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师

第一节 慧能年代考bgB中华典藏网

被尊为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师,在禅宗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慧能的一生事迹,有关慧能的一切传说,对禅宗史都有极大的关系,应作审慎的考察。从事慧能事迹的研究,先要处理的是:出生,得法,出家开法,去世的年代。这些,在传说中是极不一致的。现在根据早期(西元八二0年顷为止)的文献,来作详细的考察。bgB中华典藏网

生卒年代bgB中华典藏网

慧能于“先天二年八月叁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这是‘坛经’以来的一致传说。先天二年,为西元七一叁年。依此推算,春秋七十六岁,慧能应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六叁八)。但在传说中,也有引起异说的可能性,如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全唐文卷五八七)说:bgB中华典藏网

 “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叁日。……大鉴去世百有六年,……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bgB中华典藏网

刘禹锡所撰‘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也说:“百有六年而谥”(全唐文卷六一0)。宪宗的赐谥,是元和十年(八一五)。如元和十年为慧能去世的“百有六年”,那慧能的入灭,应该是睿宗景云元年(七一0)了。我以为,这不是异说,只是年代推算上的错误。柳宗元与刘禹锡,为有名的文学家。对于“百有六年而谥”,不一定经过自己的精密推算,而只是依据禅者的传说,极可能是根据当时流行的‘曹溪大师别传’(简称‘别传’)。‘别传’的年代,极不正确,却是当时盛行的传说。‘别传’(续一四六·四八六)说:bgB中华典藏网

 “大师在日,受戒,开法度人卅六年。先天二年壬子岁灭度,至唐建中二年,计当七十一年”。bgB中华典藏网

先天二年,是癸丑岁,‘别传’误作壬子。从先天二年(七一叁)到建中二年(七八一),只有六十九年,但‘别传’却误计为七十一年。依据这一(当时盛行的)传说为依据,再从建中二年到元和十年(八一五),首尾共叁十五年。这样,七十一又加叁十五,不恰是百零六年吗?“百有六年而谥”的传说,我以为是根据错误的计算,是不足采信的。bgB中华典藏网

‘略序’(全唐文卷九一五)说:“父卢氏,讳行■,母李氏。诞师于贞观十二年戊戍,二月八日子时”。二月八日中夜,是经中所说的佛诞日(中国人换算历法,推定为四月八日)。bgB中华典藏网

得法与出家开法的年代bgB中华典藏网

慧能生卒的年代,可说是从无异说的。但说到去黄梅得法,及出家开法的年代,就不免异说纷纭。研究起来,某些传说,不外乎为了满足宗教传说的某种目的;由于这类传说,才引起纷乱。如除去这些根源于信仰的传说,得法与开法的年代,在古典的文记中,就会明白的发见出来。现在先从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叁二七)说起,如说:bgB中华典藏网

 “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谓之曰:物忌独贤,人恶出己。予且死矣,汝其行乎!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如此积十六载。南海有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禅师听于座下。因问大义,质以真乘,既不能酬,翻从请益。……遂领徒属,尽诣禅居,奉为挂衣,亲自削发。于是大兴法雨,普洒客尘”。bgB中华典藏网

王维卒于七六一年,神会卒于七六二年。王维的‘能禅师碑’,是应荷泽神会的请求而作的。当时离慧能的去世,还不过四十多年。王维碑所传的慧能事迹,是荷泽神会(及门下所有)的传说。碑文有叁项重要的传说:一、“临终密授”:在弘忍临终那一年,才将衣法付给慧能。二、“隐遁十六年”:慧能得法以后,出家开法以前,过了十六年的隐遁生活。叁、见印宗而出家开法。这叁项,都是神会门下的传说,而传说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慧能受弘忍的付法传衣,弘忍是上元二年(六七五──神会系的传说)去世的。如那时(六七五)付法传衣,再过十六年的隐遁生活,才会见印宗,出家,开法;那末出家与开法,应该是六九0年的事。到慧能入灭(七一叁),不过二十四年,这是神会门下所决不能同意的。所以,临终密授与隐遁十六年,是矛盾的,不能并存的。自相矛盾的传说,存在于神会门下。王维不经意的采录,也就不免陷于不可调和的矛盾!bgB中华典藏网

