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曹溪禅之开展

第一节 曹溪流派Zgf中华典藏网

慧能在韶州行化四十多年,予禅宗以极深远的影响。当时僻处岭南的弟子,虽传下法海、志道等名字,但事迹不详。他们的贡献,是‘坛经’的集成与传出,及有关慧能事迹的传说。发展曹溪顿教而成为大宗的,属于中原及江南的弟子。Zgf中华典藏网

中原的荷泽宗Zgf中华典藏网

荷泽宗,以神会住在洛阳荷泽寺而得名。慧能去世以来的五十年(七一叁──七六二),是神会北上,努力于发扬南宗顿教,确定慧能为六祖的时代。神会的一生,已在上一章说过了。神会的门下,在京洛一带的,竟没有卓越的禅师。在这政治中心地带,与北宗尖锐的对立,“相见如仇”,结果是谁也沾不了便宜,仅留下“坛经传宗”等口实。少数行化到江南的,恰好洪州、石头、牛头禅盛行,也难有卓越的表现。惟磁州法如一系,传入成都,后来有圭峰宗密(七八0──八四一),为荷泽宗的殿军大师。但宗密“教禅一致”,荷泽宗与华严教合一,失去了南宗顿教──简易的特色。Zgf中华典藏网

江南的洪州宗与石头宗Zgf中华典藏网

无住破言说,不立一切,不像神会那样的“立知见”,立“无住之知”,而只是泯绝一切。在泯绝一切中,一切是佛法,行住坐卧总是禅。无住所传顿悟的境地,略引二则如下:Zgf中华典藏网

 “正无念之时,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一法离菩提者”(一八九下)。Zgf中华典藏网

 “我今意况大好,行住坐卧俱了。看时无物可看,毕竟无言可道。但得此中意况,高床(原作“■”)木枕到晓”(一九二中──下)。Zgf中华典藏网

洪州(石头)所传Zgf中华典藏网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传心”,“顿成佛道”,早在东山门下就如此了。这本是“一切众生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藏说的禅门。成佛,佛有法身、报身、化身,而以法身为本。归依有佛、法、僧──叁宝,而以如来常住(或无为性)为本。众生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以心为本。这都是人类所本有的,人心所本具的(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倾向)。而实现成佛的方法(除他力加持不论),以定、慧的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见真如或佛性,见性成佛。在学者,对叁宝、叁身,虽意解到是本有的,而总觉得:“佛”,“菩提”,“涅槃”,“般若”,“佛性”,“如来藏”──这些名目,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并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是心即佛”,这一类词句,虽为一分大乘经的常谈,而在佛教界──法师,禅师,都看作崇高与伟大的理想,只能随分修学而已。‘坛经’所表现的,就不然。叁身也好,叁宝也好,菩提、般若也好,都在自己身心中,直捷了当的指示出来。就在日常心行中,从此悟入。于是,佛不再是高远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体现的。圣人,从难思难议的仰信中,成为现实人间的,平常的圣人(恢复了原始佛教的模像)。这是曹溪禅的最卓越处!从宗教的仰信,而到达宗教的自证。然慧能所说,不离经说,一切文句还是经中固有的。“菩提”,“般若”,“佛”,“定慧”,“叁昧”……在学者心目中,极容易引起尊贵的,不平凡的感觉,成为自己所求得的对象(还是心外的)。于是继承慧能精神的,逐渐(不是突然的)嬗变,成为“慢教”一流。固有术语,尽量的减少,或加以轻毁。另成“祖师西来意”,“本分事”,“本来人”,“本来身”,“本来面目”,“无住真人”,“这个”,“那个”,“白牯牛” (五家分宗,连祖师也在被轻呵之列),这一类的术语。特别是:扬眉,瞬目,擎拳,竖拂,叉手,推倒禅床,踢翻净瓶,画圆相,拨虚空;棒打、口喝、脚蹋以外,斩蛇,杀猫,放火,斫手指,打落水去──欢喜在象征的,暗示的,启发的形式下,接引学人,表达体验的境地。语句越来越平常,也越来越难解。变为自成一套──说不完的公案(后人又在这里参究,说是说非),禅偈,与经论不同,也与‘坛经’不同。其实,还是如来藏禅。所不同的,慧能从高远而引向平实,后人又从平实而引向深秘。这里,从早期的禅语,来观察与‘坛经’的关系。Zgf中华典藏网

