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精神篇

入不二法门ooH中华典藏网

一多不二,ooH中华典藏网

空有不二,ooH中华典藏网

是非不二,ooH中华典藏网

善恶一心。ooH中华典藏网

须弥山与小芥子ooH中华典藏网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ooH中华典藏网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ooH中华典藏网

比如业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轮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业、受报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荣华富贵与贫贱困顿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业牵制的结果。并非什么神明所能赐与及主宰,真正能掌握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业的价值便是自己的行为决定一切。业的意义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谁也改变不了。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所彻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觉悟了生命的轮回,体证了“生命随业在流转”、“维系生命的力量是业力”。ooH中华典藏网

比如因缘。佛陀悟道,悟了什么道呢?是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缘、缘起当中。宇宙中的万法都仗缘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独自存在,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关系。我们生存世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谢因缘。譬如每餐所吃的饭来自于商人贩卖的米,商人贩卖的米又来自于农夫的耕种,农夫所播下禾苗种则需依赖阳光、空气、雨水、肥料……如此等等因缘的集合,才能成长!从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么多人的血汗辛劳、那么多种的因缘条件,可知来之不易,难道我们不应为此而感谢吗?我们要搭车,要有司机的驾驶;要看电视,要有演艺人员的表演……宇宙之间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缘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值得我们铭谢再三!但是,因缘观不是知识论辩的范围之内,因缘必须要从修证中才能真正地体验,才能真正地了悟。ooH中华典藏网

比如空性。一提到“空”,人们就会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还是“有”,有什么呢?有“空”的观念!ooH中华典藏网

其次,我想应该找到大我的人生。光是为了自己,光是为了个人的物质生活庸庸碌碌地穿衣吃饭,如同衣架饭桶一样的人生就太没有意义了!所以要找到大我的人生,把我们的生命和一切众生相应成为一个共同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命扩大到世间之上,到处都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到处都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若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篱拆除,则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现在眼前——男女老少无所差别,你与我与他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来临也只死了肉体,死不了永恒的真我。ooH中华典藏网

当衣服破了,可换套新的衣服;身体坏了,同样可换个新的色身。这道理虽然相同,但当“我”搬家时,由于业力的不同,因而有住体面的高楼大厦与微贱的茅舍矮屋之差。唯生命的价值是不二不异。ooH中华典藏网

懂了以上的道理,就能感到人生前途的无限光明,就能对未来的生命生起无穷的希望。这便是学佛给我们的真正受益。我们若能进一步追寻到佛法的真理,则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绿色杨柳无非如来法身,潺潺流水、鸟啼莺叫皆是如来说法。此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也。从前的禅师们有些闻打铁而开悟,有些见花落花开而见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ooH中华典藏网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我自己!ooH中华典藏网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本来面目!ooH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ooH中华典藏网

关闭六根之贼,禁足妄想之心;ooH中华典藏网

正观三毒魔军,清净身口意业;ooH中华典藏网

了悟五蕴非有,不受烦恼缠缚;ooH中华典藏网

如是实践之人,方为有道圣者。ooH中华典藏网

精神修持的好处ooH中华典藏网

时自在——命自在;处自在——心自在;ooH中华典藏网

物自在——舍自在;周遍自在——业自在;ooH中华典藏网

大小自在——生自在;有无自在——心自在;ooH中华典藏网

动静自在——信自在;深浅自在——愿自在;ooH中华典藏网

无碍自在——法自在;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ooH中华典藏网

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最主要是重视实践,也就是修持。《金刚经》有一句经文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觉得这两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有很深的涵义。将此二句经文演绎开来,即为: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相反,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贪嗔痴,当你在行布施时一直抱着沽名钓誉的心,这时,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ooH中华典藏网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精神修养,我以为用佛教的方法来修炼精神不失为一种好的修行。修持有很多好处,我归纳为下列六种:ooH中华典藏网

