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王欣夫與《文獻學講義》

吴格jlA中华典藏网

jlA中华典藏网

《文獻學講義》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王欣夫先生遺著。這部以“講義”馳名之大作,係20世紀50年代先生於中文系講授“文獻學”(一名“文獻學與工具書使用法”)課程時,陸續完成編撰之講稿。自1986年以來,此書已有以下多種正式出版印本:jlA中华典藏网

一、《文獻學講義》,王欣夫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jlA中华典藏网

二、《文獻學講義》,王欣夫述,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jlA中华典藏网

三、《文獻學講義》,王欣夫述,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jlA中华典藏网

四、《王欣夫説文獻學》,王欣夫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名家説上古學術萃編”本)。jlA中华典藏网

五、《文獻學講義》,王欣夫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世紀文庫”本)。jlA中华典藏网

六、《文獻學講義》,王欣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百年經典學術叢刊”本)。jlA中华典藏网

以上六種版本,前三種爲同一版本,後三種則略經删減,並改用簡體字,與1986年版略有差異。一部文獻學“講義”之作,撰述者已辭世多年,三十年間六度付印,平均五年重印一次,可知雖同類著述層出不窮,此書因其悃愊無華,自具特色,至今仍受人重視。兹因此書第七次再版,受命校讀,遂不辭謭陋,略述欣夫先生事跡及成書原委如次。jlA中华典藏网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文獻學講義》之前,欣夫先生此書至少應有三種油印本,已經流傳於東南諸高校。其一爲1959年前後復旦大學中文系油印本,曾經欣夫先生校訂,並以此分贈友好,如華東師大周子美、洪範五諸先生,欣夫先生《蛾術軒日記》中曾有記録(詳後)。其二爲《文獻學要略》,1978年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油印本,小字謄寫,油印一册,作爲教材,僅印百部。筆者當年肄業麗娃河畔,與諸同學從吴興周子美先生受“古典文獻學”,曾人手一册,朝夕相伴。猶憶其時動亂方已,圖書匱乏,此本雖字小紙劣,因内容充實,足以療飢,故得者珍愛逾常。其三爲1983年南京大學中文系油印本,大字謄寫,分訂三册。當年就讀南大中文系之同輩學人,發篋或尚能檢得。南大油印本封面題“古文獻要略”,目録頁題“古文獻學要略”,正文題“文獻學要略”。此本題名雖與華東師大本稍異,底本則應相同,亦源自復旦大學油印本。據徐有富先生回憶:“王欣夫先生的《古文獻要略》,原爲復旦大學中文系出版的油印講義,有位復旦大學學生將這本講義拿給程千帆先生看。當時我們正在寫《校讎廣義》,程先生考慮到王先生的《古文獻要略》非常少,就讓我找人將該講義重新油印出來給大家學習。”今以滬、寧兩油印本與上海古籍版《文獻學講義》比勘,除去少量編輯加工之差異,其所分章節、篇目及全書内容,已屬相同文本系統。jlA中华典藏网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文獻學講義》,係經欣夫先生當年助教、復旦中文系徐鵬先生整理完成。徐先生於古籍版《文獻學講義》“前言”云: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畢生致力于目録版本之學,書中採輯、徵引的材料相當豐富,有些院校曾據以翻印,作爲參考教材,但由于所據爲油印講義,其中有不少文字訛誤。現據先生手稿加以整理出版,以供從事研究目録版本及古籍整理等工作的同志參考。jlA中华典藏网

徐先生所言《文獻學講義》有“油印講義”及“手稿”兩種底本,自屬事實。因70年代末華師大油印《文獻學講義》之底本,係由業師周子美先生提供。子美先生與欣夫先生爲同道好友,兩人交誼始於30年代同事於聖約翰大學時。欣夫先生編撰《文獻學講義》期間,曾與子美先生郵筒往返,多所切磋,講義編成之後,又將油印本面贈請教,而早在60年代,子美先生已建議《文獻學講義》謀求出版。凡此細節,現存欣夫先生日記中幸而均有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jlA中华典藏网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欣夫先生調入復旦大學,任中文系教授,曾先後擔任中文系、新聞系“中國文學史”及“古典散文選讀”等課程。與劉大杰先生合作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所編講義,當時曾受到重視。如1958年2月欣夫先生《蛾術軒日記》曾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八日)北京人民出版社編輯室來函,在高教部“各校講義展覽會”見余《文學史講義》,特來借閲。jlA中华典藏网

