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

- 姓名:杜佑
- 别名:字君卿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唐京兆府万年(今陝西西安)人
- 出生日期:公元735
- 逝世日期:812年
- 民族族群: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府万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宰相。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生于累世仕宦之家。其父杜希望,玄宗时做过鄯州都督,颇有军功。杜佑18岁,以父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剡县丞。此后入幕府,因长期爲官下层,对社会利弊较爲瞭解。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和籴使、判度支等职。所任职务,都与国家财赋收支有关,故能洞悉制度得失。后爲卢杞排挤出朝,迁岭南节席使,充淮南节度使,成爲封疆大吏。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拜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元和初,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卒,享年七十八岁,赠太傅,谥“安简”。杜佑自幼随父读书,酷爱学习,经常读到深夜。年长以后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在从政实践中,使他认识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杜佑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败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他在晚年身负重任,得览全局,便于周知国家盛衰的关键问题。唐宪宗极敬重他,上朝不呼名,仅以司徒称他,足见其德高望重。杜佑著述有《通典》200卷,《理道要诀》10卷等。《通典》集中反映了杜佑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宋代郑樵、元代马端临先后仿其例作《通志》、《文献通考》,合《通典》,即是治史者必备的“三通”。
《通典》一书,其编著时间,起于“大历之始”(李翰《通典原序》),终于“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旧唐书·杜佑传》),经历了35年的漫长时间。杜佑的《上通典表》也说:“至于往昔是非,可爲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亦粗研寻,自顷缵修,年逾三纪,识寡思拙,心昧辞芜,图籍实多,事目非少,将事功毕,罔愧乖疏,固不足发挥大猷,但竭愚尽虑而已。”( 《旧唐书·杜佑传》)
杜佑著《通典》所採史料上起周秦,下及当代官私著述,引书多达248种以上。杜佑对这些史料并非简单照抄,而是按经济、政治、军事、地理、边疆、各族等九个方面加以系统整理、分析、评论,编撰成书。其中主要是刘秩的《政典》,“开元末,刘秩採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 《政典》。大爲时贤称赏,房琯以爲才过刘更生,佑得其书,寻味厥旨,以爲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 《通典》”(《旧唐书·杜佑传》)。刘秩是唐朝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政典》是按照《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所掌的职务,来汇集材料的。杜佑研究了《政典》深受启发,但犹以爲未尽,便决心博採羣籍,并藉助该书撰《通典》,但又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再加上开元时代所编的《礼志》、《乐志》材料,扩大范围,充实内容,著成《通典》。所以说《政典》是《通典》的主要参考材料。
《通典》的篇目内容宽泛,所取史实的历史时间,包括上自传说时代黄帝,下至唐代宗爲止,它是仿照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把断代体改爲通史体写成的。《通典》共有200卷,分爲9类 (兵刑分而列目则爲9类,合而爲一则爲8类)其篇目是: (1)食货典12卷,(2)选举典6卷,(3)官职典22卷,(4) 礼典100卷,(5)乐典7卷,(6)兵典15卷,(7)刑典8卷,(8) 州郡典14卷,(9) 边防典16卷。
他在仕途的几十年间,正是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而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皇权严重削弱。杜佑“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乱的方略,他涉猎古今,把同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有密切联系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的过程,探讨利弊得失和所以变革的道理,以历史是非“为来今龟镜”, “将施有政,用义邦家”(《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引《献<通典>表》);同时,鉴于开元来刘秩所著《政典》条目未尽,颇有错漏,遂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起,在广泛搜集资料,参考前代书志体例的基础上撰修《通典》,前后历三十六年时间,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始成。《通典》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从此,确立了史籍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并立的“政书”典制体裁。杜佑著书的目的在“经世”、 “政治”,故选择“经邦济世、富国安民”所不得不深究的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详尽地叙述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不仅列入前人的有关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等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重视历史的客观实际、变革及其影响,反对空谈义理,反对主观褒贬;治史多从社会实际出发,着意扩大研究历史的视野,从更广的范围去考察社会结构,提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的观点,既论证社会经济对政治、文化等其它领域的影响,又强调经济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列食货于全书之首,置田制于食货之先。尤其是在论述各典章制度的损益变革中,他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且是在不断变化中逐步地前进;并且把这一进步的历史观贯穿其史论之中。 《通典》作为杜佑的代表作,其书体例与史学理论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三通”以至后来的“九通”、 “十通”史书的开创者。除《通典》外,杜佑还著有《理道要诀》等。
杜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燃烧的法庭
《燃烧的法庭》是著名推理小说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非系列经典杰作之一,与H.M.爵士探案系列的《犹大之窗》、菲尔博士探案系列的《三口棺材》并称为卡尔三大神作。《燃烧的法庭》不仅有卡尔一贯的精妙密室诡计,更糅合了推理、惊悚、超自然、心理悬疑等元素,谜面富有吸引力,结尾急转直下,不失为约翰·狄克森·卡尔最棒的小说之一。编辑史蒂文斯看到新书稿中的照片,不禁震悚无比:数十年前已被处决的毒杀犯,竟和他妻子长得一模一样!前不久,他的邻居老迈尔斯病逝,症状却如同中毒。管家太太声称曾在其逝世当晚,看见一名盛装女子从卧室中穿墙而过。怀疑者决定验尸,可棺材中的尸体竟不翼而飞,仅留下一段九结绳。到底是过去的亡魂归来作祟,还是有人故弄玄虚?当“不可能犯罪”蒙上哥特的面纱,我们将得到怎样的解答……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是一部在中医骨伤科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籍医书,它详细记载了针对金疮(即刀斧等利器所致创伤)、跌打损伤以及接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着重介绍了多种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特性、用法及配方等内容,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宝贵总结,对后世研究古代骨伤科用药、治疗方法以及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纳兰词笺注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
汉朝大历史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影响时代进程的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讲述项羽灭秦到汉朝灭亡四百多年动乱兴衰的史事变迁。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被公认为研究汉朝历史的经典之经典。
细说隋唐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讲史”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细说体”在普及历史的领域独树一帜,既有精彩生动的故事,又有精辟深刻的评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大乘集菩萨学论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