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文獻學的涵義ZIS中华典藏网

文獻二字的來源和解釋ZIS中华典藏网

“文獻”這個名詞,見于《論語·八佾》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禮記·禮運》篇有類似的話:“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禮運》這段話,就是《八佾》的解释,不過《八佾》提出“文獻”兩字,且表示不足的遺憾,而《禮運》却説得到了《夏時》與《坤乾》,那末《夏時》與《坤乾》,就是孔子所得到的、深感不足的“文獻”。據漢代鄭玄説,《夏時》,是《大戴禮》中的《夏小正》;《坤乾》,是殷《易》《歸藏》,都是夏殷兩代的重要史料。孔子雖然深感不足,也可由此看到一點夏殷的史實。應該説,這是“文獻”兩字最早的解釋。ZIS中华典藏网

鄭玄注《論語·八佾》篇:“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他用“文章”二字解釋“文”字,是容易理解的。用“賢才”二字解釋“獻”字,是根據《爾雅·釋言》:“獻,聖也。”聖之與賢,是同一意義。于是“文”與“獻”有不同的内容。據《春秋公羊傳》卷一疏引閔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可以推知,《八佾》和《禮運》所載孔子之言,是在修《春秋》時有感而發的。周有百二十國寶書,這就是“文”,使子夏等十四人求之,這就是“獻”,周代的“文獻”都備,不能不感嘆到夏殷“文獻”的不足了。清劉寶楠説:“文謂典册,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子貢所謂‘賢者識大,不賢者識小’,皆謂賢也。”也是據此立説。ZIS中华典藏网

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ZIS中华典藏网

孔子所謂“文獻”,是對“禮”而言的。“禮”是什麽呢?它的涵義很廣,大别之,有吉、凶、賓、軍、嘉五等,細分之,是“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凡是一切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無所不包。這些範圍極廣、積累極富的東西,要靠文章來紀録,而寫這些文章的,當然要靠學問淵博、熟悉掌故的賢才。這輩賢才又是創造或研究典章制度、歷史文化的,所以“文”之與“獻”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後來凡是歷史性的材料都稱之曰“文獻”。ZIS中华典藏网

劉師培的《文獻解》云:“儀、獻古通。書之所載謂之文,即古人所謂典章制度也。身之所習謂之儀,即古人所謂動作威儀之則也。儀之與文,對文則異,散文則通。……孔子言夏殷文獻不足,謂夏殷簡册不備,而夏殷之禮又鮮習行之士也。”他把“獻”字解爲一個人的動作,比鄭玄更爲明白。劉寶楠説的“秉禮之賢士大夫”,就是指能够執行這些典章制度的人,在這裏本不需作對文來講。ZIS中华典藏网

廣義的文獻學ZIS中华典藏网

把“文獻”題作書名,現在傳世的要算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最早了。馬端臨字貴與,原籍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生于宋末,入元不仕。歷二十餘年寫成這部非常浩博的《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他在自序中説明書名的意義:“引古經史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曰《文獻通考》。”其内容分二十四門:一、《田賦考》,二、《錢幣考》,三、《户口考》,四、《職役考》,五、《征榷考》,六、《市糴考》,七、《土貢考》,八、《國用考》,九、《選舉考》,十、《學校考》,十一、《職官考》,十二、《郊社考》,十三、《宗廟考》,十四、《王禮考》,十五、《樂考》,十六、《兵考》,十七、《刑考》,十八、《經籍考》,十九、《帝系考》,二十、《封建考》,二十一、《象緯考》,二十二、《物異考》,二十三、《輿地考》,二十四、《四裔考》。他是用鄭玄的解释,把諸臣、諸儒作爲是“獻”,但是所録的是奏疏、議論,已和“文”没有什麽區别了。他所分的二十四門,真是無所不包,可説是廣義的“文獻學”,而《經籍考》七十六卷,幾占全書四分之一,也可知經籍與文獻的關係。後人著書,也有狹義的只取某一種性質的,例如:明程敏政的《新安文獻志》是記一地的“文獻”,清錢林的《文獻徵存録》是記當代的“文獻”。其範圍本可由著書者自己來定。ZIS中华典藏网

文獻學的三個内容ZIS中华典藏网

廣義的“文獻學”是無法在課堂上講授的;然而,既稱爲“文獻學”,就必須名副其實,至少要掌握怎樣來認識、運用、處理、接受文獻的方法。這方法要能够執簡御繁,舉一反三,譬如一把多種形狀的鑰匙,可以開啓多樣形式的鎖。書籍既是智識的寶庫,對它怎樣開啓,進一步怎樣發掘、整理,就是一個重要問題。根據前人積累的經驗,實踐的效果,本課定爲三個内容:ZIS中华典藏网