(十一日)覆北京人民出版社,並寄去《文學史作品講義》兩册。jlA中华典藏网

具體授課及編撰講義情形,如1955年2月欣夫先生《鴿巢日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七日)本學期仍與大杰合授“中國文學史(二)”,晨走晤商分工鐘點。jlA中华典藏网

(九日)今日開學。即上課。“中國文學史”每周五小時,仍與大杰合授,星一之第一課大杰任之,第二課則兩人参互任之,星三之兩課均由余任,星四之一課由大杰任。余再加任課堂討論二小時及答疑,臨時安排。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日)上午授課。編注講義,“晩唐詩”畢。jlA中华典藏网

關於欣夫先生曾擔任新聞系“中國文學史”課程,1955年12月欣夫先生《鴿巢日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六日)下午全系全面規劃會議。余定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改任新聞系“先秦至五代文學史”。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七日)上午編注講義。下午治《管子》。jlA中华典藏网

關於欣夫先生曾擔任“古典散文選讀”課程,1958年10月(二十七日)《蛾術軒日記》即有“擬‘古典散文選讀’教學大綱”之記載。次年(1959)欣夫先生《蛾術軒日記》又載:jlA中华典藏网

二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六日)今日開學上課。本學期余任一年級“古典散文選讀”,每周兩小時。顧易生爲助教。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日)上午授課。本學期任一年級“古典散文選讀”,每周兩時。jlA中华典藏网

七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日)“古典散文選”課結束。jlA中华典藏网

上述“中國文學史”、“古典散文選讀”課程以外,自1956年秋開始,復旦中文系新設“文獻學”課程,由欣夫先生主講。據筆者所知,除北大以外,高校開設古典文獻學相關課程,似流行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而復旦大學開設此課程,至少可溯自1956年(徐鵬先生《文獻學講義》“前言”謂始於1957年),此舉實與欣夫先生文獻名家、本色當行有關。“文獻學”開課同時,徐鵬先生作爲中文系青年教師,任欣夫先生之助教,1956年9月欣夫先生《管窺居日記》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十日)本學期任本系三年級“文獻學”二小時,新聞系“中國文學史”三小時,又爲助教硏究生講授“文選”二小時。自來復旦後爲最多之學期,不知孱軀能勝否。jlA中华典藏网

(十四日)始授“文獻學”課。jlA中华典藏网

(十七日)新助教徐鵬由余指導,來談。jlA中华典藏网

“文獻學”課程之開設,因人制宜,時屬創舉,教學提綱之擬訂及講義編寫,隨授課而開展。1956年10月11日欣夫先生《管窺居日記》,已有“下午教硏組會議仍出席,因討論‘文獻學’教學大綱也”,12月24日又有“下午爲‘文獻學’補課”之記載。由於《蛾術軒日記》書缺有間,1957年中文系“文獻學”教學情況未詳,而1958年欣夫先生《蛾術軒日記》中,對授課及講義編寫,記載十分詳盡:jlA中华典藏网

二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日)編《文獻學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九日)整日趕編《文獻學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三日)今日無會,得趕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四日)下午趕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六日)編講稿。jlA中华典藏网

(十七日)農曆大除夕。整理講稿。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一日)編《講義》。草自訂規畫。jlA中华典藏网

三月jlA中华典藏网

(三日、四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五日)上午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四日)整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六日)上午草《参攷書目提要》。jlA中华典藏网

(三十一日)趕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四月jlA中华典藏网

(四日)上午清潔運動,下午植樹。因須趕編《講義》,乞假。併力編寫《講義》,至晩始息。jlA中华典藏网

(五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五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二日、十三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四日)四月分《文藝月報》署名“中興繆雯”者,撰《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文,中有涉及余者,録之:jlA中华典藏网