对荷泽门下的传说,试分别的加以检讨。1.‘神会语录’(石井本)末所附的六代祖师传记,是被称为‘师资血脉传’的,为荷泽神会的初期传说。‘语录’说到慧能二十二岁,去黄梅见弘忍,没有说到十六年隐遁,也没有说会见印宗。只是说:“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曹溪山,来往四十年”。这是简略的初期传说。bgB中华典藏网

2.‘历代法宝记’,有关慧能的事迹,是承受荷泽所传的。文有二段:第一段与‘神会语录’相近,也是二十二岁去黄梅。但是说:“能禅师至韶州曹溪,四十余年开化”(大正五一·一八二中)。“四十余年”与“四十年”,大概是传写的不同。‘历代法宝记’的第二段,说到与印宗相见的情形。明白说到出家以前:“常隐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说法”(大正五一·一八叁下)。荷泽门下的圭峰,完全继承了这一传说,如‘圆觉经大疏钞’卷叁之下(续一四·二七七)说:bgB中华典藏网

 “新州卢行者,年二十二,来谒(忍)大师”。bgB中华典藏网

 “在始兴、南海二郡,得(法)来十六年,竟末开法”。bgB中华典藏网

这都是二十二岁得法,到出家开法,有一长时期的隐遁,这就是隐遁十六年说。‘历代法宝记’的“十七年”,是计算或传写的不同而已。bgB中华典藏网

3.‘略序’──‘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肯定“十六年隐遁”说,而多少修正了初期的荷泽系的传说(全唐文卷九一五),如说:bgB中华典藏网

“年二十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焉。南归隐遁一十六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剃发”。bgB中华典藏网

龙朔元年(六六一),二十四岁。到仪凤元年(六七六),中间隐遁的时间,首尾恰好十六年。这一传说──出家的时间,与‘光孝寺瘗发塔记’(全唐文卷九一二)相合。荷泽门下所传的十六年隐遁说,到底有什么根据?这是荷泽初期传说所没有的。原来,弘忍于上元二年(六七五)去世,慧能于仪凤元年(六七六)出家开法,这是符合(荷泽神会所说)一代一人,主持佛法的观念。为了这一目的,推定为仪凤元年出家。再推算到二十二岁(六五九),中间恰好十六年,这是隐遁十六年的根据。‘略序’修正为二十四岁去黄梅,与一般的计年法──首尾合计,更为相合。然这不是荷泽的初期传说,因为仪凤元年(六七六)出家,到先天二年(七一叁)去世,首尾不过叁十八年,就与‘神会语录’的“来往四十年”,‘历代法宝记’的“四十余年”说不合。可见荷泽神会的初期传说,是没有十六年隐遁说的。bgB中华典藏网

荷泽系主流的传说,是否定临终密授,而主张二十二或二十四岁,去黄梅参礼弘忍的。然在荷泽门下,临终密授说也传说起来。王维作‘能禅师碑’,已采录了这一传说。传说成熟,增入新的事迹而编集成书的,是‘曹溪大师别传’(续一四六·四八叁──四)。‘别传’所说的事迹与年代,是这样:bgB中华典藏网

1.叁十岁来曹溪bgB中华典藏网

2.修道叁年bgB中华典藏网

3.叁十四岁──咸亨五年参礼五祖bgB中华典藏网

4.隐居四会、怀集间五年bgB中华典藏网

5.仪凤元年──叁十九岁,遇印宗法师而出家bgB中华典藏网

慧能在日,韶州学众,经常有千余人。晚年受皇室的尊敬,敕修寺院。肃宗时,又迎请传法袈裟到宫内供养。这对于慧能游化区的佛教,是莫大的鼓舞。元和十年(八一五),宪宗赐六祖谥为“大鉴禅师”。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大正四八·叁六叁中)说:bgB中华典藏网

