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人生篇
不得不知的人生经验
人之所患,莫甚于不知其恶;
人之所美,莫甚于好闻己过。
人之所贵,莫甚于明理好义;
人之所鄙,莫甚于寡廉鲜耻;
人之所尊,莫甚于慈悲喜舍。
一念之间
唐朝的鉴真大师感于日本僧侣求法的挚诚,兴起将佛法传弘至东瀛的念头,12年之间曾7次尝试;到了老年,虽然双目失明,却不忘这最初的一念,他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心愿,将佛陀的戒律播扬于日本。
鉴真大师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整个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改观。一念之间包含所有的时空、人我对待。一念之间在时间上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在空间上超越东西南北十方。
一念之间如虚空之拥有宇宙,一念之间如白驹过隙之迅速,我们的一念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丝“小小”的微笑,给人无限的欢喜;
一声“小小”的爱语,给人无边的受用;
一件“小小”的善行,给人无量的因缘;
一则“小小”的故事,给人无尽的启示。
佛眼看世界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如何做功德
一个午后,我正要从东山去佛学院上课,远远见到宝桥那边有一位矮小、驼背、小脚的老太太吃力地走着。我赶紧上前和她说:“请到朝山会馆休息!”
她自顾自地往前走,眼看她急着想从不二门前的石阶下山,我只好上前和她比手画脚地说:“欧巴桑,这边的石阶有100多层,对您可能不太方便。那边有一条斜坡路比较好走,我带您去,好吗?”我带着她走了一段路,才放心回去。
数年后,我到马来西亚弘法,她来电邀我见面,捧出一个牛皮纸袋,对我说:“这些给您办教育。”打开纸袋一看,竟然是80万元的教育基金。
后来,我每回到马来西亚她都拿出二三百万给我。听说其他佛教界人士向她化缘,她却不肯捐出一毛钱。有人问她为什么对我特别,她说:“我这样穷酸模样的老人到佛光山,他毫不嫌弃,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法师。因此,就是要我把一切都捐给他,我都心甘情愿。”
她,就是黎姑。
做功德、做善事要把握机会。社会上有一些人对于“及时行善”非常疏忽,对于“及时行乐”倒是非常认真。有的人想要做善事,但是一拖再拖,等到真正要发心的时候已经没有钱了。特别是做官的人要懂得及时行善,所谓“公门好修行”,否则等到官位一去,哪里还有权势做好事呢?至于商业巨贾,也不要等到别人求助于你才去施舍,自己有余就应及时行善。钱财如流水,流水一去不容易再回来,为什么不及时行善呢?
与王永庆同为台湾石化产业的先驱者赵廷箴曾经说过:“我们会赚钱,但是我们不会做善事,我们需要宗教界来帮我们做功德。”可见社会上有很多人还是乐善好施的,只是不得其门罢了。其实,功德的范围很广泛,并不仅限于金钱,所以人人都有能力做功德。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做功德呢?
