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作者: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猜你喜欢的书

人性与行为

人性与行为

副标题《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杜威著。1922年出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天生的生物欲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是帮助人自然生长和发展、适应环境的工具。否认任何形式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由杜威于1918年在斯坦福大学韦斯特纪念基金会上所做的一系列演讲发展而成。详细阐述了杜威关于习惯是“社会功能”的观点,以及诸如习惯、风俗和探究的科学方法这类社会现象既是道德的,也是自然的。这些讲稿后来又被重写、修订和扩充,从而成为杜威有名的著作之一。

大丹直指

大丹直指

元丘处机述。道教经书。二卷。阐述内丹理论与炼功方法。认为金丹之秘就在于性与命。性为天,常潜于顶,顶者性根;命为地,常潜于脐,脐者命蒂。若能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就可成仙。又谓人使肾气与心气上下相交,升降相结,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火烹炼,令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便可结成金丹,不但长生益寿,若兼修德行,还可跻身圣位。书中划分了龙虎交媾,周天火候,肘后飞金精、金液还丹、太阳炼形、三田既济、炼神入顶、炼神合道、超凡入圣等九个修炼层次,归结为小、中、大三成之法,各用图、说、口诀详述。多引施肩吾之说,与《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相近。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梅妃传

梅妃传

《梅妃传》一卷,唐、宋史志未见著录,出自《说郛》卷三十八,未著录作者。《唐人说荟》定为唐·曹邺作,实不足信。但篇末有“唯叶少蕴与予得之”的话,则知作者为宋人。按,叶梦得(1077—1184),字少蕴,号石林,苏州吴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徽宗朝累迁翰林学士;宋室南渡后,为江东安抚大使、拜崇信军节度使。著作丰富。有《石林总集》一百卷等多种。那么,作者与叶梦得有关系,或许即叶托辞实自作也未可知。叙写唐玄宗与梅妃情事。梅妃其人不见史传,唐人笔记中亦未见称引。小说以江妃(采蘋)转托,初颇得玄宗宠幸,及杨太真入宫,见嫉失宠,仍与玄宗暗叙旧情。杨贵妃死后,玄宗回京,梅妃不知所终。后发尸于太液池旁梅树下,玄宗自制诔文以妃礼葬之。

温飞卿诗集笺注

温飞卿诗集笺注

唐诗别集笺注本。明曾益原注,清顾予咸补注,顾嗣立重校。有秀野草堂本、《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新排印出版。据顾嗣立所撰《后记》可知,其父顾予咸任山阴县令时,邑人曾益注《温庭筠诗》四卷,曰《八叉集》。予咸谓其用心良苦,刻印刊出,流传一时。予咸致仕归里后,翻阅曾注,发现多有阙佚穿凿之处,便“重为笺注,广搜博考,援笔记纂。凡夫割剥支离、舛错附会之说,辄复随手删削,未毕事,而先考功殁世”(《后记》)。当时嗣立只五岁,二十馀年后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广内容,纠正讹误,依宋刻本《金荃集》分为《诗集》七卷,《别集》一卷,又从《文苑英华》等书中辑出温庭筠诗集中未收之佚诗定为《集外诗》,并加续注,改名为《温飞卿诗集》。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此编考据较为详核,注释简明,然在校勘、注释中尚有不足之处。上海古籍本据顾嗣立秀野草堂本进行校点,并用明毛晋刻本和《全唐诗》复校,择要做出校记。又辑录温庭筠的词和文,作为附录补印于书后,将原刻本中的《旧唐书》本传、诸家诗评和后记移于书后,亦作为附录。

松窗梦语

松窗梦语

史料笔记。八卷。明张瀚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瀚,字子文,号元洲。生于弘治八年(1513年),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浙江仁和(杭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工部、刑部部曹,庐州、大名知府,长期担任陕西、四川、福建、广东、山西等省的高级官员;又任过陕西巡抚、总督漕运、总督两广军务,后由南京工部尚书,于万历元年擢升为吏部尚书。万历五年,因得罪了首辅张居正受到排挤,回杭州故里。为作者晚年罢职闲居所作。因书斋“楹前一松”,“有承露沐雨之姿,凌霜傲雪之节”(自序),而取以为名。瀚历仕为官,见闻广博,经历丰富,因而内容广泛地涉及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少数民族、对外关系等许多方面。许多内容都是他亲闻目睹的经历,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全书三十三纪。

子家子

子家子

一卷。宋家颐 (生卒年不详)撰。颐字养正,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卫湜《礼记集说》曾引其语,可见颐为研经之士。是书为赵希弁 《读书附志》所著录,又载 《永乐大典》中。书中内容为语录之类,虽颇明白,而大率皆习见之语。后人疑此书非家颐自撰,如为自撰,不应自称 “子家子”,也可能为其门人所题。该书有 《诸子汇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