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居画学简明

作者:郑绩
梦幻居画学简明

画学论著。清郑绩著。五卷。分凡例及论山水、论人物、论花卉、论翎毛、论兽畜等。提出“画虽小技,当究用笔用墨,炼形炼意,得气得神”。就山水画的述古、论形、论忌、论笔、论墨、论景、论意、论皴、论树、论泉、论界尺、论设色、论点苔、论远山、论题款、论图章等基本技法入手,强调“形象乃为画学入门之规矩也”,然后,才能谈“从有法归无法”。又从述古、工笔、意笔、逸笔、尺度、点睛、肖品诸方面,论及人物画,指出“写山水点景人物,以山水为主,人物为配”;而“写人物补景山水,则以人物为主,山水为配”。强调在一幅画中,或意笔,或工笔,不应有“一幅两家”的现象,认为“此近俗流弊”,“殊不合法”。又以述古、树木、草木、藤本等论花卉,提出“写花草,不徒写其娇艳,要写其气骨”。强调“色墨并用,工意兼全”、“练笔毋失花情,写生善用墨气”。以述古、山禽、水禽,论翎毛,在叙述传统基本方法之后,指出“须平日多看生鸟,胸有成见,执笔乃得传神也”。以兽类、鳞虫论兽畜,强调“不徒绘其形似,必求其精神筋力。盖精神完则意在,筋力劲则势在。”书后有作者同治五年(1866年)所作跋。《画论丛刊》据绍兴周氏藏钞本收录。

郑绩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临安集

临安集

六卷。明钱宰 (1299—1394)撰。钱宰,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明初征修《礼乐书》,洪武六年 (1373) 授国子助教,以赋 《早朝诗》忤旨,遣归。二十七年 (1394) 又召修 《书传会选》。书成,优赉加博士,致仕。著有《临安集》六卷。其集明代仅有抄本行世,如澹生堂抄本,凡十卷,诗文各为五卷,前有洪武二十九年(1396)钱宰自序。但抄本行世极少,《明史·艺文志》、焦竑的 《国史经籍志》均未著录。是集是从《永乐大典》中搜集采掇编排而成的。凡六卷。钱宰学有原本,在元末已称宿儒。韩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徐泰 《诗谈》亦称其诗:“以霜晓鲸音,自然洪亮。”古文虽非所擅长,能谨守法度,亦无卑冗之习。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

九灵山房集

九灵山房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补编二卷,遗稿四卷,其中诗十六卷(遗稿部分诗文混编,不计在内)。元戴良撰。戴集为其子戴礼(叔仪)、从孙戴侗(伯初)同编于明初,前有写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揭汯序、王祎序、桂彦良序以及写于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宋濂之题辞,刊于洪武间。王祎序、宋濂题辞皆以手书上版。此本存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良曾孙戴统在洪武本基础上修订。此二本无“补编”、“遗稿”,皆三十卷,一至七卷为《山居稿》,八至十四卷为《吴游稿》,十五至二十三卷为《鄞游稿》,二十四至三十卷为《越游稿》,此稿第三十卷为象赞及诸人题诗。正统本后有戴统跋,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所编之《四部丛刊》。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有傅旭元刊本。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戴良十四世从孙戴殿江以鲍氏抄本为底本,并参校多种抄本,编成三十卷并补编二卷本,前有杭世骏、鲍廷博二序。《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胡丹凤刻《金华丛书》,收录戴集,增“遗稿”四卷。胡丹凤为此遗稿作序,言遗稿所收“诗二百十八首,虽残膏剩馥,正集之所未载”。实际上所补四卷诗绝大多数见于正集。卷一见正集二十卷(次序全同),卷二、卷三见于正集二十一、二十二卷,卷四亦只有个别篇章不见于正集。由此可见胡氏编此书之草率。