其一,以物质金钱来做功德。过去佛教设有磨坊、当铺,乃至施茶、修桥等,以利益众生;近年来,佛教徒也会以物质金钱做功德,支持各地道场发挥弘法利生的功能,如举办文教活动、慈善救济等。另外,现代人工作忙碌,不能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有人也会把平时的储蓄拿出一部分作为善款布施,或以物质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小小布施,对布施者而言不算什么大事,但如“贫女点灯”一般,一钱布施同样获福无量。
其二,以服务奉献来做功德。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今天社会上有一种善良风气是很可贵的,即不少人会到各个机关团体去任义工:到医院里做义工,到寺院里做义工,到学校里担任爱心妈妈,到沙滩、山林、公园、大街小巷去扫地清理垃圾等等,都是以服务奉献来做功德。
其三,以语言赞美来做功德。有钱,用得不当会造罪;出力,你出力他出力,也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比出钱、出力更高一层的功德就是语言赞美。说好话不怕多,一家说好话,家庭和乐;人民说好话,国家安定;全世界的人都说好话,世界则能祥和欢喜。
其四,以心意祝福来做功德。或许你说我没有钱,不会做事,也不会说话,没关系,别人做好事时我心里欢喜,就是最大的功德。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为物质的布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边的,而心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量、无边的。比方“在三宝加被下,希望你健康快乐”、“诚心希望你福慧双增”等,别人做功德我们心存欢喜赞叹,这也跟对方具有同等的功德。
但是,乐善好施也要有原则,不能随便地施舍,否则会生反效果,或是增加别人的困扰,或是引起他人的反感。《增一阿含经》里即说,不可以对无法生起信仰的人布施佛法,因为会引起他的嗔恨之心。犹如一个人患有痈疮,还没有痊愈,又拿刀子去刺伤,会使他更痛不可忍。
所以,布施是有层次的:
一、施舍真理是上等布施。佛教认为上等的布施是给予心灵启发的“法施”,这是许多人最为欠缺的。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钱财、再高的地位,不能明理,不能安心自在,也是贫穷。真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假如能把真理布施给人,把知识技术传授给人,则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还能开发人们的智慧,以此利益更多的人。这就是上等的布施。
二、急公好义是中等布施。当我们看到社会上诸多的不公平,应该勇敢地伸张正义。看到国家的公益团体、弱势团体生存困难,也应该给予赞助,助其发展,以发挥社会急公好义的精神。这是中等的布施。
三、济贫救穷是下等布施。有一句话说:“救急不救穷。”对于一时的急难救济,犹如雪中送炭,让急难困苦的人获得转圜的生机,是莫大的慈善因缘。但是,对于恒常的穷困,有时候是救济不了的,因为这种治标的慈善工作并不究竟。
四、施不甘愿是劣等布施。有的人出钱赞助公益,但是布施之后心里很苦恼懊悔,或是在别人强迫之下捐款,心不甘情不愿,犹如剥去身上的血肉骨髓那样痛苦。这种不是发自内心欢喜的布施是为劣等的布施。
佛光菜根谭
无求的布施,端严高贵,令人感念;
无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赞美。
人人做警察
一个德国青年住在公寓里,时刻都开着电灯,另外的房客看不过去,叫他不用时关掉。青年说:“关你何事?”房客说:“你浪费能源,使国家陷于贫穷,怎么不关我事?”
在美国,儿童喝完汽水后,把空罐子随手丢弃,老婆婆看了非常不以为然,命令儿童捡起来。儿童说:“关你什么事?”老婆婆说:“怎么不关我事,你乱丢东西,制造垃圾,污染环境,我们社区的房地产会因此跌价,这就跟我有关系!”这位老婆婆就是人人做警察的模范。
社会的治安不只是法律的制裁,也不只是警察的责任,应该要全民同心协力。我们的社会需要道德、良知来规范。像现在社会上贪赃枉法、假公济私盛行,怎么能让普通小民心悦诚服呢?一些工商企业偷工减料,仿冒造假,又如何取信社会大众呢?更有邻里之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朋友之间互相猜疑嫉妒、中伤诽谤、能欺则欺、能骗则骗,在团体则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如何能模范整个社会呢?如果充满了愚昧邪见、顽强固执、自私自利的人,彼此你争我夺,经常出现损人又不利己的事,这样的社会怎么会可爱呢?
上层团体、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各种教育机构要共同负起“强国强民”的示范。如从政者应知自己是公仆,不要做官僚;从事教育者,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医护人员要视病如亲;工人要除私从公;商人要童叟无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公而忘私、讲信修诚、惭愧感恩、相互用爱语赞叹、彼此有情有义,则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必然能增加国家的动力。
吾人若希望建立一个道德公义的社会,必须“人人做警察”。警察执行任务,除暴安良,维护公共秩序,但社会之大,不是靠警察就能保卫国家的安全。欲得维护社会秩序,还需要全体国民,人人都有公平、公义、除邪安正的观念,个个都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
中国人的民族性,凡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就会不惜一切地诉讼、打斗、游行、示威,这表示自力救助;但是换成别人的利益受损,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肯奉行公义以尽力保护,树叶子掉下来也怕打破了头,这就是懦弱。
其实,人人都负有化导社会风气的责任,过有道德的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现在的社区喊出“守望相助”的口号,过去我们的社会也尊重一些侠义之士,因为他们维护公理正义。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我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分子,爱护家庭人人有责,岂可制造家庭的纷乱?所以,人人做警察,人人维护公理正义,这是现代人应该建立的共识。
佛光菜根谭
人人做警察,伸张公理,提倡正义;
人人做义工,守望相助,相互扶持;
人人做善人,服务奉献,劝人为善;
人人做良民,奉公守法,尽忠职守。
我是佛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散步,看到一座观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苏东坡疑惑地问:“观音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可她的手上也挂着念珠,也合掌念佛,观音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说:“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问:“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
孙中山说:“信仰就是力量!”人生必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就等于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有了拐杖,可帮助我们跋涉崇山峻岭;信仰又好像是生命的慈航,可帮助我们由凄苦的此岸航向安乐的彼岸!
