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志卷之三

山水(下)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鷄足山源泉、噴流不下百十餘,咸奔為大溪,界山而下。其南面諸溪水,皆繇雪隂橋合河子孔水,東折過拈花寺前蹲象山北麓,合石蟇江水。又東南流,會觀音箐及賓居大王廟龍泉諸水,同歸大羅河。北行過達旦哨,入金沙江。金沙之下流即孔明征孟獲所渡之瀘水也。此水東北流,注馬湖,入川江,歸東海。又山北面諸溪水出和光橋,合佛光寨羅川水,亦出金沙江。惟西南山外諸溪水,則流入西洱海,繇大理玉龍關西流至合江舖,會漾濞河水南折,西合瀾滄江水。又西南流,繇順寧、景東、沅江、交阯,竟出南海。瀾滄江即黑水也,《尚書》云:「黑水、西河惟雍州。華陽、黑水惟梁州。」其源出南吐蕃鹿石山,本名鹿滄江,後訛為瀾滄。今人以瀾滄衞近金沙江,遂呼金沙為瀾滄,而又譌瀾滄為浪滄矣。天下之水,皆東流入東海,惟雲南瀾滄水西南流入於南海。嘗疑滇中必有山勢隆起,界劃東西之處。今窮考鷄足一山之水,其支流滙歸,遂分金沙江、西洱海兩處。肰金沙、洱海,相去不過二百餘里,而兩水之歸,一東北流向東海,一西南流向南海;則滇中地脉,界劃東西二流之處,實在於此。可知鷄足一山,繇西域雪山而來,發脉崑崙,自西北而行東南,地勢獨隆,為東西最高處;故一山之水,東鹵分赴,關係地脉,政匪輕也。囙附若水、黑水兩江之考於後,以俟博學者論定焉。CB9中华典藏网

按:金沙江原名若水。考之《水經》:「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又考旄牛徼在麗江鹵北,吐番雍州界,崑崙之東南,即佛經所謂「四獸口中流出者」是也。《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黑水之間,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酈道元《水經注》曰:「若水,南經雲南郡之遂久縣」,即今金沙江北岸廵檢司地是也。此水出吐番,經雪山之北,過麗江,經鷄足,北合繩水、孫水、瀘水、大渡水諸水,沿注通為一津,即若水也,東流注馬湖江。諸葛征南,曾渡此水。又金沙江有二,在緬甸者流而南,出麗江者流而北。人多混混,故樊綽又以麗水為黑水也。CB9中华典藏网

按:瀾滄江即黑水也。此水自麗江雪山之西,經雲龍州東南,流入蒙化、順寧、景東、沅江、交阯,乃入南海。酈道元《水經注》:「漢武帝時,通博南山道,渡瀾津,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即此水也。黑水之說,本於〈禹貢〉,從來辨論紛紛,終無確據。以酈道元注《水經》銳意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地志〉以為至僰道入江,其言與〈禹貢〉不合。孔、鄭諸儒考究不得,蔡氏作傳,引〈地志〉出犍為郡南廣縣汾關山。《水經》出張掖笄山南,至燉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樊綽以西南彝水南流入於南海者有四,曰麗水即黑水也。酈道元又以葉榆水鹵南流,而水以榆葉所清,其色深黑,遂欲以當「黑水」。肰葉榆水出浪穹縣罷谷山,止在大理境內,遂入南海。若《尚書》雍梁之界,皆曰「黑水」,則黑水當自雍之西北以經於梁之南,豈葉榆可當?惟瀾滄之水,源出吐番嵯和哥,自西而南經雪山,西至麗江、蘭州入雲龍州,南過永昌,又南過車里大甸,入於南海為是。但《甘肅志》載:「甘州西十里,有黑河流入居延海;肅州西北有黑水東流,荒遠莫窮所之。」是其源出雍州鹵北,而流入梁州之西南,其正西則流遶西極之外,而不可窮。葢地勢鹵北最高,故水徑西而西南也。總之〈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華陽、黑水惟梁州。」又曰:「禹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夫隴蜀無入南海之水,惟滇之瀾滄、潞江二水,皆繇吐番西北來,與雍州相連,並入南海;但潞江西南流,竟趋緬中,與梁州不相陟。惟瀾滄繇西北而南,至交趾,入於南海。水內皆漢,水外皆彝,則禹之所導,分別梁州界者,其為瀾滄江無疑也。〈地理志〉謂:「南中山曰昆彌,水曰雒。」《山海經》曰:「洱水西流入於雒。故瀾滄江,又名雒水。」言脉絡分明也。梁雍之間,黑水非一,肰皆枝水而流,不入南海,如孔明箋所謂「朝發南鄭,暮宿黑水」之類,皆非也。CB9中华典藏网

