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
唐杜佑撰。200卷。我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之专史。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讫唐肃宗、代宗时。作者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参以《大唐开元礼》,征引200余种史籍,分类编纂,自大历元年(766年)起,历时35载,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计食货12卷,选举6卷,官职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食货》述土地、财政之制及其状况,《选举》述选举士官、爵位之制及考核官吏治绩之政令,《职官》述官制源委沿革,《礼》述各种礼仪之制, 《乐》述乐制概略,《兵》述兵略及兵法,《刑》述刑法之制,《州郡》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述历代边境外族邦国状况。每一典下,又分若干子目,汇集各代典章制度,录引前人评论,并载己见。此书编撰极有条理,于唐代叙述尤详,创“政书”之体,为后世典志书编纂之典范。宋刻本至明已罕见。通行有明刻本、清武英殿本、咸丰九年崇仁谢氏刻本、同治十年广州学海堂刊本等。近有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之《十通》合刊本。
章节列表
升序↑禮典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杜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几暇格物编
清朝康熙皇帝在万几之暇所作的一本笔记,内容主要是对天文、地理、古生物、动物、植物、医药、哲学等科学文化现象的调查、实验。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白龙堆”条中对沙丘形状、走向是由当地的风向决定的;“御稻米”条中采用单穗选择获得优良稻种的方法;等等。
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战国中期孙膑著 (为其门弟子所记,可能有部分自著)。《汉书·艺文志 ·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 经籍志》已不见著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中发现其残简,经整理后编定为《孙膑兵法》。共收入竹 简三百六十四枚,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编,各十五 篇,共三十篇。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 《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 《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下编 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 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 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由于简文残缺不 全,有些篇题是由整理者根据内容补加,《杀士》、《略 甲》等篇大多无法写出。虽其缺残,但仍可从中窥出其 军事思想之概略。它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 结,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主要讲治军和 战略战术的原则,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中 国军事理论的一份珍贵遗产。现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 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张震泽《孙膑兵法校 理》等,可供研究参考。
北帝说豁落七元经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著录《上清太微帝君豁落七元上上符箓》,为六朝符箓,本经当与之有关。述醮祭科仪,并附符。北帝向七真述斋法,燃灯行道。
隋唐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二十卷一百回。清褚人获撰,系据罗贯中《隋唐志传》、袁于令《隋史遗文》、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及正史野乘、唐宋传奇故事改编而成, “叙述多有来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最早刊本为四雪草堂本,全称《四雪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首有康熙己亥(五十八年,1719)自序,此后文盛堂、文锦堂、崇德书院、东溪堂、自厚堂、文奎堂、奎璧堂、联墨堂、维扬堂等本,均系据四雪草堂本翻刻。《隋唐演义》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作者是(清)褚人获。全书共一百回,六十六万五千字。是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以隋末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演义。《隋唐演义》既是中国古代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一部演绎历史风云、歌颂的经典传奇英雄之作。
四书管窥
元史伯璿(字文玑)撰。该书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版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刊,置于府学。是明初印行已有二种版本。然刻版皆散佚不传。故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此本乃毛晋汲古阁旧抄。《大学》、《中庸》、《孟子》尚全,唯《论语》缺《先进》篇以下。然量其篇页,厘面析之,已成八卷。《经义考》乃作五卷,或误以五册为五卷。是书引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胡炳文《四书通》、许谦《四书丛说》、陈栎《四书发明》、倪士毅《四书辑释》及饶鲁氏张栻氏诸说,取其与朱子《四书集注》异同者,各加论辨。诸说之互相矛盾者,亦为条列而厘订之。如《大学》“君子有大道”。《章句》“道,谓居其位而脩己治人之术也”。饶鲁氏谓“大道,乃絜矩之道”。该书认为:“《章句》兼体用说,饶氏只就用上言,以上文‘先慎乎德’之意推之,则《章句》之说有据。”又如《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谰章”。《发明》引张氏说,以几谰为谰于未著,又引饶氏说,以不违为且顺父母意思,不可与之违逆。《发明》自谓张南轩、饶双峰不妨自为一说。该书认为:“二说皆《语录》之所不取,《发明》又引之何耶?大凡说经贵得其旨,得其旨则一说足矣,兼存异说,只惑人耳。若以为有补于世教而取之,则当自为书,不当附在圣经之后也。”书凡三十年而后成。此书与刘因《四书集义精要》略同,而更为重视别白。其中考朱子著述最多,辨说亦最多。虽其间不免有舛异疏误,然于朱子之学,颇有所阐发。有《四库全书》本。
梵网经述记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律学著述。唐胜庄撰。二卷(或各分“本”、“末”作四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注释书。先设立五门总释戒经: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摄教分齐、教所被机、判文解释。在判文解释中,依戒经总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教起因缘分)、正说分(圣教所说分)、流通分(依教奉行分)。在正说分中又分为“先释所依地”及“后明所修行”两部分。次随文注释戒经卷下之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