在信仰当中,邪信是最不好的,等于是以一盲引众盲,不但无法到达目的地,还会因而迷失方向。邪信之上是不信,不信之上为迷信,迷信之上为正信。
一些老公公和老婆婆,手里拿了一炷香,朝神像一跪,嘴里喃喃。虽然别人说他们迷信,他们的精神却因此而有了依止处,他们将因此而能对生命展现希望。
当然,最好的还是正信。正信的条件有二:一、信仰三宝的崇高;二、信仰自我的价值。
我们常慨叹佛世距今已远,所谓“去圣时遥”,但是别忘了还有三宝的力量时时在加被我们!三宝包括佛、法、僧。
佛,比如光一样,光的功用有温暖、照耀、庇护。和光一样,佛陀的慈悲之光温暖我们,佛陀的智能之光照耀我们,佛陀的福德之光庇护我们。
法,比如水一样,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涤、成长。和水一样,法水能灌溉润泽禾苗,法水能洗涤祛除一切污秽,法水能成长滋润花木万物。
僧,比如风一样,风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凉。和风一样,僧宝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宝的德风可以流通社会,僧宝的德风可以清凉众生。
佛、法、僧,三宝的重要性就好比阳光、雨水、空气(风),看来都很平常,实则缺一不可。“日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宝”,“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宝”,无此则精神慧命难以成长,无此则心灵世界无以升华。
虽然信仰伟大崇高的三宝重要,但还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问你们:佛是谁?三宝是谁?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诉你:你就是佛!你就是三宝!什么三宝?自性三宝!佛陀成道时说“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我是佛”,多么明理,多么自在!
承认“我是佛”有些什么好处呢?
第一,我会改过迁善。一个人能直下承认“我是佛”,怎能不改正过失?怎能不努力向善呢?承认自己是佛,对自己最基本的贡献就是改过迁善而能获得大利益。
第二,我能见贤思齐。我既然承认“我是佛”,怎能不向“如来行处行”呢?诸佛菩萨有大慈大悲,我能没有慈悲吗?诸佛菩萨有大智大慧,我能没有智慧吗?
第三,我有包容雅量。佛陀的度量能包容天地,我能没有容人雅量吗?我既承认“我是佛”,就不会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我既承认“我是佛”,就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人之心恕人”。
第四,我能随缘放旷。随缘的人生多么美丽,放旷的人生多么豁达!我对于“诸恶莫作”的发心,要能随缘;我对“众善奉行”的作为,要能实践。我放大自己,开拓前程,我朝着菩提道努力前进,奋勇作为;我在随缘放旷的生活里,能够担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
第五,我能无私无我。“我是佛”了,过去的私心执著我会根除,过去的颠倒妄念我会谢绝。我以“无我无私”的心做人做事,我以“无执无求”的态度服务人群;既然无私无我、无执无求,我会尊重别人,我会包容一切。或许我一时的作为难以十全,但我会以恒心、愿力,经常祈求“我是佛”,让我心中之佛渐渐发光,在我心中点亮明灯,让我的自私、我执,都能在净光下消除。
第六,我能自觉行佛。“我是佛”了,我会自觉别人的教导只是一时的启发,今后我必定要自觉。我自觉内心的烦恼深厚,我必须要勇敢去除;我自觉我的计较、得失、妄想很多,我也得奋力去对付。我自觉我的做人不够圆满,自觉我的学问不够厚实,自觉我的专长太少,自觉我利人的方便不够,所以我要努力充实自己。佛陀的慈悲、般若、解脱,我都能奉行,以期我能像佛陀一样解脱自在,因为我已承认“我是佛”了。