洪州与石头门下,有上堂开示,个别问答,没有‘坛经’那样的一般传授。内容可分为二类:一为接引初学,未悟的使他“得个入处”;已悟入而没有究竟的,或能入而不能出的,得体而不得用的,使他更进一步。一是作家相见,试探对方,勘验对方的。现在专约诱导悟入的方便说。先引‘圆觉经大疏钞’卷叁之下,宗密对洪州门下的认识,如(续一四·二七九)说:Zgf中华典藏网

 “起心动念,弹指謦(原作磬)咳,扬眉瞬目(原作“扬扇因”),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镇疑,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意以推求,而四大骨肉舌齿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语言见闻动作。如一念命(原作“今”)终,全身都未变坏,即便口不能语,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脚不能行,手不能作。故知语言作者,必是佛性。四大骨肉,一一细推,都不解贪镇,故贪镇烦恼,并是佛性,佛性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作一切差别种种”。Zgf中华典藏网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四八·四0二下)说:Zgf中华典藏网

 “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Zgf中华典藏网

 “即今能语言动作,贪镇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Zgf中华典藏网

这一见解,与‘坛经’所说的“性”──“自性”:“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坏”;“色身如舍宅”;“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的见地,完全一致。说到这里,想起了南阳忠国师所说的“南方宗旨”(如上第六章所说)。忠国师所说的南方宗旨,“色身无常而性是常”,与‘坛经’炖煌本,洪州与石头门下,确是非常近似的。形神对立的倾向,不过是禅者理会得不够,或是说得不够善巧而已。‘坛经’所说的“性”,是一切法为性所化现(变化)的;而“性含万法”,“一切法在自性”,不离自性而又不就是性的。所以性是超越的(离一切相,性体清净),又是内在的(一切法不异于此)。从当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还要不异一切,圆悟一切无非性之妙用的。这才能入能出,有体有用,理事一如,脚跟落地。在现实的世界中,性是生命的主体,宇宙的本源。性显现为一切,而以心为主的。心,不只是认识的,也是行为──运动的。知觉与运动,直接的表征著性──自性、真性、佛性的作用。“见性成佛”,要向自己身心去体认,决非向色身去体悟。如从色身,那为什么不向山河大地?这虽可说“即事而真”,而到底是心外觅佛。所以在说明上,不免有二元的倾向(其实,如不是二,就无可说明)。临济义玄所说,就充分表显了这一意思,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四七·四九七中──下)说:Zgf中华典藏网

 “尔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尔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Zgf中华典藏网

福州大安也有同样的说明,如‘传灯录’卷九(大正五一·二六七下)说:Zgf中华典藏网

 “汝诸人各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六门昼夜常放光明,……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是什么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觅,毫发即不见”。Zgf中华典藏网

 “师云:一切施为,是法身用”。Zgf中华典藏网

临济(八六六卒)与大安(八八叁卒),比宗密还迟些,而将心性作用,与色身作差别的说明,可见这是一向传来的见地。悟证彻了,死生自由,也就有离色身而去的说明,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百丈怀海:“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二五0中)。Zgf中华典藏网

 道吾圆智(石头下):“师见云岩不安(病了),乃谓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相见?Zgf中华典藏网

 岩云:不生不灭处相见”(叁一四中)。Zgf中华典藏网

 南岳玄泰:“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叁叁0下)。Zgf中华典藏网

“见性成佛”,“性在何处”?“佛是什么”?洪州门下,是以身心活动为性的作用,点出这就是性,就是佛,引人去悟入的。传说(最早见于八0一年撰的‘宝林传’)达磨的弟子波罗提为王说法,即明说“性在作用”,如‘传灯录’卷叁(大正五一·二一八中)说:Zgf中华典藏网