“元和十年十月十叁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幡盖锺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勇奋厉,如师复生”。到那时,曹溪山还是千百众的道场。岭南方面,应不乏杰出的师僧,不能因传记疏略不备而漠视,或否认其真实存在的。bgB中华典藏网

坛经’的“十弟子”,只是晚年随侍在侧的,而且是曹溪法泉寺的弟子。依‘传灯录’ (卷五),志诚,法达,智常,神会,志彻,都是外来的。惟“韶州法海”,“广州志道”,是岭南人,一直在广韶一带行化。此外,“曹溪令韬”,即守护衣塔的行滔。“广州吴头陀”,“罗浮山定真”,“广州清苑法真”(或疑为十弟子中的法珍”,都是十弟子以外的。‘坛经’的原始部分,是法海(或作智海)所记所集,为手写秘本而展转传授。其传承,炖煌本为:法海──(同学)道□──(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曹溪山法兴(“兴”,疑为“泉”字草书的误写)寺,见今传受此法”。惠昕本作:法海──志道──彼岸──悟真──圆会。‘坛经’是曹溪山僧传出来的。原始部分,经一番补充而成“南方宗旨”。传入中原,流到荷泽门下,演变为“坛经传宗”。‘坛经’的记录传出,为慧能门下,曹溪山僧对禅宗的重要贡献!bgB中华典藏网

景慕慧能,称之为“生佛”、“肉身菩萨”,所说为‘坛经’的,正是岭南的僧俗。从充满信仰的热忱中,传说出慧能(及身后)的事迹。关于出家,受戒的,是广州法性寺所传。慧能与曹溪的关系,在曹溪的修建,受皇室尊敬供养,敕建寺院,迎请袈裟,这都是曹溪的光荣,而经常传于人口的。这些,流入大江南北,为荷泽门下所接受的,如‘瘗发塔记’,‘略叙’,‘曹溪大师别传’。这些传说,稍后为江南──洪州门下所承受而改编的,是‘宝林传’。‘宝林传’叙述从佛,一代一代的二十八祖,又传到东土六祖──曹溪宝林寺慧能。这些传说,部分过于传说性,不免冲淡了史实性。然而传说,对宗教来说,正是感召人心,宗教活力的源泉之一。渊源于慧能旧日游化区的传说,从禅宗的发展来说,影响力的巨大,是难以想像的!bgB中华典藏网

二、“中原”:这是以当时的政教中心──京、洛为中心,而向南北延申。在禅宗的开展中,东山下的法如在嵩山,神秀在当阳开法,引起则天的征召。以神秀为首的弘忍弟子,纷纷入京洛,而京洛成为北宗的化区。禅者,诚然是帝阙不异山林,然在一般来说,弘化京洛,不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多少沾有贵族的气息。曹溪禅本富于平民的,劳动者的特色,但在发展中,京洛的中原,也还是教化的重点之一。神会在南阳时代,就开始了定慧不二──顿禅的阐扬。开元二十年(七叁二),在滑台召开论定宗旨的大会。天宝四年(七四五),神会入东京洛阳。神会采取了敌前挺进的姿态,抨击北宗,不免引起了北宗的反击。以‘坛经’一再告诫的“无诤”的曹溪禅风来说,神会的敌对态度,是不足取的。然而顿禅在京洛的迅速生根而发扬起来,不能不说是神会的勋绩!胡适整理了这方面的资料,使当时南北相抗的局面,明确的显示出来。然如以为曹溪禅在中原的流行,开始于神会,一切功德归于神会,那就未必然了!bgB中华典藏网

司空山本净,天宝叁年(七四四)十二月,应召入京,为慧能门下第一人。本净入京,比神会到洛阳,还早一年呢!在神会受皇室尊敬时节,传说为慧能的另一弟子南阳慧忠,又于上元二年(七六一),应肃宗的礼请而入西京(长安)。此外,在北方弘禅而与神会同时的,如‘历代法宝记’(大正五一·一八六上)说:bgB中华典藏网