師生關係上,動人的故事就更多了。學生要求老師到他們中間去走走。有些老師就想不通:“爲什麽一定要我去?他們不能來嗎?”有一位先生説得好:“大學生,又不是小寳寳,還要喊阿姨不成!”但是有力的現實,還是把這種種看法改變過來了:年邁體衰的王欣夫教授,遵從醫嘱,一向晩上不工作的,現在竟打破常規,晩上編寫講義了。本學期的第一課,學生就拿到他的講義,這是從來没有過的。這還不够,他約定晩上到學生宿舍去,却不料那天晩上風雨交加。去不去呢?王先生猶豫了一會,終于決定:去!這一去,王先生可真正受了感動。他説就像一個在外多年的父親,一旦還到自己子女身邊。那種熱情和温暖,還用説嗎?這一晩,王欣夫教授十點多種才回到自已宿舍。按常規,這一夜是不能闔眼的了,可是這回王先生却睡得分外香甜。jlA中华典藏网

六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六日)學校公布本學期課於下月二日結束,余之“文獻學”本有三星期,亦須於今日授完。下堂時,全體學生熱烈鼓掌,爲余生平所未遇。jlA中华典藏网

晩民盟小組討論總結,將余要求加開課、晩上編《講義》二事列入,作爲舉範。余以二事皆分内應作,不足稱道,力請除去。未被采納。jlA中华典藏网

七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日)陳望道校長交系“國務院整理和出版古籍計劃草案”,計文學、歷史、哲學三册,爲隨手批注應采書名與版本。jlA中华典藏网

二年级“古代文學史”余與徐鵬任之,由徐鵬授課,余則預備“工具書使用法與文獻學”講義。整理古籍計劃,各人選任一二種,即作爲科學研究,余勉擇《陳伯玉集注》一種。jlA中华典藏网

十月jlA中华典藏网

(八日)運熙來談,語言專業之“中國文學史”,本學期本定不開,故余得專力編寫《講義》,今忽变更計劃,并須兩班合併,即日上課,事前毫無準備,殊感匆促。jlA中华典藏网

“文獻學”授課及講義編撰,1959年仍然繼續。1959年欣夫先生《蛾術軒日記》中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六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九日)開始編寫《文獻學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日)下午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日)至館查書。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日、二十八日、三十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七月jlA中华典藏网

(一日)編《講義》。計一小時課,所需教材費時至四五天,爲提高教學質量,敢不自勉。jlA中华典藏网

(二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訂約選注唐五代文,雖展至今年年底交稿,而實無時暇操筆,且此類書出版已多,亦毋需重複,因作函并訂約合同寄去,乞作罷論。jlA中华典藏网

(四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五日、六日、八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九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五日)編《講義》,“目録學”部分初稿成。jlA中华典藏网

(十六日)編《講義》,“版本”部分始。jlA中华典藏网

(十九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九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三十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三十一日)下午教研組會議。黨支通知赴杭州屏風山休養,因編《講義》緊迫,辭之。jlA中华典藏网

八月jlA中华典藏网

(五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七日)編《講義》,至館查書。jlA中华典藏网

(八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一日、十三日、十五日、十九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九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日)上午開會。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七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八日、九日、十一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二日)“文獻學”開始上課,登台即掌聲热烈。選課諸生代表宣讀致余書,表示決心與感謝。此爲從來所未有,而學習政治之表現也。jlA中华典藏网

(十四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五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六日)上午編《講義》第三章畢。jlA中华典藏网

(十八日)擬“文獻學”教學大綱。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月jlA中华典藏网

(五日、六日、七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八日)晨率文獻學課全體學生至上海圖書館参觀“珍本展覽會”,即作爲教學實習,植立講解三小時,疲甚。jlA中华典藏网

(十三日、十四日、十六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五日、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四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一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日)仍編《講義》,爲大躍進也。jlA中华典藏网

(三日、四日、五日、九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一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三日)上午編《講義》。運煕來商“文獻學”延爲一學年。jlA中华典藏网

(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九日)至圖書館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日)上午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編《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日)編寫《講義》。主持學生實習。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六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日)上午授課。下午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九日)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十二月jlA中华典藏网

(一日)因亟欲整理《蕘圃題跋》,擬於短期内趕寫《講義》。竟日握槧,頗覺疲勞。jlA中华典藏网

(二日)竟日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三日)編寫《講義》。jlA中华典藏网

(七日)上午爲諸生實習。編寫《文獻學要略》初稿完成。jlA中华典藏网

(九日)編《文獻學》目録。jlA中华典藏网

(十日)編《文獻學》目録畢。此事告一段落,可整理《蕘圃遺書》矣。jlA中华典藏网

自1956秋季始,中文系“文獻學”課程延續四年之久。此數年間,國家形勢多變,人心思奮,校園中無論老少健弱,莫不焕發出因應時代之激情。1960年1月《蛾術軒日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六日)運熙晩來,商下學期停“文獻學”課,别開新聞系“古典文學散文選”,允之。jlA中华典藏网

