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史
作者:龙榆生
韵文史。龙沐勋(榆生)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1935年再版。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诗歌”,历述《诗经》、《楚辞》、《乐府诗》、五七言诗、唐宋诗、金元明清诗之发展过程,于唐宋尤为翔实。下编为“词曲”,分论词曲与音乐之关系;燕乐杂曲词之兴起与发展;令词在唐代之初步尝试及其在西蜀、南唐之发展,至北宋则趋于鼎盛;慢词之形成与词体之解放;正宗词派之建立;南宋词人之典雅化与咏物词之特盛;豪放词派在金朝之发展。继而则转入对元曲之论述,以后旁及昆曲,而杂剧、传奇非全部乐歌者则不予厘入。其论元明词,则以为日渐衰微,至清而复兴,于浙西、常州二派论述尤详。书附录中国韵文简要书目,足资参考。此书着重阐发“一种体制之初起与音乐发生之密切关系”,以及各种体制之流变。继1927年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之后,该书为最早的韵文史之一,在学术界影响甚大,后之作者如梁启勋《中国韵文概论》、吴烈《中国韵文演变史》,鲜有出其右者。
章节列表
升序↑下篇 詞曲
- 第一章 詞曲與音樂之關係
- 第二章 燕樂雜曲詞之興起
- 第三章 雜曲子詞在民間之發展
- 第四章 唐詩人對於令詞之嘗試
- 第五章 令詞在西蜀之發展
- 第六章 令詞在南唐之發展
- 第七章 令詞之極盛
- 第八章 慢詞之發展
- 第九章 詞體之解放
- 第十章 正宗詞派之建立
- 第十一章 民族詞人之興起
- 第十二章 南宋詞之典雅化
- 第十三章 南宋詠物詞之特盛
- 第十四章 豪放詞派在金朝之發展
- 第十五章 南北小令套曲之興起
- 第十六章 元人散曲之豪放派
- 第十七章 元人散曲之清麗派
- 第十八章 元代散曲作家之盛
- 第十九章 元明詞之就衰
- 第二十章 明散曲之北調作家
- 第二十一章 明散曲之南調作家
- 第二十二章 昆腔盛行後之散曲
- 第二十三章 清詞之復盛
- 第二十四章 浙西詞派之構成及其流變
- 第二十五章 散曲之衰敝
- 第二十六章 常州派之興起與道咸以來詞風
- 第二十七章 清詞之結局
猜你喜欢的书
庄靖集
一名《庄靖先生遗集》。金代诗文别集。10卷。李俊民著。李俊民卒后,元世祖赐其谥号为“庄靖”。《庄靖集》存诗7卷,文3卷。其中卷1存古赋2篇,四言古诗10首,五言古诗14首,七言古诗36首;卷2存五言律诗39首,七言律诗140首;卷3存五言绝句120首,六言绝句25首;卷4存七言绝句139首;卷5存七言绝句131首;卷6存七言绝句52首(其中5首有目无诗),七言绝句集古120首;卷7存乐府28题67首;卷8存序3篇,传1篇,谱1篇,记11篇;卷9存碑铭6篇,赞1篇,启2篇,榜12篇,青词17篇;卷10存祭文8篇,疏25篇,表2篇,上梁文6篇,杂著8篇。刘瀛在《庄靖集序》中称李俊民:“其文章典赡华实相副,字字有源流,句句有根抵,格律清新似坡仙,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熟,脉胳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之亚也。小诗高古涵蓄,尤有理致而极工巧,非得天地之秀,其孰能与比。”《庄靖集》原刊本已佚失,今存主要版本有明正德三年(1508)李瀚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773)刻本及数种清抄本。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仅用16万字就写完了五千年的理乱兴亡,全书无一废字。吕思勉于1930年前后服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大同社会的理想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极为推崇,但对阶级斗争理论持保留态度,这在他的史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中西初期的交;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等。
西楼记
传奇。明末袁晋《剑啸阁传奇》之一。写书生于鹃和穆素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于鹃”二字切音成“袁”,即作者自指,剧中内容据作者个人经历附会。《书隐丛说》等书记载,袁晋年轻时曾因与富豪沈同和争夺妓女穆素徽而打起官司,其父将他送官系狱,《西楼记》就是他在狱中写成的。穆素徽实有其人,孟森《心史丛刊》考证她是周绮生,其事曾见于《列朝诗集》闰集和《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此剧写于、穆因写词曲而互相爱慕,曾在西楼同歌〔楚江情〕,事为于鹃之父御史于鲁得知,将穆逐徙杭州。相国公子池同乘机以巨款买穆为妾,穆不从,备受虐待。于鹃赴试得中状元,后在侠士胥表的帮助下终于与穆结为婚姻。此剧结构严密,关目安排富于起伏波澜,针线设施颇具匠心,当时曾到处搬演,袁晋因此享有盛誉。《楼会》、《拆书》、《错梦》等出较流行。此剧有冯梦龙的删改本,定名为《楚江情》。《西楼记》今存明末剑啸阁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又有清初耐闲堂刻本,北京图书馆仅存下卷,题为《西楼梦》。
般若心经释略
般若心经释略,一卷,明林兆恩撰并序及书后。
六即义
六即义,一卷,唐行满述。
入法界体性经
一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住于宝积三昧,说法界之义。佛在耆阇崛山。文殊师利立佛门外,佛命之入。问佛住何三昧?佛言,宝积三昧。乃至种种问答,明法界义。舍利弗复与文殊问答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