壁橫開,崚嶒聳叠,垂綃捲幛,連亘四里。西來寺嵌其西隅,為陝僧所棲。碧雲寺綴其東坳,為燕僧所止。而西來一帶,崖壁尤奇,拏雲激浪,凹突崎削,迴曲萬狀。崖下靜室,刳壁累石,高下駢嵌,若蜂房燕窠。咸剜木筧泉,互相貫注,以資瓢鉢。IGD中华典藏网

觀音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雪印靜室之下。IGD中华典藏网

般若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下。側倚東澗,另闢[山*(免/免)]岏。禪師古亭結精廬其間,名般若庵。緣石磴而登,俯瞰壑中,梵剎攢隱;仰瞻翠嶂,樹石蒙叢,幽險之觀,此亦稱最矣。IGD中华典藏网

紫栢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下,白雲寺右嶺。上原有靜室,今廢。IGD中华典藏网

霹靂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鉢龍室之後。絕境天開,聳削異勢;烟嵐旋繞,樹石錯映;朝昏遞變,橫側殊態。觀者危心遜目,不能自已。IGD中华典藏网

勒馬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左,高可百仞。其崖頭勢如奔出,而能頓駐,有勒馬之勢。IGD中华典藏网

九重崖IGD中华典藏网

九重崖在石鼓峯東。從羅漢壁而來,嶺岡東行至此迴掉,與西峯相顧。其崖上負岡脊,下臨層巒,聯羅漢壁。特角互峙,前對青巔,曰如翠屏嵐幙;下視眾壑,凸凹差互,剎宇隱見,松檜層深。山中勝境,獨此隱僻。東崖人跡罕及,自非一念精修之士,鮮或棲焉。岩東石竅有泉珠迸,分給諸廬。岩畔有飛石覆空,而懸若墜復,倚觀者危之。IGD中华典藏网

蕉鹿崖IGD中华典藏网

即九重崖迴龍峯也。IGD中华典藏网

白石崖IGD中华典藏网

白石崖在南山東陲,乃鷄足西峯將盡之處。迴巒北向,返拱正峯。石骨玲瓏,竅孔空漏,穿穴互通,出沒隱見。而石色瑩白,少雜赭翠。天劃神鏤,莫喻其巧。雲邑楊氏憑崖架閣,梯空而居。加以此境別出,不附眾山;徑曲途隱,俗駕莫遘。可謂棲幽之勝境矣。IGD中华典藏网

滴水崖IGD中华典藏网

即玉龍瀑懸崖,在天鼓山之下。千章叢雜,崖壑層深,加以懸瀑飛流;上下者至此,鮮不駐足遡觀,移時嘆賞。IGD中华典藏网

重陰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慧光靜室之上半里許。崖高數丈,其下容四五人。深林密翳,雖亭午杲烈,不見曦影。IGD中华典藏网

猢猻梯IGD中华典藏网

在銅瓦殿後,乃絕頂峯巖下垂之脊。石齒稜稜,僅可容足。壁立陡上五十餘級,落手投足、支膝抵胸,始得進步。登者不得下視,下視則魂搖足酸,不能自主。IGD中华典藏网

按《郡志》,名「覩光梯」。石磴嶙層,高數十仞,遊人匍匐而上。此間望佛光出現,更為明顯。IGD中华典藏网

壽星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守白靜室之上。高數十尺,孤孑挺拔,狀若南極老人之首。IGD中华典藏网

千花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九子溪東。壁嶔嵌叠磊,異卉叢生。迴嵐隱映,如纓絡貫花。IGD中华典藏网

佛手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袈裟石左。插空支聳,正如佛掌橫舒。IGD中华典藏网

背光崖IGD中华典藏网

大背光崖、小背光崖在華首門之上,四觀峯之下。懸崖萬尺,壁立如斧削。左右稍作[同-(一/口)+巳]曲,如佛背光。此崖奇險,冠絕一山,雖猿猱不能升也。IGD中华典藏网

