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杜甫的律诗和他的伟大的抒情诗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杜甫的律诗是指着一般包含八句的五言律和七言律,长律暂不讲。秦州律诗另外专讲,这里也不讲。
说到律诗,一般都认为它是特别讲究声律的,所以才叫做律诗。这只能说明大家对于律诗的注意之点,注意它的语音方面,在语音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就不能叫做律诗。其实律诗之所以能够成立,根本原因还在乎语法。如果不是汉语语法的规律适合于做对偶,律诗问题根本谈不上了。我们举两件最显著的事情来说,即汉语连接词的规律同主语的规律。汉语的连接词,不是两个或几个东西之间一定要用的,与外国语法的连接词比较起来,汉语是以不用为原则。象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连起来中间加一个连接词“而”,是很好的句子,然而这样加连接词的情况反而是很少的,普遍是不要这个东西,因此杜甫的“烽火连三月”乃能与“家书抵万金”对起来,如果同外国语法一样两句之间非加连接词不可,那就没有法子作对偶了。汉语的主语常常是不写出来的,象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句都有主语,固然好,但“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也是很好的,很明白的,很普遍的句子,主语用不着写出来。因为主语用不着写出来,乃能作对偶,杜甫乃能作他的八句有六句都对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首有名的律诗。——我们看,杜甫的这首诗的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主语“我”用不着写出来,“河南”“河北”之间用不着连接词,正是一个规范化的汉语的句子。律诗确乎是在这种语法规律之下发生作用。关于汉语语法的规律(因为它而能作对偶),不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两件事,我们不能多讲。我们只想指出来,中国的律诗之所以能够成立,汉语的语法是主要的事情。
律诗在杜甫的时候,还是刚刚起来,杜甫对于律诗的写作是很重视的,他说他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他谈到李白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正是说明写作律诗的经验,所以说着“佳句”的话。李白杜甫是从何逊阴铿推陈出新的,我们可以指出显明的痕迹,好比阴铿有“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两句,李白有两句诗则更好:“拨云行古道,倚树听流泉。”何逊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两句,在杜甫的笔下则是:“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我们说明这一点,是说李白杜甫正在创造律诗。杜甫的五言律、七言律又真是伟大的创造,最显得汉语的光彩,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当然没有意思鼓吹人家做律诗。杜甫以律诗这个体裁写了他的最伟大的抒情诗,也是过去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最伟大的抒情诗,就是七律《登楼》,确也是事实,古代说诗人也多有这样说的,我们应该说明其所以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伟大,加以他充分地发挥汉语的长处。是的,汉语根据它的语法的规律,它最宜于作对偶,在缺乏思想感情的时候,它可以做八股,具有伟大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写杜甫的律诗。
我们把杜甫的五律、七律在这里共选了十四首。我们是有我们的选择的标准的,就是要诗中语言是真实的反映,不能偏向于文字上的对偶相生。好比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是偏向于文字对偶一类的,我们则不选。
杜甫入同谷写的诗,如《泥功山》,是古今罕见的,见诗人的伟大。现在写三峡的这一首律诗,也是古今罕见的,见诗人的伟大。这真配得上叫做“图经”。向天上望,天上是石头,因为峡高,峡狭。而向底下望,水里也是石头,因为峡深,峡狭。“猱玃须髯古”,无意间给杜甫看见了,那个一脸的胡公,他知道世上几千年呵!连忙叫人想到,那些人迹不敢至的深洞里,不是蛟龙所居吗?再看天上的冬天的日头,离石头太近了,羲和你不怕翻车吗?
寄杜位
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峡中为客久,江上忆君时。
天地身何在,风尘病敢辞!封书两行泪,霑洒浥新诗。
这首诗同“愁畏日车翻”的诗是在一个冬天写的。“天地身何在”就是飘流的意思。飘流不由己,而风尘之中病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辞得掉吗?杜甫当时的生活确是太可怜,一直飘流到楚湘,飘流到死。
东屯北崦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同《恨别》那首对看,那时初到成都,现在快离夔州,相隔有七八年。那时是“兵戈阻隔”,现在还是“盗贼浮生困”。第二句指当地农民不堪赋税。接着四句写地方环境的凄凉。最后两句“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真非杜甫不能写,又最显得汉语之长。此老一个人徘徊于祖国很远很远的偏僻的山边,他这时意识到自己鬓发“雪白头”了,把这头抬起来向战地一望罢,当然望不见,然而“战地有黄尘”,不难想见的。他看见的战地太多了。作诗的时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吐番寇 州灵州。在这首诗后同是在东屯写的诗里有“野哭初闻战”之句,可见“战地有黄尘”确与当地人民不是没有关系的,虽然不是当地的战争。我们千载下的读者真有感于当时“远山回白首”的杜甫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漂流到湖南作的。过两年诗人就在这漂流之中死了。从来都认为这首诗写得极其阔大、自然、深厚,而且令人有一个整体感,——是的,整体感还是有名的《春望》所缺少的东西,《春望》给读者的印象要散些。《登岳阳楼》应是老杜会写的标准诗。
写登山临水游古迹一类的诗,应该有不可移易的地方。好比登泰山,我们将写些什么,仿佛大家可以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因而有相似的语言似的,登泰山的诗就决不是登别的山的诗,就是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也确乎只能是登泰山而说的话了。杜甫最早的时候写了一首《望岳》,我们设想他应如何下笔?他写道:“岱宗夫如何?”仿佛问候千古的泰山似的。确是应该有这样一问,这样问真说出了祖国人对有历史意义的泰山的感情。接着就道:“齐鲁青未了!”这一句又真回答得好,不成问题,今日的泰山仍是齐鲁时的山色了。杜甫是爱国诗人,爱国诗人就处处见祖国之可爱,祖国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可惜的是这一句好诗给许多说诗的人说错了,他们把“齐鲁青未了”不当着时间的青未了,而当着泰山占的地域之大,包括齐和鲁。我们连带地讲两句《望岳》的诗,是为得讲《登岳阳楼》。诗人善于说出我们心之所同然的话。杜甫登岳阳楼本来是第一次登上的,然而洞庭水谁都是听说的,今日一上,正如小说上一句说不清楚、两句又显得重复的话:“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杜诗则说得很清楚:“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我们人人都要这样说,倘若第一次登岳阳楼。接着两句真是伟大的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人说这象写海,其实写海不能如此,海不能是“浮”,这乃是写洞庭湖,比海要显得动荡些。杜甫的这两句诗又并不是写景,这两句诗象征国家的不安定,杜甫见着洞庭湖乃一口说出“乾坤日夜浮”的形象了。这五个字又很象小孩子说的话,小孩子可能是这样认识大湖的。伟大的诗人每每是以童心说话,我们可以再举一例,好比杜诗里写边地这样写:“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送人从军》)仿佛弱水阳关就到了地尽处,天边头,很能给人一个“远”的形象。洞庭湖则给人一个“乾坤日夜浮”的形象。接着四句,《杜臆》解得很好:“三四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下四只写情,是做自己诗,非泛咏岳阳楼也。”不过杜甫“做自己诗”总不属于个人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