雲南為西域之地,前朝雖通中國,封號覊縻而已,至宋竟與中國絕。故漢宋諸儒,考辨黑水,終不得其要領。余自己亥避兵蒙化,親見洱水西流合瀾滄;及庚子春纂修山志,考鷄山水勢,半出金沙,東流歸東海;半入洱水,西流入南海。始知鷄足一山水分兩[泳-永+(瓜-、)]。則此山為滇之岡脊,地脉遙遠,其與他山偏在一方逈不同矣。因博考方輿載志諸書,及詳問土人故老,為著若水、黑水之辨,以見鷄足之地勢,其來脉高遠,關係匪輕。可知迦葉祖師之入定此山,亦自有因緣,未可艸艸視也。CB9中华典藏网

三獻水CB9中华典藏网

三獻水在仰高峽中,一出滴雪崖下,一出兜率庵左石洞下,一出真武洞右。危崖萬仞,怪石崚峋;絕壁懸空,傍無宿土。而洪泉爭湧,聮絡奔會;汲資千鈢,溉澍百區。世傳迦葉尊者勅七十二龍擁護此山,故飛泉灌灑,無峰不潤。雖孤崖峭壁,亦注懸泉。迄今梵剎星布,佛會佳辰,香客遊人時盈數萬;香積筧水、鉢瓢滌濯,率皆霑注盈足,未嘗累汲也。CB9中华典藏网

曹溪水CB9中华典藏网

出懸崖下,在八功德水西,湧注不息。宋直指建庵,崖間題曰「曹溪精舎」。今屋宇傾圮,惟故址存焉。CB9中华典藏网

八功德水CB9中华典藏网

一名八德溪。在曹溪水、華首門之間。飛崖二臨,迸石而出。《滇志》云:迦葉尊者於石上卓錫成泉,故涓流不竭。CB9中华典藏网

珠簾水CB9中华典藏网

珠簾水,一名萬珠簾,又名四諦泉。在獅子林中,觀音崖之東隅,翠屏石南崖。危石矗起,上突下嵌。崖上多竹樹雜卉,水從樹根石隙亂流而下。崖窟若廊若榻,而懸流虛羃其外。展氷綃於林杪,掛珠箔於雲端。濺注霏微,令人遜目怡心,不能自絕於其際。CB9中华典藏网

河子孔水CB9中华典藏网

一名聖母泉,在雪陰橋南。上有大石橫偃,空如張吻。濶一丈六尺,高可半尋左右。復有石數塊,名雲鶴。石大小差等,撑拒支亙,勢甚危險。諸亂石下,眾水奔湧,迴注斜射,與山中諸水相滙,竒發齊瀉,東注大澗。夏秋澍雨後,溪水皆濁,而孔水獨澄淨如故。雖與諸水合流,而清濁不雜。世傳此水自大理西洱海透山而來,故水獨別。再詰其故,則云:昔時有人朝山,在西洱海邊午餐,所攜食盒,落水流去。其人既至山下,小憇此水之傍,則見原盒繇此孔中流出,以為神異。知其地脉潜通,於時俗呼此為「盒子孔」。後蒙氏得國,建號「大理」,乃封其水為河子孔。葢西洱海,故名洱河也。CB9中华典藏网

三道水CB9中华典藏网

一道水,在金華庵下三里許,其源出白鹿寺之鹵。繇一道水西去半里餘,即二道水也。其水發源威音寺之傍,繇西而北,合一道水併入於三道水。三道水之源,發自木香坪後,流出大聖寺之下。自南而北,從翔龍寺之右循崖而下,三水滙合,併注一溪。清流激湍,奔瀉數里。總繇松鶴橋下,又合和光橋水,出羅川河,入於金沙江。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九子龍王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迦葉殿東五十步,此溪源最高,水最湧,合三獻諸水而下注於栴檀諸溪。CB9中华典藏网