弥兰陀王曾为此事问那先比丘道:“佛陀没有修持吗?怎么也有那么大的嗔恨呢?”ooH中华典藏网

那先比丘回答:“好比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被树根、树枝绊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种情形,并不能责怪大地,大地并没有动摇,只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并无好恶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连本身的问题,佛陀并没有动摇他的喜怒。譬如我们看到父母打骂子女,或者看到部队长官训斥属下,有时候也很严厉,其实那是慈悲,并不是嗔怒。”ooH中华典藏网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能的人最可贵。从前我在丛林里参学,当时所受的教育可以说是打骂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乱看,嘴巴不可以乱说,否则随时都要挨打挨骂。例如在禅堂里参禅,无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在那种情形之下,打也好,骂也好,看起来都与佛法无关,或许有人会认为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事实上,为了加速一个人的完成,为了求证佛法大意,有时候却不得不如此,因此这个时候的打或骂也都变成了佛法。所谓棒喝下的禅悟,就是此意。ooH中华典藏网

精神的提升需要苦修,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来提升自我呢?ooH中华典藏网

一、如何处理衣食住行ooH中华典藏网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也不能故意穿着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着太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ooH中华典藏网

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必拣挑。佛陀曾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粒米维艰,来之不易,因此吃饭时不能作贱饭粒,应想到农夫的辛苦,应带着感恩的心情欢喜地受食。ooH中华典藏网

至于住、行,当以方便为宜,不应尽贪求享受。以佛法来说,一个修行的佛弟子要时时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糜烂,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住,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不必萦萦于物质的追求,而为物欲所束缚。ooH中华典藏网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ooH中华典藏网

一个修行的人,虽然不必太重视于身心的安适享受,但也不能过分虐待自己的身心。有些人非山珍海味不能进食,非绫罗丝绸不能为衣,非高楼洋房不能为屋,非轿车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试问又如何修行办道?有些人反其道而行,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么来修行佛道?佛说“人身难得”,又说“借假修真”,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弟子要适当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自己迷失于物质的诱惑,又能精进于修行办道。ooH中华典藏网

《法句经》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心地观经》说:“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佛陀曾说,一个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久坐不饭;二、食无贷;三、忧愁;四、疲极;五、淫佚;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ooH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应该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虽四大假合的色身,却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ooH中华典藏网

三、如何和谐人际关系ooH中华典藏网

人应该如何与别人相处?我以十六个字作为相处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一般在人我之间发生争执,不外乎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无,我乐你苦,我对你错”等问题。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让给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争执就无从生起;在物质上把多的、有的给他人,在工作和享受上把轻便的、快乐的给他人,凡事错的自己承认,果真如此,则人我之间绝无争执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够和乐相处。或许有人会以为,把大的让人,把物质、享受等让人,自己承认一切错处,这岂不成为天下最大的傻瓜吗?其实,大智若愚,那被认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有智能的。世间上的物质不论积聚多少,终有散失用罄之时;拥有崇高的权位,在位时叱咤风云,得心应手,当大限来到时,依然如过眼烟云。辛苦争得来,又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人生所要争取的,除了名位、物质、享受外,还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遥自在的人生。众人要的功名富贵留给他们,众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持有,如此则不但在人际间可以与人和谐相处,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获得良多。ooH中华典藏网

四、如何使用金钱财物ooH中华典藏网

佛陀曾说:“金钱是毒蛇。”但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却不能没有金钱财物,妻子儿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药费,如果没有钱财又如何安置他们呢?但是,若一味地为赚钱而拼命,毫无精神的修持生活,钱财再多,这种人生也未免太没有意义了。ooH中华典藏网

金钱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顾虑它是毒蛇,关键是是如何使用金钱。若尽管储存、积聚,却不知修福、不知供养,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益处?当一个人无常来临、大限一到,还不是赤手空拳地离开人世,留下庞大的家产,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兄弟阋墙,这岂不是枉费了一生的辛劳?ooH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ooH中华典藏网

用慧心观照五蕴皆空,ooH中华典藏网

用自心领导六根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用信心开发自我潜能,ooH中华典藏网

用慈心与人和谐相处,ooH中华典藏网

用孝心重整伦理道德,ooH中华典藏网

用爱心拥有快乐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用悲心成就利生事业,ooH中华典藏网

用喜心涵容宇宙万有。ooH中华典藏网

修身与修心ooH中华典藏网

深山的古寺里有一个修行的老和尚,魔鬼想来破坏他的道行,ooH中华典藏网

就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他面前想恐吓他。老和尚一看,说道:“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又用更慈和的口吻说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然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ooH中华典藏网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怪物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ooH中华典藏网

魔鬼看那老和尚还不怕,于是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老和尚平静地说:“没有手也很好,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ooH中华典藏网

