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

- 姓名:钱玄
- 别名:字小云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10
- 逝世日期:1999
- 民族族群:
钱玄(1910--1999)字小云,江苏吴江同里人。幼年钱穆先生启蒙,立志于国学。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黄侃、胡光炜(小石)学习经学和小学、先后在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钱玄先生除教学外,致力于传统语言学和经学的研究,尤其精通古文字学和三礼之学。虽历经社会乱离,潜心学术之志不辍。自1933年开始发表论文到逝世止,论著达几百万字之多,其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所仰止。曾任《汉语大辞典》编委。长期从事汉语文史教学及文字、训诂、校勘。三礼等学术研究。著作有《三礼名物通释》、《校勘学》、《古代汉语概要》、《仪礼丧服经文释例》、《仪礼向位解》、《金文通假释例》和《诗经助词》等,晚年出版《三礼辞典》、《三礼通论》,是治三礼之学必备参考。
钱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贤弈编
笔记。四卷。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民国十一年 (1922年)上海石印本。此书以戒法宗旨编辑,分怀古、廉淡、德器、方正等十六目。志怪目所收,有的含鬼话成分。
治安文献
清陆寿名、韩讷辑纂。作者为清初人,陆寿名顺治九年进士。全书8卷,书前有韩纳“金科玉律解”、“为政规模辨”二弁文代序。书中收辑了“钱谷”,“征输”,“徭役”等内容,均为州县官吏治民类的告谕、启扎、禀揭、条议之类。为清初地方司法制度的实际记录。书约刊于康熙初,传世甚为少见,以列入珍稀善本。
彤园二集小儿科
儿科学著作。4卷。清郑玉坛编辑。《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四诊及小儿推拿、灯火、艾火、拭口断脐、浴儿、脐风胎病、初生杂症、五官风毒诸法; 卷二列惊风、痉病、痫病、神病等10门;卷三列乳子伤寒、伤风感冒、四时瘟疫等10个病证辨治;卷四列霍乱、疟疾、呕吐等10门。全编奉《医宗金鉴·幼科》为主,荟萃诸家幼科精华可相互发明者而折中之,分门别类,辨证立方,庶可收按图索骥之便。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内容为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分为五式:其一〈六甲神箭式〉,依法念咒吹炁,书写六甲符安于箭头,可保「射无不中」。 其二〈铸青龙剑并炼大丹式〉,炼服九光丹。并以净眼符水洗目,「能视天上地下人间一切鬼神」;又入名山采八石炼大丹,服之可长生,取五金铸青龙剑,能万里取人首级。 其三〈五假式〉,书写五假符,念五假咒,可以隐形变化。 其四〈七星式〉,施用七星符,有隐身匿形,出入幽冥,摧山竭海,驱役鬼神等神通。 其五〈八卦式〉,施用八卦符,有破敌灭贼,隐吾宁我之功用。
百论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