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全集
作者:曾国藩
近代诗文杂著合集。154卷。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李鸿章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鸿宝书局石印本,线装10函13种。卷首1册,辑录《上谕三道》、《谕赐祭文二首》、《国史本传》等文16篇;并录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12卷。主要是表彰曾国藩忠实地为清王朝效劳的功绩,并叙述其一生的事迹。正文按文体编排。计有奏稿32卷、《经史百家简编》2卷、《经史百家杂钞》6卷、《鸣原堂论文》2卷、《曾文正公文集》3卷、《曾文正公诗集》3卷、《曾文正公书札》33卷、《曾文正公批牍》6卷、《曾文正公杂著》2卷、《曾文正公家书》10卷、《曾文正公家训》2卷、《大事记》4卷、《孟子要略》5卷、《求阙斋读书录》10卷、《求阙斋日记类钞》2卷。其中《曾文正公文集》、《诗集》及《经史百家杂钞》(参见“曾国藩诗文”、“经史百家杂钞”条)是曾氏之诗文创作。其家书、书札、批牍卷等,间亦有对文艺的看法。《求阙斋日记类钞》中有“文艺”、“鉴赏”类,则是专门论述文学及艺术的。《求阙斋读书录》是对《左传》、《史记》、《汉书》、《楚辞》、《陶渊明集》、《李太白集》、《东坡集》、《望溪文集》与《古文辞类纂》等50余部历代诗文集的考评与诠释,对研究曾氏的文艺思想亦有参考价值。
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原编校者名录
- 首卷 上谕一
- 上谕二
- 上谕三
- 谕赐祭文一
- 谕赐祭文二
- 谕赐入祀贤良祠祭文
- 御制碑文
- 国史本传
- 江苏巡抚查明事迹疏
- 安徽巡抚请建祠疏
- 湖广总督请建祠疏
- 江西巡抚请建祠疏
- 直隶总督请建祠保定疏
- 神道碑
- 墓志铭
- 曾文正公年谱
- 曾文正公年谱卷一
- 曾文正公年谱卷二
- 曾文正公年谱卷三
- 曾文正公年谱卷四
- 曾文正公年谱卷五
- 曾文正公年谱卷六
- 曾文正公年谱卷七
- 曾文正公年谱卷八
- 曾文正公年谱卷九
-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
-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一
-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二
- 求阙斋日记类钞
- 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
- 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
- 曾文正公家书
- 曾文正公文集卷一
- 曾文正公文集卷二
- 曾文正公文集卷三
- 曾文正公文集卷四
- 鸣原堂论文
- 后序
- 序目
- 鸣原堂论文卷上
- 鸣原堂论文卷下
- 求阙斋读书录卷一
- 求阙斋读书录卷二
- 求阙斋读书录卷三
- 求阙斋读书录卷四
- 求阙斋读书录卷五
- 求阙斋读书录卷六
- 求阙斋读书录卷七
- 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 求阙斋读书录卷九
- 求阙斋读书录卷十
- 附:广韵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
- 曾文正公书札卷四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五
- 曾文正公书札卷六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七
- 曾文正公书札卷八
- 曾文正公书札卷九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三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四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五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六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七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八
- 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九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三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四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五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六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七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八
- 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九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一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二
- 曾文正公书札卷三十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一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四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五
- 曾文正公奏稿卷六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七
- 曾文正公奏稿卷八
- 曾文正公奏稿卷九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一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二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四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五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六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八
- 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九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一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二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四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五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六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七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八
-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九
- 曾文正公奏稿卷三十
- 曾文正公批牍卷一
- 曾文正公批牍卷二
- 曾文正公批牍卷三
- 曾文正公批牍卷四
- 曾文正公批牍卷五
- 曾文正公批牍卷六
- 经史百家杂钞卷一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
- 经史百家杂钞卷三
- 经史百家杂钞卷四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五
- 经史百家杂钞卷六
- 经史百家杂钞卷七
- 经史百家杂钞卷八
- 经史百家杂钞卷九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一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二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三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四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五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六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七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八
- 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九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一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二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三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四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五