獅子口IGD中华典藏网

在大觀閣西三里許。南北兩崖,傑峙爭高。中通一路如咽喉。有踞之地吞天之狀。IGD中华典藏网

金猊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小華首門崖下。懸壁直下,削如立掌,中突。崖頭長數十尺,形如狻猊。左顧青獅,右望白象,宛然三大士所乘跨也。IGD中华典藏网

青獅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小桃源洞前,與金猊崖相去三十餘丈。IGD中华典藏网

白象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收蛇洞前。金猊、青獅、白象三崖,極威雄踞[仁-二+大]之勢,而金猊稍大,尤魁傑也。IGD中华典藏网

滴雪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九子溪頭,初獻水之上。IGD中华典藏网

長離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插屏山後。《文心雕龍》云:「彩如宛虹之奮髯,光若長離之振翼。」宛虹,龍也;長離,鳳也。是崖之得名,葢本於是。IGD中华典藏网

文殊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文殊閣舊址之上。IGD中华典藏网

叠書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小華首洞右。崖石層摺,累數十叠。苔繡草衣,剝蝕茸襯,宛然書史堆叠。上有輭瀑紛披,而飛嵐濺霧,甚具奇致。IGD中华典藏网

楞伽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藏頭庵上。以其險絕不可往,故名。又曰「玄鹿崖」。IGD中华典藏网

小猢猻梯IGD中华典藏网

在龍吟壑之西。懸級危仄,攀附而登,繇猴子洞至藏頭庵。IGD中华典藏网

古碑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木香坪半山。其地有觀音顯化碑。IGD中华典藏网

檀溪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後,俯臨深溪,上下懸絕,莫可攀倚。楞伽室即建其上。IGD中华典藏网

聚仙崖IGD中华典藏网

在檀溪之西,相去里許。IGD中华典藏网

栴檀林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獅子林之下。其上則崖壁插空,巒岫阻日。稍隠而下,幽崖叢柯,迴映負險。加以深洞迷嵐,懸流絕嶂;層林雜木,凌空交合。一念精修之士,多或憑崖結室,依石支广。肰而遊軒罔過,界宇孤僻。所謂「修修釋子,渺渺禪棲」,真堪托勝怡情,永絕塵慮矣。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玄關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禮佛臺前。三面絕壑,下懸突石駢倚其上。中迸成隙,東西交透。西穴下臨棧木,嶄壑而度。繇穴洞宛轉東出,即躡小石臺,俗呼為「太子過玄關」。洞穴竒險,於斯為最。IGD中华典藏网

石漏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漏泉之左。深可丈許,中出泉如石漏。IGD中华典藏网

文殊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絕頂後,文殊閣旁。今閣圮廢,故址尚存。IGD中华典藏网

仙奕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文殊洞前,虎跳澗之上。相傳仙人奕棋於此,故名。其上有棋枰石,今誤為真武洞。IGD中华典藏网

獅子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龍吟壑右,覺林寺址之上。懸崖西突,自玄關層累下墜,中橫一線,側[山/欺]其間。其門東向,中不甚深;惟外徑欹遶,緣崖引棧,披烟躡虛,有若猿猱之捫歷矣。IGD中华典藏网

石广洞IGD中华典藏网

一名雲歸處。在獅子林陝西僧靜室之右。高丈許,深一丈四尺。昔有僧棲禪其中,以石為牀竈,今存焉。IGD中华典藏网

白虎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伏虎庵拜佛石下。此洞乃一片大石橫架而起,中可坐十餘人。IGD中华典藏网

斜陽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神足峽東。洞不甚深,但高而難登。洞前有石柱一根,好竒者梯之而上,如猿猱之緣木也。其洞面向檀花箐,斜陽對炤,晚霞麗空;洞中晴晃,別一天地。IGD中华典藏网

古佛洞IGD中华典藏网

古佛洞在八功德水之上。石竅橫并,儼若胡牀,僅堪容膝。IGD中华典藏网

落伽洞IGD中华典藏网

落伽洞俗名猴子洞,在魯擺室削壁下。洞出清泉,四時不竭。昔有行僧大千隠居於此。法師自如與之遊,為改今名。IGD中华典藏网

真武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九子溪東,真武廟側,洞因廟得名。水出其右,即三獻水之一也。其洞西向,頗隘。中有一潭,不竭。土人目為諸龍湫之首。IGD中华典藏网