(九日)上午授課,“文獻學”結束。jlA中华典藏网

欣夫先生於復旦中文系講授“文獻學”,結束於1960年初,爲“文獻學”課程編撰之講稿,則完成於1959年末。欣夫先生日記中,對此講稿或稱“講義”,或稱“要略”。油印本《文獻學講義》所載先生“後記”,較通行本内容略詳:jlA中华典藏网

文獻學這一門課,是新設的具有歷史性的新課,應該注意於搜集和整理材料的方法,我在前年曾試開過一次,認為對於接受祖國文化遺產和進行研究工作是有幫助的。今年系領導要我繼續講授,因考慮到文獻學的三個内容是相當廣博,而講授的時間卻有所限制,倘不先行編寫好講義,對教學效果是没有把握的,於是打破了顧慮,而決定了編寫的嘗試。jlA中华典藏网

本是準備一邊講一邊寫,在今年八月中開始的講義,爲了響應黨的“反右傾、鼓幹勁”號召,提出了提前一個月完成的諾言。今天幸而如期完稿,但是非常粗糙的,只好作爲未定的初稿,待以後再加修改吧。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七日於復旦大學宿舍。jlA中华典藏网

jlA中华典藏网

1966年欣夫先生逝世後,遺書傳藏於復旦圖書館,内有先生著作稿本多種。所謂稿本,往往含一種著作之初稿、定稿及謄清稿等。筆者尋訪多年,迄未見徐鵬先生所言《文獻學講義》手稿及其他稿本,也未見完整之復旦版《文獻學講義》油印本,即周子美先生受贈於欣夫先生、後付華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再次油印流傳者。近承顧雷同學之助,見假1959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文獻學與工具書使用法講稿》油印本一種,其中“文獻學”部分内容,恰好保存《文獻學講義》之雛形,令人極感寶貴。jlA中华典藏网

油印本《文獻學與工具書使用法講稿》一册,分爲八章,凡一百九十五頁,後附“文獻學參攷資料”三十頁,又七十五頁,合共三百頁。察其内容,前四章爲“文獻學”,後四章爲“工具書使用法”。“文獻學”部分四章,分别爲“第一章 緒言”(下分二節)、“第二章 目録”(下分十節)、“第三章 版本”(下分十節)、“第四章 校勘(校[讎])”(下分九節),共佔八十七頁,較之後來油印本及排印本,分章已相同,節目及文字則略簡。此本第四章末,有欣夫先生附記云:jlA中华典藏网

以上自第一章至第四章,由徐鵬同志據課堂筆記並參考他書所編寫,其勞績爲不可没,謹志於末。一九五九年二月,王欣夫。jlA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知,徐鵬先生作爲欣夫先生助教,曾隨堂聽課,作有筆記。1959年初,“文獻學”教學尚在繼續,中文系學生所用之講義,已形成日後《文獻學講義》之基本框架,其中包含徐鵬先生整理之功。而上引1959年全年間欣夫先生孜孜從事之《文獻學講義》編撰,似應即據《文獻學與工具書使用法講稿》中“文獻學”部分擴充增訂。jlA中华典藏网

至1960年秋,經欣夫先生重新修訂之《文獻學講義》,再次油印成編。1960年九月《蛾術軒日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九日)校《文獻學講義》蠟紙,老眼昏花,焉烏滿紙,甚苦。jlA中华典藏网

(十六日)校《文獻學》補印蠟紙七十四頁畢,因待用,故負病速校,稍覺疲乏。jlA中华典藏网

1960年本《文獻學講義》(或稱《古文獻學要略》)印成後,曾分送校内外周予同、周子美、洪範五、胡道靜等名家學者,聽取意見。1961年《蛾術軒日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一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八日)予同前索《文獻學講義》,今裝成,以一部贈教。jlA中华典藏网

