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一、苦痛使我们深思yUQ中华典藏网

日本著名文学家小泉八云在他的《文学论》中说:yUQ中华典藏网

即使你们爱一个女子比自身还爱,当她如神一样,而因她的死,好像全世界都成黑暗,万物都失色,一切生命都失了快乐,像那样的悲痛,也许对你们是有益的。只有妖魔鬼怪离去我们的时候,吾人才能认识而且看见真正的神。因为一切磨难,吾人虽极端厌恶,然都是助长吾人的智慧的。自然,这只有没有经验的青年,才夜半坐在床上哭泣,成年人是不会哭的,他为安慰自己而倾向于文学,他将以其苦痛,作为优美的歌,或发而为惊人的思想。yUQ中华典藏网

苦痛,使我们深思,澄清我们的情感,锻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对于人生、社会、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红楼梦》的作者,他在篷牖茅椽、绳床瓦灶的面前,回想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种种,有如一场梦幻,不能自已地要“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他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别人或者不懂得其中的苦味、酸味、辣味,他自己却是体味得很深切的了。俗语说:“人情看冷暖。”即以《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而言,他的进身发达,全由于贾府的推荐,贾府盛时,他那副奉承的嘴脸,真够人承受,一旦贾府倒霉了,他就第一个投井下石。这虽是“假语村言”,其实正是贾府门客的真实行事。他从他自己的大家庭倒败以后,才认识了许多人的真面目,才知道那黑暗的大家庭——除了门前的两只石狮子以外,谁也不干净的大家庭,其溃烂的生活是怎样的可怕可憎。什么“友谊”,什么“荣华”,什么“权势”,树倒猢狲散,样样都揩揩眼睛去看看清楚。“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他的生涯是清苦的,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却深切得多了,他于是写出那有名的《红楼梦》来。yUQ中华典藏网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yUQ中华典藏网

鲁迅先生幼年时,以四年之久出入于和他身子一样高的药店柜台,和比他身子高一倍的当店柜台,在侮蔑里接了钱,送到渺无希望的药房中去。他的社会观察,就是从这苦痛中开始的。yUQ中华典藏网

文艺是人生的反映,苦痛的阅历,使我们理解人生,也就是我们所能找到的良好的题材。yUQ中华典藏网

二、浓厚而永久的人生兴趣yUQ中华典藏网

大约是十年前吧,天津《大公报》翻译了一节法国的新闻,附以按语道:“这段新闻,可以写成一篇哀感动人的小说。”为什么这段新闻可以写成小说,而其他大大小小的新闻不可以写成小说呢?这儿就触到“新闻记载以真实为主,而小说描写人生,亦以真实为主,为什么这一方面的真实,并不适合那一方面的真实框子?”这个根本问题上去了。温却斯德(Winchester)曾说到文学作品必是有永久的兴趣,所谓永久的兴趣,即包括着那故事所含的人生意义是永久性的;报纸上有许多新闻,刊在极重要的地位,可只是官样文章,编者不曾看,读者也未必看,当然说不到人生意义或社会的意义;也有些新闻刊在极不重要的角落上,但其所含蕴的却是人生永久的悲欢,就有使读者低徊往复不能自已的兴奋性,可以成为小说的素材。yUQ中华典藏网

现在我们且回到天津《大公报》所翻译的那段法国新闻上去。那新闻记述法国凡伦沁(Valeniennes)附近一个名叫巴瓦的小村落中,第一次大战时曾有一个居民叫亚拉(Alfred Allert)的,被国家征召,往前线作战;前方消息传来,说他已经阵亡了。他的妻子,不能守寡,只得出嫁了。他们先前曾生过一个女孩子,父亡母嫁,她孤独地长大起来。谁知亚拉并未阵亡,只因受炮声重震,脑子受伤,失却了记忆,一直在医院中休养。经过了长期的调养,记忆力逐渐恢复过来,乃回到凡伦沁故乡去。他刚到了旧地,就在村中某咖啡馆里,遇到了他自己的前妻和她的后夫。她见了亚拉,也立刻认出是自己的前夫,向前道候;亚拉力自辩白,说她认错了人。这时咖啡馆中的侍者,也认识了亚拉,亚拉以目阻止侍者,使勿作声;他私自告诉侍者,说他知道他的妻子嫁后生活安乐,他也很心安了。后来,他又和他的妻子晤谈了一次,他看见自己女儿的照片,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就含泪告别,并留一信,约他自己的女儿第二天在火车站相会;可是第二天,他的女儿到火车站去候他,他并不曾来。从此以后,他的踪迹也就不明了。这段新闻,它写出了亚拉伟大的爱,为着爱妻的幸福,他忍着悲痛,否认自己便是亚拉;他约女儿在火车站相见,显见得他的恋恋不舍之情,然而他终于不践约,结果竟至于踪迹不明,更可以想象出他精神上的苦痛;伟大的爱战胜了他的私情;他的失踪,其意义更是深长。这段新闻,包含着浓厚而永久的人生兴趣,所以我们说它是一段很好的小说素材。yUQ中华典藏网

