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北行

“南”与“北”Q6K中华典藏网

最近看了一本以“南”与“北”为题材的喜剧,一位朋友问我“你是南方人,是北方人?”我说:“依你说呢?”他笑了。依剧中的说法,我们都是上海佬,上海佬乃是北方人;不过,我相信,没有一个山东、河北、河南的朋友,会把我们当作北方人。剧中用了一句“南国佳人”,那成语中的“南国”,乃是汉水之南,指湖北、湖南的南国,和广东不相干的。而他们举的四大美人,明明有两位是江南人。南宋以后,苏州、成都和福州都是美人的摇篮,当然都是南方人,但照剧中口吻,也都是北方人。其实,依我的算法,从深圳到北京,有五千华里,从北京到海兰泡,或连金,也有五千华里,所以辽金时代,今日的北京乃是南京。北京正当天下之中,也还算不得是北方人。这当然都是闲话。Q6K中华典藏网

“南”与“北”,这一类封建地域观念,阻碍社会政治的进步,由来已久。《宋史·王旦传》:“帝欲相王钦若,旦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然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论也。’真宗遂止,旦没后,钦若始大用,语人曰:‘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曲洧旧闻》载:或谓真宗问王旦,“祖宗时有秘谶,云南人不可作相,此岂立贤无方之义”。)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本来从西北发展到东南来,黄河流域乃其重心所在,所以帝都一直就在西安。到了北宋,帝都移到了河南开封,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就南移;北宋新旧党的政治冲突,很明显地有着北方文士排斥南方人的意味。(那时的新党,多系南方人,而反对派的洛党朔党都是北方人。)宋人笔记中说:宋英宗治平中,邵雍与客散步在天津桥上(天津桥在洛阳),闻杜鹃声,惨然不乐,曰:“不二年上用南士为相,多用南人专务变更,自此天下多事矣。”又说:宋神宗相陈旭问司马光,外议云何。光曰:“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这都是北人排斥南人所造成的空气。其实,到了北宋,晏殊、范仲淹、欧阳修以南人居京朝,为文士的领袖;而王安石行新政以后,政治上重要人物,如蔡确、章惇、蔡京、吕惠卿、曾布、蔡卞、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丁大全,都是南人。到南宋以后,不仅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东南一带,连政治中心也南移了。“北人”心目中之“南”与“南人”,心目中之“北”,其为封建地域观念是相同的。(苏天爵云:“宋在江南时,公卿大夫多为吴越士,起居服食,骄逸华靡,北视淮甸,已为极边。当使远方,则有憔悴可怜之色。”)Q6K中华典藏网

到了元代,黄河流域的居民,被称为“汉人”,长江以南,都称为“南人”,“蒙”“回”以下,“汉”“南”都是被征服的;政治中心虽说移到了河北,天下的经济文化中心,依旧在东南地域,江西、浙江、安徽、福建,那是“南人”地区,一切都占了最高的比重。直到19世纪,经济文化中心,才移到西南沿海去,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崛起,乃是历史上所未有的。于是,我们这些“南人”都被今日的“南人”看作是“北方人”,而川、扬、苏的厨菜,都算作是北方菜了。Q6K中华典藏网

明末清初那位大学者顾亭林,他是一肚子的民族观念,走遍了东西南北,对关中最感兴趣,要想托终身于华山地区。他对南人有一考语,说他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对北人也有一句考语,说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人文胜质,北人质胜文,他还是欢喜北人的。(不过,他所说的北人,乃是秦晋之士,不是上海佬。)Q6K中华典藏网

周公原是我国历史上的理想政治家,而天下统一,河清海晏,凤鸟南去,也是太平盛世的征象。我个人的感受,和苏公当年大有不同,因此,我的乐观气氛,把二千年前的理想境界罩住了。Q6K中华典藏网

中日战争发生的第二年,我们到了洛阳。那时的洛阳,和东都时期的洛阳大不相同,而今日的洛阳,或许比全盛时期的洛阳还更阔大些。我所见的洛阳,正如杨炫之所写的:“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稼,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不过,他们看到的,乃是战乱后的景况,我们所见的,则是敌机轰炸的惨情。总之,这一个名城,看起来,有如芜城了。Q6K中华典藏网

那年,我们到了洛阳,便和周公庙结了小缘,其时,云病下了,而且是很棘手的伤寒症。洛阳防空窑洞,深达二三十丈,虽很稳安舒适,对于病人却是苦事。郜军长把我们介绍到军医院去,其地便是周公庙。庙殿古旧,大概和岐山古庙差不多。(唐以前,周公与孔子并尊,宋、元、明才把孔子定于一尊。)庙有大园林,原为农业试验场,战时为军医院,一片浓荫,正是防空去处。我们时常在桃树下席地而卧,看敌机横空而过。苦中作乐,也谈谈孔子梦见周公的往事。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敢梦周公,不敢梦文王,此所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也。Q6K中华典藏网