佛光菜根谭
用舍心广结无量善缘,
用净心远离贪染色欲,
用禅心安顿顺逆境界,
用愿心创造圆满人间。
真假
两个天使借宿,到了一个富有的家庭,主人让他们在冰冷的地下室过夜。铺床时,老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第二天,两人又到一个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对他们非常热情。第二天一早,农夫和妻子都在哭,原来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天使很愤怒,质问老天使为什么没有阻止奶牛的死。
老天使说:“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晚,死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世间万事,似真似假,似假似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扑朔迷离,真教人无所适从。
其一,谣言是非真真假假。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只是今日社会谣言充斥,我们的智者在哪里呢?现在一般民众都靠媒体的报道传播作为知识的来源,其实媒体报道,电视谈的、报纸刊登的,大部分都与事实有出入。
其二,梦中情境真真假假。人生如梦,但在梦中的人生又会做梦。日有所思,可以成梦;往昔旧事,可以入梦;颠倒妄想,也会成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梦谁先觉?梦里人生不容易觉悟。在梦中,人我是非、山水风景、荣华富贵、穷通得失,煞有介事;一旦梦醒,是真是假,难为人生论断。有人以梦为真,有人以梦为假,梦境真真假假,能信吗?
其三,人情冷暖真真假假。人们经常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满面的笑容、满口的赞美,未必真心;一副严肃的态度、不很中听的语言,未必是假。男人可以装扮成女生,女人也可以装扮成男人,是男是女,是女是男,岂不知人情冷暖,真假难测?
其四,哀乐人生真真假假。人生的际遇,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悲苦哀愁,所以说人生酸甜苦辣皆有。但是,有的人在穷苦潦倒的时候不改其乐观豁达的心境,有的人在富贵荣华的时候烦恼重重,真教人迷惑:世间究竟富贵好呢,还是贫穷好呢?其实,哀乐都是相对的,悲哀的未必是真的悲哀,快乐的未必是真的快乐。如果人生能化悲哀为力量,在快乐中不要得意忘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又能奈何我们呢?
其五,颠倒妄想真真假假。《般若心经》开示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也就是不为颠倒的是非所迷,不要以真为假、以假为真。佛陀成道时,在觉悟的世界里观察到世间众生都在颠倒中生活。你跟他说“真如佛性”实有,他认为是假;你和他讲吃喝玩乐是人生的苦本,是虚幻不实的,但他执假为真。所以,众生以真作假,以假作真,如此颠倒妄想,积非成是,佛陀也不禁为之深深慨叹,感到无奈。
其六,世间万象真真假假。世间万象对人的迷惑,就如一个旅人,明知枯井里有毒蛇盘踞,但因井上有五只蜜蜂滴下五滴蜂蜜,让其忘掉身边的危险,一脚踏下去了。人生受苦的时候觉得万念俱灰,一切皆空;在遇另一番境界时又是自我迷惑,颠倒妄想。世间万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到大彻大悟,谁能分清呢!
