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在我看来,本书几乎涵盖了孙中山先生除《建国方略》外,所有最为重要的政论文章,而该文的英文版已于1922年出版发行。文章次序是按照阅读的便利性而非中文版的刊文时间进行编排的。导言部分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予以简要概括,特别阐述了其政治思想的发展、时代环境,以及“三民主义”的基本文献。
在接下来的文献中,第一篇就是著名的“遗嘱”,孙中山在其中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目的和过程。“自传”对中国革命运动起源进行了历史性的描述。第二部分包括关于“五权宪法”的演讲和《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国民政府的现行组织和结构正是以之为基础的。第三部分中的“关于宪法的宣言”给出了孙中山个人对国民党运动的原则纲领及其实施的看法。第四和第五部分介绍了“三民主义”,即呼吁其党众为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国,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个能为四万万人民的生存提供充分保障的社会经济组织而不懈奋斗。
翻译这些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和读者们共同分享孙逸仙博士作为中华民国国父以及世界学术和公众利益的先行者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另外,现行本中收录的这些文章、演讲以及《建国方略》,构成了现代中国政治的基本原则。仔细阅读这些文献,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及其社会哲学背景。
孙中山先生的中文书籍行文简洁流畅,语言有力而不激烈,因为这些书最初面向的是阅读水平十分有限的中国广大平民。我对孙中山先生的作品的翻译始于1925年夏天。一部分译文在《民报》上进行了连载,在此十分感谢编辑陈友仁先生提供的宝贵意见。1927年初春,国民政府派我在一个专门翻译孙中山论著的官方委员会任职。可惜事与愿违,由于我持续抱恙,加上家人染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我不仅没能按要求进入委员会工作,而且拖延了我原计划完成手头翻译的时间。
我同样还要感谢H. S. Sharman夫人、Grace Boynton女士、Dora Bent女士以及我在燕京大学的同事们,他们以批判的眼光阅读了此手稿,并进行了多处修改。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夫人满怀热忱,全力支持,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尽管她病重,却从未放弃为我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我饱含深情、满怀感激地将本书献给她。
许仕廉
1929年于江西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