窑洞Q6K中华典藏网

三十年前,法商的华北美术公司,勾结地方豪绅,盗取了河南浚县的战国七座墓葬。(浚县在淇水北岸,《诗》所谓“淇水汤汤”是也。)等到中央研究院知道消息,墓中宝物,都已偷运到巴黎去了。不过,中央研究院的就地整理,并非无所得的,至少,了解了古代的宫殿的形式。Q6K中华典藏网

且说这个“宫”字,实在并非建筑在地上的,“宀”这是指地上一堵墙,加上一批瓦,原形是“丅”;挖到地下的房子,即是窑洞,前面这“〇”是客厅,后面是卧室的“〇”,古代北方的房子,即所谓“窑洞”,即是这个样式。传说中的王宝钏十八年寒窑,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山洞那么简陋的。(薛平贵传说,史无其人,也无其事,可能从北欧传说演变过来的。)Q6K中华典藏网

我们到了华北,才看到了黄河水系所冲积的黄土层;四五十丈深,那是常事。在洛阳,挖土窑,只要二十块钱就可以挖三十丈深、二十丈见方的地窖;土地很干燥,就不怕潮湿。夏冷冬温,真是好住处。抗战时,用作防空洞。我们到过的西工防空室,曲折转回,成“卍”字形,深三四十丈,搭了木架,安了椅桌,倒是可以“乐而忘忧”的。那防空室,总可容一千多人,装了电灯,往来很便利。后来,洛阳的长壕,一直通到潼关,可以和西安相连接。一则,泥土纯净,容易挖掘;二则,地下往来运输,可以兼顾河防。这在我们南方人心目中,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的在真如新木桥的住宅,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在园中造了一所三丈深的防空洞,等到战后一看,大半给水浸了,无法留人,还冬眠了几条蛇,这和洛阳的窑洞大不相同。)旧戏台中,王宝钏和薛平贵都在窑门横楣上碰了额角,也是南方人的想象,不合北方的实情。Q6K中华典藏网

山西人挖窑洞藏宝,便是把银锭熔化了,倒到洞中去,凝成一大片,有如矿山,连贼伯伯看了,也为之摇头,有“莫奈何”之称。这也是南方富户所罕见的。Q6K中华典藏网

洪洞县Q6K中华典藏网

——苏三起解Q6K中华典藏网

“苏三离了洪洞县……”Q6K中华典藏网

这一句曼声绕梁的曲词,我们真是耳之熟矣,《起解》《会审》处处闻。我们听了梅兰芳的《苏三起解》《三堂会审》,也听了李雅琴(田汉女弟子)的《三堂会审》,各有各的特长。其他,有写不尽的《苏三》演出。Q6K中华典藏网

我的一位四川朋友邹君,他是孙震部队的参谋长。他们那一军在抗战初期,曾经赶赴山西前线,到了晋东、晋南。他送给我一批战地照片,特别提到了一张,乃是晋南洪洞县,便是苏三的夫家,她从那儿起解到太原府去的。Q6K中华典藏网

关于玉堂春的故事,首见于明代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这几百年间,有几种演变,一种是从《王公子奋志记》演变而成乾隆年间《真本玉堂春全传》,那是弹词的蓝本;一种从话本演变而为戏曲,便是京戏的蓝本。在话本京戏里,王景隆(京戏作金龙),字顺卿,年方十七岁。他的父亲名琼,号思竹,南京金陵人氏。他的仇家是刘瑾,正德年间人。弹词里的王公子名鼎,字顺卿,父亲王炳,与严嵩作对,嘉靖年间人。京戏里,王金龙在戏的开始就是去赶考;弹词里的赶考却在顶后面。京戏里王金龙是玉堂春的第一个客人,弹词里她早已是京城里的名妓。京戏里的坏人是沈延林(戏考作沈洪,与话本小说同);而弹词里等于他的地位的方争却是一个具豪侠气的。京戏里是用“面”毒,弹词里则用酒。京戏的最后是会审,弹词里只有王鼎一人来翻案。京戏里,在审判时,苏三已经看到了王金龙;弹词里是玉堂春回到方家以后,听王凤报知,才恍然。“怪不得问官的声音到耳里很熟呢。”其他枝枝节节,各种搭凑不同的多得很。好在我们并不写考证。Q6K中华典藏网

究竟玉堂春有无其人其事,还是出之于文士的虚构呢?一位清末民初在司法界工作的许世英氏(静老,安徽人,今年九十岁),他以黑龙江高等司法厅厅丞身份参加华盛顿国际司法会议,历访欧洲各国回来。清廷又派他到山西任提法使,主管山西全省的司法。他那时很年轻,颇想于改革司法有所作为。后来才明白清廷所谓“新政”,只是一种门面作用,而山西又是偏僻的地区,并不适宜于新政的“样子间”,因此,什么都不能变革。他说他在北京做小京官时,最大的消遣是看京戏,玉堂春这个故事,使他产生了很大兴趣;在那崇尚礼教的时代,妓女的地位很低贱,为人所不齿;至于和妓女谈爱情,更是礼教所不容。虽说古今文士也把狎妓当作风流韵事,仍标榜着“目中有妓,心中无妓”的酸话。王金龙居然不爱乌纱爱美人,他的违反礼教传统的大胆,实属不可思议。因此,他推想这或许是编剧的伪托。Q6K中华典藏网

