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中华民族原来是融合许多部族而成,尽管每个部族华化的程度已经很深,可是从姓氏上有时还可以窥察它的来源。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和现代人里都容易找到。比方说,尉迟氏是唐朝的望族。相传于阗王室唐以前就属Vijaya一族。据斯台因(M.A.Stein)和柯诺(Sten Konow)诸人研究,西藏文献中的Vijaya就是Saka语 [1] 的。尉迟氏就是的对音,于是于阗国人到中国来住的都以尉迟为氏。至于唐代流寓长安的尉迟氏诸人,大概出自三个来源:一支出于久已华化的后魏尉迟部一族(如敬德、窥基);一支是隋唐之际因充质子而到中国来的(如跋质那与乙僧——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还有一支是族系和来历都不明白的(如尉迟胜在《旧唐书》一四四、《新唐书》一一〇和《册府元龟》六九二俱有传)。据柯诺在《于阗研究》中考证,尉迟胜就是西藏文献里的Vijaya Sambhava,他的兄弟于阗王尉迟曜就是西藏文献里的Vijaya Bohan,也就是于阗语里的Vahan。 (1)mT6中华典藏网

又龟兹白氏,冯承钧由龟兹王苏伐勃驶和诃黎布失毕二名所得(金花)和(师子花)二者推测,怀疑就是的译音。 (2) 此外像唐代的康姓出生于康国(Samarkand),米姓出于《西域记》的弭秣贺(Maymurgh),曹姓出于曹国(《西域记》劫布咀那国,阿拉伯地理学者所说的kabudhan或kabudhangekath,地在撒马尔罕东北),安姓出于安国(Bukhara)。 (3) 这些例子都可以从姓氏上推测出它们的中央亚细亚来源。mT6中华典藏网

还有慕容氏本来是鲜卑姓,他的后裔因为讳言所出,分化成了两支:一支是广东东莞容氏,一支是山东蓬莱慕氏。这两姓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是同出于一个祖先的。据向达说:“曾晤甘肃老儒慕受祺,自云吐谷浑慕容氏之后。”那么,现在甘肃省也有慕氏的后裔。mT6中华典藏网

姓氏和别号有时也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中国回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汉人相同的张、王、刘、杨、金、崔、李、周、曹等普通姓;同时也有他们特有的回、哈、海、虎、喇、赛、黑、纳、鲜、亚、衣、脱、妥、以、玉、买、剪、拜、改、沐、朵、仉、把、可、萨、喜、定、敏、者、撒、忽、洒、靠、羽、摆等纯回姓和马、麻、白、满、蓝、洪、丁、古、宛、穆等准回姓。纯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谱系作基础,准回姓就有依据汉姓来的。 (4) 因此咱们有时根据这些姓氏就可以推断他们是不是回教徒。况且西北一带流行的民谣有:“十个回子九个马,剩下一个准姓哈。”云南的民谣有:“张汉人,李倮倮,回回总是姓马多。”这也可见一般人民已经有从姓氏推断宗教信仰或民族来源的习惯。现在咱们且举几个例,以示回族姓氏渊源的一斑:mT6中华典藏网

注释mT6中华典藏网

[1] Saka语,指藏语萨迦方言。mT6中华典藏网

[2] 阿阇黎,梵文Acatya的音译,意为教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也就是导师。这里指遵行这些规范的佛教。mT6中华典藏网

[3] 西番,有三说。(一)旧时汉文典籍中对普米族的称呼。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北部,在四川木雅县与尔苏人分布地区有重合。普米语,一说属羌语支。另说属藏语支。(二)孙宏开《尔苏沙巴文》(《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说:“尔苏沙巴文是自称尔苏(旧称西番)的一部分人使用的文字。”尔苏人分布在四川凉山州及雅安地区,语言属藏缅语族羌语支。普米人与尔苏人有关,但似非同一族人。(三)分布在四川西昌一带,说纳木依语的藏族,旧时也称为西番。mT6中华典藏网

[4] 民家,白族的旧称。有一种说法是,外来驻守洱海地区的汉族军户对世居当地的白族民户的称呼。mT6中华典藏网

[5] 么,旧时汉族对纳西族的常用称呼。唐宋时期文献称磨些蛮,元明以后文献称末些、摩娑、摩沙、摩些、摩梭等,近代多称么些。mT6中华典藏网

[6] 阿卡,即卡人,老挝少数民族的一支,1987年时有87万人。卡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mT6中华典藏网

