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

- 姓名:杜佑
- 别名:字君卿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唐京兆府万年(今陝西西安)人
- 出生日期:公元735
- 逝世日期:812年
- 民族族群: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府万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宰相。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生于累世仕宦之家。其父杜希望,玄宗时做过鄯州都督,颇有军功。杜佑18岁,以父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剡县丞。此后入幕府,因长期爲官下层,对社会利弊较爲瞭解。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和籴使、判度支等职。所任职务,都与国家财赋收支有关,故能洞悉制度得失。后爲卢杞排挤出朝,迁岭南节席使,充淮南节度使,成爲封疆大吏。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拜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元和初,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卒,享年七十八岁,赠太傅,谥“安简”。杜佑自幼随父读书,酷爱学习,经常读到深夜。年长以后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在从政实践中,使他认识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杜佑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败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他在晚年身负重任,得览全局,便于周知国家盛衰的关键问题。唐宪宗极敬重他,上朝不呼名,仅以司徒称他,足见其德高望重。杜佑著述有《通典》200卷,《理道要诀》10卷等。《通典》集中反映了杜佑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宋代郑樵、元代马端临先后仿其例作《通志》、《文献通考》,合《通典》,即是治史者必备的“三通”。
《通典》一书,其编著时间,起于“大历之始”(李翰《通典原序》),终于“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旧唐书·杜佑传》),经历了35年的漫长时间。杜佑的《上通典表》也说:“至于往昔是非,可爲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亦粗研寻,自顷缵修,年逾三纪,识寡思拙,心昧辞芜,图籍实多,事目非少,将事功毕,罔愧乖疏,固不足发挥大猷,但竭愚尽虑而已。”( 《旧唐书·杜佑传》)
杜佑著《通典》所採史料上起周秦,下及当代官私著述,引书多达248种以上。杜佑对这些史料并非简单照抄,而是按经济、政治、军事、地理、边疆、各族等九个方面加以系统整理、分析、评论,编撰成书。其中主要是刘秩的《政典》,“开元末,刘秩採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 《政典》。大爲时贤称赏,房琯以爲才过刘更生,佑得其书,寻味厥旨,以爲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 《通典》”(《旧唐书·杜佑传》)。刘秩是唐朝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政典》是按照《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所掌的职务,来汇集材料的。杜佑研究了《政典》深受启发,但犹以爲未尽,便决心博採羣籍,并藉助该书撰《通典》,但又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再加上开元时代所编的《礼志》、《乐志》材料,扩大范围,充实内容,著成《通典》。所以说《政典》是《通典》的主要参考材料。
《通典》的篇目内容宽泛,所取史实的历史时间,包括上自传说时代黄帝,下至唐代宗爲止,它是仿照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把断代体改爲通史体写成的。《通典》共有200卷,分爲9类 (兵刑分而列目则爲9类,合而爲一则爲8类)其篇目是: (1)食货典12卷,(2)选举典6卷,(3)官职典22卷,(4) 礼典100卷,(5)乐典7卷,(6)兵典15卷,(7)刑典8卷,(8) 州郡典14卷,(9) 边防典16卷。
他在仕途的几十年间,正是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而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皇权严重削弱。杜佑“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乱的方略,他涉猎古今,把同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有密切联系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的过程,探讨利弊得失和所以变革的道理,以历史是非“为来今龟镜”, “将施有政,用义邦家”(《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引《献<通典>表》);同时,鉴于开元来刘秩所著《政典》条目未尽,颇有错漏,遂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起,在广泛搜集资料,参考前代书志体例的基础上撰修《通典》,前后历三十六年时间,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始成。《通典》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从此,确立了史籍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并立的“政书”典制体裁。杜佑著书的目的在“经世”、 “政治”,故选择“经邦济世、富国安民”所不得不深究的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详尽地叙述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不仅列入前人的有关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等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重视历史的客观实际、变革及其影响,反对空谈义理,反对主观褒贬;治史多从社会实际出发,着意扩大研究历史的视野,从更广的范围去考察社会结构,提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的观点,既论证社会经济对政治、文化等其它领域的影响,又强调经济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列食货于全书之首,置田制于食货之先。尤其是在论述各典章制度的损益变革中,他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且是在不断变化中逐步地前进;并且把这一进步的历史观贯穿其史论之中。 《通典》作为杜佑的代表作,其书体例与史学理论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三通”以至后来的“九通”、 “十通”史书的开创者。除《通典》外,杜佑还著有《理道要诀》等。
