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作者:康熙章节列表
升序↑二集
- 第二集总目一
- 第二集总目二
- 第二集总目三
- 第二集总目四
- 第二集总目五
- 第二集总目六
- 第二集卷一
- 第二集卷二
- 第二集卷三
- 第二集卷四
- 第二集卷五
- 第二集卷六
- 第二集卷七
- 第二集卷八
- 第二集卷九
- 第二集卷十
- 第二集卷十一
- 第二集卷十二
- 第二集卷十三
- 第二集卷十四
- 第二集卷十五
- 第二集卷十六
- 第二集卷十七
- 第二集卷十八
- 第二集卷十九
- 第二集卷二十
- 第二集卷二十一
- 第二集卷二十二
- 第二集卷二十三
- 第二集卷二十四
- 第二集卷二十五
- 第二集卷二十六
- 第二集卷二十七
- 第二集卷二十八
- 第二集卷二十九
- 第二集卷三十
- 第二集卷三十一
- 第二集卷三十二
- 第二集卷三十三
- 第二集卷三十四
- 第二集卷三十五
- 第二集卷三十六
- 第二集卷三十七
- 第二集卷三十八
- 第二集卷三十九
- 第二集卷四十
- 第二集卷四十一
- 第二集卷四十二
- 第二集卷四十三
- 第二集卷四十四
- 第二集卷四十五
- 第二集卷四十六
- 第二集卷四十七
- 第二集卷四十八
- 第二集卷四十九
- 第二集卷五十
三集
- 第三集总目一
- 第三集总目二
- 第三集总目三
- 第三集总目四
- 第三集总目五
- 第三集总目六
- 第三集卷一
- 第三集卷二
- 第三集卷三
- 第三集卷四
- 第三集卷五
- 第三集卷六
- 第三集卷七
- 第三集卷八
- 第三集卷九
- 第三集卷十
- 第三集卷十一
- 第三集卷十二
- 第三集卷十三
- 第三集卷十四
- 第三集卷十五
- 第三集卷十六
- 第三集卷十七
- 第三集卷十八
- 第三集卷十九
- 第三集卷二十
- 第三集卷二十一
- 第三集卷二十二
- 第三集卷二十三
- 第三集卷二十四
- 第三集卷二十五
- 第三集卷二十六
- 第三集卷二十七
- 第三集卷二十八
- 第三集卷二十九
- 第三集卷三十
- 第三集卷三十一
- 第三集卷三十二
- 第三集卷三十三
- 第三集卷三十四
- 第三集卷三十五
- 第三集卷三十六
- 第三集卷三十七
- 第三集卷三十八
- 第三集卷三十九
- 第三集卷四十
- 第三集卷四十一
- 第三集卷四十二
- 第三集卷四十三
- 第三集卷四十四
- 第三集卷四十五
- 第三集卷四十六
- 第三集卷四十七
- 第三集卷四十八
- 第三集卷四十九
- 第三集卷五十
猜你喜欢的书
龙沙纪略
边疆地理著作。清方式济撰。一卷。式济字沃园,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官中书舍人。著有《陆塘诗稿》等。龙沙,语出《后汉书·班超传》。泛指塞外,是书指东北北部。康熙五十年(1711)式济父方登峄因《南山集》文字狱牵连,被戍卜魁(齐齐哈尔)。式济前往省视、游览询访,据耳闻目睹撰成是书。约一万二千字。分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九门。是书为现存最早全面记述黑龙江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的综合著述。
医学课儿策
医论著作。又名《医学问对》。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 特别在疑似之间类同之处尤见功力。如温、湿二症,痉、瘈、痫、厥四症等反复辨析,揭示其辨证要点与治疗上的不同。论述能抓住证治要点。是一本较好的参考读物。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法书论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莲子居词话
清吴衡照撰,4卷。吴氏论词,重在文字与音律的关系上面,认为词的兴起,先有文字,然后宛转其声,以腔就辞;后来传播通久,音律确然,继起词人以辞就腔。由于古之作者皆善歌,故制辞度腔时对于字的平仄多少可以变化,只要与音律无碍即可。今则歌法失传,音律不明,故词家运辞,兢兢于尺寸不易之道。这种观点,颇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以词调同而体不一的现象;同时,吴氏关于词先以腔就辞,后又以辞就腔的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吴氏论词,较为推重姜白石、张玉田,与浙西词派观点较为接近。他很重视词的醇雅,强调学者于雅俗正变之理是不可不辨的。他又强调音律、字面、过结、写景诸方面。吴氏对北宋词亦较重视,对苏轼、张子野、柳永、秦观、周邦彦都能予以好评。其对苏辛词之比较,以为犹诗中黄山谷与苏轼的关系,这主要是着眼于苏词之“大”,认为苏轼之“大”,姜白石之“高”,都是不可学得的。所论重在“写景之工”和“抒情之妙”,对词的起结、过换、衬帖等填词技法比较注意,可资参考。作者评定宋代词家优劣、折衷古今观点异同,比较稳妥圆通。在校正词律、考订词韵方面,对万树《词律》也多所修正和补充。今有退补斋刊本,收入《词话丛编》中。
法界图记丛髓录
法界图记丛髓录,四卷,佚名,编号一八八七。
七佛经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