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崇道记
作者:杜光庭杜光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民俗与迷信
《民俗与迷信》是江绍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开设“礼俗迷信研究”课时所用的讲义,书中江绍原具体的迷信研究依循着两条路数展开,一是用近代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揭露迷信事项的虚伪,二是对于已知的虚妄的迷信,还要努力对其产生及其人信受的原因给予恰当的说明。 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符合知堂关于小品文应该具有的质素,说到底还是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大的,这是当代的学者之流断难企及的。
庸盦笔记
清薛福成撰。六卷。薛氏平生见闻随笔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将其同治四年(1865)以来二十七年之笔记择取精蕴成此编。订为史料、轶闻、述异、幽怪四类。其卷一《裕靖节公殉难》、《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为有关鸦片战争史料;《讷相临洺关之败》、《江忠烈公殉难庐州》等则为有关太平天国史料。此外还有官场、文苑等轶事,及报刊资料之辑录。此编与《庸盦文编》相表里。有上海文明书局所刊《清代笔记丛刊》本。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简称《雷霆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上天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传授,主要论述神霄雷法。内称:神霄玉清真王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元始天尊之弟,太上老君之叔。该神统领元象,主握阴阳,滨屋九霄三十六天雷霆之政。雷霆者,乃天地之枢机,能赏善罚恶,司生司杀。「上自皇天,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故下界安国抚民,消灾求福等事,皆隶属雷霆之政。经文详述上天九霄府之宫室建制,官僚机构,及其下属诸雷神之姓名和职司等。卷末载「九霄卡清太梵紫微仙都符」九枚,并有咒颂。谓诵经念咒可得超度,不入地狱。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
维摩经评注
维摩经评注,十四卷,明杨起元评注,前附谢康乐十譬赞。
得道梯橙锡杖经
全一卷。又作锡杖经、得道梯橙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本经内容为佛陀告示诸比丘皆应受持锡杖,其理由为锡杖可彰显圣智之意,故称智杖;锡杖亦为行功德之本,故称德杖。此既为圣人、贤士之表征,亦为趣向道法之标帜。其次列记持杖威仪之二十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