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
唐杜佑撰。200卷。我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之专史。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讫唐肃宗、代宗时。作者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参以《大唐开元礼》,征引200余种史籍,分类编纂,自大历元年(766年)起,历时35载,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计食货12卷,选举6卷,官职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食货》述土地、财政之制及其状况,《选举》述选举士官、爵位之制及考核官吏治绩之政令,《职官》述官制源委沿革,《礼》述各种礼仪之制, 《乐》述乐制概略,《兵》述兵略及兵法,《刑》述刑法之制,《州郡》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述历代边境外族邦国状况。每一典下,又分若干子目,汇集各代典章制度,录引前人评论,并载己见。此书编撰极有条理,于唐代叙述尤详,创“政书”之体,为后世典志书编纂之典范。宋刻本至明已罕见。通行有明刻本、清武英殿本、咸丰九年崇仁谢氏刻本、同治十年广州学海堂刊本等。近有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之《十通》合刊本。
章节列表
升序↑禮典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杜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弗兰克·H. 奈特(1885—1972),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本书是一本结合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经典著作。奈特在书中阐述了为什么完全竞争不会使利润消失,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的重要区别,以及企业家在利润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书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栟榈集
宋代诗文别集。邓肃撰。宋代王明清《挥麈后录》卷2称:宣和四年(1122)艮岳成,宋徽宗为之作记,李质、曹组各献赋称颂,只有太学生邓肃上10诗备述花石纲对民间的骚扰。“肃字志宏,南剑人,有文集号《栟榈遗文》三十卷,诗印集中”。《宋史·艺文志》著录为26卷。但现存诸本卷数均与之不符。北京图书馆所藏明正德十四年(1519)罗珊刻本、清曹琰抄本以及嘉庆十九年(1814)邓廷桢重刊本均为25卷;而明万历邓崇纯刻本及弘光元年(1645)邓四教、邓四维重修本均为12卷,另有附录1卷;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还有明刊16卷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福建呈送第6次书目中,也有16卷的《栟榈诗文集》。《四库全书总目》称此集16卷,但文渊阁本实为25卷。其卷1至卷10为诗,卷11为词,卷12至卷25为各体文章,其中记3卷、题跋2卷。关于诗歌创作,邓肃主张“诗有四忌,学白居易者忌平易;学李长吉者忌奇僻;学李太白者忌怪诞;若学作举子诗者,尤忌说功名。”(卷25)
西河记
地理杂志。东晋喻归撰,清张澍(1781—1847)辑。二卷,一作三卷。 喻归原姓谕,后改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官至侍御史;张澍有《蜀典》已著录。原书久佚,今存七条乃张氏辑自《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汉书注》、《史记索隐》、《齐民要术》等。从辑本内容看,本书主要记述河西地区异闻、趣事、风俗等。
戏剧论
文学理论集。郁达夫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7月初版。分6章。前2章论述戏剧的特点和希腊民族戏剧发达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历程;后4章探讨近代戏剧的发生、发展与分化以及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表现形式与技巧等。
间书
《间书》堪称中国古代的间谍史话,清代朱逢甲编著。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当时正值爆发大规模的苗族和各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大起义,作者本人也在贵州普安等地参与镇压起义,面对着声势浩大的起义大军,鉴于“城屡陷,官屡殉,饷则匮矣,兵则恇矣,练则不教之民矣”,遂撰此书,旨在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该书原稿由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保存,发表于日伪时期的《中和杂志》,1979年群众出版社据《中和杂志》转载标点、校注并加译白话。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叙缘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庄严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咒,八披陈忏悔,九礼拜旋繞,十诵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