- 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六
- 经史百家简编
- 经史百家简编卷上
- 经史百家简编卷下
- 曾文正公诗集卷一
- 曾文正公诗集卷二
- 曾文正公诗集卷三
- 曾文正公诗集卷四
- 十八家诗钞卷一
- 十八家诗钞卷二
- 十八家诗钞卷三
- 十八家诗钞卷四
- 十八家诗钞卷五
- 十八家诗钞卷六
- 十八家诗钞卷七
- 十八家诗钞卷八
- 十八家诗钞卷九
- 十八家诗钞卷十
- 十八家诗钞卷十一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二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三
- 十八家诗钞 卷十四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五
- 十八家诗钞 卷十六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七
- 十八家诗钞 卷十八
- 十八家诗钞 卷十九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一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二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三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四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五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六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七
- 十八家诗钞 卷二十八
- 曾文正公杂著
- 曾文正公杂著卷一
- 曾文正公杂著卷二
- 曾文正公杂著卷三
- 曾文正公杂著卷四
猜你喜欢的书
阴谋与爱情
德国戏剧家席勒(1759~1805)青年时期的代表剧作,写于1783年。故事发生在德国一个封建小公国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他不顾阶级地位的悬殊和父亲的反对,毅然要与露易丝结婚。瓦尔特为了达到捞取政治权力的目的,强令斐迪南和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斐迪南拒绝。瓦尔特便和秘书伍尔牧策划阴谋,先逮捕了米勒,然后告诉露易丝说,如果她能写一封情书给宫廷侍卫长卡尔勃,就可以使她父亲获释,并要她发誓保密。露易丝为救父亲,只得照办。他们还故意使“情书”落到了斐迪南手里。斐迪南质问露易丝,而露易丝却不能告诉他真实情况。绝望中的斐迪南给露易丝服了毒药,自己也服了毒,临死前,露易丝才吐露了真情。这一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对封建专制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同时也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作者塑造人物善于刻划其性格的多面性,使人物真实可信,富有立体感。如斐迪南这个人物,他能认识到贵族阶级的罪恶,勇敢地追求真诚、平等的爱情;但他受阶级、家庭的影响,主观、偏激、爱妒忌,以致不能识破阴谋,毒死了自己的情人。
天路历程
英国作家丁·班扬(1628~1688)著。1678年伦敦出版。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西海的中译本。小说通过一个梦境写了主人公克里斯蒂安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路上徘徊,不知何往。经传福音者的指点,他必须离开故乡“毁灭的城市”,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于是克里斯蒂安开始了他的天国历程。他的朝圣之旅体现了基督的一生。他所走的笔直而狭窄的路引导他走过沼泽,穿过绿林、翻山越岭,代表了人的坎坷曲折的道德生涯。他在开始时陷入“绝望之渊”的泥沼中与失望的诱惑相一致。在“困难之山”、“羞辱之谷”和“名利场”,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他受到的最后考验是被监禁在“怀疑城堡”,而他的逃脱最终证明了他抵御引诱的能力。克里斯蒂安最后在精神上作好了朝觐“天国”的准备;他旅途的最后路程——越过“愉悦山”走过“魔场”来到“比犬勤国”渡过“死亡河”,地入“圣城”。书中的讽喻意义是十分明显的。除宗教意义外,克里斯蒂安的历程也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同时班扬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英国乡村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许多人物,如“无神论者”、年轻的“愚昧无知”、“马屁先生”、“爱钱先生”等,他们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肉的活人。班扬把他们的动作和谈话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因此可以把班扬看成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天路历程》是宗教文学,同时又属于民间文学。班扬为他的宗教信仰曾两次入狱达12年之久。《天路历程》的三分之二成稿于服刑时期。《天路历程》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名著之一,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和方言。
北齐文纪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集为难,非其网罗未备。其首列高欢、高澄,亦同《西晋文纪》而滥登三祖。他如侯景报高澄书,史明言王伟撰;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撰;天宝元年大赦诏,《艺文类聚》明言邢劭撰,而不归操笔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有违史家惯例。而 《颜氏家训》各自为书,史志相沿著录,即使全文裁入已有伤体例,何况仅录其叙致篇首四、五行。是为疏漏甚多。据崇祯戊寅周镳序梅鼎祚所辑《文纪》称,自东晋以下,皆梅鼎祚殁后所刻;其中多草创之稿,其后人又未尽是正而刊之,遂至于此。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剧本。元王实甫撰。五本二十一折。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家,著有十三种杂剧,仅存《破窑记》等三种和《芙蓉亭》、《贩茶船》各残存一折。此剧写书生张君瑞进京应试,途经普救寺,偶与崔相国女儿莺莺相遇,一见钟情,由于老夫人反对,中途拆散,侍女红娘竭力相助,终成眷属。故事最先出自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后经金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实甫据后者改编。富有浓厚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思想,首次提出愿天下有情人均成眷属的主张,因而遭到后世王朝的封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封建社会中典型的才子佳人形象,特别是红娘这一人物,颇受人们喜爱。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主题有积极意义,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杰作。金圣叹评之为第六才子书,列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之后。此剧注释版本甚多,明清以来不下四十种,其中通行本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氏刻本,崇祯间汇岁锦堂刻三名家合评本,毛晋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著名评注家有汤显祖、徐渭、李贽、金圣叹、陈眉公等。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吴晓铃校注本、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季思校注本和潘兆明《王实甫和西厢记》(1980年中华书局)等书可供参考。先后译成英、法、日等文本,在海外流传甚广。
陆清献公莅嘉遗迹
三卷,清黄维玉撰,是陆稼书逝世百年以后,嘉定乡人黄维玉(生平不详),因有感于当地百姓对陆稼书思念不已,走访百姓编撰而成,主要内容是陆稼书在担任嘉定县令时期的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体察民情的一些小故事。前有陈梦兰,曹廷宿序,后有徐怡卿跋。
宗范
凡二卷。清代钱伊庵编,道光十五年(1835)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伊庵以禅源、彻参、调习、入圣、利人、显喻、机用、纲宗、示辩、贯教等十章,说别传之妙心。援引各宗先圣之参悟机缘,依参究之先后次序,层层阐示教禅合一、禅净双修之义;吁学人发‘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之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