佛光菜根谭
因果不可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真理不可欺: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假之后,必有平衡。
发心
一个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度人的心。某次外出,跟在他身后的徒弟偶然想:“众生如此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救度众生。”师父有“他心通”,知道徒弟发了大心,立刻停下来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想:“惭愧啊!这种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
又走了一段路,前面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徒弟忽然又想:“唉!就连这水塘里的蚂蚁我都没办法救度他们,哪里能度天下众生呢?”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的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
《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人们所想到的,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佛学在基本上就是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
人们不但应该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中国,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向。年轻的时候先学习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能、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
发心,发什么心?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为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哪一种宗教、哪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无论从信仰里信好信坏,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的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心甘情愿地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得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佛光菜根谭
每日说一些欢喜的话,
每日做一些利众的事,
每日读一些益智的书,
每日度一些有缘的人。
看破生死的智慧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人,有没有来生
1984年,威廉·帕克因为杀人而被判刑。在囚房内他开始研读佛教,7年后,帕克成为堪萨斯州监狱内唯一的佛教修行者。帕克说:“最大的禅思是对死亡的思考,我必须掌握死亡,尽管对死亡我仍然觉得棘手。佛教说死亡是一个大谎言、一个大迷惑,我现在知道,这个有形的身体是工具会死亡,但里面的东西将会继续生存下去。”
随着死刑日子渐渐接近,新道法师为帕克举行了受戒仪式,帕克有了新的法名“永恒的山”。在证书上,一位法师为他题写:“当你离去时,要有像山一样的尊严,相信你的生命是持续不断的。”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哪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
也有人说,人有来生,一颗颗种子种到泥土里都会再开花结果,会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这也是迷的常见。
说人死了以后没有来生的断见,和说人死了以后一定会做人的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转,六道轮回,行善的人间、天上,行恶的地狱、恶鬼、畜生,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一粒种子播到土里,在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具足下,就会生长、开花、结果。怎可说人死就没有了?但是,从因到果,其中的缘分也是很重要;如果只讲因,抹去了最重要的缘,这是最大的迷惑愚痴。
本来是高官,只因作奸犯科,锒铛入狱为囚,牢狱的生活待遇连猪狗都不如。从现世报看来,人的一生所行所为都能影响祸福及幸与不幸,一切都能改变,何况来世在时间有春、夏、秋、冬,在世界有成、住、坏、空,在心念有生、住、异、灭,在人生有生、老、病、死。宇宙和人生一切万物都是环状的,好像时辰一再向前走,但是在十二小时中它是走不完的。人生,生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向前走也会回头,不是直线的。日出日落,去了会再来,都是在说明人有来生。人有来生才有希望,但也要有善缘。善缘善报,这就是悟者的世界。
我常喜欢拿换衣服来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旧了,就换一件新的;这个躯壳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身体。我也常以搬家来比喻生命的转递:这个房舍破旧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问题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如果你有钱,可以换一件更美丽的衣裳,或是可以搬到更豪华的高楼大厦去住。这资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没有资本,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积那么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来的衣服当了,把原来的房子卖了,那么你只好换一件褴褛的衣服去更简陋的房子住了。
人死后,生命的转递是怎样的情况呢?《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将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人将断气时的种种可怖,所谓“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人都想知道未来,其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欲知人有没有来生,因果循环,你也可以现在推想未来,当下悟道,就可以知道三世一体、三千一念。
人有没有来生?业,维系了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正是“莫以为作恶,来生不报;莫以为行善,来生不偿”。人类最大的愚痴就是以为没有来生,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对未来没有亲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来世。其实,空气你也没有看到,电波你也没有看到,甚至爱心也没有看到,但是,你能说没有吗?
基因可以改变人种品质,善恶因缘可以改变人生未来,人世间的迷悟不可不慎!
佛光菜根谭
人有大小,法无尊卑;
人有生死,佛无去来。
生命的解脱
从前有一位飞锡禅师,他跟同参们说:“人卧着死,你们看过没有?”
同参们说:“当然看过。”
“那么坐着死,你们可曾看过?”
“也曾看过。”同参们当下说出几个例子。
“那么站着死,你们可曾见过?”
“虽然稀奇,但是也见过。”
“那么,头朝地,脚朝天,倒立着死呢?”
同参道:“这种死法,未所见闻。”
飞锡禅师道:“好!我死给你们看。”说完做个倒立姿势就死了。
在笑谈间解决了生死大事,这是何等的豁然、达观!这不正是解脱了吗?解脱者的生命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呢?他不用将解脱寄托于未来,也不妄想当下“不病、不老、不死”。生命的解脱,当下你就可以获得。
生命的解脱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一个人只要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就不得解脱;只要我们能对足以让我们忧悲苦恼的事淡然处之,那么我们就解脱了。
生命的解脱是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一般人喜欢患得患失,有则欢喜,无则烦恼,得则高兴,失则悲伤。一心系于有无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生命的解脱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这世间加诸我们身上的拘束障碍当然很多,以一个解脱者的心灵观之,无论是多大的拘束障碍,他都不当是一种困难,再大拘束障碍都不会困扰一个解脱者的心灵。
生命的解脱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任何人都一样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的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的一样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脱者和不解脱者)对生老病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没有信仰者,即没有解脱的人,对生则喜,面临老死时的那种惊惶、死怖、颠倒真是难以言喻;而对解脱者而言,他的感受是,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样的实相。
过去有一位庞居士,全家信佛。一天,庞居士及其夫人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了,正在耕田的儿子手上还拿着一柄锄头,一听到这个消息,叫道:“哎!他们怎么去得如此之快?我要去追他们!”当下就立化往生了。你们看,虽然是死亡,这种死法岂不美哉!