杜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过去和现在
《过去和现在》是毛姆最重要的历史小说之一,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他最感兴趣的国家意大利,历史背景定格在最风起云涌、浓墨重彩、最富有戏剧性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心人物则是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和作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各种小暴君和小僭主凭借武力,在各自野心的驱使下四处征伐掳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共和国靠巨额的贡奉,在法国国王的荫庇和雇佣军的保护下偏安一隅。此时教皇的私生子瓦伦丁诺公爵切萨雷博尔贾在教皇以及法王路易十二的支持下攻城略地,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以及对佛罗伦萨威胁最大的野心家。一五○二年,处于公爵武力要挟之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派执政团第二厅的首席秘书马基雅维里出使公爵的临时宫廷所在地伊莫拉,与公爵进行谈判。在那风云变幻的三个月期间,马基雅维里亲眼见证公爵如何攻城略地、斩杀权臣、消灭对手,领略了公爵的心狠手辣、深谋远虑与神秘莫测;而他自己则一边时刻保持着警惕与公爵虚与委蛇,一边制订了一份完美的计划以引诱当地一名富商的妻子,但结果却大大出乎他以及所有人的预料毛姆在这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中将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的全景式展现与对永恒不变的世态人性的深刻洞察完美地融为一体。
类说
《类说》60卷,宋曾慥编纂。一书专门录汉魏以来笔记小说,每书摘抄数条至数十条不等,体例略仿唐马总《意林》。今书引录的书籍种数,《直斋书录解题》称凡260余种,据今本统计,只有223种。《类说》引书虽然均系节录,但对原文不予改动,因此本书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作者在南宋初年所能看到的许多书,今已亡佚不存,《类说》只保存了它们的部分佚文,弥足珍贵。此书还具有很高的辑佚校勘价值,南宋以前保存至今的笔记小说,许多书的内容都有所散逸,文字的衍夺讹窜不可胜计,后世校勘辑补这些古籍时,常需求助于此书。明清以来,有些学者将《类说》视为丛书之祖,这种看法不尽妥当。一般来说,丛书应该是若干部完整著作的汇录,而《类说》和与其同时出现的朱胜非《绀珠集》,以及陶宗仪的《说郛》等书,都是节抄诸家著作而汇录成书,这类著作很容易和丛书界限不清,它们已具有丛书的雏形,但尚不能称为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把《类说》归入杂家类,较为恰当。《中国丛书综录》将《说郛》著录在内,但对《类说》、《绀珠集》性质完全相同的著作却摒弃不录,可见丛书的概念亦属不清。至于前人有将《类说》视为类书的,更是事出无由,因为该书不以类分,与类书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李太白集
诗文别集。唐李白作。白字太白,故名。白生前曾有魏颢为之编集二卷;后李阳冰编其遗著为十卷,名《草堂集》;唐元和十二年范传正编李白集为二十卷。以上三本均已早佚。今传三十卷本为北宋宋敏求所编,清缪曰芑重刻,计序言、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又有宋咸淳刻本三十卷,计诗二十卷,文十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4月影印出版。此外历代均有李诗注本,校著者有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之《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后明郭云鹏就杨、萧原注本精简注文,附加文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有明胡震亨评注《李诗通》;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该本参合诸本重编,并增附录六卷,较为详赡,中华书局曾加校补,于1977年排印再版;又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有《李白集校注》,对王琦注本有所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
太平两同书
太平两同书,原不题撰人。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之说,应为唐末学者罗隐所作。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书分十篇:〈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宗老子、孔子之说,论述以上十对矛盾之相对统一关系,以明治国治身之道。认为贵贱、强弱等皆相反相成,可向对方转化。若能掌握其转化之机,用以立德养生,御下任臣,察人断事,始可为有道之君,臻太平之治。又认为儒道二家其旨同归,故名「两同」。是为唐末五代较为重要之哲学思想资料。
朝鲜王朝实录[睿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睿宗实录]。李晄(1450年—1469年),即朝鲜睿宗(조선 예종),朝鲜王朝第八任君主(1468年—1469年在位),字平甫,又字明照,是朝鲜世祖李瑈次子,母为贞熹王后尹氏。初封海阳大君,天顺元年(1457年)其兄懿敬世子李暲(朝鲜德宗)亡故后被立为王世子,成化四年(1468年)继位,成化五年(1469年)被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同年去世。死后庙号睿宗,明朝赐谥号襄悼,朝鲜加谥为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葬于昌陵。侄子李娎即位,是为成宗。
华严经疏钞玄谈
亦称《华严玄谈》、《清凉玄谈》。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九卷。取材于澄观自著的《随疏演义钞》。分为十门论述,特别列有华严列祖之说。书中还批驳了慧苑《华严经刊定记》中的一些说法。注疏书有鲜演的《华严玄谈抉择》、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