四月jlA中华典藏网

(六日)子美來談,經歲不見矣。贈以所編《古文獻學要略》印本。jlA中华典藏网

(十九日)接子美函,力勸《文獻學講義》付印,並爲洪君範五索一本。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日)覆子美,並贈洪範五《文獻學》一册。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日)接子美函,洪範五謂《文獻學》爲功深力到之作。jlA中华典藏网

五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四日)前年所編《文獻學講義》,本欲修訂後再謀出版,而周予同、洪範五及子美均力勸先付印。今日運熙又以爲言,因並已標點之《提要補正》五册同挂號寄胡道静,乞其教正。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七日)接胡道静覆,謂《文獻學》一稿誠爲傳授古籍校理工作絶學之佳著,對後學作用極大,若公之于世,必受歡迎,並索寄原稿本。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九日)覆道静,寄去《文獻學》原稿八册。jlA中华典藏网

(三十日)黨支顧平爾來,欲余指導助教文獻學。jlA中华典藏网

九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五日)本學期要求輕微工作,委授研究生文獻學,每周兩節課,取座談形式,今日開始。jlA中华典藏网

十二月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日)《文獻學》稿寄北大文獻专業審閲。jlA中华典藏网

周予同(1898—1981),經學史專家,時任復旦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教務長。周子美(1896—1998),文獻學、圖書館學專家,時任華東師大圖書館參考部主任。洪範五(1893—1963),圖書館學專家,時任華東師大圖書館副館長。胡道靜(1913—2013),文獻學、科技史專家,時任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王運熙(1926—2014),古代文學及文學批評史專家,時任復旦中文系教師。自以上記載可知,由於諸先生之肯定與推薦,《文獻學講義》於上世紀60年代初,即曾謀求於中華書局出版,出版社方面並對書稿修訂提出過意見。此時之《文獻學講義》油印本,仍訂爲一册,而交給出版社審定之書稿,則有八册之數。欣夫先生結束本科生“文獻學”教學後,除用力於胡玉縉《許廎遺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等稿整理,並據個人藏書撰寫《蛾術軒書録》外,60年代又以“文獻學”課指導本系助教及研究生,《文獻學講義》則據出版社意見,仍在修訂中。如1962年《蛾術軒日記》載:jlA中华典藏网

一月jlA中华典藏网

(十二日)“文獻學”課結束。jlA中华典藏网

(二十七日)接中華編輯所函,並《文獻學》原稿提出修訂意見若干項。jlA中华典藏网

九月jlA中华典藏网

(五日)爲結束胡著編校,開始《文獻學》修改,故書跋工作暫停,先休息數天作思想凖備。jlA中华典藏网

十一月jlA中华典藏网

(一日)函周谷城,候其病愈,並以《文獻學講義》就正。jlA中华典藏网

(四日)接谷城覆,《文獻學要略》主於第四章後加“庋藏”一章,並擴而爲《文獻學史》一書。jlA中华典藏网

1962至1965年欣夫先生《蛾術軒日記》中,除1964年1月11日,有“函錢亞新,贈以《文獻學講義》”之記載外,未再見關於《文獻學講義》修訂之記録。對周谷城《文獻學講義》應增加“庋藏”一章、並將此稿擴充爲《文獻學史》之建議,也未付諸實施。此數年間,欣夫先生强扶病體,力疾著述,全神貫注於家藏圖書之書録撰寫,邀天之幸,竟然在1966年浩劫降臨之前,完成其不朽傳世之作《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録》。jlA中华典藏网

筆者學習古典文獻學,係以欣夫先生《文獻學講義》入門。先生繼清季吴中樸學傳統,早遇名師,精於治學,因將文獻傳承視若己任,故經史子集,無不涉獵,流略版本,尤所擅長,平生拾遺補缺,樂而不疲,自少至暮,矻矻不倦。欣夫先生閲世雖僅中壽,而集收書、藏書、鈔書、校書、著書、編書於一身,逾五十年而不改其志,堪稱名實相符之文獻學家。欣夫先生中年授課之講稿,初非以著述自視,因其畢生從事目録、版本、校讎學實踐,學問博贍,循循善誘,故即以此三者概述文獻學,提綱挈領,源流並舉,而所述言之有物,引人入勝,有如“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欣夫先生於《文獻學講義》“後記”中,特引宋人衛湜“他人著書,惟恐不出於己;予之此書,惟恐不出於人”之言,以明著書旨趣。三復斯言,深仰先生卓爾不群,未可企及,亦無怪乎《文獻學講義》至今仍爲復旦學子治文獻學之首選入門書。猥以樗材,於先生之學,至今鑽仰無成,於先生未刊著述,纂輯之願未竟,值此《文獻學講義》重印之際,謹檢舊日讀先生日記摘稿,略述《文獻學講義》成書原委,以諗願讀先生遺書、有志從事文獻學之同道。二零一五年仲春吴格識於復旦園。jlA中华典藏网