黑熊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落伽洞左崖下。舊傳有黑熊居此。法師所庵曾於此洞談《法華經》。IGD中华典藏网

鳳眼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西來寺後。絕壁上一崖外附,東向成門。前有橫石,凌崖上跨;中透小隙,日光注焉。洞不窈深,而潔淨可居。IGD中华典藏网

楊黼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西危崖下。楊黼者,大理人,栖息於此。二十年得道而去。其始末詳〈人物志〉中。IGD中华典藏网

重崖洞IGD中华典藏网

即白鹿洞。在九重崖絕壁。迴峰返向青檀山,上豎巨木崖間,斧痕為級以升,又躡石痕捫壁而上。崖畔穹肰,如飛簷上覆。宴坐其中,肆目南眺,水目、天花諸巒羅供,有奔役之勢,自非烟褰雨霽,莫辨此遙岫矣。IGD中华典藏网

麒麟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大力、南宗二靜室左澗中,即珠簾水飛注處。IGD中华典藏网

金華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檀花箐西,金華庵西北,即峰頂西岡將盡處。崖懸路絕,層巒危聳,與列岫爭竒。人跡罕至,有僧南松嘗止靜其間。IGD中华典藏网

仙鶴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白雲寺、補處庵右百餘步。三石攅起,上累一小石,有似鶴頂。洞邊多產松菌、靈芝諸異艸。IGD中华典藏网

華藏洞IGD中华典藏网

即大石洞。在鷄坪關後石洞村,乃此山後嶺向北環轉處。山至此伏而再起,另闢洞天。洞門宏厰,高九丈,濶七丈。漸入漸高,窈窕[隆-生+(十/山)]深,石乳凝滴,結而為笋。高者如塔如柱,又綴而為幡幢纓絡。鬼工天巧,名狀都絕。兼有石臺、石人、石牀、器、獅、象、羊、虎、禽、魚、花、樹,羅列其中。進至一處,有石穹窿,擊之吰肰如鍾;又有稍[隆-生+(十/山)]起處,其聲逄肰如鼓。俗亦以石鍾、石鼓呼之。左右小洞曲穴不可枚數,洞天之竒,於斯極矣。IGD中华典藏网

小桃源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小華首門之東。以其石寛厰,下臨絕壑,山路險峭。土人嘗避兵於此,故名。IGD中华典藏网

小石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大石洞東五里,外窄中深。秉炬而入,門竅層叠,竒探不盡。中有深潭,人傳有龍潜焉。清窅冷寂,遊者不能久留,實茲山之幽異處也。IGD中华典藏网

騰蛇洞IGD中华典藏网

騰蛇洞在後山東壁。相傳有異書及《法華經》藏其中,恒有毒蛇守之。人或援藤而入,多被跌傷,故罕至焉。又名藏經洞。IGD中华典藏网

收蛇洞IGD中华典藏网

收蛇洞在小華首門西。有石竅,其深不知幾許。古昔相傳有異人以咒術收蛇其中,故此山蛇不傷人。IGD中华典藏网

黃猿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悉檀寺前小瀑布下,大士閣之東。恒有猿猴蓄山果其中,人往覔焉,或得數斛。IGD中华典藏网

泉經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洗心橋邊,聖母水潭西二十步。或歳水澇,此洞出水,則次年必旱,農家每以為占。IGD中华典藏网

卧虎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白石庵後。IGD中华典藏网

紅蛇洞IGD中华典藏网

紅蛇洞在接待寺,三家村西箐內五里許。每秋前,有小紅蛇出卧石上而不傷人。IGD中华典藏网

岳山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之下。IGD中华典藏网

藏頭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北岫側,歷落嵾牙。昔周哲於此洞修煉。多藏經史道書,人罕見之,故名。IGD中华典藏网

