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全集
作者:曾国藩
近代诗文杂著合集。154卷。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李鸿章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鸿宝书局石印本,线装10函13种。卷首1册,辑录《上谕三道》、《谕赐祭文二首》、《国史本传》等文16篇;并录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12卷。主要是表彰曾国藩忠实地为清王朝效劳的功绩,并叙述其一生的事迹。正文按文体编排。计有奏稿32卷、《经史百家简编》2卷、《经史百家杂钞》6卷、《鸣原堂论文》2卷、《曾文正公文集》3卷、《曾文正公诗集》3卷、《曾文正公书札》33卷、《曾文正公批牍》6卷、《曾文正公杂著》2卷、《曾文正公家书》10卷、《曾文正公家训》2卷、《大事记》4卷、《孟子要略》5卷、《求阙斋读书录》10卷、《求阙斋日记类钞》2卷。其中《曾文正公文集》、《诗集》及《经史百家杂钞》(参见“曾国藩诗文”、“经史百家杂钞”条)是曾氏之诗文创作。其家书、书札、批牍卷等,间亦有对文艺的看法。《求阙斋日记类钞》中有“文艺”、“鉴赏”类,则是专门论述文学及艺术的。《求阙斋读书录》是对《左传》、《史记》、《汉书》、《楚辞》、《陶渊明集》、《李太白集》、《东坡集》、《望溪文集》与《古文辞类纂》等50余部历代诗文集的考评与诠释,对研究曾氏的文艺思想亦有参考价值。
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原编校者名录
- 首卷 上谕一
- 上谕二
- 上谕三
- 谕赐祭文一
- 谕赐祭文二
- 谕赐入祀贤良祠祭文
- 御制碑文
- 国史本传
- 江苏巡抚查明事迹疏
- 安徽巡抚请建祠疏
- 湖广总督请建祠疏
- 江西巡抚请建祠疏
- 直隶总督请建祠保定疏
- 神道碑
- 墓志铭
- 曾文正公年谱
- 曾文正公年谱卷一
- 曾文正公年谱卷二
- 曾文正公年谱卷三
- 曾文正公年谱卷四
- 曾文正公年谱卷五
- 曾文正公年谱卷六
- 曾文正公年谱卷七
- 曾文正公年谱卷八
- 曾文正公年谱卷九
-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
-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一
-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二
- 求阙斋日记类钞
- 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
- 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
- 曾文正公家书
- 曾文正公文集卷一
- 曾文正公文集卷二
- 曾文正公文集卷三
- 曾文正公文集卷四
- 鸣原堂论文
- 后序
- 序目
- 鸣原堂论文卷上
- 鸣原堂论文卷下
- 求阙斋读书录卷一
- 求阙斋读书录卷二
- 求阙斋读书录卷三
- 求阙斋读书录卷四
- 求阙斋读书录卷五
- 求阙斋读书录卷六
- 求阙斋读书录卷七
- 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 求阙斋读书录卷九
- 求阙斋读书录卷十
- 附:广韵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
- 曾文正公书札卷四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五
- 曾文正公书札卷六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七
- 曾文正公书札卷八
- 曾文正公书札卷九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三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四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五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六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七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八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九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三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四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五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六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七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八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九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一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四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五
- 曾文正公奏稿卷六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七
- 曾文正公奏稿卷八
- 曾文正公奏稿卷九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一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二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四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五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六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八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九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一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二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四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五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六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七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八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九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三十
- 曾文正公批牍卷一
- 曾文正公批牍卷二
- 曾文正公批牍卷三
- 曾文正公批牍卷四
- 曾文正公批牍卷五
- 曾文正公批牍卷六