鳴琴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白雲寺、補處庵二剎之東。CB9中华典藏网

栴檀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寂光寺左。深窅迴曲,樹石籠映;眾水奔赴,湍浪激盪。上有大橋,名曰「響雪」。CB9中华典藏网

花石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幻住庵、蘭陀寺之中。溪不甚大,而迴曲清濬。樹石蒙繞,實為幽僻。CB9中华典藏网

檀花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木香坪檀花箐中。此地舊有大青檀樹,可數十圍。遠近瞻異,故此峰名青檀顧虎峰。CB9中华典藏网

黃沙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前。窈窕層折,竹樹茂密。衝濤嚙石,聲亂鐘板。上橫巨橋,題曰「德水」。CB9中华典藏网

倚杖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大乘庵之左,上有逍遙橋。大錯和尚嘗獨行至此,倚杖聽流水聲,移時忘歸,故有斯稱。CB9中华典藏网

赤蕨溪CB9中华典藏网

在山後鹵北,金華庵、大聖寺、翔龍寺諸剎之中。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虎跳澗CB9中华典藏网

虎跳澗即四觀峰西折下山處。兩傍峭石突起,倚崖並蹲,各具咆哮之勢。相去丈許,下臨深澗。CB9中华典藏网

按《滇志》,馴虎澗在鷄足山,兩崖峙立,霞圍霰集,昔迦葉馴虎之處。相傳有二虎出入,故此地有伏虎庵。CB9中华典藏网

集流澗CB9中华典藏网

在傳衣寺傍。眾流滙集,高下欹折,乍大乍細。叠注支流,滙而為瀑。CB9中华典藏网

秋濤澗CB9中华典藏网

在山南河子孔邊,上有雪隂橋。此澗滙山南諸水,合河子孔泉,東折南出,過拈花寺前,出石蟇江。CB9中华典藏网

雙水澗CB9中华典藏网

在九重崖後。雨水交流,險峻層折。CB9中华典藏网

葫蘆澗CB9中华典藏网

在大龍潭下。繇龍潭下至水露庵,崖石攅空,卉竹蒙雜;澗勢阻險,溪路幽折。CB9中华典藏网

石鐘澗CB9中华典藏网

在接待寺之左。萬水奔赴,樹石窅冥,猿棲鳥呼,行者感動。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龍吟壑CB9中华典藏网

在盤陀石之右。崖壁天險,剖為大壑,人跡罕經。CB9中华典藏网

吞天壑CB9中华典藏网

俗名大箐。在中峰、右峰之間,長數十里,寛四五里。眾水奔流,長風振樹,實具吞天之勢,即大覺寺山庄也。CB9中华典藏网

騰蛟壑CB9中华典藏网

在猴子洞左。幽折險峻,故為龍蛇之窟。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玉龍瀑CB9中华典藏网

在牟尼庵西。其源自仰高峽來,會華嚴諸流下奔。而峽中有巨崖,水自崖上飛流,如崩濤舞雪。遊人從解脫坡對壑而觀,真有玉龍走潭之勢。葢當登山之始,層峰冠雲,殊壑擁翠;而松崖蘿壁之間,飛流潄玉,響答鐘磬,竒秀森靈,實厭眾目。CB9中华典藏网

栴林瀑CB9中华典藏网

在玉霖軒左崖。橫斜下注,激湧作勢。上更有東西兩瀑,尤為佳勝。自崖面臨空平鋪,旁無所撓,前無所障。牽曳烟風,搖蕩林影。遙睇旁睨,各具勝趣。CB9中华典藏网

軟瀑CB9中华典藏网

在小華首洞西。其源自八功德水流下叠書崖。CB9中华典藏网

東峽瀑CB9中华典藏网

在魯擺靜室下,猴子洞東。其源自曹溪水來,東從藏頭庵下。湊泊縈旋,曳霧搴烟,噴嗽變幻。葢當兩崖迴合之中,又極上嵌下削之勢。所謂「落銀河於九天,控珠簾於雙闕」,未足形其勝槩也。CB9中华典藏网

