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作者:陈寅恪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 第五篇 徙戎问题
-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 (崔浩问题)
-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猜你喜欢的书
荆川集
十三卷。明唐顺之撰。著有 《荆川集》、《广右战功录》、《南北奉使集》、《史纂左编》等。是集初由安如石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 刊刻,题名 《唐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二卷。集前有王慎中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叶氏宝正堂、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薛氏金陵书林都曾翻刻过此书,亦为十二卷。此外,还有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系重新编辑唐顺之诗文,卷帙数量有所增益,题名 《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不久,唐鹤征又刊刻了《唐先生编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一卷,基本上按这两种刻本著录。因丁丙未见唐鹤征刻本,故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怀疑《千顷堂书目》所载数目不合。十七卷本 《四部丛刊》已加以影印,卷一为赋、诗,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九为书,卷十、十一为序,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说、铭、诔、祭文,卷十四、十五为志铭、行状,卷十六为墓表,卷十七为杂著,《外集》卷一为廷试、策诰、议表,卷二为奏疏,卷三为公移。另外,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唐执玉又刻印过 《荆川文集》,凡十八卷。
武则天外史
武则天外史二集二十八回 存题“不奇生著”。二集,各有图四幅,无评。正文半叶十三行,行三十二字。无书坊与刊行年代。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演武则天事,未见。黄摩西《小说小话》谓: “颇有依据,笔亦姚冶,可与《隋炀艳史》相匹,非《浓情快史》、 《如意君传》、 《狄公案》等所能望其项背也。”作者不详。所提《浓情快史》为清代作品,此书可能亦出于清代。
神童诗
蒙学读本。一卷。北宋汪洙撰。成书时间已不可考。汪洙,字德温,鄞县(今属浙江)人。元符三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汪洙九岁能诗,自称神童。世人收其五言诗为《汪神童诗》,以教蒙童。在流传过程中,遂直称《神童诗》,又称《幼学诗》。今传本《神童诗》共收五言诗34首。采用按诗的内容分类编写的方式,首选“劝学”诗14首,继选“状元”、“言忠”、“帝都”、“四喜”、“早春”、“春游”、“暮春”、“寒食”、“清明”、“纳凉”、“秋夜”、“中秋”、“秋凉”、“七夕”、“登山”、“对菊”、“冬初”、“季冬”、“除夕”等十九类二十首(其中“帝都”2首)。包括了劝学、得第、为官以及四季景物、节日礼仪的描写。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背诵。《神童诗》的内容有些反映了当时士子的苦读情形,如《秋夜》:“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秋凉》:“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但也有相当多的诗以高官厚禄引诱蒙童就学,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之类,不仅为现代人而且也为古人所非议。应该指出,今本《神童诗》并非汪洙一人之作,也非尽为儿时作品,其中至少有两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还有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的诗。《神童诗》坊间刻本甚多,流传很广。后有人杂采历代诗作,增补至数千首,仿作中以《千家诗》影响最大,甚至超过《神童诗》。
馥芬居日记
王汝润撰,1926年印本,1册。记咸丰三年太平军在嘉定上海作战及人民响应事。
涅槃经会疏
涅槃经会疏,三十六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纯分会,公遵序,内题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
净度三昧经
全一卷。属疑伪经,现本残阙。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说阎罗王考校人之功罪,以增减其寿命之种种事迹。首题佛说净度三昧经卷第一,尾题净度经卷第一。据载,地狱天子为阎罗王,有小王八王。并有扶容(附庸)王三十国,各统九十六小国。复有外监、五官、都督、司察、司录等,承天帝之符,与五道大王共在八王日巡行天下,疏记人之善恶,以奏扶容王,乃至经扶容王、八王、大王奏知天子,由天子考校其功罪,福则增寿,罪则减寿夺算,制命之长短,分毫无爽。据经律异相卷四十九、诸经要集卷十八、卷十九、法苑珠林卷七、卷六十二、卷九十七、安乐集卷下、观念法门、辩正论卷一等所引用本经佚文,本经并说每月六斋日及八王日受持斋戒者将蒙善神之营护。本经之译者、卷数,各经录所载不同,或传为北魏昙曜译出;或谓本经有四译,刘宋智严译一卷本、刘宋宝云译二卷本、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三卷本、北魏昙曜译一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