玄鹿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楞伽、虎嘯二崖之間。庚子春,知空、眼藏搜攬竒勝,登小沈臺,見藏頭庵北懸崖之上,古木叢蔭處,有玄鹿二,呦鳴而出,馴擾不驚,如相迎之狀,故名。IGD中华典藏网

箐口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九重崖下,塔院之北。洞不甚大,而林木茂密,境界幽窅。IGD中华典藏网

碧雲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幻空閣左崖半。可坐五六人。IGD中华典藏网

玄玄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鶴峋碑崖畔。絕壁數十仞,空洞臨危。其深廣莫測,而無路可登。自非飛鳥翱翔,莫得窺其幽奧矣。IGD中华典藏网

壺天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真武洞之上。竅穴玲瓏,廣一丈五尺。有竒葩異卉,翠竹碧羅,擁蔭其門,儼肰仙客棲真之洞天也。IGD中华典藏网

小蓮房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千華崖之下。怪石隠門,人跡罕至。盖猿猱棲息之所。IGD中华典藏网

大蓮房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小蓮房洞之上。IGD中华典藏网

飛光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背光崖之西。洞中可坐十餘人。夏秋之際,嘗有金光飛遶其處。IGD中华典藏网

石室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口之西。弘厰幽邃,中湧流泉。IGD中华典藏网

丹霞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後山下十里許,昔有僧習禪其中。孤邃幽險,不易居也。IGD中华典藏网

一念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功德庵之左,寛一丈三尺。IGD中华典藏网

蟄龍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翔龍寺之西,隔澗懸崖之上。IGD中华典藏网

隠顯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袈裟石左。上下二洞,空怪相連。棲真之士每神娛其間。IGD中华典藏网

小華首門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下層,小桃源洞之右。此處又下一層,平出三崖,中曰金猊,左曰青獅,右曰白象。一名「小華首門」。IGD中华典藏网

羚羊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迴杖處之下。IGD中华典藏网

老古洞IGD中华典藏网

在覺靈寺右嶺上。昔有僧老古,穴土為洞,棲禪於此。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禮佛臺IGD中华典藏网

禮佛臺在束身峽西南。峰頂三面絕壑,南向木香坪,後有伏虎庵,前為玄關洞。昔時古行之士恒於其上禮佛,以致精虔。李中谿愛其竒勝,於此建賔蒼閣。以其面對點蒼山,宛肰天外屏畵也。IGD中华典藏网

望臺IGD中华典藏网

望臺在獅子、栴檀二林之間。自橫亘大嶺,分岡南下,[隆-生+(十/山)]起一峰,東界獅子林。披林縈磴,若穿翠幄。登此始見峰頂西懸,故以「望臺」名。小阜聯突,如貫珠遞墜。IGD中华典藏网

指顧臺IGD中华典藏网

在點頭峰之下。自九重崖達獅子林,路經其處;指顧合山庵寺,如觀掌果,歷歷分明。IGD中华典藏网

阿難臺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左,面臨蒼洱。IGD中华典藏网

妙高臺IGD中华典藏网

在玄關之右,寛可二丈三尺。IGD中华典藏网

小沈臺IGD中华典藏网

在藏頭庵前。群峰拱抱,叠嶂迴環;澗溪竹樹,無不生情,勢若雲霞擁月。IGD中华典藏网

辭佛臺IGD中华典藏网

辭佛臺在白石崖東大路傍。繇南山北轉,為登山初境。上有小塔,凡入山禮佛者,歸路至此,迴望山頂,作禮辭佛,以伸眷慕焉。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解脫坡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鍾寺下,大士閣上,長可三里。西望玉龍瀑,登山必經之處。IGD中华典藏网

蜜哆坡IGD中华典藏网

在積行庵傍,水月庵上。IGD中华典藏网

火雷坡IGD中华典藏网

在拈花寺右,石蟇江外。此山高一里,長五里。自煉洞西山頂分支東北向,逆上倉湖之水為石蟇江,與鷄山諸溪之水合流而為煉洞河。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迴龍岡IGD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前。從中峰斜分一嶺,自東向西,正對飛鳳嶺。迤[這-言+里]起伏,長二里許。IGD中华典藏网