一、目録ZIS中华典藏网

二、版本ZIS中华典藏网

三、校讎ZIS中华典藏网

文獻學的三位一體ZIS中华典藏网

這三個内容本來是三位一體的,不應該分什麽先後。《漢書藝文志》:“詔光禄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術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隋書經籍志》:“劉向等校書,每一書就,向輒别爲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謬訛,叙而奏之。”據此,劉向的方式是:先校讎,次目録。而校讎又必須先有本子(其時無版本)。這是做研究工作的程序。至於從學習的程序來説,應該先知道有什麽書,就要翻查目録。得到了書,要知道有什麽刻本和什麽刻本比較可靠,就要檢查版本。有了可靠的版本,然後再做研究工作,于是需要懂得怎樣來校讎。現在雖不必拘泥先後程序,但爲了講述的方便,總要有一個次序,姑且作此安排。本來目録中也可包括版本、校讎,分章叙述,是爲了更加清楚些,並不是説三個内容可以各自獨立。ZIS中华典藏网

第二節 學習文獻學的目的和要求ZIS中华典藏网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獻的重視和利用ZIS中华典藏网

“文獻”既是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那末我們首先必須認識材料對于做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馬克思説:“研究必須搜集豐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種種發展形態,並探求這種種形態内部關係,不先完成這種工作,則對于現實的運動,必不能有適當的叙述。”(《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馬克思在研究工作中很重視材料,“他要寫《資本論》中關于英國工廠法的二十多頁文章,竟把大英博物院所收藏的所有關於這個問題的藍皮書都讀光了。這些藍皮書對于英國上院和下院的議員們説來,只能作爲手槍射擊的靶子,或當作廢紙出賣”(蕭丁輯《馬克思的學習和工作》)。由此可知,任何一種材料,都有它的價值,即使是人家視爲靶子和廢紙的,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起一定的作用。ZIS中华典藏网

毛澤東同志説:“中國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又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教導我們説:應當從客觀存在着的實際事物出發,從其中引出規律,作爲我們行動的向導。爲此目的,就要像馬克思所説的詳細地佔有材料,加以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這是我們學習文獻學的指南。毛澤東同志又説:“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這是進一步闡明對于這些材料怎樣來作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可以這樣體會,“去粗取精”,就是對事實材料作初步的選擇,去掉那些不相干、不重要的東西,留下有用處有價值的東西。“去僞存真”,就是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的考察,鑒别哪些是不可靠、不真實的,哪些是可靠的、真實的。“由此及彼”,就是找出各種材料和問題的各方面的聯系,起初是外部聯系,進而是内部聯系,這樣,我們就從事情的外部表現深入到内部的本質,這就是“由表及裏”了。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文獻學的最高目的。ZIS中华典藏网

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産確是豐富極了。倘是不懂得整理的方法,真是像一堆瓦礫,只覺得可厭,怎能談得到接受呢?如果懂得了整理的方法,就像發現了金礦一樣,俯拾皆是,取之不盡。ZIS中华典藏网

編目録爲了介紹文化遺産ZIS中华典藏网

主觀上要求讀書,而不知道究竟有些什麽書好讀。走進圖書館看到了滿坑滿谷的書籍,便望洋興嘆,不知道應該先讀些什麽書,什麽書是重要而必讀的,什麽書是次要的,什麽書是可作參考用的。一大堆問題不得解决,不能不感到苦悶。常識的缺乏,當然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四書》《五經》與《二十五史》,可以列舉書名的已不很多,不要説知道作者的姓名了。主要還是在于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産的帳目尚没有見過,當然對它没有印象了。“文獻學”中的目録一章,就是介紹這份遺産的帳目。ZIS中华典藏网

講版本爲了檢擇可靠的材料ZIS中华典藏网

許多古書傳到現在,中間經過了輾轉抄寫和刻板,錯誤的地方是不可能没有的。前人做了很多的整理校勘工作,雕版印刷,是比較慎重的,但工作的水平有所不同。也有草率從事和藉以貿利的,那就不完全可靠了。近來石印、鉛字排印固然方便,而錯誤也更容易發生。讀書有“先入爲主”的影響,如不先加辨别,信了錯誤的版本,便要蒙受其害。現在出版加標點的古書對讀者確是有益的,但標點不是完全可靠;標點一錯,文字的意義也變了,關係很大。所以讀某一部書,必須知道哪一本比較可靠,便不致誤入歧途。還要弄清版本的源流,以考見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文獻學”中版本一章,就是説明這個問題。ZIS中华典藏网

校讎是整理材料的方法ZIS中华典藏网

版本的選擇還只是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應該自己作出研究的成績。研究的初步,應該整理材料,儘可能使它正確可靠,這就是校讎。它的正確可靠性必須從客觀的歷史材料中求得,不是憑自己的主觀可以武斷的。在這方面,前人積累了許多優良的方法,我們正可以利用。由于古書的時代去我們已很遥遠,語言文字的變化也很複雜,各書有它們的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必須摸到它們的規律,然後進行校讎。“文獻學”的校讎一章,就是綜合這些經驗、方法。ZIS中华典藏网

以上三點,不過初步了解一些閲讀古書存在的問題,並不是説一切困難都可解决了。不過這三點是比較主要的,指出了一定的方向,由此深入而達到上面所説的目的,這是不可少的梯階。“文獻學”總的目的與要求,是爲科學研究服務。中間目録、版本兩章與圖書館有相當的關係,但與圖書館學是有區别的,因爲圖書館學是爲讀者服務,它們的對象並不相同。ZIS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