 “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Zgf中华典藏网

总之,从生命现象,去诱发学人的自悟,体认真正的自己(本心,自性,真我),是洪州(石头)门下共通的。在师弟问答中,或约(总相的)人说,或约心说,或约见闻动作说。约人说的,如‘传灯录’ (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百丈怀海:“问:如何是佛?师云:汝是阿谁”(二五0上)?Zgf中华典藏网

 归宗智常:“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二八0下)。Zgf中华典藏网

约心说的,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洪州道一:“汾州无业(问)……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马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二五七上)。Zgf中华典藏网

 福州大安:“人问师:佛在何处?师云:不离心”(二六八上)。Zgf中华典藏网

约见闻动作说的最多,略引几则,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洪州道一:“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二四六下)。Zgf中华典藏网

 “师召云:座主!彼即回首。师云:是什么?亦无对。师云:遮钝根阿师”(二四六中)。Zgf中华典藏网

 “亮不肯(不以为然),便出。将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豁然大悟”(二六0上)。Zgf中华典藏网

 百丈怀海:“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云:是什么”(二五0下)?Zgf中华典藏网

 南泉普愿:师祖“问:如何是(摩尼)珠?南泉召云:师祖!师应诺。南泉云:去!汝不会我语。师从此信入”(二七六中)。Zgf中华典藏网

 中邑洪恩:“(仰山)问:如何得见性?师云:譬如有屋,屋有六窗,内有一猕猴。东边唤山山,山山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二四九中)。Zgf中华典藏网

 石头希迁:“灵默禅师……告辞而去。至门,石头呼之云:□黎!师回顾。石头云:从生至老,只是遮个汉,更莫别求。师言下大悟”(二五四中)。Zgf中华典藏网

 薯山慧超:“师召(洞山)良价,价应诺。师曰:是什么?价无语。师曰:好个佛,只是无光焰”(二六九上)。Zgf中华典藏网

在日常行动中直指心要的,石头下也传有很好的开示,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天皇道悟:“(崇信)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悟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悟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叁一叁中)。Zgf中华典藏网

 夹山善会:“师有小师,随侍日久。……何不早向某甲说?师曰:汝蒸饭,吾着火。汝行益,吾展钵。什么处是孤负汝处?小师从此悟入”(叁二四中)。Zgf中华典藏网

指示学人,不但直指“是汝”,“是心”,或在见,闻,回首,应诺……中,让学人去体会(临济在黄蘖会下叁度被打,洪州水老被马祖当胸蹋倒等都是)。平时的一举一动,也未始不是暗示学人,使他由此契入。洪州门下,重于直指。从生命现象(“性在作用”)去指示,有的不能体会,那就被斥为“钝根”,“无佛性”,“不肯直下承当”。有所契会的(直下便见,有一番直觉经验),一般也还有不彻底的。依‘楞严经’,悟得“见”性常在,还没有迥脱根尘。依唯识学,这只是五俱意识的有漏现量,没有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而已。正如‘圆觉经’所说:“犹如眼根,晓了前境,得无憎爱”。所以在禅悟中,对这种“六根门头,昭昭灵灵”的境地,要进一步的加以指导。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百丈怀海:“固守动用,叁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说”(二五0上)。Zgf中华典藏网

 长沙景岑:“师召曰:尚书!其人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对曰:不可离却即今只对,别有第二主人。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彼云:恁么总不只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师曰:非但只对不只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二七四中)。Zgf中华典藏网

从见闻觉知而契入的,真的顿见“本心”,原本不是说明的。古人开示,也只是方便表示而已。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章敬怀晖:“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练。……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二五二中)。盘山宝积:“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双亡,复是何物”(二六叁中)。Zgf中华典藏网

 黄蘖希运:“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日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二七一上──中)。Zgf中华典藏网