[7] 噬戛,村庄名,清朝属云南腾越厅,在今泸水县片马以西今缅甸境恩梅开江的支流小江之北侧,1960年中缅划定边界时,划归缅甸。mT6中华典藏网

[8] 孟遮,今作猛遮,属西双版纳自治州猛海县。mT6中华典藏网

[9] 水西,元代贵州境内的土司有水东、水西之称。水西统辖地区大致相当今毕节地区。清朝初年改设水西宣慰使。这里用的是历史名称。mT6中华典藏网

[10] 西康,旧省名,在今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之间,1914年设立川边特别区,1928年改设西康省。省会为雅安,1950年,金沙江以西改设昌都地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昌都地区划归西藏。mT6中华典藏网

[11] 湘源,旧县名,隋代置,在今广西全州,五代晋改为清源,洪武元年废。湘源以湘江之源得名。湘江发源于今全州地区。蒋彬当是今全州人。《南诏源流纪要》序署:嘉靖十一年(1532)春正月吉日兵备副使湘源蒋彬书于大理分司。mT6中华典藏网

[12] 车里,土司名,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今云南景洪市设军民总管府,明朝改为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启以后废,清朝复置,辛亥革命后废,改设车里等县,1960年改名景洪县,1993年改市。mT6中华典藏网

[13] 僰夷,中国古族名,又称摆夷、白夷、百夷等,明中叶以前指白族先民,明后期指称云南德宏地区的傣族。这里指后者。当与四川珙县一带有悬棺习俗的僰人有关,但不是一支。mT6中华典藏网

[14] 白夷,即德宏地区的傣族,因服色尚白,又称白衣。mT6中华典藏网

[15] 白子,旧时白族的自称。mT6中华典藏网

————————————————————mT6中华典藏网

(1)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页6-8。mT6中华典藏网

(2) 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页11引《女师大学术季刊》2卷2期《再说龟兹白姓》。mT6中华典藏网

(3) 前引书,页12-24。mT6中华典藏网

(4) 参阅小林元著《回回》,页331-337。mT6中华典藏网

(5) 以上三例承马坚教授提示,特此声谢!mT6中华典藏网

(6) 小林元,前引书,页332。mT6中华典藏网

(7) 何健民译《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中华书局,1939],页60。mT6中华典藏网

(8)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页82、83。mT6中华典藏网

(9) 羽田亨《回鹘文法华经普通门品之断片》,载大正四年九月号《东洋学报》,页397。mT6中华典藏网

(10) 《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页122。mT6中华典藏网

(11) 关于这一点我得谢谢邵心恒(循正)的启示!mT6中华典藏网

(12) 参看张星烺《马可孛罗游记导言》第三章增补附注,1924年排印本,《受书堂全书》第一种。mT6中华典藏网

(13)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引Histoire de mcn Jobeleka Ⅲ,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4号,页597。mT6中华典藏网

(14) 陈垣前引文引张星烺《马可孛罗游记》卷一,第五十九章附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4号,页592。mT6中华典藏网

(15) 陈垣前引文,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4号,页593、596。mT6中华典藏网

(16) 北大图书馆藏弘治刻本,《马石田文集》系四库底本,中多馆臣涂改处,习礼吉思正如碑文作锡礼古思。又阔里吉思馆改作克埒济苏。mT6中华典藏网

(17) 黄溍《金华文集》卷四十三,页1-5,《四部丛刊》本。mT6中华典藏网

(18) 参看陈垣前引文,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4号,页623。mT6中华典藏网

(19) 《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载在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1944年3月出版的《边疆人文》第1卷第3、4期合刊;《再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载在1944年9月出版的《边政公论》第3卷第9期,页18-21;《三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载在1944年12月出版的《边疆人文》第2卷第1、2期。参阅本书附录一。mT6中华典藏网

(20) 六诏的世系是参酌樊绰《蛮书》、《新唐书·南蛮传》和杨慎《南诏野史》所定的。mT6中华典藏网

(21) 李方桂曾经假定:“The Minchia and some minor dialects may also belong to this(Tibeto-Burman)groups”,参看Languages and Dialects,The Chinese Year Book ,Shanghai,1938-1939 issue,p.49。mT6中华典藏网

(22) 《明史》叁壹叁,列传二〇二,“云南土司·大理”条:“洪武十五年,征南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师攻大理……大理悉定,因改大理路为大理府,置卫,设指挥使司。……十六年命六安侯王志,安庆侯仇成,凤翔侯张龙督兵往云南品甸,缮城池,立屯堡,置邮传,安辑人民。二十年诏景川侯曹震及四川都司,选精兵二万五千人,给军器农具,即云南品甸屯种,以俟征讨。”mT6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