魔鬼这样那样地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魔鬼干脆变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怪物。老和尚看了,又说道:“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随便上酒家、跑舞厅了。”ooH中华典藏网

修身,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等。ooH中华典藏网

记得我年轻时,有一次害咳嗽,喉咙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因为在佛教里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较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心里想: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做个哑巴也好。ooH中华典藏网

又有一次,我害了风湿症,约有一个月躺在床上不能动,医生也说必须要将腿锯断,否则很危险。有人很替我挂念,可是我心里想:锯断也无所谓,省得在外面东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里读读书、看看经、写写文章,也是一样啊!ooH中华典藏网

对于怎样修身,怎样修眼,怎样修耳,佛法里都有很好的指导。ooH中华典藏网

我15岁在戒场受戒时,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叫我们眼睛不准乱看。因为那时还只是个小孩,有时候听到外面有一点动静就举眼要看,老师马上一个巴掌打下来,一边还骂道:“看什么呀!这里有哪一样东西是你的?”我心里就想:“不错啊!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啊!”有时候嘴巴好讲话,有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建议、饶舌,才一开口,又是一个巴掌打下来:“你讲什么?这里是什么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心里一想:“不错啊!这里是佛堂,怎么能轮到我讲话呢?”因此,一再限制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说。后来我干脆不讲话,噤语了。我有大约一年不讲话的经验,这中间我获益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过去老师对我的严格打骂,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ooH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除了修身,还要修心。我们的心好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人把一个如同盗贼般的心养在家里,专门破坏好事,说起来未免太危险了。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ooH中华典藏网

常听到有人埋怨,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翻来覆去,心猿意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把握住吗?所以要修心,令心能听自己的指挥。ooH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而心理上的贪嗔痴则不易对治。举个例子: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而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样,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凡事常发脾气,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发脾气的嗔恨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使问题越弄越糟。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有时候很聪明的人也是愚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生病了以后,就变成了痴。愚痴如同糠一样,糠把白米遮盖了。一个人如果愚痴,即障碍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无明频起,对于世间的真理则不能了解。ooH中华典藏网

身心的修行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得很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样,其实心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杀盗邪淫”,这是最下等的。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内心却很慈悲,真正很有道德。身心皆行道,内外一致,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ooH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ooH中华典藏网

贪心要用舍心来对治,ooH中华典藏网

嗔心要用慈心来驾驭,ooH中华典藏网

痴心要用智心来领导,ooH中华典藏网

慢心要用虚心来管理,ooH中华典藏网

疑心要用信心来感化,ooH中华典藏网

染心要用静心来去除,ooH中华典藏网

乱心要用定心来影响,ooH中华典藏网

妄心要用真心来掌控。ooH中华典藏网

道德的光辉ooH中华典藏网

宋朝道楷大师得法后,大扬禅门宗风。一日,皇上遣使颁赠紫衣,赐号定照禅师。大师表辞不受。皇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亲至大师处,表达朝廷褒奖之意,大师亦不领受。因此触怒皇上,交州官收押。ooH中华典藏网

州官知道大师仁厚忠诚,悄声问道:“大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没有!”大师回答。ooH中华典藏网

“如果说是生病,则可免于法律惩罚。”州官诚恳地想为他开脱。大师厉声答道:“没病就没病,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州官无奈,遂将大师贬送淄州,闻者皆流涕不已。ooH中华典藏网

道楷大师德行崇高,操守严谨,虽受朝廷至荣,却辞而不受,虽遭州官惩罚,却忍辱不欺,这种由于信仰而生出的忍耐功夫堪为后人楷模。在佛教中,我们崇尚怎样的道德生活呢?ooH中华典藏网

一、随喜的道德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说一声“你早”或“你好”,这就是随喜布施;见到人给其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种随喜布施。ooH中华典藏网

随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去实践。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馐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尝,你会觉得食物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与你共守,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甚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就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请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亲切的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唐朝的智舜禅师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师坐在树下养息。一只野鸡被猎人打中,受了重伤,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个小生命。猎人跑来向禅师讨回野鸡:“我的野鸡呢?还给我!”“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禅师开导着猎人。“你不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下酒菜吗?”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拿起随身携带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猎人,说道:“这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智舜禅师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体表现。ooH中华典藏网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一切菩萨的发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众生的苦难,而愿意去代为承受。古人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应该把慈悲的道德带入生活,并且努力去实践!ooH中华典藏网

