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学史
作者:戈公振
戈公振著。写成于1926年6月,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绪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之现状等6章。叙述了从古代邸报迄1926年初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其报界现状一章,对报馆组织、广告、发行、印刷、附刊与小报、华侨报纸、通讯社、报业教育、新闻团体、报纸法律……等17个方面,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书中附有大量原始材料和报刊插图多幅,对外报的文化侵略,对清廷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新闻压制政策,进行了鞭挞。此书出版后,受到广泛重视,影响久远。解放前共出4版,日本人小野保曾译为日文,改名为《支那新闻学史》,1943年在日本东京出版。1955年3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由戈宝权撰《前言》,附录《英京读书记》。香港太平洋书店于1964年翻印;台北的台湾学生书店也曾影印,至1982年计出4版。中国新闻出版社,于1985年11月再印,戈宝权撰《谈戈公振和他的〈中国报学史〉》,附录杨瑾琤、宁树藩、方汉奇、王凤超的《中国报学史史实订误》。
戈公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雅克团
1828年6月7日,梅里美发表了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雅克团》。《雅克团》是以法国十四世纪著名的“雅克团”农民起义为题材创作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包阿锡地方,封建领主纪尔伯?达蒲莱蒙凶残横暴,广大的农民群众忍无可忍,在一个名叫若望的修士的启发和率领下举行起义,攻克了达蒲莱蒙的城堡,杀死了封建领主,取得节节胜利。在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和英国浪人军队的内外夹攻下,起义失败,缺乏觉悟的农民军群众在失败的灾难面前,纷纷抱怨若望修士把他们引到了绝境,最后将他杀死。该剧的主旨在于揭示人民反抗封建领主专制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封建暴力下被剥削被压迫人民进行反抗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人民的革命行动表示了明显的同情。
东窗集
宋代诗文别集。张扩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有张扩《东窗集》40卷,又诗10卷。但其书后来罕见传本,惟《永乐大典》尚多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其中所收采掇编辑,整理为16卷。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七言绝句,卷6至14为制、表,卷15至16为启。作者因与秦桧交好,颇多谀颂之词,故其为人殊不足道。其诗“折归忍负金蕉叶,笑插新临玉镜台”之句,大受秦桧称尝。其制词“大抵温丽绵密,与汪藻可以联驱”,且“所交游如朱翌、曾慥、吕本中、徐俯,皆一代胜流,切劘有助,故词采清丽,斐然可观,亦未可尽没也”(《四库全书总目》)。
子史精华
吴士玉等奉清圣祖之命而编纂。始于康熙末年,至雍正五年(1727)成书。四部之中,子史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此书采集子书和史书的名言隽句,按类编次,所以叫做《子史精华》。这部书共160卷,是为供采掇辞章者使用的工具书。全书分30类,280子目,体例与《北堂书钞》、《白孔六帖》相近,但采摭更为繁富。内容以摘引古籍中的史传和诸子为主,兼及稗官野史,而不及儒家经籍。凡子、史两部图书中的“名言隽句”,都分条钞录,句下注明出处,以备查检。具体地说,280个子目,每个子目都以大字摘要,用双行小字注明出处,排列引文。的确做到了“大书以标其精要,分注以详其首尾,元元本本,条理秩然,繁简得中,剪裁有法”。吴士玉等纂辑此书的目的,在于供一般士人查找辞章和典故,在清代影响较大。当时士人多用此书检寻和采撷典故、辞藻以写文章或应试。所以清人评价此书说:“守兹一帙,可以富拟百城”。但这书与许多类书一样,也有它的缺点。它的主要缺点就是征引材料只注出书名而不注明篇名卷数,查对原文仍很不便。引文也往往有所增删,引用时更须注意核对原文
散花庵词
一卷。宋黄升撰。黄升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因其居有玉林,又有散花庵而名之。毛晋刊本以升 (昇)作昃,以叔旸 (暘)作叔阳;而诸本实多作黄升。考《花庵绝妙词选》旧传刻本,题为黄升;魏庆之《诗人玉屑》前有黄升序,世所传旧刻宋本,有如钩摹当日手书,亦作黄升;毛晋未考六书,妄改为昃,殊为舛谬。至于“叔阳”,本是《哄堂词》作者卢炳的字,毛晋移而为黄升字,属张冠李戴之误。黄升所选《绝妙词》,卷末附己作词四十首,系沿用王逸编《楚词》、徐陵编《玉台新咏》、芮挺章编《国秀集》之例;此本全录之,又旁摭他书,增入三首。黄升早弃科举,雅意歌咏。据胡德方所作《诗选》序称,黄升曾以诗受知游九功。其词亦上逼秦少游,近摹姜白石。据胡德方序及《梅磵诗话》中魏庆之过玉林绝句考,黄升为魏庆之同里,系福建人。朱彝尊《词综》和厉鹗《宋诗纪事》均未详黄升里籍。是书有 《四库全书》本,《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宋六十名家词》本等。
百丈清规证义记
百丈清规证义记,九卷,清仪润述并序,宋杨亿原序,清松龄序,陈桂生序,沉起潜序,清道序,愿定序,附地舆名目。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