吴縣王大隆先生傳略jlA中华典藏网

吴格jlA中华典藏网

王大隆先生,字欣夫,以字行,號補安。室名有學禮齋、抱蜀廬、蛾術軒等。江蘇吴縣人。原籍浙江嘉興府秀水縣新塍鎮。jlA中华典藏网

始祖□□,明末處士,世稱望山先生。子孫散處江浙,歷世以耕稼自給。十世傳至元松,字翠亭,號薌娱,報捐國子監生,是爲先生之高祖。元松遷居江蘇吴江縣盛澤鎮,以經營絲綢致富,王氏家族由此而盛,曾祖亨臨,官名師晉,字以莊,號晉齋、敬齋。報捐國子監生。佐父經營家業,好學未仕,晚年精研理學,曾著《資敬堂家訓》二卷,以立身積德、崇儉力學勗子孫,人稱能得張楊園、陸清獻之傳。祖利榦,官名偉楨,字宗諤,號仙根。屢散家財,輸金辦賑。咸豐八年(1858),以捐餉功欽賞舉人、内閣中書。後以子祖慶入仕,誥贈榮禄大夫。同治初,利榦率家遷居蘇州,經營藥材及醬園等業,光緒二十四年(1898)卒,自此王氏家道漸替。jlA中华典藏网

父祖詢,原名祖培,字慕唐,號次歐,别號蟫廬。喜讀《漢書》,寢饋不廢。好蘇詩,工書法。光緒十七年(1891)由廩膳生舉優貢。十八年(1892),朝考一等一名。分發江西,改湖北。三十二年(1906),湖廣總督張之洞派赴日本考察。次年歸,保授通城知縣。未赴而卒,年僅四十有二。配吴氏,同邑翰林院侍講廣東學政吴寶恕第三女。王氏家藏圖籍,自祖詢始,藏書室名二十八宿研齋,曾藏宋元本數十種。jlA中华典藏网

祖詢三子。長大文,字廣華。幼穎異,年十三而殤。仲大森,字直夫,號蔭嘉、蒼虬、殷泉。生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卒於1951年。配周氏,字瓊虬,卒於1960年後。大森長先生九歲,與先生手足情深,同學共業。平生酷嗜藏書,勤於閲市,搜討鄉邦文獻,不遺餘力。卷軸以外,並鋭志蒐羅古錢。王氏二十八宿研齋藏幣之名,周於海内。所著有《雙長生書屋泉觶》、《殷齋長物志》及《藏書紀事詩補正》(與先生合作)等。所藏善本數十種,身後歸於北京圖書館,亦有散見於京滬書市者。次大隆,即先生。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自高祖以下,歷世業商,至父輩始入仕,生父雖授知縣,未任而卒,故自言出身,仍爲工商業者,然賑災行善,世傳義聲。外家吴氏,兩世狀元,故慕學尊儒,守爲家訓。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生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月十五日子時,卒於1966年,壽六十有六。妻黄翠雲,後先生數年卒。子四:啟璿(君衡),啟睿(健輿),啟焯,啟棟。長子啟璿出嗣,次子啟睿爲仲兄所撫。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生六齡,父祖詢捐館武昌。母氏鍾愛逾恒,期望甚殷。七歲,入蘇州小學就讀。年十三,因報考高等小學未録取,遂於家塾延師授學,發奮自修。越數載,學大進,塾師不能教,惶謝以去。年十九,經友人介紹,從吴江名士金松岑先生讀書,習詩古文辭。同年,曾從虞山丁國鈞(秉衡)遊,論學談藝,結爲忘年之交,相約同校《晉書》,嗣以丁先生辭世而未果。年二十一,經金先生介紹,師事吴縣宿儒曹元弼先生,受《三禮》之學,自此篤志經學,用力甚勤,並由治經而究心名物訓詁。嘗颜其齋曰“學禮齋”,金先生爲撰《學禮齋記》;友人武進徐震,亦爲撰《學禮齋銘》,並以通經致用相期許。先生又因徐震而結識武進吕誠之、莊通百、吴伯喬、陸忍謇諸先生,學識益進。jlA中华典藏网