三、惭愧的道德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惭愧就是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和心念,应感觉羞耻,知道忏悔并改正。《佛遗教经》上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虽然犯了过错,如果知道羞耻,穿上惭愧的衣服,过去的瑕疵可以去除,显得无比的庄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强调改过的可贵。ooH中华典藏网

对一个有过错的人,不要轻视他,只要他发惭愧心,知道忏悔,白布上的一点污秽可以用水把它洗干净。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点就痛加指责,比起家里所用肮脏不洁的抹布,这小小的污点又算得了什么?就因为白布很洁白,稍有不净,人人见之;比起脏得找不到一点点洁净的抹布,更有机会还给它本来清净的面目。“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ooH中华典藏网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胡适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的得失成败,冥冥中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是,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你自己造作出来的。幸福、悲惨的选择,主权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结果是自己行为决定的。ooH中华典藏网

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发泄内心的忿闷。他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话声刚落,幽谷里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这个小孩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间上所有的人都恨我。”母亲问明原委,于是牵着孩子的手,回到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的声音。ooH中华典藏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爱才能赢得爱,以恨对待恨,恨意只会加深。ooH中华典藏网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ooH中华典藏网

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们的身心所制定的种种规矩。有人或许会认为戒律是束缚行动自由的枷锁,何必自找麻烦,受戒律的拘束。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遵守戒律,确实不违,反而能够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脱。ooH中华典藏网

人,要从愚痴迷梦中觉醒,才能认识生命的真谛;ooH中华典藏网

人,要从向外贪求中回头,才能找到内心的宝藏。ooH中华典藏网

心内的般若ooH中华典藏网

八指头陀寄禅长老幼年没有读过书,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脱口而出一句妙诗“洞庭波送一僧来”,众人皆惊叹。ooH中华典藏网

这句诗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寄禅长老没有上过学,怎么能作出这样的好诗呢?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能。心内的世界灿烂,多彩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内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能,发掘本性里的能源,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必须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ooH中华典藏网

什么才是心内的般若?ooH中华典藏网

其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心内的般若。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能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心内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ooH中华典藏网

其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心内的般若。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ooH中华典藏网

其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心内的般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ooH中华典藏网

其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心内的般若。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心内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自己的根,找自己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就从自性般若中流出。ooH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ooH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ooH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ooH中华典藏网

心的主人ooH中华典藏网

从前一个大富翁有四位夫人,他最宠爱年轻娇美的四夫人。后来,富翁患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他对四夫人说:“我平常对你最好,你陪我一同死好吗?”四夫人惊叫道:“不!生时同在一起当然好,但死后在一起有什么好呢?”ooH中华典藏网

富翁又向三夫人要求,三夫人说:“我年纪还轻,以我的美貌还可以改嫁,怎能跟你一道死呢?”ooH中华典藏网

富翁问二夫人,二夫人摇手说:“家务事一向是我在料理的,我总不能不顾家啊!”ooH中华典藏网

富翁无可奈何,最后对大夫人说:“我过去对你太冷淡,我现在就要死了,一个人到阴曹地府非常孤单,你愿意随我一起去吗?”大夫人极其庄重地回答:“嫁夫随夫,我当然愿意陪你一道去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ooH中华典藏网

这个故事中,富翁生前时刻离不开的四夫人可以喻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喜欢把身体装饰得年轻美丽,但年轻美丽并无助于我们的未来。想要再嫁的三夫人就是喻指我们的财富,人一旦死后,所有的财富都会变成别人的。照顾家务的二夫人则是喻指曾经患难与共的亲友,在我们即将去世时,这些亲戚朋友在世间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也因此,顶多只能在送葬的行列中送上一程。而那一向不受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生前只知道贪恋五欲、眷顾亲朋、保养身体,而往往忽略了我们的心识。直到一期生命结束时什么也不能带走,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识,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就是这个意思。ooH中华典藏网

我们的心不只是这一生属于我们,而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都属于我们,我们却经常忽视它。明知身体顶多用几十年而已,我们却用尽各种方法来保护它。至于金钱的保有,盗贼可以抢劫我们的钱,水火可以吞噬我们的钱,不肖子孙也会挥霍我们的钱;钱财原本是五家所共有而非我们一己所私有,我们却用种种方法来保有它,而不去爱惜远比金钱更宝贵的心。ooH中华典藏网

