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苑

作者:诸葛亮
将苑

亦称《新书》、《心书》,中国古代论将用兵的著作。旧题诸葛亮撰。本书名最早见于南宋《遂初堂书目》。现有明正德、万历、天启刊本,明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郭子章《武侯兵要七种》、清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以及《子书百家》、《百子全书》等文集丛书均有收录。全书50篇,约5000字,本于《孙子》、《吴子》、《六韬》、《三略》等书,论及兵权、逐恶、知人性、将材、将弊、将志、将善、将刚等50个问题。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论载。明代王士骐编《诸葛亮集》时将其收入。

猜你喜欢的书

教父Ⅱ:西西里人

教父Ⅱ:西西里人

一九五○年,美国黑手党教父之子迈克尔·科莱奥内即将结束在西西里的流亡生活,临行前接到教父密令,要求他将一个名叫吉里安诺的人带回美国。 吉里安诺是西西里岛深受民众爱戴的罗宾汉式侠盗首领。一九四三年的西西里民不聊生,农民只能靠黑市交易来生活。年轻的吉里安诺与好友皮肖塔因私运食品,在冲突中打死宪警,自己也身受重伤,大难不死后,被逼上梁山。从此以后,吉里安诺与皮肖塔召集人马,深入大山,劫富济贫,成为贫穷农民心目中的传奇英雄。 在整整七年强盗生涯中,吉里安诺不仅和宪警部队斗智斗勇,而且与以老谋深算的唐·克罗切为首的黑手党一决雌雄。在黑手党与罗马政府的勾结之下,吉里安诺陷入一场政治阴谋。在最后的关头,吉里安诺面临着理想与自由、正义与友谊、情感与道义的生死考验。 《西西里人》以《教父》中迈克尔的流亡生涯为背景,刻画了西西里岛一段错综复杂的动荡历史。主要人物吉里安诺不但在《教父》中出现过,而且也有其真实历史人物原型。普佐在小说中追溯了黑手党在西西里岛的历史,以及岛上农民苦难深重的原因,充满浓郁的西西里风土人情气息。《西西里人》不仅是普佐向其故乡意大利的致敬之作,也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剖析,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内涵。

西游录

西游录

中外交通著作。元耶律楚材(1190—1244)撰。二卷。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之后裔,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世居燕京永安(今北京香山)。任金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太祖)十年(1215)取燕后,被召用,官至中书令。太祖时曾随征西域六年。是书为答里人所问异域事和驳斥长春真人(丘处机)而作,约成于拖雷元年(1228)。全书含序共五千余字。分两部分:一专记自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历武川,出云中(今大同),北渡天山(阴山),“涉大碛、逾沙漠”而达成吉思汗行在全程闻见,和西域回鹘、不刺、塔刺思、八普、寻思干、蒲华等诸城情况;二为专门批评道教著述。该书是我国最早记述天山以北楚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城郭、物产、风俗之书。是我国十三世纪有关中亚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原为家刻自印本。自楚材下世后,不再印行,故为罕见。旧有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节录本。1926年日本神田信畅在日宫内省图书寮发现旧钞完本,比《丛谈》本(地理部分)又多八百余字。1927年神田据图书寮本排印出版。后我国罗振玉又据神田本重印。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本。

周易参同契释疑

周易参同契释疑

周易参同契释疑(原题俞琰),宋末元初学者俞琰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摘录《参同契》诸版本中异字异词或词句颠倒之处,相互参校考释,判明正误。所校诸版本除彭晓、朱熹、张伯端、詹谷、刘永年、王保义、陈致虚等人注本之外,亦有不标出外之佚本。大抵贬彭晓而推崇朱熹。

中国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

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诗说

诗说

一卷,旧题汉申培著。实为明代丰坊的伪作。何楷《诗世本古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毛奇龄《诗传》、《诗说驳义》都曾驳其书。此书之伪甚为明显,如《汉书·杜钦传》:“佩玉晏鸣、《关雎》叹之”;《后汉书·杨赐传》:“康王一朝晏起,《关雎》见几而作”,注皆称为《鲁诗》说,此书则以为是“太姒思淑女”之作。《礼记·坊记》注引“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为是卫定姜作;《经典释文》注:“此是《鲁诗》”。而此书却采《毛诗》说以为庄姜送戴妫所作,申培著《鲁诗》,怎采《毛诗》为说?毛奇龄称此书与《子贡诗传》于嘉靖年间传至庐江郭相奎家,原是黄文裕秘阁石本,字用篆体,附以楷体今人,但后人均视为伪作。一是因为只有二十四篇,无卷次,与《艺文志》、《隋书》所载不同;二是与散见于其他书籍的鲁诗说多有不符之处。只是本书引述之处往往各有所本,说明作者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现存《明刻汉魏丛书》版本。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那罗延天,请摩醯首罗天,说迦楼罗使者成办世间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