熊羆岡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後。此地原為熊羆窟穴,先時,有南京老僧真圓習靜於此。熊羆漸隠,遂建梵剎。IGD中华典藏网

橫琴岡IGD中华典藏网

在古雪齋、片雲居之前,塔院之上。垂巒平亘,狀若橫琴。IGD中华典藏网

振衣岡IGD中华典藏网

在文筆山之南。絕壁百仞,上有平岡。俯視接待寺、河子孔諸景,了了可畵。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飛鳳嶺IGD中华典藏网

即鷓鴣山也,在放光寺西。山形自古碑崖翔舞而下,其長數里,宛肰飛鳳。IGD中华典藏网

御風嶺IGD中华典藏网

繇白井庵前,下至會靈庵。起伏延衮,長五里許。清溪交流,長松掩映,逰人經此,有憑虛御風之想。IGD中华典藏网

太極嶺IGD中华典藏网

在飛鳳嶺之右,既圓且正,形如太極。四週諸峰簇起,並秀爭竒,恍肰媚靈於茲嶺也。IGD中华典藏网

雙泉嶺IGD中华典藏网

在覺林寺右。IGD中华典藏网

拂袖嶺IGD中华典藏网

一名蛇伏岡。在西竺寺前。自息隂軒左,斜拖而下,繇西而東,至牟尼庵約一里許。細瘦橫披,如拂袖之狀。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棋盤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絕頂之西,束身峽上,文殊閣前。南北兩崖夾墜,而石懸其中,平整如盤。世傳昔有兩仙對奕於此,原有三十二子,於今亡矣。IGD中华典藏网

昇仙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捨身崖東,玉井峽之上。高五六尺,寛平,可坐二三人。俯臨絕壑,上逼層霄。登其上者,矌肰遐覽,俗慮頓空,飄飄肰有羽化昇仙之意。IGD中华典藏网

華津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四觀峰後,休歇處之前。寛二丈,高三丈。一片橫斜,上可坐數十人。石面浸出,流泉注滴石下,即滙而為三極泉。IGD中华典藏网

眠獅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栴檀林烟霞室右。其石高一丈六尺,廣九十圍。層叠兩級可攀而升高,下迴凹處可坐十餘人。石隙生大樹,高七八丈。修柯曳雲,濃葉蔽日,籠罩婆娑,故堪玄賞。IGD中华典藏网

子母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大乘庵左。其大石高一丈三尺,廣可一百一十圍,古意崚嶒。有級可升,上可坐三十人。更左三十步,有石差小,亦偉俊可觀。旁更有數石,半露半藏,僃極嶔崎之勢。IGD中华典藏网

袈裟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銅瓦殿。有坡,野卉蒙茸,別具幽勝。相傳當日尊者曬衣其上,青石白觔,其文縷縷,領褶俱全,宛肰袈裟鋪覆,因名焉。其上原有小閣,為比丘棲禪之所。IGD中华典藏网

玉屏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簑衣庵舊址。其石高一丈一尺,濶七尺。正面平削,宛肰插屏。下又有小石,方正可作坐墩。旁立古木一枝,大八九圍,高四丈許,蒼肰掩覆,勢頗相得。IGD中华典藏网

獅頭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迦葉殿西三十步。高丈許,大八、九十圍。前張吻如獅口,生樹二枝,掩映葱倩,培增竒致。謝東山〈逰山記〉曰:「殿西數十武,有盤陀石,可坐十數人。崖畔孤懸,不可行而至。」考此山,別有盤陀石,在放光寺西,此故名獅頭石。謝公落筆偶誤耳。謝即近時人,慕晉謝安之為人,故號東山。其逰覽之興,果堪追配晉人。東山之號,非浪稱也。IGD中华典藏网

盤陀石IGD中华典藏网

盤陀石在放光寺西崖,藏頭庵下。石高一百二十尺,直立如笋,亭亭上擎。雖附崖而起,不與崖合,挺肰離立。架橋而度,頂平可二十餘尺。上搆小亭,危聳特絕。行僧大千嘗趺坐於此。後當飛泉搖曳,叠嶂縈流,幽異孤渺,別具靈秀。逰者扶杖而登,下臨絕地,峯壑羅列,故堪竒賞。IGD中华典藏网

