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如于目录中之所见,本书囊括了许仕廉先生所整理的孙逸仙博士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演说、《建国大纲》、中国革命早期之旧事、若干重要政治声明及其遗嘱。读者可通过上述文件之阅读,对其政治学说获一大概之印象。
强调此著作之重要实难以言过其实。孙逸仙博士之政治学说,乃中国革命之基础原则,是为中国国民党将古老腐朽之帝国改造为现代共和国之基础。此国家改造大业实为不易,且理应获得世界诸政府及人民之友好支持。民族主义之运动,包含同时发生之政治革命、文学革命、社会革命及个实业革命。当其运动开始之际,至少存在三大难以克服之难题,其中任一皆可轻易使此振奋人心之运动陷于失败。其一,为广泛之文盲;其二,为不平等条约之有害影响;其三,为不可避免的仅关心一己私利之残留军阀及伪革命者之反抗。
过去二十年,孙逸仙博士所建立之共和国实则屡屡面临生死存亡之关口。其中十五年,革命党人仅偏居中国领土之南端一隅;而剩余之国家皆处于军阀统治之下。1927年,国民军攻取武汉,并沿长江取得诸多城市。不久,攻占北平进而东北升起蓝白之革命旗帜。以三年之短暂时间收复如此广阔之土地,此举几乎可谓前无古人。此种胜利之取得,皆因我们的人民、我们革命者之团结及已故领袖孙逸仙博士教诲之英明引导。毋庸置言,革命远未完成,而仅仅经历军政之第一阶段而迈入训政之中间阶段,且仍需宪政之第三阶段。
几乎不必提及,中国之未来定将深刻影响全人类之福祉。只要中国陷于混乱,世界和平则无以谈及。正如孙逸仙博士所反复强调,中国之革命不仅旨在中国之民族解放,亦在贡献于世界之安宁。孙博士之著作,既已在中国人民为自由、民主、经济富足之斗争中显示如此巨大之价值,其必将同样有益于且吸引世界其他之民族,不仅作为说明中国革命之社会哲学背景之最为重要之文件,亦是世界重建之社会政治思想之新奇且独一无二之体系。本书实为研究孙博士学说之非常有益之资料。
孔祥熙
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
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委员
1931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