蒼龍瀑CB9中华典藏网

在體一橋上。源自悉檀寺前大龍潭,渡伏龍橋,滙諸細流而成。曳練垂珠,濺石作態。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大龍潭CB9中华典藏网

大龍潭,一名烏龍潭,原名軟石香芹溪,在悉檀寺前。昔時水深林翳,隂森寒悚,樵採者不敢斧斤其旁。或有犯者,即風雷驟至,盖有黑龍窟其中也。自潭上建悉檀寺,林間淵碧,素流澄鮮,靈物似亦有歸依之意。肰山中夏秋霖雨,必有濃雲自此潭興。升至山巔,即風雷交作,傾瀉如注。僧眾每以此為占;其細霖微霑,即不肰矣。或云當悉檀寺未建,此潭水湧如潮,晝夜崩騰。建寺時,僧釋禪着衣杖錫,作文祝之,龍遂移赤石崖。每夏秋之交,一歸此潭來,則風雷震盪,飛沙偃木。合山僧眾皆知為龍歸也。舊傳迦葉入定,有七十二龍來護此山。事雖難稽,肰此山之龍雖多,而絕無橫潦崩突之害。則佛法無邊,天龍馴伏,固有肰也。CB9中华典藏网

小龍潭CB9中华典藏网

小龍潭,一名柳枝泉。在悉檀寺後岡上,五華庵前。晶碧一泓,杞柳樵竹,叢茸雜映。清流遠引,澄泛無際。CB9中华典藏网

石洞上潭CB9中华典藏网

在後山華藏洞左側一里許。潭上有大椿樹二株,大數十圍。潭北有龍王廟,祈禱者嘗見有龍作小蛇遊於潭中,青紅五色隨時易形,土人崇敬不敢輕褻。CB9中华典藏网

石洞下潭CB9中华典藏网

從上潭南行二里,即下潭。水出亂石下,迸湧作聲,噌吰可聽。潭上雜樹交映,希見曦景。激湍奔流三十餘步,又滙為小潭,清深可掬。CB9中华典藏网

小石洞潭CB9中华典藏网

在山後嶺下,小石洞中。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金鷄泉CB9中华典藏网

金鷄泉即眼藥水也,在華首門東。按李逸民〈遊山記〉曰:「金鷄泉,僅一碗水。日有異鳥飲之,其來必雙,至二十雙而止。四時皆肰,鳥無增減,水亦無盈涸。有僧倚崖搆閣,汲此水以供香積,夢神語曰:『此是金鷄泉,爾不宜溷擾。』越日,閣災。」CB9中华典藏网

太極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飛鳳嶺之右。CB9中华典藏网

碧雲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碧雲寺左峽。其水自石間出,其味甘冽,緇素資之。CB9中华典藏网

陰陽泉CB9中华典藏网

一在雙泉嶺南,一在嶺北。南陽北陰,嶺亦以是名也。CB9中华典藏网

一泓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隆-生+(十/山)]祥寺之左。清潔香美,逾於他水。CB9中华典藏网

清凉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無住庵左側。CB9中华典藏网

石漏CB9中华典藏网

石漏即白雲泉,在念佛堂後。青壁千仞,雜樹倒垂。傍突一石,支崖凌虛,上實下虛,宛若懸鐘。水自石腹中散綴而下,不見泉脉。飛珠噴霰,如刻漏之垂注。余故改題為「石漏」。聞萬曆間,有僧白雲結廬崖畔,禮誦《華嚴》,精勤不息,感石竅灌滴下注,涓涓不絕。其石高三尺,濶如之。高處中空,漸上漸隘。水從空頂中墜下,為方池一泓。四旁皆崩崖[山*(免/免)]石,欹曲倚側。乃水不溢於坎,而溢於脊;不溢於脊之外,崩而溢於脊之中管。管中之液又不溢於旁,伏而溢於中垂,其靈異如此。至九重崖東石縫,迸瀝分級而下,列為三[泳-永+(瓜-、)]各懸注丈餘。資給諸廬,甚為甘冽。CB9中华典藏网

