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三义 ——大观园的轮廓
一、“假作真时真亦假”
看了《红楼梦》的演出,有的朋友问我,究竟大观园在哪儿?我说:“你不要把‘宝玉夜探’‘情僧夜访潇湘馆’一类词曲看得太认真,那就会把大观园的真实轮廓想出来了。”(写那曲词的人,都够不上谈“红学”的,那也是时地所限,不能责望他们的。)
我幼年时,因为一位长亲爱好《随园诗话》,就听信袁枚所说的,他家的随园,本来是隋家之园;而隋园本来是曹家的织造府园,所以他说:“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上面的来由,是不错的,但后来的推论,就有了问题了。另外,在若干笔记中,也都有这一类的传说,《旧京闲话》称:“后门外什刹海,世传为小说红楼梦之大观园。”《燕市贞明录》:“地安门外,钟鼓楼西,有绝大之池沼,曰什刹海,横断分前海、后海,夏植荷花遍满,冬日结冰,游行其上,又别是一境。后海,清醇王府在焉。前海垂杨夹道,错落有致,或曰是《石头记》之大观园。”又《花朝生笔记》称:“朝鲜安仪周从贡使入都,偶于书肆见抄本书,不可句读,以数十钱购归,细玩之,乃前人窖金地下,录其数与藏处,皆隐语。遍视京都,惟明国公屋宇似之,即世所谓大观园也。”(汪敬熙从他父亲那儿听说:大观园遗址在北京西城,今为内务府塔氏之园。)十六年前,我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书,院址正在有名的拙政园,相传正是当年的大观园。这话,当然不能说是没有影子,曹家祖先在苏州任织造,织造府正在拙政园,而《红楼梦》一开头有一件故事,就是从苏州说起的。总之,大观园是拿曹家的院落作底子,而曹家府院,有北京的芷园,南京、扬州、苏州的织造府,都是大观园的蓝本。同时,曹雪芹生前所到过的园林,都可以嵌入这一空中楼阁中去,所谓“大观”,也不妨说是“集大成”之意。不能看得太老实,却也并非虚无缥缈的。《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时,……那日我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外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边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之气。”便写的是曹家,也可说是“大观园”。这并不是我在穿凿附会,且看脂砚斋在这一段上批道:“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取用‘西’字。”这不是很明白说出了吗?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引曹寅的《楝亭诗钞》送王竹村北试诗,第二首有“掌大悬香阁,文光射斗魁”。原注称:“芷园小阁,邻试院,寓公多利。”贡院旧在北京内城东南角上,曹家的芷园,就邻靠着贡院,因为有个小小的奎星阁,因此赴试的举子,喜其方便又吉利。周氏又推测,曹家老宅,并不在一处,另一所似乎在西城北面一带。他引了《楝亭诗钞》,有《雪霁次些山韵》云:“春城人未着春衣,玉塔微澜半夕晖。”所写的正是北海的白塔。(《曹寅词钞》有《西城忆旧》词云:“小梵天西过雨痕,无穷荷叶映秋云,画轮如水不扬尘。半市银铃呼白堕,一楼铜杵咒黄昏,江南野客竟销魂。”“燕绕团城故故飞,玉阑十二晚风吹,远山一抹学蛾眉。白兔有胎蒲又绿,秋光无处说相思,路人拾尽碎胭脂。”这是北海的景物,曹家可能就在北海的左近。)
周氏说:曹雪芹写小说,对园子部分,如其他部分一样,可能有夸大渲染、穿插拆借之处。园子是本了两府的旧园,合并重建的,在他的笔下,保不定就把芷园写入城西北的住宅去的。所以,说到了大观园,我们还是用曹雪芹的主要暗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
二、“无为有处有还无”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贾元妃题大观园绝句
曹雪芹写大观园,胸中自有其轮廓,轮廓中,有的是曹家的新园和旧园,有的是戚好的家园,也有的是宫中的园囿,所以说“天上人间诸景备”,凭着他的艺术头脑构架起来。贾妃省亲,并不曾游园,曹雪芹全园的轮廓,分开了两笔,第一笔是十七回贾政带着清客们游园巡视,还带了贾宝玉题对额试才。
一、他们“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面五间,上面筒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阶,凿成西番莲花样;左右一望,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砌成纹理,不落富丽俗套”。
二、“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逶迤走进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曲径通幽)
三、“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葱笼、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但见清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沁芳)
四、“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脉,开沟尺许,灌入园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潇湘馆)(有凤来仪)
五、“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都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引众人步入茅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空。”(稻香村)