三、小说不是新闻yUQ中华典藏网

许多有名的小说家,都喜欢利用报纸中所载的新闻做他的小说素材。但我们又明明知道一篇小说绝不是一段新闻,小说家把新闻中的人物都改换过了,也无妨于这作品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设想上面所记那段法国的新闻,到了小说家手里,怎样刺动了他的灵感,他将怎样去着笔,虽说亚拉离妻他去,这一点伟大的爱,可以做小说的中心;但小说家的灵感,不一定受这一点的限制;假使他觉得亚拉知觉失了十多年,此时犹如大梦初觉,重到故乡,山河依旧,人物都非,忽觉人生虚幻,因而遁迹远去,亦无不可。或者他着眼于那年轻美貌的小姑娘,她在孤苦伶仃的环境中,忽得老父天外飞来的信息,一夜盘算第二天相见的喜悦,谁知第二天车站上车开人散,并无慈父的影踪,因而怅然失望,凄然泪落,这样着笔亦无不可。小说家的灵感所注,那故事中的情节轻重配置即有不同,并不是有了一节可用的素材,就人人都可以依样画葫芦,三一三十一地写下去的。yUQ中华典藏网

不过小说家无论怎样改造那故事的情节,他必须把那些情节贯穿起来,而一切事件的发展,必须是非常合乎常理的。他决定以亚拉离妻他去,牺牲自己来成全妻子的幸福,这样的情节来着笔,则他于咖啡馆初见时,咖啡馆侍者和他招呼时,他看见爱女的照片时,他写信约爱女相见及决定不与爱女相见时,皆当以成全爱妻的幸福为转动全局的灵感,而且必须推想他们夫妻间的爱情,即从军诀别的依依之情亦如在眼前的。关于这一种情节配合,小说家布拉克武德(Algernon Blackwood)有一段自述,很可做我们的参考,他有一次写一篇小说,以一个动身到埃及去的少年为中心,那少年未动身以前,要想安慰他的未婚妻,到一个天眼通那里去问出门的吉凶,他对这类事情本不相信,不过去问问罢了,不料那天眼通一见了他,就对他说:“你将来是要在水里溺毙,在你溺毙的时候,你自己还不曾知道呢。”这一句话就引动布拉克武德去写那篇小说,他把那篇小说的情节,作如次的发展:yUQ中华典藏网

他的未婚妻听了天眼通的话很害怕,更竭力叮嘱他不可近水。不过在埃及除尼罗河以外,也就没有旁的水道了。他绕道避去了尼罗河,这句预言也就忘怀了。一年以后,正在他预备回去结婚的前夜,他忽然在沙漠中乘马坠骑,跌伤了,那匹马溜缰而去。他躺在地上足足有二十四小时,既热且渴,到后来便觉得神志昏迷,知觉渐失。不过他知道总会有人来寻到他的,他就躺在一条沙堤上面,使人家容易瞧见。他已经不省人事了。最后,寻他的人果然来到,他虽然昏迷,但感觉尚未全失,可以隐隐地听见蹄声,并且他的筋肉反射作用也未消失。他的身子移动了——恰好在那峻峭的沙堤上失去了平衡,便慢慢地滑下到了一个池沼的中间,这种池沼便是沙漠中间一件稀有而珍贵的东西。因为他知觉已失,所以滚到水中去的时候全不曾知道。他溺毙了——但是他并不曾知道他溺毙呢……yUQ中华典藏网