上来的引述,只为了说明一点:洪州(石头)门下,是以“性在作用”为原则的。从学人自己,自己的心,自己的见闻动作,也就是从自己的生命现象去悟入的。这一禅风,从下手处──悟入方便说,见闻等作用是不同于四大色身的,似有对立的意味。等到深入而真的体悟,那就“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月孤圆,光吞万象”,有什么对立可说呢!Zgf中华典藏网

第四节 曹溪的直指见性Zgf中华典藏网

“凡言禅皆本曹溪”,这是慧能去世一百年的禅门实况。到底曹溪禅凭什么有这样大的力量呢!Zgf中华典藏网

见性成佛Zgf中华典藏网

牛头宗说:“道本虚空”,“无心合道”。东山宗说:“即心是佛”,“心净成佛”。慧能继承了东山法门,不但说“心即是佛”,而更说“见性成佛”。神会说:“直了见性”。无住说:“直指心地法门”。黄蘖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曹溪禅的特色,是“直了”,“直指”;学者是“直入”,“顿入”。Zgf中华典藏网

曹溪门下的四家,对于“见性”,有从现实的心念中,以“无念”而顿入的;有从见闻觉知,语默动静中去顿入的。这就是宗密所说的“直显心性宗”,有此二家了。这二家的差别,可以从‘坛经’的组成部分而理解出来。‘坛经’的主体──大梵寺说法,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首先揭示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于是立“定慧不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顿悟见性”。这是依经说的“般若”,“定慧”,“叁昧”等而发明见性的。开示本性的“念念不住”,修“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的无念法门。神会与无住所弘传的,重于“无念”,虽多少倾向遮遣,大体来说,是与这部分相应的。“授无相戒”部分,直示众生身心中,自性佛,自性叁宝,自性忏,自性自度等。佛不在外求的意趣,格外明显。而答释疑问的:功德在法身,净土在自心,也与此相契合。这部分,可通于神会,而更近于洪州(及石头)的风格。这二部分,‘坛经’(炖煌本)以“自性”为主题而贯彻一切,直显自性,见性成佛。现存的炖煌本,是荷泽门下的“坛经传宗”本。但只是插入一些与“传宗”有关的部分,而对所依据的底本──“南方宗旨”,并没有什么修改,所以现存的炖煌本,保留了“南方宗旨”的特色。上面说,神会所传的禅法,与“说摩词般若波罗蜜法”相近,但神会说“佛性”,“本性”,不用“自性”一词。在有关神会的作品中,没有“自性变化”说,也没有“形神对立”说。以“自性”为主题来阐明一切,是“南方宗旨”。神会所传的,应近于‘坛经’的原始本。南岳与青原二系的兴起,得力于道一、希迁──慧能的再传,比神会迟一些。道一(与希迁)所传的,接近“南方宗旨”。慧忠晚年直斥:“聚却叁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可能指道一与希迁呢!但“南方宗旨”,决不是新起的,只是强调的表示出来,文句有过润饰增补而已。Zgf中华典藏网

慧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当然是继承道信以来的禅门,是“不念佛,不看心,不看净”的一流。慧能在即心是佛(东山传统)的基石上,树立起“见性成佛”的禅,这是融合了南方盛行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说。‘大般涅槃经’,在现存北宗的部分著作中,也有引述,但没有重视。‘涅槃经’的佛性,是如来藏的别名;但不是‘楞伽经’的“无我如来之藏”,而是“我者即是如来藏义”,如‘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一二·六四八中)说:Zgf中华典藏网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Zgf中华典藏网

“佛性”,就是“我”,“如来藏”。如来藏原是为了“摄引计我诸外道故”而说的,形式上与外道的神我(常住不变,清净自在,周遍,离相等)相近,所以‘楞伽经’要加以抉择,说是“无我如来之藏”。‘涅槃经’解说为“如来藏即是我”,当然内容与外道不会完全相同,而到底易于混淆了。如来藏,我,佛性,不但是小乘,菩萨也不容易明见,如‘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一二·六五二下)说:Zgf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Zgf中华典藏网

能究竟圆满明见佛性的,是佛,也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八(大正一二·七九二下)说:Zgf中华典藏网

