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作者:朱东润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
章节列表
升序↑- 自序
- 第一 緒言
-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1]
- 第三 《詩》三百五篇及《詩序》
- 第四 西漢之文學批評
- 第五 東漢之文學批評
- 第六 建安時代之文學批評
- 第七 陸機 陸雲
- 第八 皇甫謐 左思 摯虞 附李充
- 第九 葛洪
- 第十 范曄 蕭子顯 附裴子野
- 第十一 沈約
- 第十二 劉勰
- 第十三 鍾嶸
- 第十四 蕭統 蕭綱 蕭繹
- 第十五 顔之推
-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學批評及“文中子”
- 第十七 唐初史家之文學批評
- 第十八 劉知幾
- 第十九 初唐及盛唐時代之詩論
- 第二十 白居易 元稹
- 第二十一 韓愈
- 第二十二 柳冕 柳宗元 李翱皇甫湜 李德裕
- 第二十三 司空圖 附唐人論詩雜著 [1]
- 第二十四 歐陽修 曾鞏
- 第二十五 王安石 蔡絛 葉夢得
- 第二十六 蘇軾 蘇轍 張耒
- 第二十七 黄庭堅
- 第二十八 陳師道 范温 [1]
- 第二十九 吕本中 韓駒
- 第三十 張戒
- 第三十一 楊萬里 姜夔 陸游 [1]
- 第三十二 葉適
- 第三十三 朱熹 附道學家文論
- 第三十四 自《詩本義》至《詩集傳》
- 第三十五 嚴羽
- 第三十六 劉克莊
- 第三十七 晁補之 李清照 黄昇 [1]
- 第三十八 沈義父 張炎
- 第三十九 方回
- 第四十 元好問 [1]
-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 第四十二 高棅
-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附李東陽 [1]
- 第四十四 楊慎
-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1]
-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1]
-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1]
-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沈德符 [1]
-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驥德 [1]
- 第五十 袁宏道 [1]
- 第五十一 鍾惺 譚元春
- 第五十二 錢謙益
- 第五十三 馮班 [1]
- 第五十四 陳子龍 [1] 吴偉業
- 第五十五 黄宗羲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1]
-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1]
- 第五十九 王士禛 附翁方綱
- 第六十 吴喬 趙執信 [1]
- 第六十一 葉燮
- 第六十二 清初論詞諸家
- 第六十三 金人瑞
- 第六十四 李漁
- 第六十五 方苞 劉大櫆
- 第六十六 姚鼐 劉開
- 第六十七 紀昀
- 第六十八 沈德潛 [1]
- 第六十九 袁枚
- 第七十 趙翼
- 第七十一 章學誠
- 第七十二 阮元 [1]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 附録一
- 附録二
- 附録三
猜你喜欢的书
黄澹翁医案
医案。清黄述宁撰。四卷。述宁字澹翁。书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卷一卷二载医案三十六则,包括血瘕、虚损 消渴、痰咳、痛痹、痰饮、血症、黄疸、产后等证,多为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证治。每案简述症因脉治,间附按语,连续复诊方案亦详明切实。于脉诊和辨证均较为得当。卷三卷四专载生平所用验方,凡八十八首,每于脉证后列述药物,或详明该方制法。所载医案与方剂切于实用,简捷明了。载方多根据成方、验方化裁而成,其中亦有外用方药。其主治病证不分类别,载方也有药无名,不便查寻。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北海屠龙记
《北海屠龙记》是1984年联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还珠楼主。
沧海遗珠
诗总集。明沐昂辑。四卷。昂字景高,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黔宁王之子。以都指挥同知代其兄晟(黔国公)镇云南。号令严明,颇有战绩。卒谥武襄。有《素轩集》。此集正统元年(1436)成书。以其所集为刘仔肩、王偁诸家诗选所未及者,故名《遗珠》。约三万三千字。卷首有杨士奇序, 目录。正文四卷,收二十一人之作三百余首,即朱经诗十七首,方行诗三十一首,朱琳诗十七首,曾烜诗十二首,周昉诗二首,韩宜可诗十首,王景彰诗九首,楼琏诗三首,王汝玉诗十九首,逯昶诗二十一首,平显诗十九首,胡粹中诗十五首,杨宗彝诗十首,刘叔让诗四首,杨子善诗七首,张洪诗四首,范宗晖诗十二首,施敬诗二十三首,僧天祥诗十一首,僧机先诗十七首,僧大用诗一首。作者皆明初流寓迁谪于云南之人。每人姓名之下,各註其字号、里居。此二十一人多无专集,佳作赖此以传。集中诗大抵清逸雅则,和平婉丽,多斐然可观。此集去取精审,《四库全书总目》称“自古以来,武人能诗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选录而其书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有《四库全书》本,《云南丛书初编》本。
金陵纪略
呜呼!立君难,立国难,立法度尤难。
寓圃杂记
明代笔记。10卷。王锜撰。《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载明洪武迄正统间朝廷事迹,于吴中故实尤详。”书前有祝允明序。其中不少记述,对研究明代文学史颇有助益。如“沈通理绣鞋诗”条记载的沈愚情况:“其诗皆清丽微婉,乐府尤高,有《吴宫词》诸篇,往往脍炙人口。又有《续香奁》四卷,盖仿韩致光之作。留于余者,数年后,被其累索,遂还之,今皆亡矣。止记《绣鞋》一首。”“通理乃宣德间金陵十才子中一人也。”它对全面认识宣德至景泰期间文坛的情况很有帮助。“周伯器”条、“施先生”条、“元敬乞米诗”条、“邢丽文见访”条、“刘廷美以诗取怨”条涉及的,皆是他处很少介绍的明代诗文作家。“祝希哲作文”条所记对祝氏文章评价也颇有见地:“文出丰缛精洁,隐显抑扬,变化枢机,神鬼莫测,而卒皆归于正道,真高出古人者也。”此外,书中提出《剪灯新话》非瞿佑作,可备一说。该书有《玄览堂丛书》本、《纪录汇编》本(节本,上、下两卷)、《金声玉振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4年6月出版了张德信的校点本,与《穀山笔麈》合订为一册。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吕思勉著,十五篇。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读本。