许氏到了山西,既无事可做,便着手司法文献的考古,从洪洞县调查全卷来看,原来果真有王金龙、苏三其人,而且苏三真的受了屈,由王金龙把案子平反过来,苏三恢复了自由,果然嫁了王金龙。不过,王金龙因此被参丢了官,以后不知所终。苏三的芳冢只有一片荒草,一个土馒头,并无碑记可寻。Q6K中华典藏网

《警世通言》(话本)二十四卷,玉堂春有一段自白,说她的父亲叫周彦亨,山西大同城里有名人士。(大同,山西北边大城市,《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便是大同人,香港的电影导演,才把她搬到南边来的。)她本来姓周,又何以名苏三呢?原来,她们家境中落,被卖到妓院中去;妓院中的王八,叫苏准,老鸨叫一秤金。在她上面还有两个粉头,叫翠香、翠红,她排行第三,所以京戏里有苏三这个名字。那位王公子,在京中收齐了欠账,偶然遇到了她,就被她的美色所迷,替她梳栊,替她还债、买衣服、打首饰、造百花楼。老仆劝诫不听,问他讨了盘缠先自回南京去了。Q6K中华典藏网

不管说话人在弹词中的线索,和舞台上的安排有怎样的不同,观众心目中,只有两件事:苏三从洪洞县起解以后,接上来便是热闹的三堂会审(戏肉),也不管当年审判的是否只有王金龙一个人。在剧情发展上,三堂会审,凸出了性格矛盾的戏剧性,观众就这么批准了。Q6K中华典藏网

《起解》和《会审》中的苏三,她的角色是吃重的,她几乎一个人唱到底;因此,陪着她的崇公道和坐在上面审判她的三位大员,要配搭得好,才使我们听了过瘾。“起解”以后,苏三离了监狱,出了洪洞城门,因为天热,枷也除了,她一路对崇公道追叙她的案情,缓步而行。行路一场,台上只有两个人。原板一段,旦角每次唱完一句,就有他的说白。如果他说得太多,观众听了,会嫌他太啰唆的;说得太少呢,一来显得枯燥无味,二来唱的人,也没有休息。他要说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让台下听了,又觉得轻松有趣。因此,扮演崇公道的绿叶,都是一代的名丑。Q6K中华典藏网

《三堂会审》,坐在当中的王金龙,是八府巡按。这是明代故事。明代的制度,“巡按”乃是临时差遣,代表皇帝执行职权;因此,他虽是五品官,地位却很尊贵,坐在当中。坐在右边的刘秉义(蓝袍),是主理刑法的主管官,相当于后来的高等法院院长,二品官;他的职位比王金龙高,可以对他不客气,说些讽刺的话。坐在左边的潘必正(红袍),是山西行政长官,相当于后来的民政厅厅长,二品官,也比王金龙职位高;可是,他是老奸巨猾,世故极深的旧官僚,有时对王公子还说两句同情的话。剧情就在这几种不同性格的线索中发展起来。Q6K中华典藏网

这出戏,剧作者把重心放在从苏三嘴里说出她跟王金龙过去的关系,把一个堂而皇之的审案人,拉进来变成了案中人物,这一下就凭空添出了许多生动的穿插。她一开头就唱:“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倒板),刘秉义便开了追问旧事的开头:“玉堂春是哪个替你起的名字?”接着有问必答,一路说下去,说到赠送王金龙三百两银子为止。王金龙心中,不愿意她当着许多人面前提起他俩的旧事,但两位陪审官,一一要问,王金龙怕听,也只好听。一步紧一步,后来逼迫到王金龙实在压不住自己的情感,就当堂脱口而出,叫起:“玉堂春,我那……”就在这一高潮上,王金龙的病复发,把僵局解开来了。这样,观众的心中都明白案情了,他俩的复合,乃是意想中的事,台上就不演下去了。Q6K中华典藏网

我们看了玉堂春,该想起旧俄19世纪大小说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了吧。那小说的主人公是尼赫留道夫,他早年曾爱过一个女孩子,后来他从军去了,也就弃之不顾了。她因此堕落了。到了后来,尼赫留道夫做了某法庭的陪审官,恰好她也因犯了杀人罪的嫌疑,到法庭上来。他见到了她,突然由灵魂里榨出极痛苦的苦液来。他于是开始变了,竭力要挽回以前的过失,把她从堕落的深渊里救起,她被判决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牺牲了一切也跟了去。他要求和她结婚,但她拒绝了,另嫁了别个男人。大体看来,不也是西方的苏三起解吗?Q6K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