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
唐杜佑撰。200卷。我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之专史。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讫唐肃宗、代宗时。作者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参以《大唐开元礼》,征引200余种史籍,分类编纂,自大历元年(766年)起,历时35载,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计食货12卷,选举6卷,官职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食货》述土地、财政之制及其状况,《选举》述选举士官、爵位之制及考核官吏治绩之政令,《职官》述官制源委沿革,《礼》述各种礼仪之制, 《乐》述乐制概略,《兵》述兵略及兵法,《刑》述刑法之制,《州郡》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述历代边境外族邦国状况。每一典下,又分若干子目,汇集各代典章制度,录引前人评论,并载己见。此书编撰极有条理,于唐代叙述尤详,创“政书”之体,为后世典志书编纂之典范。宋刻本至明已罕见。通行有明刻本、清武英殿本、咸丰九年崇仁谢氏刻本、同治十年广州学海堂刊本等。近有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之《十通》合刊本。
章节列表
升序↑禮典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杜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作者是[英]伊丽莎白·拉蒙德。本书是叙述十六世纪英国伊丽莎白统治后期社会状况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初版于1581年,中译本所据版本为1893年伊丽莎白·拉蒙德编校版。全书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共分三层。第一次对话表述了各类人物对当时一些现象的不满,反映出英国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次对话既谈存在的问题,又讨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第三次对话,提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本书提出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表现了作者早期重商主义思想,即只有金钱才是一国的真正财富,外贸是财富的真正源泉等。
灵界见闻录
艾曼纽·史威登堡著,记载了他1747年至1765年间在灵界的所见所闻所感。史威登堡(e.swedenborg),在后半生30年间所经历之灵界事物,被誉为“西欧历史上最伟大、最不可思议的人物”,他所着的《灵界记闻》厚达8大册数千页,其中大部分至今被慎重的保存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据史威登保所言:“全部都是自己进入灵界的所见所闻,或是与灵交往所得来的知识。”美国诗人布朗尼克、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都对他的着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前后凡二十余年,我屡次把肉体留置于人间,成为脱壳的灵体,出入于人类死后的世界......」,史威登堡目击到死亡和死亡后的生命。他说当人肉体死后,马上接著的是一段心灵自醒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世间所带的面具全被溶解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真实的自己,在此时,每个人用自己所相应(内心)的习性(指主导欲望),去塑造他自己的永生。具有神圣的或精神层面欲望(道心为主)的人进入天界;具有世俗的或物质层面欲望(尘心为主)的人进入地狱。地狱界的惩罚,乃是居住于该处的灵体自己招来的,而整个天界也因欲望中不同的善而分成不同的团体。也就是一个人在人世的生涯,将直接决定死后要永远生活的世界,凭自己在人世生活时,灵的内心最倾向于那一个世界,死后,灵体将凭著自己的(主导信愿)意志,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世界。
开门雪尚飘
《开门雪尚飘》又名贫贱夫妻,本书描写抗战胜利后,复员回到北京的一对年轻夫妇,丈夫是一个位置低微的小职员,太太漂亮非凡,丈夫的同事和丈夫的高几级的长官,都向她展开攻势…… 在黄河以北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感觉:“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但事实上,盖房子的人,很少不盖东南房。所有房子东南房,也不见得有多少空闲下来。那原因就是找不着房子住的人,东南房也是好的,终于是住下了。这里叙述着一个住东南房的主人,就是这种情绪下过活着的。
祖英集
诗别集。北宋释重显(980—1052)撰。二卷。重显,俗姓李,字隐之,遂宁(今属四川)人。居明州(今浙江宁波南)雪宝寺,僧人。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此集为其弟子文政于天圣十年(1032)辑成,卷首有文政序。收诗二百二十首。其诗多涉禅宗,与道潜、惠洪诸人蹊径稍别。五言诗“静空孤鹗远,高柳一蝉新。草随春岸绿,风倚夜涛寒”等句皆天然拔俗。七言绝句《自贻》、《送僧喜禅人回山》诸篇则风致清婉,琅然可诵。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丙编本,《四部丛刊续编》本。
填词杂说
本书为论词之作,即自 《东江集抄》录出者。虽仅三十一节,而颇有精论。其论词很重视言情因素,强调要以情动人,认为“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乎移情。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僻词作者少,宜浑脱乃近自然;常调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动。词要不亢不卑,不触不悖,蓦然而来,悠然而逝。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学周柳,不得见其用情处;学苏辛,不得见其用气处。当以离处为合,皆填词者所当知也。”评判宋贤,公允精实。论清真词,颇有独到之处。他赞扬柳永的 “晓风残月”,也欣赏苏轼的“大江东去”,说是“体制虽殊,读之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他高度评价李煜、李清照的词,也正是从写真情、直抒本色这一根本点着眼的。重视词的移情作用,并不意味着不讲究章法,不讲究出新,一首好词本身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例如,他论填词结句,特别强调错综动荡,要“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动语”。他还谈到诗词曲的特点,说:“承诗名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然诗曲又俱可入词”。此说可供人寻绎三种不同抒情诗体的独特风味。有《词话丛编》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