我们平时看得见别人的脸,却看不见自己的脸;我们有时知道这事那事,却很难知道自己的心。常听有人说“你不了解我”,其实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心才可能认识自己,然而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先从几则中国成语来看对于心的一些比喻。ooH中华典藏网

我们形容心意不定说“三心二意”;形容心思飘忽散乱说“心猿意马”;如果濒临疯狂,凶猛可怕,我们就形容为“心如狂象”;一旦此心突发奇想,妄念迷心,我们说是“鬼迷心窍”。除了用鬼怪、动物来比喻,我们也用植物、矿物来形容心的无情,如“心如冰水”、“心如铁石”,心实在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有时候我们又用“心为画师”、“匠心独运”来形容心思的巧妙,能造就种种不凡的事物。有时也说“心如怨贼”,既占据我们内中的殿堂,又鼓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诸根去做各种坏事。王阳明说得好:“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ooH中华典藏网

佛经上常用随色牟尼宝珠来引喻人心神妙、变化莫测而无可捉摸。所谓“随色”,是说它能随色而变,珠近红色则变红,近黄色则变黄,置于天堂则变天堂,置于地狱则变地狱,置于佛前则变佛,推之饿鬼畜生、男女老幼、贩夫走卒之前,亦皆随类而变。而珠之本色无法得知,心之本形一无可寻,这就是珠所以名珠、心所以名心的意思。ooH中华典藏网

另一种相反的情形在医学昌明的今天也不乏其例,那就是脑细胞已死、分别能力已断绝、仅靠着各式导管输送养分而“残存”的植物人;因为无心,就算活着,已不是真人了。ooH中华典藏网

大部分时候我们把心看作一位领袖,而有“心君”、“心王”之称。心统领了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骸,好的“心王”能够领导我们成就许多功德,如果领导不当,便会使我们走入歧途,造成祸害。ooH中华典藏网

心是我们真正的主人,但这主人常亏于职守。元朝许衡在一次兵荒马乱中逃到河阳,几天下来又饥又渴,连水都喝不到。路边刚巧有梨树,众人争先恐后地取食,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襟危坐。旁人疑惑地问他:“吃了这梨子,既可解饥,又可解渴,你干吗不吃啊?”许衡神态自若地回答:“这梨子是别人所种,是有主之物,怎么可以随便摘食呢?”众人哈哈大笑,纷纷说:“现今人家都在逃难,这梨树的主人不知逃到哪里去了,何必管他呢?”许衡正色道:“难道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了,连我们自己内心的主人也不在了吗?”ooH中华典藏网

假如我们的心能够为自己做主,何必去求神问卜呢?如果我们的心有主人,又何必去听信别人的是是非非、谣言谄语呢?ooH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ooH中华典藏网

存好心是——ooH中华典藏网

以真诚心对治虚假心,以般若心对治愚痴心,ooH中华典藏网

以慈悲心对治嗔恚心,以感恩心对治怨恨心,ooH中华典藏网

以虔诚心对治轻慢心,以公平心对治偏狭心,ooH中华典藏网

以包容心对治怨惩心,以进取心对治放逸心,ooH中华典藏网

以淡泊心对治虚荣心,以改过心对治执迷心,ooH中华典藏网

以惭愧心对治无耻心,以恒长心对治无恒心,ooH中华典藏网

以律己心对治纵欲心,以积极心对治消极心。ooH中华典藏网

怨亲平等ooH中华典藏网

佛经上记载的常不轻菩萨,每当外道以恶言相向、棍棒瓦石加之时,他仍然会以恭谨诚恳的态度回答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将来会成为正等正觉,你们都是未来的佛陀。”ooH中华典藏网

常不轻菩萨有这种忍辱精神,有极其宽博的心量来包容,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诚于中而形于外,恭恭敬敬地对那些凶恶嘴脸的外道合掌致礼。通常我们把人类称作“有情”,由于是“有情”,打自一出娘胎,独自呼了第一口气,人不待教导即知道要爱人、要人爱。襁褓时候爱父母,要父母疼爱;长大后爱兄弟朋友,要兄弟朋友相爱;成家后爱妻子儿女,要妻子儿女敬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我们也可以说“爱人之心人皆有之”。不但是有爱人之心,而且更有爱物之心。我们一睁开眼,极目之所及,只要是美好的事物,不论财富、健康、知识、器具、风景、花卉、音声、食物等,无一不令我们爱羡不已。亦即由于“有情”这种爱人、爱物的情性使然,反映于外在世界,而使得我们的文学著作中充满着多少感人的诗篇。因为心有所爱,所以生死烦恼就紧紧地束缚了我们。ooH中华典藏网