天乙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清凉泉右。隆祥寺所引,即此水也。CB9中华典藏网

環侍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圓覺庵左右,兩泉並侍,水脉潛通。CB9中华典藏网

濕雲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會雲庵之右峽下。CB9中华典藏网

萬佛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羅漢壁太華靜室內。削崖危聳,如刺空劈雲。而崖下剜潭,廣可五尺,深亦如之。半入崖根,半露崖外,澄肰不竭。始僧廣傳持誦《法華》,如此咒鉢迎八功德水,傾注坎中。水僅盈勺,資給未廣。後太華更加開鑿,遂成淵泉。CB9中华典藏网

三沸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下。有泉三孔,湧出如沸。CB9中华典藏网

雲湧泉CB9中华典藏网

水出法雲室之左,瑩潔騰湧,不啻白雲出洞。CB9中华典藏网

青龍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左腋,去寺里許。CB9中华典藏网

暗香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聚仙崖之下。泉上有古梅一株,踈影橫斜,堪入圖畵。CB9中华典藏网

望臺泉CB9中华典藏网

望臺有泉,自嶺脊瀝石而下。東會獅子林水,同發齊瀉,涓湧不息。栴檀比丘引流資引,多於崖端架木;曲折橫斜,度岫穿峰,以代運汲。CB9中华典藏网

初地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接待寺之左。CB9中华典藏网

三極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山頂後岡,去羅城二里許。泉有三孔,湧出作「品」字形。上有屋三楹,榜曰「休歇處」。山頂比丘咸汲此水,以資佛供。CB9中华典藏网

湧蓮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前七十餘步。其泉周圍多產木蓮花。CB9中华典藏网

木香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青檀山東北峽中。CB9中华典藏网

女燈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慧燈庵左,菜圃之上。水從橫石中洩出,雖遇久旱,而此泉盈注如常。CB9中华典藏网

潛龍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片雲居左嶺下。每天將雨,則泉中雲起。CB9中华典藏网

飲馬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撒馬塲西南,下山路左峽。CB9中华典藏网

潔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沙址,女僧繼周庵中。CB9中华典藏网

捉月泉CB9中华典藏网

流自猴子洞側,出於削壁絕壑之間,其源不可窮也。CB9中华典藏网

琉璃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碧雲寺路旁。去觀徹靜室百餘步,水從三大石中沁出。CB9中华典藏网

浣石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二殊比丘石彈軒之西。水從大石下湧出。CB9中华典藏网

伽音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頂相靜室左澗中,危石之下。CB9中华典藏网

湧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自獅子林支秋广傍,流灌栴檀林。諸修靜之士咸資汲焉。CB9中华典藏网

四歌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獅子林下,林泉靜室左邊。石孔流出,及天香師所鑿。CB9中华典藏网

金龍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蘭陀寺內佛殿後。相傳昔有金龍潛伏於此。CB9中华典藏网

天乳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幻住庵前東澗中。泉水清瑩,浮花泛彩,故名天乳。CB9中华典藏网

白露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蘭陀寺門首,離寺一百八十步。CB9中华典藏网

香樟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止止庵舊址。CB9中华典藏网

醉象泉CB9中华典藏网

流自九重崖東石窟中,去道本靜室三十步。從一衲軒流過。CB9中华典藏网

箭括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蕉鹿崖下,即本懐禪師書《華嚴經》處。CB9中华典藏网

金剛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九重崖,河南大定禪師住靜處。其水逆流,自東至西二百步許。下洩過法易禪師靜室,分筧支引太小繇。CB9中华典藏网

射皷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九重崖西。從大石孔中流出,去醉象泉數十步。CB9中华典藏网

碧紺泉CB9中华典藏网

其泉自靜居林左澗流出,去靜室六十步。水作青碧色,逈異他泉。CB9中华典藏网

崩雪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明歌坪左澗中。CB9中华典藏网

鸚鵡泉CB9中华典藏网

水出凌霄庵左澗中,去庵三百步。CB9中华典藏网

摩羅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補處庵左,鳴琴溪中。水從三大石中流出。CB9中华典藏网

