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
猜你喜欢的书
长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夏尔尼伯爵夫人
全书以巴士底狱陷落后,路易十六和王后被押送回巴黎,在企图与共和派的米拉波妥协失败后,驾车出逃妄图勾结国外反动势力扑灭革命,在比利时边界被捉拿的史实为主线;以忠君的夏尔尼伯爵与妻子安德烈感情的复杂纠葛为副线。在大致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作者通过编织了大量曲折惊险的情节,还有不时出现的卡格利奥特罗伯爵(即巴尔萨莫的化名)神秘行径,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保持了大仲马的一贯风格。
阿霞
《阿霞》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完成于1857年,首次发表在《现代人》杂志1858年第一期上,副标题是《尼·尼所讲的故事》。阿霞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女农奴死后,由父亲抚养成人;父亲死后,由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带着到异国旅行。在德国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阿霞与尼·尼邂逅,并爱上了他。尼·尼也热烈地爱着阿霞。当阿霞主动提出与他约会、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时,他却惊得目瞪口呆,畏惧地退缩了。他对自己说:“如今,幸福来到了——而我却动摇了,我竟把它推开了,……幸福的突然到来反使我心慌意乱。我承认,阿霞本人,连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这一个有吸引力却又古怪的少女,着实把我吓住了。”他伤了她的心,也伤害了她的自尊。她决定与他诀别。当尼·尼意识到自己与幸福擦肩而过时,他自责、后悔,追怀不已。
述学
文别集。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扬州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贡生,以母老不赴朝考,绝意仕进。毕沅总督两湖,聘为幕宾。著有《广陵通典》、《周官征文》、《左氏春秋释疑》等。汪中学识渊博,尤精儒墨。中年以后,辑录三代学制,以及文字训诂、制度名物等,以成此书。内容广泛,以研究历代学校教育为主。第一次刊行时,以属稿未成,又附有作者所撰文章之精者。嘉庆三年 (1798),阮元为之作序,重新刊行,分为二卷。嘉庆二十年(1815),其子喜孙编刻宋小字本,分内篇三卷,外篇一卷,卷首由王念孙作序,为第三次刻本。嘉庆二十三年(1818),严杰就阮元刻本重新删订为二卷,经义类中少明堂通释上中下三篇,又少杂文之无关经义者十数篇,而多出释服冕之用、荀卿子通论、大学平议、瞽瞍说、嫔于虞、讲学释义、释夫子、释厉字义、释郢、答人问郊特牲等十 一篇,第四次刊行,为学海堂经解本。道光三年 (1823),其子喜孙就其小字本,增入补遗、别录,为六卷,编入汪氏遗书,为第五次刻本。今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皇清经解》 等版本。
明珠记
一名《王仙客无双传奇》。戏曲。明陆采(1497—1537)撰。采字子元,号天池,别署清痴叟,江苏吴县人。性豪爽,好游历,不修举业,日夜与所善剧饮歌呼,年四十而卒,著有传奇多种。此剧取材唐薛调传奇小说《刘无双传》,写刘无双同王仙客相恋,赠与明珠为信物。后无双被征入宫,王仙客得古押衙之助,救出无双,二人终于结为夫妻。清戏剧家李渔曾改编此剧第二十五出《煎茶》,收入《闲情偶记》。有明万历间陈眉公评本,明末吴兴闵氏校刻朱墨套印本,毛氏汲古阁原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
读诗质疑
三十一卷,清严虞惇著。分《国风》十五卷,《小雅》八卷,《大雅》三卷,《颂》五卷。另篇首附有十五卷;为(1)列国世谱;(2)国风世表;(3)诗指举要;(4)读诗纲领;(5)删次;(6)六义;(7)大小序;(8)诗乐;(9)章句音韵;(10)训诂传授;(11)经传逸诗;(12)三家遗说;(13)经传杂说;(14)诗韵正音;(15)经文考异。书中大旨以《小序》为宗,而参以朱熹《诗集传》,十之七、八从《小序》说,十之二、三依《诗集传》立论。其解于每篇之首皆冠以序文,及诸家论序之说;每章之下,各疏字义;篇末总论大义,辨明去取诸说之故。以推求《诗》意为主,而略于名物训诂。时有失却考证之处,如《申培诗说》本为丰坊伪作,多剽窃朱熹之书,此书反谓《诗集传》引自《申培诗说》。但全书于毛公、朱熹两家说之间,能择长弃短,较诸家言《诗》者所得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