 “天宝年间,忽闻范阳到次山有明和上,东京有神会和上,太原有自在和上,并是第六祖师弟子,说顿教法”。bgB中华典藏网

无住于天宝八年(七四九)出家受戒。听说六祖的叁位弟子,弘顿教法,还是出家以前,七四六──七年间的事。当时,今河北省的范阳,山西省的太原(‘传灯录’作“并州自在”),都有曹溪弟子弘开顿教的踪迹。更早些,慧能弟子净藏(‘传灯录’作“嵩山寻”,寻为藏字的误写),于慧能入灭(七一叁)后,就来嵩山的会善寺,天宝五年(七四六)去世,如‘嵩山(会善寺)故大德净藏禅师身塔铭’(全唐文卷九九七)所说。而慧能弟子晓了,也在匾担山弘阐曹溪禅,如北宗弟子忽雷澄,作‘晓了禅师塔铭’(全唐文卷九一叁)说:bgB中华典藏网

 “师住匾担山,法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师自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途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bgB中华典藏网

忽雷澄以为:晓了“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晓了是“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而自已是“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虽意味为实质相同,而明显的表达了曹溪禅与北宗的区别。晓了传曹溪禅入中原,时间不详,约与神会同时。bgB中华典藏网

叁、“江南”:泛指五岭以北,长江以南一带。江西、湖南为中心,是慧能弟子中,南岳、青原的主要化区。还有现今的福建、浙江,及安徽、江苏的南部。对禅宗的发展来说,这是最主要的一区。今有传记可考的,弟子青原行思(七四0去世),得法后,就回本州,住青原山的静居寺。弟子有石头希迁(七00──七九0),大大的在湖南发扬起来。又弟子南岳怀让,景云二年(七一一),离慧能到南岳去,天宝叁年(七四四)去世。传有入室的弟子六人,其中,道峻住杨州大明寺,神照在潮州,而道一(七0九──七八八)晚住江西的洪州(今南昌县)。道一与希迁的弘扬,人才济济,曹溪禅达到非常隆盛的境地,不是神会门下所可及了!bgB中华典藏网

慧能弟子而在东南的,是永嘉玄觉,婺州玄策,还有事迹不明的“会稽秦望山善现禅师”,“义兴(今江苏武进县)孙菩萨”。永嘉,即今浙江的永嘉县。天台学盛行于浙东,玄觉(如‘永嘉集’)也受到天台的影响,传说与天台左溪玄朗为同门。‘永嘉集’(第九)有玄朗“招觉山居”的书。玄觉的覆友人书,并不同意玄朗的见地。‘传灯录’说玄觉得左溪玄朗的激发,才往韶州参慧能,不如‘祖堂集’(及‘宋僧传’”所传,得玄策的激发,而同往曹溪为妥。玄觉的参访曹溪,留下“一宿觉”的禅门佳话。玄觉回来,住永嘉开元寺,于先天二年(七一叁)就去世了。对东南的佛教,投下了重大的影响。李邕(六七八──七四七)为玄觉撰碑。婺州玄策,或作智策,神策,大策(策,或写作荣),与玄觉为友。‘湖州佛川寺故大师塔铭并序’,称之为“方岩策公”。玄策晚年,“却归金华(即婺州),大开法席”。玄策的弟子佛川慧明(六九七──七八0),就在湖州(浙西),被称誉为“南宗传教菩萨”。玄觉与玄策,都在浙东,天台宗的化区。而六朝故都──金陵为中心的,一向盛行叁论宗的地区,在曹溪顿禅(及北宗禅)的光辉下,激发而牛头禅大盛起来。bgB中华典藏网

南北对抗中的插曲bgB中华典藏网

曹溪与玉泉的禅风,为一事实的南北对立。引发对立而明朗化的,神会是重要的一人。在南北对立中,神会传说了有关慧能,而实为贬抑北宗的叁事──盗首,磨碑,盗衣。如‘南宗定是非论’(神会集二八九)说:bgB中华典藏网

