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光

郑重光
  • 姓名:郑重光
  • 别名:字在辛,号素圃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仪征
  • 出生日期:1638年
  • 逝世日期:1716年
  • 民族族群:

郑重光(1638年-1716年),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 ,是清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医家。1638 年出生于江苏仪征,祖籍新安歙县 ,后曾寄居江都,最终迁至扬州府城 。


1662 年,郑重光的父亲病重,他长时间侍奉左右,亲尝汤药,但父亲仍不幸离世,不久后自己也身染疾病。这段经历,让他深感当时医者医术不精,于是发愤研读医书,从《内经》开始,博览群籍,最终彻悟医理,治病多有奇效,尤其在伤寒、温病领域见解独到 。


在伤寒研究上,他推崇张仲景,认可方有执的错简说。他对阳明病有深入见解,认为阳明分经、腑病各有提纲,存在风寒表里之分,与三阴互为表里,还强调保护阳明胃气的重要性,并提出阴阳及三阴间有合并病的观点 。他删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中的繁复部分,加入喻昌张璐、程郊倩等诸家学说及自己的见解,写成《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 。后又著《伤寒论证辨》三卷,依症状分经阐述病情 。还参校柯琴的《伤寒论翼》两卷 。


对于温病与疫证,郑重光明确加以区分。他指出,疫邪因人体质不同,病发寒热各异,体质厚实者受热证,薄弱者则阳气耗损致虚寒证。鉴于吴又可《温疫论》中未区分温病与疫证,且忽视虚寒疫证,他撰写了《温疫论补注》两卷 。


临床实践中,郑重光强调脉证合参,用药不拘泥于苦寒,倡导伤寒可温补,是清代伤寒学派辨证施治派的代表人物 。他将平生治验编成《素圃医案》四卷,医案体现出鲜明的火神派风格,善用附子、姜、桂等药物 。后世将这五部著作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此外,他还重刊了先世的《集验简便诸方》 。1716 年,郑重光去世,乡里私谥 “贞悫先生” ,其子郑钟蔚继承其医学事业 。

郑重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猜疑

猜疑

西默农对猜疑的描述各不相同,但造成了同样的效果:不安。能让读者心绪纷乱的小说家是了不起的!西默农不是要打动我们,而是要让我们“不得安宁”。 麦格雷的故事总是以猜疑开场,《弗拉芒人家》也不例外。在法比边境的一座小城,一位年轻女孩失踪,所有人都在控诉一户比利时人。所有叙述都围绕猜疑展开,没人能做到如此迷惑读者的同时又将读者牢牢吸引。 在《贝尔之死》里,男主人公被怀疑杀死了寄宿家中的妻子朋友的女儿。所有人都怀疑他,以至于一天晚上,这个嫌疑人终于真的犯下一桩罪行。猜疑毁了他。 无情的猜疑机制及其逻辑,使得弱者和离群者毫无招架之力,这在《帽匠的幽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裁缝发现城里一个要人就是系列谋杀案的凶手。但他什么也不能说,因为他是外国移民,他要是说出来,所有怀疑的矛头都将指向自己。怀疑气氛笼罩全篇,令读者压抑到窒息,最后流泪。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是美国犯罪作家康奈尔·伍尔里奇1948年创作的小说,讲述被男友抛弃的海伦,绝望地搭上一辆告别过去的远行列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在火车上,她巧遇一位同样身怀六甲的年轻少妇,两人的人生境遇虽然天差地别,但彼此却短暂温暖了这孤独的旅程。谁知这段巧遇竟因一场意外改变了两人的命运,某段美丽而惴栗的人生于此展开……《我嫁给了一个死人》让一场火车灾难产生“浴火重生”的新生命,让一个人能成为他所偶识的另一个人;车祸过去,新人于此诞生,带着全新的身份以及全新的前途,带着不可测的发展与极危险的因子,这个新人将要重新面对某人的过去与未来。

台湾游记

台湾游记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读书附志

读书附志

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 (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附四卷本,故称《附志》。《附志》一卷,实分上、下,类目与四卷本不尽相同。卷上有经类、经解类、小学类、史类、编年类、杂史类、史评类、职官类、刑法类、仪注类、天文卜算类、五行类、地理类、传记类、谱谍类、诸子类、农家类、杂说类、兵家类、类书类、杂艺术类、道家类、神仙类、释书类。卷下有楚辞类、别集类、语录类、总集类、法帖类,最末又有拾遗。总共著录图书四百六十九种,除少数复见者,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书籍,恰恰可作《郡斋读书志》的续篇。《附志》著录各书,更觉翔实,除书名、卷帙外,又介绍其书篇目、编次、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人名等。该志历来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即《前志》)理宗淳珰九年 (1249)黎安朝合刻于袁州,属袁本系统,一直随袁本流行。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郡斋读书志校证》的合校本,以影印南宋淳珰本《读书附志》为依据,加标点,附于书后。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元杂剧剧本。简名《扬州梦》。乔吉撰。末本。剧演唐代翰林侍读杜牧,因公差赴豫章,在好友豫章太守张纺家宴上,见其13岁的家妓张好好,有爱慕之意,遂以瑞文锦等物及诗一首相赠。3年后,好好被扬州太守牛僧孺收为义女。杜牧又公差扬州,于牛僧孺席间再见好好,爱慕更甚,再以诗相赠。恨无媒妁相通。杜牧游翠云楼,闷倦睡去,梦好好前来相会。有富豪白文礼者,为杜牧饯行。探知内情,愿为作伐,成就此事。牛僧孺任满回京,白文礼特地随往。文礼再设宴招杜牛2人,将原委说破,僧孺应了亲事,杜牧拜了岳丈。关于本剧,木青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指出:“此剧情节是单纯的,因为五段都是酒宴之场,一看似乎很平凡;不过各酒宴场的情趣都不相同,曲辞也有变化。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和本领吧。而贪花恋酒的诗人杜牧的面目,也活跃着。曲辞典丽,并且生气泼刺。”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继志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扬州丛刊》本。

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

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

宋净源集,通叙缘起第一 劝修利益第二 拣择根器第三 堪任入道场礼忏人。略有三类。一起行入证。二灭业成信。三熏种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