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系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写。记事时间大体与《旧唐书》相似。北宋时,仁宗以《旧唐书》“记述失序,使兴败成坏之迹,晦而不章”,先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对《旧唐书》进行个别修改,但久而未就。到庆历年上(1045年),又诏欧阳修、宋祁等进行重修,到嘉佑六年(1061年)修改完毕,由提举编修曾公亮领衔奏上。计本纪10卷,志50卷,列传150卷。本书继承了《史》、《汉》的传统,重新立表,是后世史书年表世系的代表;列《仪卫》、《选举》、《兵》志,详记典章、科举、府兵之制度;《地理志》详记各州县沟渠,陂塘、池枢、运河、井泉;列传削减了《旧唐志》的61位人物,新增加331人的事迹。宋朝吴缜编著有《新唐书纠谬》20卷,汪应辰编有《唐书列传辨证》20卷,对 《新唐书》中的讹误进行校正。现存最早版本为宋嘉佑本。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章节列表
升序↑志
- 志第一 礼乐一
- 志第二 礼乐二
- 志第三 礼乐三
- 志第四 礼乐四
- 志第五 礼乐五
- 志第六 礼乐六
- 志第七 礼乐七
- 志第八 礼乐八
- 志第九 礼乐九
- 志第十 礼乐十
-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 志第十三 仪卫
- 志第十四 车服
- 志第十五 历一
- 志第十六 历二
- 志第十七 历三
- 志第十八 历四
- 志第十九 历五
- 志第二十 历六
-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志第三十 地理四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 志第三十三 地理七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志第三十九 百官四
- 志第四十 兵
-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 志第四十六 刑法
-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 志第五十 艺文四
列传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列传第三 宗室
-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 列传第五 太宗子
-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 列传第九 李密
- 列传第十 王窦
-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
- 列传第十三 刘斐
-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
-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
- 列传第二十 高窦
-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
-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
-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
-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
-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
-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 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
-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 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
-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
-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
-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 列传第五十 苏张
- 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
-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
-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
-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
-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
-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
-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
- 列传第八十 马浑
-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
-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
-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
-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
-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 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
-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
-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硃孙
- 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硃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
- 列传第一百四十 突厥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吐蕃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回鹘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西域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奸臣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
- 列传第一百五十 逆臣
猜你喜欢的书
往事连篇
《往事连篇》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于1825—1826在英国《伦敦画报》连载,1826年,法文译本或者改写本在巴黎的不列颠书店与读者见面,开始时无人知道作者是司汤达。这篇小说描写了在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意大利期间的社会风俗,世态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会的旗帜下,企图乞灵于圣母的保佑,阻止滚滚而来的革命浪潮,而教会势力则趁机制造奇迹,编造所谓圣母显灵的谎言,蒙蔽愚昧的人们;年轻人,有理智的人则对教会那一套持反对态度,他们欢迎拿破仑大军的到来。小说叙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动,对乱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写。总之,小说描写的意大利社会是一个保守的、愚昧的社会,广大民众视教皇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因此,拿破仑大军在意大利失败,教皇复辟,掀起复仇运动是势所必然的事。
唐文选
唐文与唐诗对举,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文章学概念,既包括散体文,也包括骈体文;既包括单篇文,也包括著作的文;既包括无韵文,也包括有韵文。唐文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本书精选唐文,并加以注释,对读者了解唐文面貌有很大帮助。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
经名: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撰人不详。二经同卷。底本出处:《正统遣藏》洞神部本文类。玄天上帝说父母恩。后有玄帝报恩圣号,提到真武大帝八十二化,又有赵宜真跋。赵宜真元末明初人,该经当出自明。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一切法高王经
全一卷。瞿昙般若流支译。本经系表彰菩萨之成就过程及其功德,乃三世诸佛所示法门中之最上者,故又称一切法义王经、诸法勇王经、诸法最上王经。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一切法高王之法门,乃明示出家受戒者入于僧团(四双八辈),修行僧业(三十七菩提分),乃至获得僧利(四果),证一切漏尽之阿罗汉果,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此回报众生及一切施主恩,并以成菩提道作如来之无上供养,故为诸佛法门中之最上者。
广弘明集
唐道宣编。三十卷。明南北藏及清藏为四十卷。成书于麟德元年(644),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体例与《弘明集》略异,故不称“续”而称“广”。全书分十篇:一归正、二辨惑、三佛 德、四法义、五僧行、六慈济、七戒劝、八启福、九悔罪、 十统归。每篇前各有序。收录自南北朝至唐僧俗一百三十余人所作书文序疏、诗赋诏铭等。本书采摭浩博,内容广泛,是研究南北朝和隋唐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卷三 所保存阮孝绪七录序及其门目部分,他书久已失传。本书通行的有频伽藏、嘉兴藏本,另有明万历年间汪道昆 刻单行本,民国元年常州天宁寺刻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