 “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Zgf中华典藏网

惟有佛能了了见佛性,明见佛性就是佛,所以梁代(天监中卒,五0二──五一九)僧亮(或作法亮)说“见性成佛”(大正叁七·四九0下)。在这里,发见了“定慧等”与“见性成佛”的一定关系,也就是找到了‘坛经’的“定慧不二”,“见性成佛”的来源。所以,达摩的“真性”禅,是‘楞伽经’的如来藏说。道信以‘楞伽经’的“佛心”,融合于‘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心是佛”。到了曹溪慧能,更融合了盛行南方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见性成佛”。内涵更广大了,而实质还是一脉相传的如来藏说。不过曹溪禅融合了“佛性”(即是“我”),更通俗,更简易,更适合多数人心,更富于“真我”的特色。Zgf中华典藏网

神会所传的“见性成佛”,是“见佛性”,“见本性”,如炖煌本那样的“见自性”,是没有的。所以以“自性”为主题的,推断为“南方宗旨”。如‘坛经’(大正四八·叁叁九中)说:Zgf中华典藏网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化。……自性变化甚明,迷人自不知见”。Zgf中华典藏网

“自性”本来空寂(本净),而能变化一切。为什么会变化?由于“思量”;思量,自性就起变化了。“自性”,“自性(起)变化”,这是禅者本着自心的经验而说,还是有所(经说,论说)承受呢!也许受到“数论”的影响;“数论”为印度六大学派中的重要的一派。依“数论”说:“自性”(罗什译为世性。约起用说,名为“胜性”。约微妙不易知说,名为“冥性”)为生起一切的根元。“自性”为什么“变异”而起一切?“数论”说:“我是思”。由于我思,所以自性就变异而现起一切。这与“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化”,“自性变化”,不是非常类似的吗?陈真谛在南方传译的‘金七十论’,就叙述这“变,自性所作故”(大正五四·一二四五下)的思想。论上还说:“如是我者,见自性故,即得解脱”(大正五四·一二五0中)。当然,“数论”与“南方宗旨”,决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因思量而自性变化一切来说,不能说没有间接的关系。“自性”,或译为“冥性”,中国佛学者,早就指出:老子的“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从“道”而生一切,与“数论”的“冥性”说相近。所以“南方宗旨”的“自性”变化一切说,对未来的融“道”于禅,的确是从旁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是与曹溪本旨无关。Zgf中华典藏网

直指心传Zgf中华典藏网

曹溪的禅风,不只是“见性成佛”,而且是“直指”,“直示”,“顿入”,“直入”的。洪州(石头)门下,从见闻觉知、动静语默中去悟入;神会(无住)门下,从现前心念,以“无念”而悟入。这二大流,宗密统称之为“直显心性宗”。这一“直显心性”的曹溪禅,不是新起的,是东山门下所传的:教外别有宗──不立文字的,顿入法界的,以心传心的达摩禅。在第二章中,已有所说明。有关“意传”,“不立文字”,“顿入法界”,再引‘法如行状’(金石续编卷六)如下:Zgf中华典藏网

 “师(弘忍)默辨先机,即授其道,开佛密意,顿入一乘”。Zgf中华典藏网

 “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入此门者,唯意相传”。Zgf中华典藏网

 “唯以一法,能令圣凡同入决定。……众皆屈申臂顷,便得本心。师以一印之法,密印于众意。世界不现,则是法界,如空中月影,出现应度者心”。Zgf中华典藏网

法如是慧能同学,死于永昌元年(六八九,慧能那年五十二岁)。行状说到“唯意相传”,就是以心传心。“密意”与“密印”,也就是“一法”与“一印”。这里面,有叁个问题:1.做师长的要善识弟子的根器,做弟子的要有入道的可能。2.如弟子确是法器,那就授法。行状说“一法”,“开佛密意”,但“一法”与“密意”到底是什么?据‘传法宝纪’说:“密以方便开发,顿令其心直入法界”。在“密以方便开发”下,注说:Zgf中华典藏网