半落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盤陀石左數十步。其石附崖而生,突兀欲堕,下臨千尺之磎。IGD中华典藏网

跏趺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觀音崖下。其上平正,故堪結趺入定。IGD中华典藏网

片雲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純持靜室。側高二丈,寛丈許,可坐二十餘人。旁有流泉,美冽甘潔。IGD中华典藏网

移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悉檀寺右坡。石高一丈二尺,廣四十圍。此地舊為羅漢寺,石原在寺內,僧眾嫌之。忽有人來云:「此石可移也!可為我具食。」僧入厨治齋,既出,則石已移出寺外,其人不知所往矣。或云:「是潭中老龍,特示靈異耳!」IGD中华典藏网

翠屏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中,一峰高聳,四面如削芙蓉,而金粉雜鋪,彩文如繢,上刻「翠屏」二字。IGD中华典藏网

雲生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峰頂。其大數圍,高二丈三尺,傍有小石潭。凡山中欲雨,則此石傍必生濃雲,如車葢散布蒙密,其雨即至。IGD中华典藏网

金剛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門內。高一丈一尺,寛可三十圍,崢嶸兀突。上建小亭,名「四無亭」,可容數客。石脚有空凹處,可以趺坐。IGD中华典藏网

雲鶴石IGD中华典藏网

大石五六倚叠,河子孔之上,乃中谿李公所題。IGD中华典藏网

放光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勝峰寺前。其石大小不等,五色俱偹,各具六稜,可供清玩。IGD中华典藏网

兠率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彌勒院左。兩石連生,參倚作勢。高五丈許,頂寛平,可坐數人。紫苔交錯,有如繡綺。IGD中华典藏网

螺文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慧燈庵右,狀若螺紋。IGD中华典藏网

牛首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迦葉殿門外,土地廟前。狀如牛首,俯瞰眾壑。有老樹數枝,盤根其上。IGD中华典藏网

曲筧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六般羅密靜室之下。其石嶙峋當路,靜室比丘引泉資汲者,必經其石之腰,苦於不能直度。乃刳木為曲筧,遶石而流,故名。IGD中华典藏网

念佛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二天門上,頂可趺坐。朝山比丘、修淨土者,嘗於其上黙坐念彌陀焉。IGD中华典藏网

霹靂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鉢龍室之後。其石嵯峨兀突,若不可犯。石之上更有大石,中開一隙,若離若合,險怪岈岠,恍若雷轟。傍有老樹怪藤,特助竒古。石頂正平,躡級而登,可坐數十人。前後百步內,大石二、三十枚,各具異勢。其衝肰負土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其嶔肰相累而下者,若牛羊之飲於川。柳子厚所云,未足當也。IGD中华典藏网

砥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白雲居前,倒影池之右。石高五丈,廣三十圍。頂平如砥,上坐五六人。IGD中华典藏网

伏虎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白雲居左。高八九尺,長二丈許。遙睇近觀,周迴審視,宛肰蹲虎,首尾高下,無不勻似。IGD中华典藏网

箕踞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鐘寺左。平岡上大石數塊,橫側異狀。上有古樹數枝,叢蔭周覆,真可供幽人之箕踞矣。IGD中华典藏网

笋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念佛石上。矗立如笋,最為孤峭。IGD中华典藏网

凭欄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念佛石上。形如欄檻,下臨絕壑。凭倚遙觀,則蒼山如案,洱水如巵。IGD中华典藏网

仙人牀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傍,左右兩座對列。其上寛平,宛肰牀榻,可供坐卧。IGD中华典藏网

阿闍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崖右。阿闍世王曾于此朝禮尊者,故名。IGD中华典藏网

魚頭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右,屏風崖下。高七尺五寸,尖唇外突,恍若魚頭。IGD中华典藏网

金鰲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銅瓦殿右。長數十丈,昂首之勢,儼若鰲山。IGD中华典藏网