歲乙丑(1925),先生年二十五,因金先生介紹,任太湖水利工程局書記。自謂此年始究心版本目録學。同年夏,張一麐、李根源於蘇州發起“平旦學社”,延請名師如章太炎、吴梅等講學,先生年齒尚幼,亦被邀講演兩月。少年績學,聲名播於士林。時與同邑王佩諍先生,有“王氏雙鳳”之目。未幾,吴中成立國學會,先生又由金先生介紹,任研究組經學幹事。jlA中华典藏网

丙寅秋(1926),先生年二十六,經同學薛頤平介紹,赴滬任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國文教員。次年(1927)約大因學潮停辦,先生請假返蘇。由同學王佩諍介紹,兼任省立蘇州女子中學國文教員。明年(1928)約大復學,先生被聘爲約大專任國文教員。辛未(1931),升任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越十年辛巳(1941),升教授。自丙寅至1952年,先生執教於約大凡二十七年。約大爲美國聖公會所辦教會學校,地在滬西梵皇渡,濱蘇州河曲,林木蓊鬱,屋宇幽深,爲讀書藏修之佳境。先生隨師自修,訖無學歷,廁身於外籍教員及留學歸國者之間,居大學講席二十餘年,實因其湛深國學,爲衆推服之故。先生課徒餘暇,擁書萬卷,讀書校讎,精研經史百家,學養與日俱進。平生著述編纂,亦由此發軔。jlA中华典藏网

癸酉歲(1933),先生受《安徽通志》編纂處之邀,編纂《安徽藝文志》。同年,輯刻黄蕘圃、顧千里書跋始(至1940年完成),此爲先生從事書目之學始。歲甲戌(1934),趙詒琛、王保譿輯印《甲戌叢編》,命先生爲助。叢編之輯,以傳布先賢未刊遺著爲宗旨,多選前賢詁經訂史、小學金石、目録掌故、藝術説部之作,尤著意於短篇小種、流傳罕見而有裨實學者,印書採用活字排版,白紙綫訂,費省而猶饒古趣,印資則募諸並時同好,集股以行。自乙亥(1935)以後,選本借書,集貲校印,先生多任煩劇,歲出一輯,輯各十數種,書名“叢編”,綴以干支紀年,歷八載而不輟,遂成世所謂《八年叢編》者,至今爲學林所推重。溯自“九一八”事變,東人亡我之心日熾,時勢危迫,先生雖枝棲於教會學校,傷時憫亂,憂深故國,遂藉流傳先賢文字以寄意。丁丑(1937)之秋,先生避居洞庭東山,猶手自一編,校刊不輟,事鉛槧以明志。所輯印《倭情考略》、《遼廣實録》、《惕齋見聞録》、《靖康稗史七種》諸書,既存遺聞,復昭史鑑,流傳至敵僞地區,竟列爲禁書。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身際憂患,痛近世故家文物半遭摧殘,深恐先哲遺書淪胥殆盡,遂立志徵求遺獻,收拾叢殘,以保存文獻爲職志。中年以還,與並世南北學人及藏書家游,鋭意搜討前賢著述之未刊稿本、或雖刊而流傳稀見者,傳鈔校輯,集貲刊佈,矻矻孜孜,不遺餘力,終其身而不懈。所搜集傳鈔之善本秘籍,數十年所積,盈笥溢篋。凡事關文獻流傳,如師門著述之流傳刊布,合衆圖書館之輯印叢刊,嘉業堂藏書之播遷易主,先生皆勉盡己責,貢其勞績。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之學,原本經史小學,泛及子書集部。中年以後,益肆力於流略之學,而其歸在網羅散佚文獻。先生少從曹復禮先生受《三禮》之學,深慕吴中惠氏之四世傳經,亦欲以經術自任,於《禮》於《易》,均深研討,《元貞本論語注疏攷證》、《松崖讀書記》諸作,世稱力作;又奉常熟丁先生之教,勤於治史,於陳壽書有《三國兵志》之補,於蒙元史有《元史校釋》之作,咸推名著;治諸子學,則有《管子校釋》之作,考定版本,商榷異説,時賢爲之折服;而讀書萬卷,見聞廣博,輯佚補闕,寫録勤劬,一如鄉先輩吴枚庵老人之晨鈔雪纂。先生鈔輯之書,積稿隱身,成書者有百數十種之夥,所輯《學禮齋經解》、《抱蜀廬叢書》,收羅清人治經及他種著述數百種,俱出親手纂輯。如於清代藏書家黄丕烈、校讎學家顧廣圻著述,則有《黄顧遺書》、《士禮居遺詩》之編;於歷朝詩文,則有元歐陽圭《玄齋集補遺》、清孫星衍《孫淵如文補遺》、清陳奂《三百堂集》之輯;於五代以來藏書史料,則有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之補正、清人藏書題識之輯録;於師門著述,則有金天羽《天放樓遺集》、曹元忠《箋經室遺集》、胡玉縉《許廎遺集》、《許廎學林》等編。晚年校訂胡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寫定自著《蛾術軒篋存書録》,尤推近世目録學之精撰。jlA中华典藏网

