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作者:胡适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进行论述,每一层都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第二层论述文学进化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过程。指出中国戏剧一千年来力求脱离乐曲的种种束缚,但因守旧性太大,终未能完全达到自由和自然的地位。第三层论述文学在进化过程中,每个时代往往留下许多无用的纪念品(“遗形物”)。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都是这一类“遗形物”。而评剧家大多不懂文学进化的道理,往往把这些“遗形物”当作中国戏剧的精华。第四层论述中国戏剧应当取西洋的戏剧作参考材料,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扫除旧日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论文还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中国文学一是缺乏悲剧观念,二是缺乏文学的经济方法。作者呼吁: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应当赶快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上,指出中

猜你喜欢的书

跃入虚空

跃入虚空

科幻小说,别利亚耶夫创作。一批银行家、神父、花花公子和游手好闲的太太小姐为了躲避即将来临的革命,集资建造了一艘宇宙飞船逃离地球,妄图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一个“世外桃源”。在宇宙飞行中他们认为操纵飞船的技术人员不可靠,便试图自己驾驶飞船,结果把飞船搞出毛病,不得不在金星迫降。在金星上这群寄生虫仍想不劳而获,但劳动者不再买他们的账,自己修好飞船准备飞返地球,走投无路的资本家决定孤注一掷……

夷氛闻记

夷氛闻记

记述鸦片战争史实的重要著作。梁廷柟撰,约成书于1849~1853年间(道光二十九年—咸丰三年),5卷,约10万字。由于本书对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多有揭露和指责,故虽屡刻刊行,但均未署作者姓名,且无“序”文,致流传不广。全书内容起于道光初年烟禁,止于1849年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获得胜利。除第4卷外,余皆为发生在广东、广州之事。其中卷1主要叙述鸦片战争前中外关系、鸦片贸易、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爆发;卷2所述为林则徐加强广东防务、英国出兵中国和英军北上天津、林则徐和邓廷桢被革职、琦善南下主持广东事务、虎门沦陷、广州告急、琦善私割香港及其被革职等情况;卷3对奕山主持广东军务、英军进犯广州和《广州和约》签订、三元里抗英、英军北犯闽浙和闽浙爱国官兵的抵抗等皆有记载;卷4述及奕山收复浙东妄举及其惨败、英军北犯江苏沿海沿江一带和抛锚南京江面、清朝投降和《南京条约》签订等情况;卷5记载了战后广州反入城斗争等情况。全书所记较为翔实可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时人所撰的鸦片战争史书。但认为“师夷长技”是“失体”之举,反映了作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保守态度。

京口耆旧传

京口耆旧传

《京口耆旧传》9卷,南宋刘宰撰。刘宰,字平国,镇江金坛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他博学多识,熟知乡土前贤,宁宗嘉定七年(1214),镇江府教授卢宪奉知府史弥坚之命,准备重修郡志,卢宪本为台州人,对镇江先贤知之不多,他便请刘宰搜访名贤事迹,以供修志时参考,刘宰于次年撰成此书,取名《京口耆旧传》(京口为镇江古称)。该书在宋代未见著录,原本卷数不详,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馆臣将其析为9卷,今天通行的《守山阁丛书》和《粤雅堂丛书》本都是出自《四库全书》。宋代的镇江府下辖丹阳、丹徒、金坛3县,《京口耆旧传》即专为此3县的名贤耆旧立传,收录范围上起北宋初,下迄嘉定七年,生者不录。今本共有68人的传记(附传不计在内),其中王遂、刘宰两传记事晚至理宗宝祐年间,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订,此两传当系刘宰小儿子刘汝进增补。镇江一地在宋代名贤辈出,其中如沈括、米芾、陈东、张悫、汤东野、洪兴祖、苏颂等人,虽然在正史中都有传,但此书所记他们的轶闻逸事都较正史为详。在体例的谨严上此书并不亚于正史,每篇传文都本末详备,生卒必具,与杂记随笔不同。其中内容多可与史传相参证,如第5卷汤东野传,记苗刘之变时朝廷发文宣布高宗退位,汤东野劝张浚将这篇文告隐瞒起来不予宣布,而《宋史·张浚传》却说这是张浚自己的主意,证以刘宰《漫塘集》中《汤侍郎〈勤王录〉跋》,可知《京口耆旧传》的记载是可信的。此书本为卢宪修镇江志而作,后来修成的《嘉定镇江志》,其人物门即主要参据此书修成。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麈史

麈史

笔记体杂史。北宋王得臣著。三卷。分类记事,共二百八十一则,分为四十四门。约3万字。对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都进行编录。并间附考证。作者引经据典,辨别异同,考核详细精密,持论无所偏党,是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考究古迹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王得臣学问博洽,摭拾朝廷掌故、耆旧遗文等,详加考据,编辑成书,以“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虽小道必有可观”(《麈史》序)之意,取书名为《麈史》。是书分类记事,共分睿谟、国政、朝制、官制、国用、任人、礼仪、音乐、台议、忠谠、惠政、利疚、贤德、志气、度量、知人、不遇、治家、场屋、神授、体分、学术、经义、诗话、论文、碑碣、书画、辨误、明义、姓氏、古器、风俗、奇异、盛事、戒杀、鉴戒等等。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圆瑛大师著,甲一 序分,甲二 正宗分,甲三 流通分。华严经’偈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无差别者云何?曰菩提是。梵语菩提,华言为觉。此菩提觉,约法而言谓之心,约人而言谓之佛及众生。菩提之体,竖穷横遍;菩提之相,万德庄严;菩提之用,神化无方。在佛则全体显现,在众生则隐而未彰。惟其隐也,故须方便以发之;发之至于究竟,则为成佛。然而能发之心,未尝不是菩提,此之谓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