遯园医案

遯园医案

萧伯章著。1922年刊行。著者从30余年诊治的疑难病案中选取失治或先治不愈、改变方法后收效的病案150多例,一一在书中纪实,对各案脉因证治均详为阐述。如对治血滞经络、风湿阻痺,自制七节汤、消瘀蠲痛汤等方,改金水六君煎为降冲饮,改胃关煎为养脾互根汤等,较前人有发展。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不分卷。清廖平撰。《分撰两戴礼记章句》乃廖平有感而作。廖平以为,郑玄为小戴作注,不注大戴,使东汉以后,惟小戴盛行。实际上,博士旧有二家,小戴出于大戴,单治小戴者非也。廖平以今古为统宗,两戴全录、各以类从,不依旧第,惟注明篇目所出,又因论文繁难,较之《左传》,犹觉信徙,一人之力,难以成就,因而招集十数人分篇治之。故先为发凡起例,其凡例共三类:一曰宗派类,二曰篇章类,三曰义例类。宗派类分十五门,依次为今学、古孝经、古小学、古周礼、古诗、古左传、古国语、古礼、古丧服、古乐、古史学、古学礼、阴阳、经学、儒家附论语。篇章类立二十四事为纲,依次为合篇、分篇、篇章重出,仪节相同、经传注淆乱、注论,杂篇,简册失序、辨经传、脱误、章节、句读、虚字、多立篇目、草仪注、溯原、表四代、表五等、补页、取证、求异、求同、附文、科分。义例类共二十例,依次为今古杂例、互见列,文字异同例、列国不同例、润色例、参差例、传习例、缘经立说例、阴阳五行例、史子纬例、沿革例、宜俗例、意起例,行事私论例,因事改易例、先后例、同实异名例、同实异实例,译改例、傅闻例、迟早例、坠佚例。廖平至晚年,因所见有变,于宗派门类,略有更订,至于篇章义例,则沿袭旧说。论篇章分合,多有臆断之嫌,其他各条,则大体固甚美善,足资研讨。此书有光绪中 《蛰云斋丛书》本,光绪十二年 (1886年) 《四益馆经学丛书》成都刊本,民国十年 (1921年) 四川存古书局《新订六艺馆丛书》汇印本。

佛果击节录

佛果击节录

凡二卷。宋代雪窦重显拈古,圜悟克勤击节;即雪窦重显拈提百则古则,圜悟克勤对之一一着语评唱。又称佛果击节录、圜悟击节录。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其形式类于碧岩录(为圜悟克勤所编)。所谓击节,即相对于拈古而言,谓击节其间,使人不觉手舞足蹈。全书有百则古则,卷上凡有三十七则:德山示众、雪峰普请、百丈拂子、崇寿指凳、永嘉绕锡、仰山指雪、香严垂语、鲁祖吃饭、雪峰古涧、西堂烂却、钦山竖拳、睦州苕帚、枣树汉国、赵州偷笋、保寿开堂、无业妄想、德山作么、保福签瓜、南泉示众、马祖图相、兴化罚钱、长庆淘金、大梅无意、临济蒿枝、师祖珠藏、镜清问僧、云门法身、三圣金鳞、伏牛驰书、玄沙过患、报慈问僧、船子丝纶、投子一言、祖师六尘、本生拄杖、安国伊兰、玄沙见虎。卷下有六十三则:洞山三顿、大慈示众、黄檗闭门、镜清方便、香林衲衣、本仁示众、国师三唤、投子抑逼、云门示众、智门草鞋、雪峰五棒、径山一点、睦州担板、巴陵示众、则川摘茶、云门裂破、睦州钵囊、雪峰三下、南泉出世、钦山恁么、玄沙问僧、长庆羚羊、圆明示众、南院诸圣、雪峰相见、国师净瓶、茱萸看箭、临济赴斋、三角示众、岩头跨门、太原顾视、云门三病、鼓山示众、睦州毛端、仰山坐次、智门般若、乌臼参堂、雪峰天使、大随普贤、云门新罗、北禅资福、睦州示众、玄沙圆相、南泉卖身、茱萸一橛、夹山生死、保福羚羊、巴陵祖意、赵州答话、耽源辞师、沩仰田中、雪峰覆船、保福扶犁、大梅鼯鼠、赵州般若、德山托钵、雪峰古镜、洞山衣钵、投子三星、洛浦伏膺、香严仙陀、风穴离微、古德沙水。

四教义

四教义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教名中有五意,即: 一、正释四教名,二、核定,三、引证,四、科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在辨所诠中有四意,即: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在明四门入理中有五意即: 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乘观法成门义,五、信法两行四门不同。在明判位不同中有六意,即: 一、约三藏教,二、约通教,三、约别教,四、约圆教,五、约五昧,六、约经论多少。在明权实中有三意,即:一、明权实,二、明格位,三、明兴废。在约观心中,就四教为四意。在通经论中,对诸经论及此经论为二意。《四教义》可谓会萃十二分教之大成,与《维摩经所说经玄义》相比较,虽然开章次第不同,但是不应以文义差别而崇彼废此,二者参照,有助于研习四教义义旨以及智顗学术思想的变化。 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注释书有:四教义私记一卷(证真)、四教义资持记十二卷(皎空)、四教义笺录一卷(本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