石鹿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補處庵前,水自二大石下流出。其石蹲立作勢,有似鹿之飲川也。CB9中华典藏网

樹手泉CB9中华典藏网

流自法明寺左澗中,去寺半里許。CB9中华典藏网

盤龍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法明寺門首,水從盤龍庵故址下流出。CB9中华典藏网

獅尾泉CB9中华典藏网

水自首傳寺右深箐中流出,下注止水靜室左澗中。CB9中华典藏网

四論泉CB9中华典藏网

自首傳寺右澗中出,去寺四十步。CB9中华典藏网

水蓮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寂光寺後麓。左澗有小山突起,復凹如缺,水自此中出,離寺半里許。CB9中华典藏网

弄珠泉CB9中华典藏网

從大覺寺左澗浸流。相去一里,分注過白花山、潮音閣。CB9中华典藏网

鐵骨泉CB9中华典藏网

自慶雲庵後麓流出。此水注瀉甚長,資給廣遠,緇素汲引,前後不輟。CB9中华典藏网

五雲泉CB9中华典藏网

從慶雲庵路旁瀉出,流過龍華寺。CB9中华典藏网

蓮鬚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龍華寺右澗中洩出。CB9中华典藏网

筆花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西竺寺門外。其池形如半月,寺門內原有舊泉,久而漸湮,此即舊泉所注也。CB9中华典藏网

鵝眼泉CB9中华典藏网

水自淨覺庵後小澗中無節樹下流出,去寺七丈許。CB9中华典藏网

雨香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大乘庵左側大石下流出。CB9中华典藏网

青鳥泉CB9中华典藏网

青鳥泉出法界庵溪邊,下洩無我庵,去庵一百六十尺。CB9中华典藏网

染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自龍泉庵後麓,流至庵左。其水與土相漬,染布作色甚冝,緇流山中頼之。CB9中华典藏网

停雲泉CB9中华典藏网

此水自白雲居石窟流出。內外兩池,方廣畧等,大約可八九丈。涓流甚湧,晝夜不舎。蘭若汲溉之外,猶復下注溪潭,歸納江海。CB9中华典藏网

點雪泉CB9中华典藏网

自古雪齋左崖下流出,西滙黑龍潭,水洩為懸瀑。CB9中华典藏网

莊嚴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自悉檀寺藏經閣東,去閣半里許。CB9中华典藏网

浴塔泉CB9中华典藏网

浴塔泉出西顧山東嶺,飛流洩雲,傾濤濺雪。尊勝塔院僧體極治瓦為筒,自西顧山南麓,引渡文筆山北岡。兩山對峙,各處高阜中夾成溝。自卑而升,下注上迸,逆流不息,滙而為池。畜魚資汲,巧具神工,不啻禹鑿。庚子年,其徒妙濟復易瓦以銅,引入院內。另鑿方池,中搆小亭。池水平遶,儼肰蓬島之勝。覉逰宦子,莫不留連信宿,用相娛慰。CB9中华典藏网

菩提泉CB9中华典藏网

從菩提塲右澗洩出。CB9中华典藏网

般若泉CB9中华典藏网

一名靈湫水,出般若庵溪左。CB9中华典藏网

湧雷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雷音寺前路旁,相去百步許。CB9中华典藏网

嵐影泉CB9中华典藏网

從慈雲庵後溪瀉出,下注開化庵溪中,多產榛栗。CB9中华典藏网

萬松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菩提塲上,出古樹根下。CB9中华典藏网

問津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白石庵卧虎洞前,去洞九十步。其水湧出路旁,旱澇無異。CB9中华典藏网

天女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木香坪。此處多產天女花,花似玉蘭而微小,其香勝之。山中比丘移植庵寺,春初盛開,色淨香清,堪冝佛供。CB9中华典藏网

天眼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玄雪峰鹵南隅,去伏虎庵二里許。CB9中华典藏网

鹿野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白鹿寺西嶺之麓。此處為賔、鄧二州交界,去大路百步許。CB9中华典藏网

