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

作者:曹禺
北京人

三幕话剧。曹禺著。写于1941年。剧本表现旧北平一个封建世家曾家的没落与崩溃。曾家曾经显赫一时,而今老太爷曾皓行将就木,只想保住自己那口15年里油漆了100多道的棺材,同时不让姨姪女愫芳出嫁,成为他“永远的奴隶”。大少爷文清,沉湎于琴棋书画而毫无实际本领,终因无力谋生与个人情感上的矛盾痛苦悄然自尽。姑老爷江泰,留洋学过理工,仍然百无一用,寓居丈人家成天吹牛皮、发牢骚、闹个不休。大奶奶思懿,两面三刀,精于家庭斗争,但只能加速曾家的破败。在这个腐朽的旧家庭中,只有愫芳和瑞贞逐步觉醒。她们最终勇敢出走,去寻求新生活。剧本着重揭示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破产,从旧家庭由外到内的彻底溃烂,表现封建制度崩溃的历史必然性。剧作具有十分典型的生活化的戏剧特征,在貌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展示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在相对平静的人物关系中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既有淡淡的悲剧气氛,又有讽喻的喜剧特征,一切都象生活那样复杂、丰富而自然。而剧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评价和对人物鲜明的爱憎,又使全剧自始至终充溢着浓郁的抒情性。剧作标志着作者艺术风格的进一步成熟。

猜你喜欢的书

文说

刘师培著。这是“隐法《雕龙》”而写的。全文除“序”外,分《析字》、《记事》、《和声》、《耀采》、《宗骚》等篇。作者认为:“皇古学术, 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是记事之文,起原至古。”记事之文应重事实,“文以记事,故事外无文;若词涉不经,言等子虚。”(《记事》)在谈到文的起源时说:“上古未有文字,先有语言”、“言出于口,声音以成,是为有韵之文”,所以“古文之文, 以音为主”(《和声》),韵文是最早的文。作者基于这样的观点,认为“骈文之一体, 实为文类之正宗”。接着列举《三都》、文饶《会昌》、刘琨《劝进》、 中郎《太邱》等等文章为赋体、制敕、书表、碑志、序文、游记、论体、颂铭箴赞、檄文、 祭文等等各类文体之正宗(《耀采》)。作者认为文体是随时代而变迁的,文学创作应该重视文采。他崇尚六朝骈文,赞赏骚体,认为“《楚词》之书,其用尤广;上承风诗之体, 下开词赋之先”(《宗骚》)。他主张划清文学创作与学术著作、实用文字的界限。这些见解,对发展文学创作是有益的。

土牛经

宋代向孟,明代周履靖校梓,占候术著作。在我国吴越等地过年有一项习俗——鞭春牛。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成为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牛的颜色、赶牛人的衣服、赶牛人在牛的前后左右位置、牛的缰索质地颜色,来顺应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以达到吉祥。顺应天意以得到丰收祥瑞。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

道教书。此经以“本真”命名, 旨在论述“大道者,本真也,真是道之本”。认为自天地开辟, 育养万物,上世淳朴,人不迷本真, 故能长寿。后世风浇俗薄,人迷失本真,故体衰寿短。上圣开示,遂兴三教,儒务本,道守本,释返本。三教虽殊,返本归真则一,故不必斤斤于“人我三教之分”。本经题“师仁寿授”。其中以内丹为道教修炼之要,倡会通三教之说,从其内容看成书当在北宋后。收入《道藏》第27册。

重新起来

中篇小说。冯铿作,花城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写一对革命夫妻萍君和小苹之间的思想冲突:3年前,他俩在共同的斗争中结合,2年前,丈夫只身去上海谋生,从此贪图安乐,脱离革命。小苹来到上海与丈夫团聚,发现萍君早已今非昔比。而小苹依然朝气蓬勃地渴望献身革命,并毅然离开丈夫,回到家乡,投入新的斗争。全篇语言活泼生动,格调明朗,青年女革命家小苹的形象鲜明突出,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是冯铿的代表作。

甲申沧州纪事

一卷。明末清初人程正揆撰。程正揆初名程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清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为明崇祯进士、翰林,书画家。程正揆弘光时以谕德降清,授光禄寺丞,官至工部侍郎。著有《清溪遗稿》、《读书偶然录》。《甲申沧州纪事》记崇祯末年程正揆奉诏出使南京,路至沧州,闻李自成攻占北京,踉跄南逃,狼狈不堪。逃至德州遇阻,被大顺军四处搜捕,遂潜回沧州,纠集旧明故臣反叛。反叛之日假托太子名,以诏书为号召,借吴三桂声势,纠众杀害大顺守官,祭奠崇祯帝灵位,缴印符十七件,据沧州近月余。后闻清下递发令,遂渡归南京。《甲申沧州纪事》所记为作者亲身经历,可见明末官僚对大顺政权的仇视与反抗。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甲申沧州纪事》为《沧州纪事》,并考订其为程正揆《先朝遗事》之下半篇。《甲申沧州纪事》有《荆驼逸史》本。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清今无说,今辩重编。二卷。卷首收像赞;卷上收上堂、普说、小参;卷下收小参、茶话、颂古、书问、像赞、佛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