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买书·卖书·搬书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七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关于作者的生平,我在一本《现代诗选》的“作者介绍”里找到他的小传:生于1884年,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诗人,评论家,随笔作家,也写过短篇小说。曾任《新政治家》文学编辑和代理主编,《英国文学家传记丛书》主编。最为世人所知的是1919年创刊文学杂志《伦敦信使》并任主编直到1934年10月。他的著作,除书评集三卷外,有随笔集、短篇小说集以及诗集多种(正经的创作和游戏性的仿作)。在这相当简单的小传的头上安了个头衔,说他是一位有名的journalist,这个字在英汉词典里都翻译成“新闻工作者”,可是这位作家怎么样也难于列入“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这也可以算做在不同的语言里往往有名目相同而实质不完全相同的字眼的例子。
抄完了要抄的文章之后,少不了自己也得说上几句。Squire在这里谈到一位善于买旧书的朋友,精通版本目录之学,可是也许是缺少当藏书家的财力,也许是没有当藏书家的兴趣,始终是个玩儿票的角色,只有为数不多的善本书,可也自得其乐。中国的藏书家是有长远的传统的,即使到了今天,除了像西谛、黄裳等名家以及不愿意出名的藏书家之外,像Squire介绍的“一位朋友”那样的业余性质的藏书家,我们这里应该也不少吧。很希望有人谈谈。
Squire介绍的“可怕的卖书人”确实可怕,幸而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里有的是,或者说多的是,一问三不知。当然,这是卖新书的书店里的情形,古旧书店的情形好些。可是即使在古旧书店,能够对顾客不即不离,善于引导的朋友似乎也日见其少了。
最后谈到搬书,这实在是非常苦恼的事情。Squire讲的搬书是要求插架井然,要什么书一索即得。在我辈看来,这个要求是太高太高了。我们的最高要求仅仅是有足够的空间把所有并不太多的书安顿下来,并且能够按常用不常用的顺序分别安排在容易拿、比较容易拿、难拿、十分难拿的地方。如此而已。这是就已经定居的地方而论,要讲到连人带书一块儿搬家,那个苦恼就更大了。
注释
【1】 按照英国法律,长子继承家产和贵族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