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作者:钱玄
校勘学

校勘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订正书籍讹误同异的学问,是中国文献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勘学》是钱玄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和校勘学校学工作的结晶,系作者为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授课而编写的讲稿,后经充实改写。全书分字句校勘、篇章校勘、句读及标点校勘、补阙、校勘方法、校勘学简史及重要著作等六章,各章节均从分析实例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校勘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的探讨,是整理古籍和研究校勘学的一部实用的参考书,也适宜作为高等院校文科开设校勘学课程的教材。

钱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在人间

在人间

又译《人间》。自传体长篇小说。高尔基著。1914年至1915年间写成。最初发表于1915年1至12月各期《俄罗斯言论报》上。1916—1917年间首次在柏林出版单行本。中译本195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楼适夷译。1954、1956、1961年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和1977年出过汝龙的译本。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3部曲的第2部。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在阴暗暴戾的社会背景上,塑造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心地善良,满怀生活信心,探索生活出路的阿辽沙形象。描写了阿辽沙1879—1884年间的生活,表现了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11岁的阿辽沙由于家境贫穷,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备受欺凌,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辽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与人民的密切交往以及书籍的启发和教育对阿辽沙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使他抵御了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影响,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培养了他反抗黑暗社会的精神。书中还描写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及其对真理的渴求。小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好评。

重订三字经

重订三字经

《三字经》世传为宋代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千百年来,相沿作为启蒙教材之一.明清两代续有增补.降及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此书"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1928年季春重为增订,"其所增者三分之一,更定者亦百分之三四",章太炎先生重订三字经,对原三字经可以说是动了一次大手术.1932年《重订三字经》由上海汉文正楷书局排印问世.嗣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此书由该会重印五百册行世,时章太炎先生与他的门弟子讲述读史日程,由诸祖耿,王乘六笔录整理成文,附录于该书之后.由于两次印本均系小开本,所用纸张极为单薄,不易保存,故今日已不易见到.

中国侦探案

中国侦探案

笔记小说集。清吴沃尧撰。沃尧(1866—1910),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因住佛山,自署“我佛山人”。20余岁寓居上海,一度客山东,游日本。著有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痛史》、《恨海》等,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此集凡34则。所写大多是诈骗案情、奸杀案情,取材于近人笔记或故老传闻,其中一些故事流布较广,如《断布》、《诬控和尚》、《浦五房一鸡案》、《打笆斗》、《晒银字》、《荆花毒》、《审树》。旧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广智书局本。今人卢叔度辑校的《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4)收有此集。

南村诗集

南村诗集

四卷。明陶宗仪撰。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 (今属浙江)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到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毛晋尝刻入 《十元人集》。刘体仁 《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 《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所作。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毛晋汲古阁刊本 (收于 《元人十种诗》) 行世。

中论

中论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幹《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幹《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幹《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书中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当时“鄙儒”之“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中论·治学》)。故其内容主要是阐明儒家经义。魏文帝曹丕称其成一家之义,足传于后。有《四部丛刊》本、《双鉴楼》本及《四库全书》本。

异出菩萨本起经

异出菩萨本起经

西晋聂道真译。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