碧落泉CB9中华典藏网

一名雙林泉,在翔龍寺左澗兩大樹中。亂石離離,清流迸湧,雙樹交映,故又因以著名。CB9中华典藏网

天隠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翔龍寺後。山岡迴複,林樹蒙翳,雖久居者,未能探其源脉也。CB9中华典藏网

藥叉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覺林寺傍,去寺半里許。CB9中华典藏网

清碧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無聲吼之右,從大石間流出。鼻峰舎、雪岸居諸比丘咸引之,以寛負汲。CB9中华典藏网

慈雲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八角庵菜圃之下。CB9中华典藏网

雲友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淨雲庵門外澗中。CB9中华典藏网

浣衣泉CB9中华典藏网

水出傳衣寺右腋。CB9中华典藏网

讓泉CB9中华典藏网

讓泉原在開化庵內,有龍居焉,人不敢犯。後建開化庵,龍移居庵門外,僧眾頼之。泉之得名繇是矣。CB9中华典藏网

蓮子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九蓮寺之右。CB9中华典藏网

受記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華首門右,與眼藥水相對。古傳為迦葉尊者授記僧處。CB9中华典藏网

玉井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絕頂之北,去羅城三里。CB9中华典藏网

噴珠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羅城正北,下山五里許。有崖數丈,斜掛飛泉,形如噴珠。CB9中华典藏网

一滴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龍吟壑中,繇放光寺右流過。CB9中华典藏网

一葉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放光寺葉子蓬之前。CB9中华典藏网

穿石泉CB9中华典藏网

水出岳山洞前。CB9中华典藏网

迴龍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迴龍岡下。CB9中华典藏网

浴鳳泉CB9中华典藏网

在飛鳳嶺之上CB9中华典藏网

潮音泉CB9中华典藏网

出飛鳳嶺下。其聲洶洶,如海潮之奔湧。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抱月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傳衣寺北坡側,寺僧德華所開。山勢閒曠,崖影遙連,平濬雲麓,倒漾翠微。周圍環以小垣,不碍山色。傍搆一小室,挹茲光影,致堪清玩。CB9中华典藏网

洗硯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寶蓮庵內。擔當、把茅師徒居菴內,俱好畵,恒於此池洗硯。道[又/又]德音為題是名。CB9中华典藏网

軟碧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大覺寺門內。方池甃磚,周圍九丈,畜金魚數百尾。荇藻交橫,翠微掩映,澄碧蕩漾。橫橋而渡,憑欄嘯詠,足澄心懷。CB9中华典藏网

半月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水月庵前,形如偃月。CB9中华典藏网

錦蓮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悉檀寺門外。昔年蓮花盈沼,花皆錦邊,故名。CB9中华典藏网

秋月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白雲居門內。池面方平,周以青磚,上橫板橋。泉從其中湧出,水色清映,獨勝他池。蘋藻鮮澄,竟池涵碧。俯視遊魚,恍若乗空。CB9中华典藏网

倒影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白雲居門外。空淨明瑩,綠卉叢生。鷄山峯頂,影倒此池。良亦地脈相依不止,波光澄潔也。CB9中华典藏网

炤花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拈花寺門內。離離漾碧,恍若映花。CB9中华典藏网

雲涌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雲海庵前二百步許。每山中欲雨,則雲從池出,故庵與池皆因此得名。CB9中华典藏网

燈明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肰燈寺外。CB9中华典藏网

春艸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龍泉庵門外。水色鮮澄,芳卉叢映,恍入謝公詩夢矣。CB9中华典藏网

寶華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華嚴寺之左,青龍橋下。CB9中华典藏网

烟水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德水橋上。CB9中华典藏网

數息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息隂軒之前。CB9中华典藏网

天水池CB9中华典藏网

在西竺寺門外。此池原在本寺大門內,有龍潛焉。建寺後,住僧祝之,遂移門外坎下。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茨菰塘CB9中华典藏网

在檀溪嵟下。廣可數畆,有流泉湧出其中。CB9中华典藏网

CB9中华典藏网

上倉湖CB9中华典藏网

在鷄足山之南,周迴十里。中出嘉魚,有丙穴之稱焉。其傍産蓮花菜,味甚鮮美,土人珍之。CB9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