佛光菜根谭
提升心灵,放宽眼界,自能海阔天空;
放下执著,随缘放旷,自能超越生死。
寿命
我12岁出家,今年已70岁,这期间不曾放过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再过10年,我就80岁了,从20岁担任白塔国小校长算起,这期间我就工作了60年。这6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抵得过5个人,这样算起来,我的寿命就有300岁了。
中国人一向追求“五福临门”,五福中又以“长寿”为第一。寿命长,到底好不好呢?一个人如果活到120岁,想必100岁的儿子已经先他而去,甚至80岁的孙子也差不多快要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长寿好吗?另一方面,从身体的机能来看,120岁的老人,牙齿应该掉光了,吃东西必定很困难,耳朵的听觉想必也不灵敏,乃至眼睛的视力也已模糊看不清楚,这样“耳不聪,目不明”的生活有意义吗?生命应该随顺自然,活到一个适当的岁数也就够了。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肉体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能对世人有贡献。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业,吾人应该在身体的长寿以外追求另外的寿命:
其一,语言的寿命。世间有的人说话,即说即逝,没有人记忆;有的人说话,成为学说、格言,能够留传、教化人间,这就是语言的寿命。例如我们现在经常引用“佛说”、“孔子说”、“孟子说”,就表示这许多圣人语言历经千年仍然有生命。
其二,事业的寿命。有的人缔造伟大的事业,让千万人受益。像大禹治水,至今南京还留有大禹治水碑记;再如螺祖教人养蚕,至今身穿丝绸衣料的人都应该怀念螺祖。这就说明,事业的寿命可以长存。
其三,道德的寿命。“典范在宿昔”,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死以全节的道德馨香遗留千古,让后世缅怀,这就是道德的寿命。
其四,信仰的寿命。每一个时代都有人为了传承信仰的寿命而发心奉献。例如有人兴建寺庙,千年长存,有人印刷经书,万世流传。另外,也有人从宗教信仰里断除烦恼,解脱自在,把生死当游戏。例如,船子禅师水面吹笛而亡,庞蕴一家生死来去自如,慧远大师念佛发愿,亲见弥陀接引。这些人在宗教上建立解脱的生命,不也是非常可贵吗?
其四,智慧的寿命。古今很多科学家的发明至今依然造福着人类,不就是他们的智慧长存人间吗?很多哲学家的智慧哲言,不时为世人引用。例如佛陀,他的般若智慧至今仍在世界放光;例如司马迁,虽然身体受刑被摧残,但他的智慧化为史书,流传千古。所以,智慧的寿命是不死的。
其五,共生的寿命。中国人讲究传宗接代,把生命当成接力赛,一棒接一棒。更重要的,中国人重视生命的意义,有人为宗族争光,有人为国家牺牲,有人怀抱全人类,开创“同体共生”的寿命。如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为国家的寿命、社会的寿命、世界的寿命、人类共同的寿命而奉献,小我的生命才有价值,所以小我不及大寿也。
佛光菜根谭
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达人以无量寿命为安;
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达人以慈悲无我为实。
死前交代
清朝咸丰年间,日本首相陆奥中光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得了不治之症。小女孩在临终之际对父亲说:“爸爸,我就这样死去,实在不甘心。尤其是,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知道。”
“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好了。”陆奥中光说。
于是小女孩就问:“爸爸,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我即将死亡,死后我又到哪里去呢?”
