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系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写。记事时间大体与《旧唐书》相似。北宋时,仁宗以《旧唐书》“记述失序,使兴败成坏之迹,晦而不章”,先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对《旧唐书》进行个别修改,但久而未就。到庆历年上(1045年),又诏欧阳修、宋祁等进行重修,到嘉佑六年(1061年)修改完毕,由提举编修曾公亮领衔奏上。计本纪10卷,志50卷,列传150卷。本书继承了《史》、《汉》的传统,重新立表,是后世史书年表世系的代表;列《仪卫》、《选举》、《兵》志,详记典章、科举、府兵之制度;《地理志》详记各州县沟渠,陂塘、池枢、运河、井泉;列传削减了《旧唐志》的61位人物,新增加331人的事迹。宋朝吴缜编著有《新唐书纠谬》20卷,汪应辰编有《唐书列传辨证》20卷,对 《新唐书》中的讹误进行校正。现存最早版本为宋嘉佑本。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章节列表
升序↑志
- 志第一 礼乐一
- 志第二 礼乐二
- 志第三 礼乐三
- 志第四 礼乐四
- 志第五 礼乐五
- 志第六 礼乐六
- 志第七 礼乐七
- 志第八 礼乐八
- 志第九 礼乐九
- 志第十 礼乐十
-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 志第十三 仪卫
- 志第十四 车服
- 志第十五 历一
- 志第十六 历二
- 志第十七 历三
- 志第十八 历四
- 志第十九 历五
- 志第二十 历六
-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志第三十 地理四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 志第三十三 地理七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志第三十九 百官四
- 志第四十 兵
-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 志第四十六 刑法
-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 志第五十 艺文四
列传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列传第三 宗室
-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 列传第五 太宗子
-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 列传第九 李密
- 列传第十 王窦
-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
- 列传第十三 刘斐
-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
-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
- 列传第二十 高窦
-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
-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
-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
-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
-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
-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 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
-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 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
-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
-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
-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 列传第五十 苏张
- 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
-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
-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
-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
-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
-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
-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
- 列传第八十 马浑
-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
-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
-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
-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
-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 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
-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
-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硃孙
- 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硃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
- 列传第一百四十 突厥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吐蕃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回鹘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西域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奸臣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
- 列传第一百五十 逆臣
猜你喜欢的书
敦煌往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敦煌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 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底牌
《底牌》,又译作《牌中牌》,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著的长篇小说。故事简述的是四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亚瑞妮·奥利弗太太、巴特尔警监、强尼·雷斯上校,在四名嫌疑人找出凶手,而每一位“侦探”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搜玉小集
诗选集。又名《搜玉集》。唐佚名编。一卷。原作不署编者姓氏,郑樵《通志》著录,编者为唐人无疑。旧目题收录作者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实收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为明毛晋重刊所厘定,所注考证颇详。体例混乱,既不以人叙,又不以体分,编次参差,重出迭见。只因出自唐人编选,颇受世人重视。所选诗以初唐为主,据《通志·艺文略》说,是“唐人集当时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都有“《搜玉集》十卷”的记载,但传世的《搜玉小集》却不分卷次,规模也甚小。
万锦情林
明代通俗类书。六卷。全称《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余象斗编集。今存明万历二六年双峰堂余文台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本书分上下层分类刊载琐记、诗话、笑林、书翰与历代中短篇小说等。上层一卷的篇目有:华阳奇遇、张于湖记(此篇亦载《燕居笔记》,题《张于湖宿女贞观》)。本卷的其他篇目有:玩江楼记(即《柳耆卿玩江楼记》)、芙蓉屏记、连理树记、令言遇仙、聚景园记。二卷篇目有:裴航遇仙、秋香亭记、夫妇成仙、田洙遇薛、听经猿记、天致续缘、秀娘游湖(平话,正文杨题为《裴秀娘夜游西湖记》)三卷篇目有:东坡三过、羞基亭记、卖妇化蛇、联劳楼记、王生奇缘、甘节楼记、会真记。下层一卷篇目有:钟情丽集。二卷篇目有:白生三妙传。三卷篇目有:觅莲传记。四卷篇目有:浙湖三奇、情义奇姻。五卷篇目有:天缘奇缘。六卷篇目有:传奇雅集。
牟子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理惑论》。东汉牟子著。佛教书名。为较早介绍中国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入南朝梁僧祐所编《弘明集》,刊列集首。最早见于南朝时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所撰《法论》一书中,以其详载汉明帝遣使求法传说,被著录在其书第十四帙《缘序集》中。书前有《序传》,介绍牟子生平和著作缘由,后有《跋》,仿佛教“三十七品”和《老氏道经》三十七篇体例,作本论三十七篇。全书取问答体裁。根据假设的北来儒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引证孔、老之言和佛教经典,分别予以答辩。表现了主张佛、道、儒三家一致,特别是佛家、道家一致的思想倾向。认为佛是“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牟子》二章)是人间至德的体现者和神圣世界的最高主宰;“人道法五常”(《牟子》四章),佛家的善恶标准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一致的;“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牟子》十七章),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学说是一致的;沙门出家剃度修行合乎儒家的“至德要道”,不应形式地去看是否有违于身体发肤之义;佛家遇人无跪起之礼,只是不死守形式的德而已,因为上德不追求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书中对佛教的理解多有改造和发挥。反映了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水平。
佛遗教经译注
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作《佛临般涅槃略说教戒经》、《佛临般涅槃经》,简称《遗教经》。鸠摩罗什译。1卷。记释迦临终前对众比丘所作关于持戒、四谛等的教诫。收入《大正藏》第十二册。流传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