人人都拥有如许爱人、爱物的天性,在这个万法如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逐渐成长,学习如何认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凡是好的就都是可喜的,坏的就是可恶的;美的就是可爱的,丑的就是可贱的;强大的就是可佩的,弱小的就是可怜的;尊贵的就是崇高的,卑微的就是渺小的。一如小儿在看电影听故事一般,一开场就急忙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才能安心地看下去,听下去。ooH中华典藏网

在这种是非对峙的知见视野之下,我们的心被限制,变得狭隘,我们所能爱的也局囿于诸种有形有限的条件之中。因此,妻子爱丈夫,心中便只容得下丈夫而容不下公婆;后母爱自己的亲子,心中便只容得下亲子而容不下丈夫前妻的儿女;爱自己的亲人,便只有自己所亲、所爱者才是心上人,而容不得外人也挤入我们的心房一角。即便有时我们也坦诚地反省自己、责求自己,希望自己能放宽心胸,多所包容,但是多少根深蒂固的成见又鲠碍在我们的心中——一下子是地域观念的作祟,所谓本省外省、南方北方、客家闽南、蓝眼珠褐瞳仁等差别,便使我们莫名其妙地亲近某甲而疏忽某乙;一下子又是团体派系、利益冲突的阴影,使我们每一次看到对方就产生不共戴天的错觉。无怪乎佛经中把“人我心”比喻成海水、须弥。一旦“人我心”兴风作浪,就会使得心海汹涌澎湃而造下如须弥山一样高的恶业。ooH中华典藏网

“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凡能够出将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来得宽广,无论是称讥毁誉、荣辱进退、善恶正邪,一概都能涵容而泰然自若。ooH中华典藏网

佛教把“怨憎会”看作是人生八大苦之一。有时候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关爱他人、欣赏他人,接待帮助与我们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发挥出我们最大的同情心为社会上一些患难痛苦的人分忧,解衣推食。然而只要冤家仇人一出现眼前,就忍不住要横眉怒目、咬牙切齿,愈看他愈不顺眼,简直恨不得能将他一拳打死,一脚踢到西伯利亚,再也不必看到,直应了俗话所说的“眼中钉、肉中刺”。ooH中华典藏网

所有这些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人我、福祸、美丑等分别对待的偏狭知见,我们一日不能破除,就无法了解快乐圆融的境界;我们一日不能超越,就无法体会佛陀心包太虚的襟怀。佛陀的心包容了一切天地、一切众生、一切虚空,他不但爱亲人,甚至爱仇敌,把背叛他且又几次谋害他的提婆达多也当成善知识、增上缘。如果没有黑暗,哪里有光明?如果没有罪恶,哪里有善美?如果没有魔王,哪里有佛道?佛陀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即连怨亲也视同平等而予乐拔苦。佛陀的心就像虚空一样,虚空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日有月。虚空中充满一切,佛陀容纳了一切。ooH中华典藏网

《六祖坛经》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心的迷悟——迷则妄念丛生,万缘攀附,疆界障隔,人我两立;悟则豁然开朗,远离妄缘,平等摄众,心包太虚。各位知道吗?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我们的心原本是何等宝贵、何等宽大啊!我们的心好像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们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我们的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我们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宝藏。ooH中华典藏网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我们若想和三世诸佛平等齐名,首先便要把心扩大,扩大到如同虚空一般。不仅我们的丈夫、儿女可爱,乃至公婆妯娌都很可爱;不只自己的亲子可爱,丈夫前妻的儿女也很可爱;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可爱,乃至外面的同事、社会上的众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很可爱。我们心中有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扩大自己的心。如果你要富贵,那就先把你的心扩大开来,使它能包能容,广包广容,富贵自然就在其中了。ooH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ooH中华典藏网

种瓜得瓜,道理分明;ooH中华典藏网

好因好缘,如影随形。ooH中华典藏网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ooH中华典藏网

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ooH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