这位一向智足多谋的首相,一时瞠目结舌,无法回答。
人“生了必然会死”,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但是下面还有一句“死了还会再生”。依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生了会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没有止息的。生不足喜,死也不可悲,生死本来就是一个环形的关系,何必把生死割断,觉得生则可喜、死则可悲呢?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生时要活得逍遥自在,对死则要预作安排,使死能像解脱一样美好。既然人都要面对死亡,应该早作交待,不要等到临死时手忙脚乱。
关于死前交代,略述如下:
一、撰写遗嘱。人在世间生活几十年,结下很多因缘关系,当然有很多的牵绊,到了死亡的时刻,即使有万般不舍,又能奈何。不过,要懂得生前用遗嘱交待,你欠别人的、别人欠你的,都可以作个说明。甚至你想做什么、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也可以在遗嘱里交待清楚。只要是属于个人的私事、想法,都可以在遗嘱里书写明白。例如宋朝爱国诗人陆放翁的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在临终时最牵挂的就是国家的复兴。
二、处理遗产。一生努力,临死前总会有一些遗产。有的人,生前就懂得布施行善,因为“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别人的”。自己有钱不用,留给子孙,有时反而让子孙为争财而起纷争,乃至养成子孙好吃懒做的习性。在美国,有一些非常可爱的野生动物,十分讨人欢喜。但是美国政府规定,不可以擅自喂食,是担心野生动物依靠人类喂养习惯了,会削弱它们天生的求生本能。因此,我们对子孙应该遗留道德、技术给他们,不一定非要把钱财留给他们。钱财可以留给慈善、公益团体,通过这些可靠的团体把一生辛苦经营所得回馈给十方,这才是明智之举。
三、安排葬法。人的后事处理也很重要。有些家族由于各人主张不同,会闹得不愉快。最好本人生前明白交待,如嘱以火葬,自己先可拟一个讣文,敬告亲友:“本人深知生死无常,自然之事。今世缘已了,回归本原。本人生性简朴,往生后不宜铺张闹热,不用乐队,不可杀生祭祀。灵骨投之大海,不敢劳驾他人为个人生死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儿孙本诸平常的教诲,善做人,好好服务社会。生命来之于自然,又回归到大自然,望能为我庆贺,是所至祷。”
四、遗爱人间。临终之前,你希望留些什么来遗爱人间呢?写一篇文章?发表劝世益人的言论?济助孤苦残障人士?捐赠奖助学金?或是在某地修桥铺路?乃至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只要你能为世间留下一些贡献,应该就是圆满人生的终了。
佛光菜根谭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自杀的结果
据有关统计,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倍……
自杀的结果是什么?是痛苦!
人为什么要自杀呢?必定是遇到痛苦、羞辱、难关,不得已,想要用死来获得解决问题。其实,自杀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衍生更多更大的痛苦。
自杀是自私的行为,自杀者以为可以一死了之,却留下了难以排解的痛苦给朋友、家人,令生者情何以堪!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世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自杀来逃避呢?有了问题,可以请长者开导,请朋友建言,请家人帮助,为什么要自杀呢?真是懦弱到了极点!
自杀是愚昧的行为。自杀者对问题想不开,就是愚昧。因为愚昧无明,因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时心结解不开,才以自杀来逃避现实。
自杀是苦上加苦的行为。自杀者不但肉体上痛苦,也会增加心灵上的折磨。
如果死后无知,何必以自杀来了决生死?自杀后如果有知,回首往事,难道就不苦了吗?
《自杀的真相》一书说,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的暂停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会悠悠醒来,却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自杀的人因为生意失败、情场失意、理想失落、因意外灾变而失去所有,在一切皆空的情况下受不了“无”,故以自杀来求得解脱。
社会上很多人有烦恼、有压力、有责任、有欲望、有得失,因为太多的“有”推不开,于是以自杀来逃避现实。
自杀也是杀生,业报很重。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自杀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是弱者的行为。世界上最残忍的事,就是把一个生命结束,尤其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佛教讲“无常”,面对困难挫折,只要我们肯改善因缘,一切都会过去;只要我们肯改变现状,自能迎向美好的未来,这也是生命的可贵之处。希望吾人都能善自珍重,好好活出希望,活出自在,活出平安,活出光明。
佛光菜根谭
平安就是福报,功德就是寿命;
知足就是富贵,适情就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