六、“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蔷薇院,傍芭蕉坞里,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花溆)
七、“进了港洞,从山上盘道,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加清溜,溶溶荡荡,曲折萦绕,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或实如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蘅芜院)
八、“大家出来,走不多远,只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绕。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这是正殿了。……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成。”(大观楼)
九、“一路行来,或清堂,或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门,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忽又见前面露出一所院落来,一径行入,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垣环护,绿柳周垂。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怡红院)
十、“从这里出去就是后院,只见清溪前阻,众人由山脚下一转便是平坦大道,豁然大门现于面前。”
我们不要忘记曹雪芹是个大画家,他就把这轮廓构造起来,再把人物事件穿插上去的。小说中说贾妃要写篇大观园记,这便是篇大观园记。
三、承泽园诗序
小院清阴合,长渠细溜穿。
知君有幽意,处处写江天。
——芷园消夏诗接着我又把脂砚斋的《红楼梦》批语细细看了一下,原来这位曹雪芹的好友早已说过“以上可当大观园记”的话,不必我来点穿的。他在十七回上批道:
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穿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
“斜”字细,不必拘定方向(指倏尔青山斜阻句)。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院等,都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巧妙,使人见其千丘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全在乎人之穿插布置耳。
他不只熟于曹雪芹所借镜的园林,而且对于雪芹的胸中丘壑,也脉络分明的。
上面,说到贾政游园,写了半个大观园,另外半个,作者就在四十回,借史太君带了刘姥姥游园赏菊补写出来:
一经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船。她们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几个驾娘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上了这一只船,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黄,更助秋兴,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一径来至缀锦阁下座席。(元官等在藕香榭演唱。)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众人至院中,见花木繁盛。
刘姥姥……辨不出路来,四顾一望,都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哪一处是往哪一路去的了,只得顺着一条石子路,慢慢地走来。及至到了房子跟前,又找不着门,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一面顺着花障走来。得了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一带水池,有七八尺宽,石头镶岸,里面碧波清水,上面有块白石横架。……踱过石去,顺着石子甬道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个房门,于是进了房门。(这便是怡红院)
这样把整个大观园写完全了。曹雪芹自是大手笔,他就在四五万字的故事中,把一二千字的游记散在那里边,一点也不落痕迹,真是妙文。
周汝昌先生考证大观园的线索,颇费心力,对于我们看《红楼梦》颇有丰富的启示。他又说到果亲王的承泽园,最和大观园相似,我们且看允礼的《承泽园诗序》:
余赐第在京城西北隅,其东偏有别墅,缭以周垣,近阛阓而山水之观毕见焉;启扉西南,入自洞壑,水流潺湲。近瞩远眺,林壑之美于是乎始。少向东北,跨松梁,垂柳拂衣,若飞步凌虚,泠然而忘所自。素波潆回,中央岛屿,屹然若镇江之金山者为春和堂。少东为向日轩,又东为来青榭,自春和堂至来青榭,外皆长廊,四面际水,谓之小金山。面榭峭壁环抱,过山腰小桥,抵最高峰,曰烟雨矶,小金山之西北,隔水为揽云台。台之左有石拔起水中,曰云根。其北岸有斋曰小山居,多佳卉纤草,发荣吐秀,于春尤胜,由曲径过山阿则梵寺在焉。园之西南,别有奥注,曰小桃源,深涧长松,间以桃花,蜿蜒相属。至漱流亭,过石桥,池水清见底,每新雨初过,游鱼出没于藕花荇藻间。池东修竹成林,平田半亩,种野蔬,是地于园中最为窈深,自西门入则甚近。
我们不必说承泽园便是大观园,当时的公私园林,轮廓就是如此的。
我们谈大观园的轮廓,实际上,只能从脂砚斋所暗示的线索去摸索,因为他是生活在大观园的实在圈子中,而又明白曹雪芹怎么在那实在园林底子架起空中楼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