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绩

- 姓名:郑绩
- 别名:字纪常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新会(今广东新会市)人
- 出生日期:1813
- 逝世日期:1874年
- 民族族群:
郑绩(1813-1874年),清画家。生卒年不详。字纪常,新会(今广东新会市)人。知医,善画人物兼写山水。寓粤秀山麓,辟园曰梦香。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画山水必须将天地浑涵胸中”。提倡“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指出“写石欲超脱画派,要游览真石。胸有真谱,乃有真画。”把古人创造的艺术视为流,把自然之美视为创作的源泉。天生如是之山石,然后古人创出如是之皴法。”强调了解自然,以造化为师,还要明客观事物相互关系之理:“学画胸罗造化,若不审明此理,背理岂成法哉!”如“飞瀑千寻,必出于峭壁万丈。如土山夹涧,惟有曲折平流,决无百丈高悬之理。”主张师法自然,又必须熔铸于画家主观情思,不能单纯摹仿自然。强调绘画“立意”的审美原理:“作画须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遽然下笔,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提出“意者,笔之意也”的观点,并把“笔意”理解为“品格取韵”:“意欲简古,笔须少而秃拙”;“意欲奇幻,则笔率形颠”;“意欲苍老,笔重而劲”;“意欲淋漓,笔须爽朗流利”;“意欲雄厚,笔圆气足”;“意欲清逸,笔简而轻”;“何为味外味?笔若无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无形”。反映其以笔为主体的中国画学审美观。要求用笔“有起有收,有实有虚,有分有合”。注意用笔的力感:“纵其笔力,使气魄雄厚,有吞河岳之势。”指出用笔与风格的必然联系,又强调“秀致之笔易于弱”,“苍老之笔每多秃”。要“秀致中须有气骨,苍老中必寓文雅”。其美学思想,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审美经验,对后人尤有参考价值,同治丙寅(1866年)著有《梦幻居画学简明》五卷。
郑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卷前有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御制序。序称洪恩灵济真君乃五代南唐国江王徐知証、饶王徐知谔,兄弟二人因护国救民有功而受封真君之号。明成祖曾于病中祈祷二真君佑护,故敕令刊印此经以广流传。经文为元始天尊说因缘业报,劝导众生修持忠孝仁义之德,焚香礼念洪恩真君,如此则内可以增福延年,外可以消灾度厄,上可使祖先魂神超度,下可使家宅眷属安宁。
地板
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西安西北新华书店1949年7月初版。作品原载1946年6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小说通过小学教员王老三的现身说法表现了粮食是用劳力换来的主题。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王家庄办理减租”,“按法令订过租约后”,地主王老四不服,他说,“我的租是拿地板换的,为什么偏要叫我少得些”,“一千年也不能跟你们思想打通!”面对王老四的不满,王老三叙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大前年由于“日本人和姬镇魁的土匪部队扰乱,又遭了大旱灾”,粮食歉收,佃户老常找王老三借粮不成,被饿死。从此王老三的地就没人种了,这年他家颗粒无收。第二年,王老三和妻子决定把3亩菜地种上庄稼。王老三由于刨地,累得“胳膊腿一齐疼”,双手还“磨起了两溜泡”。妻子因到地里送粪,弄脏了白鞋,手上也磨起了泡,“气得她咕嘟着嘴跑回去了”,最后王老三在“邻家小刚”的帮助下才把粪送到地里。因为他们锄草不利,3亩地只打了5斗谷。“这 一年,人家都是丰年”,他家却是歉年,“收完秋就没有吃的了”。王老三终于悟出了“再不要跟人家说地板能换粮食。地板什么也不能换”的道理。作品所描写的王老三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虽有争议,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解放区报刊杂志都刊载了这篇作品。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五经说
七卷。元熊朋来撰。朋来字舆可,学者称天慵先生,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除此书外,尚有《小学标注》、《天慵文集》等。此书亦称《熊先生经说》,包括 《易说》、《诗书说》、《春秋说》、《三礼说》、《大小戴记说》、《杂说》六部分。朋来之学恪守宋人,完全继承师说,门户所限,丝毫不敢逾越,所以在对五经的训释上,特别是在音义上与古音古义多有出入。但其书发明义理,立论颇为醇正,于礼经尤疏证明白,在宋学中已是非常难得的。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
丹霞子淳禅师语录
凡二卷。全称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又作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曹洞宗僧丹霞子淳(1064~1117)撰,庆预校勘。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原卷已散逸,现存本为子淳之远裔良机,收录子淳十三代法孙大容梵清所誊写之‘师住大洪语录一卷’,为卷上,包括上堂法语、真赞等。又增辑若干上堂法语、举古,以及以青原、药山、道吾、云岩、洞山、曹山、玄沙、投子、道楷等禅林宗师之机缘语句所作之颂古,而成卷下。
华严经感应传
全一卷。唐代胡幽贞刊纂。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原为法藏之弟子惠英编成二卷。建中四年(783),四明山胡幽贞重新整理成一卷。内容为华严经信仰者之感应事迹,可作为唐代华严经信仰之研究资料。明代袾宏之华严经感应略记、清代弘璧之华严感应缘起传、清代周克复之华严经持验记,皆为同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