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识

作者:方以智
物理小识

中国明清之际自然哲学著作。方以智据西晋张华《博物志》、宋僧赞宁《物类相感志》等书推衍而成,由其子方中通和学生杨暄编订(可能有所补充)。初刊于康熙初年。版本主要有康熙宛平于藻庐陵刻本、光绪宁静堂刻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万有文库丛书》本等。十二卷。成书于1643年。介绍天文、物理、数学、地学、生物、哲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天地、律历、风雷、雨旸、人身、医药、饮食、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等内容的研究。书名中的“物理”指“事物之理”,不是今天物理学中的“物理”之含意,但书中有不少物理学知识的介绍和研究,并广及力、热、声、光、磁各领域。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提出“寓通几(指哲学)于质测(指自然科学)之中”

方以智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三首塔

三首塔

日本最重要的推理小说代表作家横沟正史金田一探案集的第13案,堪称本格推理小说典范,被称之为《犬神家族》与《女王蜂》的完美结合;年轻的音祢原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忽然得知一位远在美国的亲戚想把巨额遗产留给她,而继承遗产的条件,竟是音祢必须和未曾谋面的高头俊作结婚。 就在音祢陷入混乱之际,周围的人开始陆续遭遇不测,其中竟然就包括音祢需要与之结婚的高头。在巨额遗产面前,所有可能分得一杯羹的人都争得头破血流。而音祢则被迫与一个强硬又神秘的男人一起,在寻找三首塔的过程中踏上了逃亡之路……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判概念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判概念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闲居录

闲居录

一卷。元吾丘衍(1268—1311)撰。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处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详见《周秦刻石释音》。吾丘衍学问淹通。艺尤精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札记。此书即其札记手稿,生前未刊。后陆友仁得于吾丘衍从父家,抄录流传。实未经编定,皆随笔草创,先后不分,次序,字句亦多未修饰。其中,如驳戴侗六书故妄造古篆一条,辨徐铉篆书笔法一条,重复收入吾丘衍另外一书 《学古篇》 中,大约吾丘衍随笔札记如此,后采入《学古编》,而此札记则未消除所致。虽然如此,书中零玑碎玉,仍然可采。如,辨颜氏误解勿勿; 辨魏伯阳《参同契》误以易字从日月;辨杜甫非不咏海棠等,皆有见识。书中也有可商榷之处,如,论尧典中星以为四时皆以戌刻为昏,未免武断。论借书一瓻,谓以瓮盛卷轴,亦为穿凿。论奥灶字与《尔雅》相违,论五伯字不考 《后汉书·祢衡传》,以为唐人行杖之数等,亦不免于疏漏。间有杂谈神怪之处,也多芜杂。今传本主要有《吾子行二种》、《四库全书》、《学津讨原》、《武林往哲遗箸》 等丛书本。

渑水燕谈录

渑水燕谈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王辟之著。 《郡斋读书志》题《渑水燕谈》,题王辟撰。 《文献通考》亦作王辟撰。有《稗海》本、 《知不足斋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以《笔记小说大观》本和中华书局排印本为常见。作者自序说记有三百六十余事,现存三百五十一事。据鲍廷博跋云: “此帙出自明正德间白沙贡氏。吴郡赵氏清常又以宋刻补足末卷,详具李北苑跋中。惜《先兆》一门尚有缺叶,未能符自序三百六十余事之数。”此书共十卷,各则故事以类相从,共分《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等十七类,各类多少不等,最少四则,最多五十则。这是作者在渑水旧居根据与“田夫樵叟”、“贤士大夫谭议”时的记录加以归类整理而成。大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论述典章制度源流; 二、记述宋代名人轶事;三、民间怪闻趣事。其中涉及宋代君臣及司马光、苏氏父子、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柳开等著名文学家的史料颇有价值,足资参考。满中行题语褒之为“大抵进忠义、尊行节、不取怪诞无益之语,至于赋咏谈谑,虽若琐碎,而皆有所发。”实不尽如此。其卷六《先兆》二十事即多为“怪诞无益之语”。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金末元初全真道士王志谨(号栖云子)撰述,约成书于丁未年(1247)。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乃王志谨门人「刘公」记录,论志焕编次,收入王志谨语录九十余条。书言全真道炼心修性之真功真行。其说以《清静经》为本,兼摄禅宗心性论。谓修道之人先要明了自己本分事。所谓「自己本分事」即自我形骸底一点灵明主宰,是从道里禀受得来,「自古及今,清静常然」。其次要通明教化,遣除偏执成见,识别万缘虚幻,使本源清静,真宰自明。故曰:「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爱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又称:「凡人之心,不肯刳情去执,弃妄除邪,逐境迁流」,以至于万劫不复。须粉碎顽心,方可受用元本真灵,证道合真。其证道之要在对境无心,不染不著,在一切境事上皆不动心。「事不碍心,心不碍事」,常应常静,则与道合。书中又屡言轮回报应,告诫修道者常思己过,勿矜己能,韬光晦迹,安贫守朴,「苦己利他,暗积功行」。又兼述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之言行数则。是为研究全真道教义之重要资料。

顺正理论述文记

顺正理论述文记

顺正理论述文记,卷九、十八,唐元瑜述,畧云正理文记,日本快道题记(卷九),苞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