- 经史百家杂钞卷一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
- 经史百家杂钞卷三
- 经史百家杂钞卷四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五
- 经史百家杂钞卷六
- 经史百家杂钞卷七
- 经史百家杂钞卷八
- 经史百家杂钞卷九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一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二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三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四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五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六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七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八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九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一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二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三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四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五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六
- 经史百家简编
- 经史百家简编卷上
- 经史百家简编卷下
- 曾文正公诗集卷一
- 曾文正公诗集卷二
- 曾文正公诗集卷三
- 曾文正公诗集卷四
- 十八家诗钞卷一
- 十八家诗钞卷二
- 十八家诗钞卷三
- 十八家诗钞卷四
- 十八家诗钞卷五
- 十八家诗钞卷六
- 十八家诗钞卷七
- 十八家诗钞卷八
- 十八家诗钞卷九
- 十八家诗钞卷十
- 十八家诗钞卷十一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二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三
- 十八家诗钞 卷十四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五
- 十八家诗钞 卷十六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七
- 十八家诗钞 卷十八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九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一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二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三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四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五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六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七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八
- 曾文正公杂著
- 曾文正公杂著卷一
- 曾文正公杂著卷二
- 曾文正公杂著卷三
- 曾文正公杂著卷四
猜你喜欢的书
定庵类稿
诗文别集。南宋人卫博撰。四卷。博生平里籍未详。约高宗绍兴十年前后在世。工文,尝参戎幕,奉使至金,未行而止。乾道四年(1168)以枢密院编修官致仕。此编收诗三十七首,奏札、表、启、书、序、记、铭、杂文等一百六十余首。卫氏以表奏四六擅长,故每为当时显贵所罗致,“所作大都工稳流丽,有汪藻、孙觌之余风”,(《四库全书总目》)。诗亦清新,《春日书怀》云:“人世逢春能几回,区区从使寸心灰。故园花柳应依旧,万里归思独上来。”惜流传不广,影响甚微。有《四库全书》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很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大道通玄要[敦煌本]
道教类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书约三十卷,八十一品。敦煌本七件,约存六卷、二十七品左右。(1)P.2456(属卷一)。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后半部首题“大道通玄要卷一并序”,尾部残缺,存一百三十三行。(2)P.2466(属卷五)。首有标题,尾部残缺,存一百一十行。(3)P.2456(属卷六)。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前半部分卷首残缺,尾题“大道通玄要卷六”,存一百六十余行。(4)S.3618、北地17(属卷七)。前者保存较好,首尾完具,有标题,存二百零六行。(5)P.2363(属卷十二)。首残尾全,有标题,存四十九行。(6)S.3839(属卷十四)。首尾均残,存八十四行。(7)贞松堂藏本(属卷十四),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二十行。以上各写本《正统道藏》均未收。为佚失的重要道教类书,现存部分摘录道书精要,分品纂录,引书达五十六种。
塔儿冈
旧作《龙冈豹隐记》采取明末轶事为题材,资料甚丰。八年前撰述过六册,其后部三册,故事独立。后又续撰二册,完成一部分故事,易名“边塞风云”,合刊两厚册。唯有前部三册,因故事错综烦杂,迄今尚未续全。今为完成其全部故事计,仍拟分段续撰,故今重行整理,删去其起首琐烦杂事,撷取其中部严密之精华,修编为《塔儿冈》,刊印两册,首尾已全。经过如此剪裁,故事已臻紧凑严密,且又完成《龙冈豹隐记》一部分故事,从中未完轶事,乃是另一事迹,主角已不同,今再另起炉灶,在新作《酒侠鲁颠》《龙飞豹子》两书中分段叙出。此两书撰述下去,乃与《罗刹夫人》《边塞风云》及本书《塔儿冈》三书,互相牵连。故各书故事虽各独立,但人物线索,均息息相关,一一接笋。上述五段故事,共有百余万言,均系根据明末清初各家秘记,绝非凭空虚构,今以分段撰出,以完成旧作《龙冈豹隐记》全部故事。
续侠义传
章回小说。近代无名氏著。十 六回。本书是唯一描写七侠五义故事的续书, 内容与《小五义》等完全不同。书述白玉堂误入 铜网阵遇险被擒关入地牢,幸侠女翠绡相救得 与众侠重聚。颜查散上报襄阳王谋反盟单,帝 命进剿。经过艰苦战斗、多次反复终于全歼叛 逆并拿获潜逃的反党军师魏明公。翠绡受邀助 战屡建奇功,反党消灭后她奉旨与白玉堂成 婚。五鼠见朝政不明,先后辞官,遁迹江湖。玉 堂夫妇在陷空岛居住十年,生育二子,后入山 修行,不知所终。结尾打破一般侠义小说封官 厚赏的雷同格局,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在艺术 上也属一种创新。全书结构较严谨,情节亦跌 宕有致,注意人物形象刻画。有晚清刻本,前有 《侠义传》评赞。近有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排印本,收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