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秦州诗风格
杜甫在秦洲〔州〕写的诗,集中在五言律,给人以一种新的风格之感。这种风格,应该是关塞诗所特有的。杜甫后来到夔州后曾有著名的诗句道:“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的秦州律诗确乎就是杜甫生平最萧瑟的诗,应该是受了庾信的影响。杜甫一生最后的一首诗又曾说他“哀伤同庾信”,(《风疾伏枕书怀》)他的秦州律诗便最有同乎庾信的哀伤,用庾信的话就是“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不过庾信哀伤固是哀伤已极,同时他从哀伤中得到陶醉,他把这种生活写得很“美”,好比在我们这里引的他的两句话之下接着就是这么两句:“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就描写冰天雪地说不能有更好的形象,他用着典故借一只大龟来说秦地寒冷,让鹤来表示今年雪下得大,读者读着就爱好这个形象,为庾信的文章所吸引了,庾信自己确乎在这些形象里忘记了哀伤。庾信的文章都是这样,好比他写逃难的生活:“兽食无草,禽巢无木,于时无惧而栗,不寒而战,胡马哀吟,羌笳凄啭,亲友离绝,妻孥流转,”这应该是现实的,令人感到逃难的痛苦,然而庾信不止于此,他总要把这种生活“想象”化,仿佛别有天地非人间似的,用典故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很喜欢这样写:“石望夫而逾远(因为有望夫石这个典故,走起路来这块石头愈望愈远),山望子而逾多”(因为有望子陵的典故,走路当中山自然是愈望愈多),“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读者读起来也就陶醉了。我们再抄他描写被俘入秦的一段文章:“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鮧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论痛苦是最痛苦的生活,论形象是最形象的文章,把千里路的事情都写出来了,然而这样的人只配作俘虏,说“冤”说“愤”都是典故,实生活都变成了想象,也就是“忘却”,毫无斗争意志。这与作者的阶级出身有关系,就是没落的贵族阶级。他的语言确是“清新”,杜甫所谓“清新庾开府”,他的风格确是“萧瑟”,——安得不如此?因为生活,如他的诗所说的,“终为关外人!”“安知死羡生?”杜甫同情他的哀伤,也确乎受了他的“萧瑟”的影响,一到秦州,所谓“浩荡及关愁”,就不知不觉地写出自己的关塞诗来了。他后来到夔州后乃意识着,可是就诗的风格说,只有秦州诗与庾信的“动江关”的诗赋相似,而且更有意义,因为杜诗总是表现着积极的精神,诗人总是希望国家强盛的,个人的生活总是有充分的斗争意志的。所以我们对于杜甫的秦州诗应该给以极大的注意,我们就说秦州律诗是杜甫最出色的作品,是有理由的。
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
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
杜甫在秦州诗里屡次说到烽火,如《秦州杂诗》第一首说“西征问烽火”,第十八首“警急烽常报”,第十九首“候火云峰峻”,《寓目》里又说“羌女轻烽燧”,这里是以“夕烽”为题专写烽火。我们可以推想,他是从内地来的人,而且“丧乱饱经过”,在与吐番接壤的秦州,每日看着平安火,或者看见报警急的火,是不能不引起心事的。这一首《夕烽》是望见平安火从西方传来,所以说“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因为是平安火(凡属平安火只用一炬)故接着描写两句:“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虽然是平安火,但杜甫的心里总是感觉着国家多难的,所以接着四句就写他安不忘危,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完全传给我们了,我们看他的心怎样地和这一炬火一样,照秦照陇一直照到长安!“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这里的“艰难”二字应该同《潼关吏》里的“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艰难”同样体会,杜甫最懂得“艰难”的意义。末后两句“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对整个诗的作用是很大的,没有这两句则这首诗就缺乏形象性了。当然,《夕烽》诗的形象是非常生动的,集中的,是最后两句把它集中起来了。
日暮
日暮风亦起,城头乌尾讹。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
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将军别换马,夜出拥雕戈。
这首诗把杜甫在边塞上一种警惕的心写得非常逼真。许许多多并不相关联的形象(只是在一个时间里)通过诗人的心灵都联起来了,一幅可忧的秦州画面。首四句,两联,里面有三个副词,“亦”,“未”,“已”,最是善于作心理描写,写一个人在边城远近上下四顾。应是先有第二句的事情,即是说城上一只乌的尾巴动(“讹”就是动,从《诗经》一群牛或羊在那里“或寝或讹”学得来的),给诗人注意了,连忙乃觉到“日暮风亦起”,这里的“亦”字传神。“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也是一样,是先看见白水扬波,然后再向天上望望,黄云并没有怎么动了。写出云层之重,而日暮风亦不大。“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杜甫又写秦州的羌胡,虽然是妇女儿童,(当然是妇女儿童,否则不已经是敌寇了吗?)然而在中国边城里仿佛只有他们格外露头面似的,同《寓目》里“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两句是一样的用意。“语还笑”的“还”字,“行且歌”的“且”字,也都是副词传神。最后两句写中国的将军,也是两个副词起作用,即是“别换马”的“别”字,“夜出”的“夜”字——在这里是副词的功用。将军在夜里另外换一匹马骑着出来,不是表示要小心一些吗?所以综观全诗,是杜甫忧边。
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杜甫写穷的诗很多,一般是大喊大叫,(我们赞成大喊大叫!)如《同谷七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叫破了喉咙的。独有这一首《空囊》显得很象一个“高人”似的,象起首的两句“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在杜诗里真只有这一次碰见。杜甫绝没有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分〔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类的想象。他总是同老百姓一样诉苦。因此,在杜集里,对于这一首《空囊》,我们要另眼相看了。我们还应该这样想,倘若我们画这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的画象,他的“明霞高可餐”的精神也是要体会进去的。中国诗人,陶渊明也是最切实的,他的《咏贫士》的诗,不说一句“明霞高可餐”的话,不是说没有衣穿,就是说没有饭吃,象杜甫的“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一样。然而杜甫的“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就可以说没有,陶渊明是“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是说自己不适于生存,所以杜甫称他为“避俗翁”确是有道理的。杜甫这里用了“卤莽”二字斥责“世人”(当然没有把人民群众包括进去),是愤慨国家的事情只有由他们搞的,卤莽灭裂,任意胡为。有良心的少数人就混不进去,所以“吾道属艰难”。最后两句“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可能与陶诗与《诗经》有关联。《诗经》有“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的话,陶渊明也说“尘爵耻虚罍”,这充分表现士大夫阶级对贫穷的幽默,在家里没有酒喝的时候,不肯大发牢骚,对着空杯子和空瓶子看,杯子和瓶子说笑话:“是你没有酒,所以显得我可耻了!”杜甫“囊空恐羞涩”的“羞涩”,可能是从《诗经》和陶诗的“耻”字学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