 “开(元)二年中叁月内,使荆州刺客张行昌诈作僧,取能和上头,大师灵质,被害叁刀”。bgB中华典藏网

 “盛续碑铭,经磨两遍。又使门徒武平一等,磨却韶州大德碑铭,别造文报,镌向能禅师碑。(别)立秀禅师为第六代,x x x x 及传袈裟所由”。bgB中华典藏网

开元二年(七一四),为慧能灭后第二年。刺客张行昌,诈作僧人,想取能和尚头;在灵质(遗体)上砍了叁刀。这一传说,‘别传’预言“五六年后”,有人要取大师首(‘传灯录’也这样说)。而事实的发生,‘传灯录’作“开元十年”,‘宋僧传’作“开元十一年”,‘别传’作“开元二十七年”。原始的传说,应在“开元初年”。刺客张行昌,‘别传’等作张净满。不说北宗所使,而是新罗僧的指使。张行昌在大师的灵质上砍了叁刀;‘传灯录’等也说“见师颈有伤”,这是一项事出有因的传说。‘传灯录’卷五(大正五一·二叁六下)说:bgB中华典藏网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bgB中华典藏网

以铁叶(或说“铁环”)固护师颈,是‘别传’,‘宋僧传’所同说的。原来,凡身死而色身不散的,一切都维持原状,惟项上筋断,不能维系头部的重量,所以头必下垂,或有折断的可能,不论漆或装金,必先以布缠颈漆固,头才能正直如平常一样。六祖的颈项,以铁叶(一般用漆布就够了)漆布缠固,可能初有脱落可能。这是事实;或者不明铁叶漆布护颈的原因,而有有人盗头的传说。在南北对抗中,容易被传说为北宗所使了。bgB中华典藏网

‘传灯录’有张净满盗首事件,而在“志彻”问答中,又说刺客张行昌,在慧能生前,为北宗所使来行刺。“行昌挥刃者叁,都无所损”。一事而化为二事,刀砍不伤,传说得更离奇了!传说就是这样的。bgB中华典藏网

‘坛经’炖煌本但说:“韶州刺史韦据立碑,至今供养”。神会及其门下,才有磨改碑文的传说,如‘神会语录’说:bgB中华典藏网

 “至开元七年,被人磨改,别造文报镌,略除六代师资授受,及传袈裟所由。其碑今在曹溪”。bgB中华典藏网

‘神会语录’(及‘历代法宝记’)所说,可补‘南宗定是非论’的缺文。‘语录’只说被人磨改,将六代师资传授,及传袈裟事除去。虽说“别造文报镌”,而碑还是韦据碑。仍在曹溪,与‘坛经’说相合。这是神会的原始说,指北宗磨改碑文,而说得空泛。但晚年改定的‘南宗定是非论’,却不同。圭峰‘圆觉经大疏钞’卷叁之下(续一四·二七七)说:bgB中华典藏网

 “传授碑文,两遇磨换。据碑文中所叙,荷泽亲承付嘱”。bgB中华典藏网

‘南宗定是非论’的“盛续碑文”,依圭峰说,“盛续”应为“传授”二字的讹写。依‘神会语录’,只说被磨改,被略除六代相承及传衣,而‘南宗定是非论’,在“经磨两遍”以外,又说武平一磨碑。不但除去六代相承,而别立神秀为第六代。圭峰进一步说:原碑还说到“荷泽亲承付嘱”。磨碑的传说,应是韦据所立碑文,没有说到“付法传衣”,为了避免北宗的反诘,而有北宗人磨碑别镌的话。荷泽的原始说,还简单,到晚年门下的传说,更具体的说是武平一磨改,但更显得不可信了。bgB中华典藏网

还有盗衣的传说,如‘南宗定是非论’说:景龙叁年(七0九),普寂禅师的同学,西京清禅寺广济,到韶州来。夜半进六祖房,想偷传法袈裟,被慧能喝了出去。大家追问,怕有所损害,含糊了事(神会集二九二)。‘圆觉经大疏钞’,也说“法信衣服,数被潜谋”,那又不止一次了。慧能生前,有关偷取传法袈裟的事,‘坛经’没有说,‘神会语录’也没有说,这是荷泽门下的传说。 bgB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