 “其方便开发,皆师资密用,故无所形言”。Zgf中华典藏网

这是密用开发,是没有语言表示的。慧能的另一同学老安,以“密作用”开发坦然与怀让,密作用就是“目开合”,所以“密意”,“密用”,只是扬眉瞬目,转身回头,这一类身心的活动。这种动作,是暗示的,称为“意导”,“密意”。3.弟子受到师长“密意”的启发,机教相应,“其心顿入法界”,也就是“便得本心”。这本为师长自己的悟境,一经密用启发,弟子心中也就现起同样的悟境。‘行状’所说“世界不现,则是法界,如空中月影,出现应度者心”,就是表示这一事实。这可说“以心传心”的,张说‘大通禅师碑’(全唐文卷二叁一)说:Zgf中华典藏网

 “如来有意传妙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授法身”。Zgf中华典藏网

“意传妙道”,就是“心传”。在“密意”开发,“顿入法界”的过程中,有师长的加持力(“力持至德”),好像师长将自己心中的证觉内容,投入弟子心中一样。这是语言以外的“心传”,在原始佛教中,称为“转*轮”。法是菩提,从佛(或师长)的自证心中,转入弟子心中,称为“得净法眼”。这一师资道合而直入法界,就是佛法的根本事实。Zgf中华典藏网

东山门下的禅,是有层次的。一般是“念佛名,令净心”。如学者有所领会,“密来自呈,当理与法”。授与的法,一般是不知道的,也不轻易向人说的,这就是“密以方便开发”的“密意”,“密印”。这在东山门下,得到的并不太多。神秀所传的,“以方便显”(第二开智慧门,有深方便),重于念佛、看净,这所以‘传法宝纪’的作者──杜□,要慨叹不已了。慧能在曹溪开法,不用念佛、净心等方便,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受无相戒”,直捷了当的指出:“众生本性念念不住”;“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要学者直从自己身心去悟入自性──见性。这虽还是言说的,而到达了言说的边缘(如文殊以无言说来说入不二法门)。这是将东山门下的密授公开了(法如也有此作风)。慧能是直指直示,弟子是直了直入(这与顿渐有关)。凭慧能自身的深彻悟入,善识根机,要学者直下去顿见真如本性,禅风是焕然一新。到这里,达摩禅经历二度的发展:达摩传来的如来藏禅,本是少数人的修学,“领宗得意”是不容易多得的。道信与弘忍,在“一行叁昧”的融合下,念佛,长坐,使门庭广大起来,引入甚深的法门。但东山的“法门大启”,不免流于“看心,看净,不动,不起”的方便。到慧能,将楞伽如来藏禅的核心,在普遍化的基础上,不拘于方便,而直捷的,简易的弘阐起来,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大乘顿教”。Zgf中华典藏网

曹溪慧能不用“念佛”、“看心”等方便,直示“本有菩提般若之智”,以“无念为宗”,要人从自己身心去“见性成佛”。“无念”的解说为:“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神会这样说,洪州门下的‘坛经’也这样说。炖煌本肯定自性起用的“念”,所以说“念者何物”,这是“南方宗旨”。‘坛经’要人从现前身心中,众生本性的念念不住中去见性。虽说“性在王在”,以“自性”为生命的当体;什么是“性”,虽似乎呼之欲出,但始终没有明白点出“性在作用”。洪州门下所传的“性在作用”,与南阳慧忠所见的南方禅客相合。这是曹溪门下,更明白的,更直捷的,用来接引学人了!“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神我);神我与佛性,洪州下是看作同一事实的(只是识与不识的差别)。的确,印度另一大学派“胜论”:“以出入息、视、□、寿命等相故,则知有神”(大正叁0·一七0下)。“胜论”也是以呼吸、视□(瞬目等)证明是有我的。原始的如来藏说,从达摩到曹溪门下,是这样的公开,简易,直捷。人人有佛性,见性成佛;也就是人人有我,见我得解脱。这对一般人来说,这实在是简易、直捷不过,容易为人所接受、所体验的。这样的简易、直捷,难怪“凡言禅者皆本曹溪”了。Zgf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