先生性和易,慕古風,交遊有道,篤於師友,並世宿儒學人,多爲文字之交。師門如金松岑(天羽)、曹叔彦(元弼)、胡綏之(玉縉),少日受教,終身禮敬;前輩如張菊生(元濟)、趙學南(詒琛)、傅沅叔(增湘)、葉遐庵(恭綽)、周叔弢(暹)、盧慎之(弼),搜輯遺佚,誼堅金石;同輩如周子美(延年)、潘景鄭(承弼)、顧起潛(廷龍)、陸維釗(微昭)、任心叔(銘善)、徐聲越(震堮)、胡宛春(士瑩)嚴昌堉(載如)等,俱博雅君子,爲一時之選,借書問字,賞奇析疑,詩酒唱酬,極朋簪之樂。而先生學行醇厚,尤爲衆所推重。同里胡綏之先生,湛精學術,著書等身,人稱清季樸學之後勁,其年輩於先生爲尊行,晚年歸自燕都,息影家園。先生以年家子進謁,胡先生一見傾心,清談竟日,别後音問稠疊,至以身後事相託付。胡先生未幾既逝,先生背負遺稿,矻矻鈔纂,歷十餘載始編定,而中經世亂,謀刊未成,致叢怨謗,而《許廎學林》、《四庫提要補正》煌煌鉅帙,字逾百萬,終於六十年代前後由中華書局次第出版問世,譽重學林。即此一事,先生之尊師重道,不負委任,概可想見。jlA中华典藏网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先生移硯滬北復旦大學。曾執教中文、新聞兩系。1956年,入民盟,爲會員。課餘仍潛心學問,撰著不已,而體弱多病,頗爲肺喘心疾所苦。1957至1960年,先生主中文系古典文獻學講座。所撰《文獻學講義》(1959),以目録、版本、校讎三者,述文獻學之要義,謂文獻之學,應以搜集與整理文獻之方法爲鵠的。《講義》中所論列,俱爲平日研治學問之心得,自出機杼,迥越流輩。凡所稱引,言必有據,而書末自識,猶引宋衛湜“他人著書,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書,惟恐不出於人”之語以撝謙。自六十年代起,先生致力於所藏鈔校稿本之整理,並逐種寫成書録。今觀《蛾術軒篋存書録》遺稿,於篋藏諸書,考作者之行實,述學術之原委,博綜約賅,精審詳明,而通篇楷書精整,光彩流動,實爲先生畢生學養之所萃,足稱信今而傳後。至丙寅(1966)夏,動亂驟起,舉世騷然,鉛槧俱廢。秋冬之際,先生因肺疾發作,遽然辭世,享年六十有六,僅得中壽。一代文獻大家,志業未竟,言之惻愴。時遭擾攘,人心倉皇,身後遺書,幾遭散失,幸有識者爲之維護,鈔稿本尚未全失。亂定董理,損者三分之一,而餘書今存復旦大學圖書館。公元二〇〇一年三月,烏傷後學吴格敬述於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jl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