这情节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yUQ中华典藏网

四、纯洁与不纯洁yUQ中华典藏网

罕培尔(Hebbel)的《艺术格言》中说:yUQ中华典藏网

在美学的境界里面,无所谓纯洁或非纯洁的题目,最高尚的题目,可以因一种卑猥的形式而染污,最卑下的题目,可以因高尚的具体而醇化。yUQ中华典藏网

法国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在欧美各国舞台上演得很久很普遍了。但当这剧本正准备在巴黎上演,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而官厅方面的禁令却下来了,说这个剧本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根据是这个剧本所扮演的,乃是一个妓女的故事,官方说:“妓女的生活哪里能够公然地表演在舞台上,替妓女做宣传是有害于社会的。”这个禁令,虽经当时有名的学者和道德家们联名请求,保证《茶花女》是一个道德的剧本,但是官方固执得很,一定不肯容他们上演,直到大仲马的朋友谋尔尼公爵出来组阁,才算开了禁。yUQ中华典藏网

和这个故事一样有名的,还有那位道德的绅士谴责《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歌德的故事。一七七四年的夏天,在莱茵河畔,都益司堡某旅馆的食堂中,几个中年绅士和歌德在一起畅谈。忽然,绅士中的一人,起来谴责歌德道:“你就是作那名扬四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吗?那么,我觉得我有表示我对于那本有害无益的著作的恐怖的义务。我祷告上帝变换你那偏颇的邪心,因为有罪的人是会遭横祸的呀!”yUQ中华典藏网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岂不是可以知道在有些人眼里,以为妓女的生活是不道德的,有害于社会的,而男女恋爱的故事,也是不道德的,有害于社会的吗?yUQ中华典藏网

我们且为对比一下:就拿那位谴责歌德的中年绅士的生活来和茶花女的妓女生活作一对比,那位中年绅士如若在巴黎,他可以成为茶花女的恩客,如若说茶花女的生活是不道德的,则那位恩客呢,难道他就是道德的吗?茶花女固然为了生活把她的肉体出卖了,但她一发现了亚孟的真挚的爱情的时候,就先奉献她的灵魂,后来为了爱人的幸福就咬着牙齿去牺牲;她的灵魂实在比圣女还要纯洁,那些花天酒地、寻女人开心的人们,有谁可以比得上茶花女的圣洁呢?世界上,有些所谓道德论家往往便是无恶不作的魔王。谴责别人的人,正在产生着所谴责的罪恶,不过把自己的袋子放在背后罢了。yUQ中华典藏网

所以我们写文章,正不必替所写的对象标上“高尚的”“卑下的”签条,也正如蔼理斯所说:“一个人如听人家说他作了一本道德的书,他既不必无端地高兴,或者被说他的书是不道德的,也无须无端地颓丧。”yUQ中华典藏网

五、醇化yUQ中华典藏网

刘铁云的《老残游记》中,也曾写到两个小镇中的妓女——翠花和翠环;我们觉得翠环尤其可爱,她率性在客人面前流泪,老实不客气说诗人的题壁诗都是造谣,她为着一家的命脉所依的小弟弟,牺牲自己的幸福,咬着牙齿卖淫。这样的妓女,我们觉得她的灵魂比大家闺秀还要纯洁,比圣母还要伟大;在她的面前,觉得污秽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卖淫的她。对于一个妓女,会表示这样的敬意,她的灵魂是给刘铁云的笔醇化了的,正如茶花女经过了小仲马的笔而醇化了一样,勾出了一个纯洁的灵魂。醇化了的人物,如梁山泊上的那些好汉,粗鲁的李逵、爽直的鲁智深、拼命三郎石秀,各有各的可爱。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位阿Q也可爱,至少比赵太爷之流可爱得多。yUQ中华典藏网

历来作者之于所取材的人物,并不用庸俗的道德的尺度去测量,他知道每个被侮辱的人的灵魂深处闪着怎样的光辉,即使为了环境所驱迫,以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也值得我们怜悯同情。他揭去了那些绅士们体面外套所见的溃烂,和揭开被侮辱的外层所闪出的光辉相对照,不问其为强盗、妓女、囚犯,都使我们只觉得其可敬可亲了。相传达兰伯(Dalambert)提倡在日内瓦设戏院时,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写了一长信去劝阻,他说:“戏剧往往使罪恶显得可爱,德行显得可笑,所以它的影响是最危险的。”他的话虽不免有些迂腐,却正说明了文章中的醇化作用。做文章如画漫画,远景近景,重新配搭,或浓或淡,匠心独出;“醇化”云者,也就是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手段。yUQ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