流雲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無字碑下。高五六尺,廣丈許。IGD中华典藏网

雙柱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玄鹿洞左。兩石連峙,直立如柱。IGD中华典藏网

龍樹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龍華寺門左,相去一百九十步。其石正方,高八尺,周圍四丈三尺。上生樹一枝,大十二圍,高五丈餘。一根分作二枝,其幹相抱,葉復作二種,有老藤蒙綴。旁有小樹一枝,高二丈,其根皆蟠石而下,入於土。石之東南又有古樹五枝,茂密隂森,以助幽異。IGD中华典藏网

拜佛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伏虎庵前。其石高丈許,突臨虛崖。登躋其上,骨悚神慄。嘗有行僧履而拜佛。肰須一心朝向,絕去瞻顧,方能俯仰起伏。若左右旁視,即匍匐欲墜矣。IGD中华典藏网

鬼工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玄關之上。大小數塊,委叠相倚。怪譎險側,欲墜欲崩,不可名狀。IGD中华典藏网

無字碑IGD中华典藏网

大石二塊,宛肰碑碣,在羚羊洞之上。知空、眼藏探幽攬勝,不辭危險,無竒不搜。行至此處,小遇霧雨。知不可登,遂扶杖而[同-(一/口)+巳]。兩人以為勝遊之大缺陷也。道友仙陀為題其地曰「迴杖處」。IGD中华典藏网

爛柯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伏虎庵左,棋枰石之側。IGD中华典藏网

生公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德上靜室之下。大小數十塊,或蹲或倚,如拜如侍,宛肰群聚點頭之狀。IGD中华典藏网

小盤陀石IGD中华典藏网

有二,在大盤陀石之左二百四十步,旁有古樹三枝。IGD中华典藏网

潄玉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靜林居前路下,高五尺。其頂寛平坐五六人。雙澗夾流,清潄如玉。IGD中华典藏网

謫星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龍藏谷中,放光寺前後。大小數十塊,竒形怪狀。高者百尺,小者丈餘。或如正士危坐;或如武夫肅衞;或如竒鬼猛獸,森肰欲搏人;或如金翅劈空,騰蛟戯海,有飛舞奔躍之勢。山石之竒,目中未覩,遊至此觀止矣。IGD中华典藏网

嶧陽石IGD中华典藏网

又名天磨石,在羅漢壁絕頂之上。兩石相壘,高數十尺,最為竒險。IGD中华典藏网

三笑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梁橋西北。大石三塊,相並欹倚。雄偉突兀,頗有嶲致。IGD中华典藏网

老人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黑熊洞左。拔地矗起,形如老翁。IGD中华典藏网

水心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岳山洞西大澗中。高十三丈,廣倍之,頂平如掌。IGD中华典藏网

三多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二殊室之下。大石三塊,相去各二十餘步。上石高七八尺,其根空而出泉,狀若雲之倒垂。中石高丈許,突兀竒偉。下石高二丈,頂方且平,可坐十餘人。IGD中华典藏网

九品石IGD中华典藏网

在石梁橋東。石甚竒陡,有僧刻「九品往生」四字於其上,故往來者,遂呼為九品石。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束身峽IGD中华典藏网

束身峽在絕頂西,文殊閣前。兩崖對峙,中分一徑,僅容人身穿過。徑中流石歷落,擁足礙履。行者倚側,不能自持。可二里許。IGD中华典藏网

藏書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魯擺靜室之左。IGD中华典藏网

仰高峽IGD中华典藏网

一名五十三叅。在迦葉殿北,羅漢壁西,即登峰頂大路。轟巒突石,虧蔽左右。中逕若剜,厓壁欲合。行者視前,以為路窮。更轉更睇,窅曲森險。俯瞰林壑,仰眺岑嶺。一步一景,倐忽互換。雖屢遊者,亦疑誤焉。崖中吐三獻水,足資行者之渴。周直指建亭於斯,今圮廢矣。IGD中华典藏网

獅口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口之下,長四五里。陡直險僻,人罕繇焉。IGD中华典藏网

