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秘诀
作者:王维
旧题唐王维撰。维(701—760),字摩诘,祖籍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迫为伪职,后左迁太子中允,终官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诗、书、画均精,兼通音乐等,诗以山水见长,诗中有画,画中寓诗,晚年醉心佛事。王维以诗享名于开元、天宝间,其书、画各尽其妙,为当时名流大家。相传王维所做《山水论》、《山水诀》,都是画工口诀,但王缙所编的《王维集》,却不见此篇。况且该书始著录于明代焦钁《国史经籍志》,词作骈体,句法格式等似南宋人语,故有人持疑,认为是后人依托王维之名伪作该书,明人又不加详考而粗滥收录。《四库全书总目》仅存其目,加以介绍。
猜你喜欢的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著。叔本华出身于但泽市(今波兰格但斯克)的富商家庭。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1811年去柏林大学专攻哲学,深受费希特“知识学”的影响。1813年在耶拿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柏林大学开设“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讲座。1833年定居法兰克福,担任大学编外讲师直到去世。主要著作有《视觉和色彩》(1816)、《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全面论述了他的以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为核心,悲观主义人生观为外壳的哲学体系。1819年初版。全书包括4篇正文和1篇附录。第1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讨论传统的认识论问题。第2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讨论传统的本体论问题。第3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讨论艺术和美学问题。第4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论述伦理学问题。附录:康德哲学批判。叔本华的哲学来源于康德、柏拉图和印度哲学。他的悲观论迎合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失败之后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他的唯意志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开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先河,影响了如尼采、詹姆士、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一大批西方当代哲学家。叔本华在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的美学和艺术形而上学对近代西方美学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较大影响。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金人时雍(道号逍遥)或其弟子「子明」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篇首有唐明皇御制序,内称「上方开化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居一气化均之天,九清自然之国,宣扬教范,命真仙之众传经化人。经文分三品:其一为本经,乃上方明皇开化天尊及太素清虚真人人讲论修行「大洞真元」之道。认为修道者应「先行孝悌,次也敬恭,增进玄功,事师教道」。 其二为〈洞真经原品〉,乃「神峰先生」所说。先泛论三坟、七部及道家诸子经书名目体要,然后概述《上方大洞经》旨要。其三为〈仙经神应品〉,乃「青云居士」所说,言持诵《真元经》之灵验,以及佩「消灾解厄玉符」之法。篇末附时雍弟子所撰《后序》,先言上方天尊所说四种经典品目,然后概述《上方大洞真元经》要旨,其说糅合儒家正心修身之说与道家虚静无为之道。本书对考察宋金之际道教上方真元派经典教义有重要参考价值。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杜诗攟
论杜专著。四卷。明唐元竑撰。元竑,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生,字远生,吴兴(今属浙江)人,曾中举,明亡后不食,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杜诗攟》乃其研读《千家注》本杜诗之札记,其自序说:“诗始于《三百篇》而终于杜,……是故我始攟《三百篇》而终于杜。攟者何?拾遗也。”全书四卷,论及杜诗五百篇左右,第四卷之末则兼及杜甫文赋。其评或论一句一联,或综论数诗之某一专题。不录原诗,仅于每则开头标出诗题,引录诗句,有时也不标诗题而径引诗句。评论范围颇为广泛,包括词语、典故、章法、诗旨及诗之工拙,其中不乏订正前人之误或发前人所未发者。此书原未刊行,以稿本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评笺“大旨合者为多,胜旧注之穿凿远矣”。1974年台湾大通书局影印台湾国立图书馆所藏题有“剑州居士校阅”的旧抄本,收入《杜诗丛刊》。
季总彻禅师语录
四卷,清 彻(尼)说 超祥记录。卷首有序、开堂启,卷一收上堂、小参,卷二,收示众。机缘、法语,行实,卷三,拈古、颂古。源流颂,卷四、诗偈、赞、书问、杂著、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