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纲集

作者:罗尔纲
罗尔纲集

罗尔纲,历史学家。广西桂县人。主要著作有:《太平天国史》、《湘军新志》、《太平天国史考证集》、《太平天国辨伪集》、《绿营兵志》、《忠王李秀成传》、《太平天国诗文选》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在70多年的治学生涯中,他出版了有关太平天国史、清代兵制史和《水浒传》研究等的学术专著约50种,发表文章400余篇,计800余万字,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太平天国文献和资料3000万字。他对太平天国史和清代兵制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成绩卓著的历史学家、考据学专家,太平天国史学研究一代宗师,深为国内外学者所推重。他的研究工作既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又反映了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不断提高理论认识,不断批判继承祖国史学传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罗尔纲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水魅雷普利

《水魅雷普利》发表于1991年,是“雷普利系列”的最后一本。 金盆洗手的雷普利和妻子海洛丝在法国的自家别墅中,过着优越安逸的半隐居生活,没想到一对美国夫妇的到来打乱了雷普利的生活。他们不仅知道雷普利的过往,更企图找到曾遭雷普利杀害的艺术家沉于附近河中的尸体。他们正在一步步挖掘雷普利不可告人的过去…… 法网恢恢,真的疏而不漏吗?雷普利每一次杀人,最后都能够幸运地继续逍遥法外,难道真的没有人可以制裁他吗? 在最终部的《水魅雷普利》中,海史密斯塑造出一对讨人厌又神经质的美国夫妻,来扰乱汤姆宁静的生活,来揭发汤姆自以为万事皆息的秘密。本书精彩程度不逊色于“犯罪小说天后——海史密斯”以往的水平,为雷普利系列写下完美的句点。

六一词

又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词别集。 北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一卷。修有《欧阳文忠公全集》已著录。原有词集《平山集》盛传于世,后佚。今存有南宋杏州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三十一至一百三十三《近体乐府》三卷;南宋闽刻本《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均收入吴昌绶《景刊宋金元明词四十种》。前者录词一百九十四首,后者多出六十六首。其中有些词与冯延巳、晏殊、张先相混,已无复一一辨明。今存南宋庆元二年吉州本《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三十一至卷一百三十三《近体乐府》三卷;南宋闽刻本《醉翁琴趣外篇》六卷;明毛晋汲古阁本《六一词》一卷。

中山诗话

又名《刘贡父诗话》。北宋人刘攽(1022—1088)撰。一卷,攽有《彭城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熙宁至元祐(1068—1086)间,原书卷数,称说不一,作一卷、二卷、三卷者均有之。只是文字详略有所差异,基本内容无别。今常见本均作一卷,约六十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所引多称《刘贡父诗话》。”“名曰‘中山’,疑本无标目,后人用其郡望追题, 以别于他家诗话也。”本书是宋代众多“诗话”中年代较早的一部,以记叙旧闻轶事为主,偶涉考证,间或言及神异,诙谐,内容芜杂,有些甚至与诗歌创作全无关系。而作者记事、议论又时有舛误不当之处,常遭后人非议。书中为后人研究北宋诗坛状况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西畴老人常言

也称《西畴常言》。一卷,宋何坦撰。此书分讲学、律己、应世、明道、莅官、原治、评古、用人、正弊九门,各门之下分条记事,间加评论。其书“大抵因旧说而衍之”(《四库全书总目》)。书中所论大抵精辟近理。如其《讲学篇》说性与天道子贡不得闻,而以后世学者窃袭陈言,自谓究理尽性为妄;《明道篇》谓儒者之待异端甚于拒寇敌,也都是有所感而发。至于其论心如槃水,措之正则表里莹然,微风过之,则湛浊动于下,方未动时,非有以去其滓污也,澄之而已。风之过,非有物入之也,挠动则浊起也,所见颇近于禅。又说孟子之辟杨、墨,深排峻拒,词费而力殆,收功甚少。其他如律己、应世、用人、正弊等篇,对于个人修养、治国安邦都有所论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作《西畴老人常言》)、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西畴堂言》)。

北溪字义

南宋学者陈淳的重要伦理学著作。原名《字义详讲》,又称《四书字义》、《四书性理字义》、《经书字义》、《北溪陈氏字义》。约成书于宋宝庆二年(1226年)。是陈淳学生王隽根据陈淳晚年讲学笔记整理集编,由陈淳“笔削”修改而成的。此书是理解朱熹《四书集注》的重要参考书。分上、下两卷,共26条目。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中选取若干重要范畴,逐一加以疏释论述。全书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激烈抨击陆学,维护朱学立场。《北溪字义》承袭了程朱的天理论,说“未有天地之先,固先有是理。” (《北溪字义·道》)把具有伦理属性的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药师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对《药师经》的疏释。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已知敦煌遗书藏有斯2512号,首尾俱残,标题系据内容所拟。疏文起自文殊请问,终于十二大愿。均系边引经文,边作疏释。所引经文与现存东晋帛尸梨蜜多罗、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及义净诸译本均不同,或为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五所载“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所成之本。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