梯雲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西來寺左。高十五丈。兩崖夾立,窄如箭括通天,無路可升。靜室比丘每於峽上採薪,從峽中擲下,又從下拾之而歸,葢天險也。IGD中华典藏网

玉井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捨身崖、翠屏峯之間。崖壁環匝,宛然欲合,形如玉井。IGD中华典藏网

蛇立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安心處之右。兩崖束身,矗起一峽。崚壁當面,陡上干霄。雖飛猿捷猱,窮於登降矣。IGD中华典藏网

巨靈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幻空靜室左。從羅漢壁最陡處,崖勢對裂,狀如斧劈。峽高十七、八丈,仰視崖頂,炫目危心。己亥兵亂,山中比丘用十尋直木,斧砍為級,緣之而上;然從之者鮮矣。IGD中华典藏网

神足峽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大靜室左。其峽寛而且深,長五六里。陡險異嘗,非具神足者,不能登也。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通天谷IGD中华典藏网

即束身峽絕頂西北下。繇文殊閣至伏虎庵,兩崖矗起,中通一路,二里有餘。崖石嶔崎,徑道盤折。既窮復通,幽邃無際。IGD中华典藏网

蟠龍谷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下,放光寺前。直連檀溪大壑。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檀花箐IGD中华典藏网

檀花箐即桃花箐。此地原有大青檀樹一株,故峯與溪皆以青檀名。後其樹既伐,土人遂誤檀為桃。繇山頂西南七里許,深林雜樹,蒙翳幽窅,莫測其高幾許。南北穹巒,中凹成坳。東西則分溪瀉流,逝湍各別。東下成溪,滙出洗心橋;西流迸湧,直繇和光橋而逝。箐為賓、鄧分界,因去山稍遠,遊者鮮及。實則綿邈幽深,逈絕塵境。IGD中华典藏网

蜜蜂箐IGD中华典藏网

在太極嶺之左。IGD中华典藏网

松花箐IGD中华典藏网

在萬松庵上,連松二十餘里。花開時,人行其中,衣袖俱沾松粉。IGD中华典藏网

萬里箐IGD中华典藏网

在太極嶺之右。此處樹木最為深密,多藏刼盜,行者苦之。IGD中华典藏网

山神箐IGD中华典藏网

一名冷水箐,在白石庵右。IGD中华典藏网

芭蕉箐IGD中华典藏网

在南村後。相傳此處舊有芭蕉四五里,今無一存。滄桑之變,信不誣矣。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明歌坪IGD中华典藏网

今建為勝峯寺,寺碑載:迦葉入定,八大明王送至此,鳴歌作樂,故名。後人因而建寺。IGD中华典藏网

羅漢坪IGD中华典藏网

在沙址西塔院。崖下靈山一會坊內,昔傳有羅漢現身於此。IGD中华典藏网

木香坪IGD中华典藏网

在西南峯,檀花箐東南,與點蒼山對。其坪在高山頂脊,圍環寛二十里。四傍皆深林密翳,積雪不消;而此坪獨寛坦溫煦,甚宜花樹。昔時服勤之僧,多於此結廬習靜。今荒蕪,無復存矣。洱西人士,駕艇登山,多繇此取道焉。IGD中华典藏网

萬松坪IGD中华典藏网

在四觀峯之後。繇絕頂西北下四十餘里,皆合抱古松。修柯曳雲,濃蔭蔽日;長風遠振,濤籟幽長。使陶弘景見之,不知何如神往矣。IGD中华典藏网

憇佛坪IGD中华典藏网

在大龍潭之前。其地寛廣平厰,樹石迴映,清泉交流,俗傳古有五百羅漢,遊憇於此。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金剛窟IGD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西二百步。高八尺,深丈餘。中可坐臥六七人。還源、眼藏兩師避兵于此。但崖路危仄,人罕至焉。IGD中华典藏网

IGD中华典藏网

獅子窩IGD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後崖下,面對東北。廣三里,長七里。多產奇樹名卉。舊有獅子庵,今圮廢矣。IGD中华典藏网

二卷終IGD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