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画录

作者: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

唐代朱景玄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断代史。作者系吴郡人,生活于唐宪宗元和年至武宗会昌年间(806~846),曾官翰林学士,太子谕德。朱景玄以“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为原则写成本书。书中将绘画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殿屋木四科,以人物为重,按“神、妙、能、逸”四品评鉴唐代画家吴道子等一百二十余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品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先在目录中注明每家所擅画科,次立小传,略叙事迹,评论画艺。在入品画家中,定为一尊的是居神品上的吴道子,称之为“冠绝于世,国朝第一”。引人注意的是,与同时的张彦远不同,他将类同“自然”的逸格置于末品。本书记载虽间有舛误,多半尚较确当,在品格中略叙其事,可谓创举。开后世之先河,为唐代画家保存了不少史料。

朱景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历代兵制

历代兵制

中国古代最早的专论兵制的军事著作。南宋孝宗时陈傅良撰。共8卷,约4万字。该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到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唐代的骑、禁军,以及兵制的继承、发 展也有所论述。有关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亦有记述。对其中重要内容,还加以评论。如在兵农关系上赞赏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征调问题上,主张爱惜民力反对征调无度;在统御关系上,强调权限分明,既要保证“强干弱枝”,反对“诸王擅兵”,又要保证将领必要的指挥权,反对“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在练兵问题上,主张号令严明,严加考核,选拔优秀,反对“练习不精”,等等。 该书对北宋兵制的流弊,言之尤详,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以针对南宋将弱兵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实,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以贯彻其兵要少但要至精的主张。《历代兵制》作为论述中国古代兵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重视和探讨。

素女经

素女经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言“房中”之术。中国自古即讲求房术,《汉书·艺文志》列此类著述入“方技略”;班固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又云:“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此说足以代表汉儒对房中术的认识与重视。所谓“素女”,据高诱称,是“黄帝时方术之女”;而《素女经》之见于载籍,最早当推晋葛洪《抱朴子》之《遐览篇》。此前,东汉张衡《同声歌》有“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此后,南朝陈徐陵《答周处士书》有“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艺”;而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道书”类著录《玄女经》一卷、《素女经》一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女经》”。由以上推知,此经成书或在东汉,至隋唐之世仍有流传。两唐《志》则均不著录,是宋人已无由得见;此后亦遂绝迹中土,不料却藉日本之遣唐使携入东瀛。叶德辉云:“日本宽平中《见在书目》有《素女经》一卷……虽未见有刊本,而载在彼国永观二年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廿八卷中。”遂由叶氏录出刊行,其事始末略见其附于卷首之《新刊素女经序》。本书从医疗和养生的角度研究性学,认为“知交接之术”、“得阴阳之道”可以“男致不衰,女除百病”,从而“延年益寿”。有《双楳景闇丛书》本。

北洋水师章程

北洋水师章程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该书介绍了其章程。《北洋海军章程》于1888年12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同日颁布施行。该章程由任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撰写,阐述了北洋水师船制、官制、升擢、事故处理、招考学生、俸饷、恤赏、工需杂费、仪制礼节、钤制、军规、简阅、武备、国旗、将旗、通语旗、水师后路各局等事项。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朝典故编年考

明末清初孙承泽撰。10卷。分代考述元太祖十五年至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220—1362)之间元代朝廷事实。内有定历法、始行盐法、课税减额、建元诏书、官制、中书省属官职掌、立政议、行选举法、按察司不宜省、限田、宪典、至元新格、初定兵制、大儒时务书、置御史台、立国子学、诸路学校书院、议立三省、兵事宜属枢密、崇宪台之制、刑狱不宜遥制、肃政廉访司、钱钞之议、贡举人才、俸禄、迁官之法、大元通制、太子贡试之法、藉没免及妻子、经世大典、任官之法、正内外官朝仪、立登闻鼓院等项。后两卷录《元朝秘史》、辽金遗事。

观音经义疏记会本科

观音经义疏记会本科

观音经义疏记科,一卷,日本实乘抄。

所欲致患经

所欲致患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举事例示其忧患,特以‘不净观’观女色之例,劝彼等断爱欲、入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